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民主的细节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未知
许多其他的咖啡进口商,也纷纷大量购买“公平咖啡”。从 1999 年“公平交易证书制度”在美国开始实行到 2005 年,已经有七千四百万吨咖啡在这个体系下完成交易,穷国的农民由此受益的总额为六千万美元。与此同时,“公平交易证书”制度也在向巧克力茶大米水果等其他初级产品扩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公平交易”fair trade越来越成为一种与“自由交易”free trade相对应的一种制衡性市场力量。
“消费者行动主义”consumer activism不是一种全新的事物。用集体购买力来表达政治意见改善社会状况,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早在南北战争以前,就有一些废奴活动家组织“自由产品商店”,只卖自由民生产的产品。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时候,为了反对日本侵华,美国就已经有了“抵制日货”运动。现在,在这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许多美国消费者“喝水不忘挖井人”,“喝咖啡不忘种咖啡人”,是对这种“消费者行动主义”传统的延续。实际上,“咖啡公平交易”运动只是更大的“公平交易”运动中的一支,与之呼应的,还有“反对服装制品血汗工厂”运动等等――其中有一些运动,针对的恰恰是保护中国东南沿海一些血汗工厂里的“打工仔”和“打工妹”。
许多人观察美国社会时,容易强调其霸权主义商业主义的一面,却不大重视这个国家源远流长的“理想主义”政治文化传统。完全社会自发的为万里之外的拉美农民中国民工权利而斗争的“公平交易运动”正是这个“理想主义”传统的一个小小注释。当然,“理想主义”要真正成为一种社会力量,是需要一定的政治社会基础的,比如 ngo 的高度发达,比如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不过,对这些运动的效果不能过高估计。毕竟,商家也好,消费者也好,主要是“经济人”――他们可以为“公平咖啡”付稍高的价格,但是不可能高到“亏本”或者“无法承受”的地步。就拿星巴克来说,“公平咖啡”仍然只占其咖啡总购买量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价格差大多转嫁给了消费者。如果让完全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来判断,他甚至可以批评说,“公开交易证书”体制实际上是扰乱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从而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但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不可能因为价格信号而一夜完成,传统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环境资源禀赋政治条件信息成本等等都可能顽强地抵制价格信号,这就决定了经济的转型会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相对脆弱的初级产品生产者适当的道义帮助,虽然不一定是最“理性”的“经济行为”,却可能是最“道义”的“社会行为”。毕竟,在一个我喝的咖啡可能是一个哥伦比亚农民生产的你开发的软件用户可能是一个英国学者他生产的牛仔裤将要被一个乌克兰大学生穿上的全球化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道义联系也应当与经济联系的强化相适应。
每次在中国听见熟人朋友说“中国什么都便宜”,“雇一个保姆才 xx 钱”,“按摩一个小时才xx 钱”,“买一斤蔬菜才 xx 钱”,我都不知道该高兴还是难过。从消费者“利益”的角度来说,当然很高兴。但是从“消费者责任”的角度来说,我又深感不安。有时候,我会感到奇怪,当爱国愤青们对“购买日货就是支持日本军国主义”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而热血沸腾时,为什么这个国家里没有更多的消费者,对更显然的“消费贼 br 任”,比如抵制本国的血汗工厂,抵制某些企业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呼吁改善那些给我们盖房子修马路的民工的生存条件,表现出同样的激情
控制石油的什么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个子矮小粗壮,长着一张印第安人的脸孔,表情谦恭平和,眼神恭顺而茫然,出现在各类餐馆拥挤的餐桌前负责端茶倒水,或者在超市冰柜附近负责搬运冷冻食品这是一个典型墨西哥非法移民的形象。他们忙忙碌碌,然而沉默寡言,勤劳俭朴,然而停留在社会最底层。他们无处不在,却又似乎根本不存在,像影子一样飘忽在人们的视线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些“影子”,从今年年初开始,突然走出荫影,在美国的政界主流媒体发出他们的声音。
今年五一,成千上万的非法移民,涌现在美国 70 多个城市的街头,摇旗呐喊,争取合法劳动的权利。对于美国这个不庆祝劳动节的国家,这一天万人涌动的“盛况”,无疑具有一种讽刺性。
“大熔炉”里的“铁疙瘩”
据统计,美国当前有 1200 万左右的非法移民,大部分来自拉丁美洲,其中大多数是从美墨边境偷渡过来的墨西哥人。这些人从事餐饮服务冷冻肉类的包装采摘加工农产品等工作。虽然没有“户口”及任何档案记录,但多年以来,政府对这个“公开的秘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有些法律的执行成本太高,而且美国社会也需要廉价劳动力。所以,很多非法移民在美国已生活了几十年,却与美国社会相安无事。
然而,近几年来,美国政府闭着的那只眼睛突然打开。那些本来与美国主流社会井水不犯河水的拉美移民,被推进了公众视线,甚至成为众矢之的。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 9。11 之后的国家安全考虑。美墨边境,监控向来比较薄弱混乱,可能会被恐怖分子乘虚而入,所以政府社会各界都要求加强管理。但是,更根本的,还是非法移民对美国社会本身带来的冲击。
按理说,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应该对移民潮大惊小怪,但是,这些年 à美非法移民涌入美国的速度,的确有些触目惊心。就拿墨西哥来说,70 年代末的时候,墨西哥人潜入美国的速度还是一年 5 万人左右,到 80 年代的时候,已变成了一年 20 万左右,90 年代的时候,则平均一年涌入 50 万。照这个速度下去,整个墨西哥都要搬到美国来了。
拉美非法移民对美国社会构成的冲击是多方面的。经济上而言,一个普遍的担忧是这些廉价劳动力会抢走美国本地人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缺乏高级技能的美国人的就业机会,或至少通过竞争,压低了美国人的工资。哈佛大学的教授 borjas 的研究表明,从 1980 年到 2000 年,移民压低了美国人工资 3,对于那些高中没毕业的底层,这一压低幅度,则高达 8。同时,这些非法移民虽然不交税,他们的出生在美国的孩子却可以在美国上公立学校,他们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医疗服务,也就是说,他们大量占用了美国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德州的一个参议员声称,德州这一个州一年花在非法移民家庭上的教育和医疗开支,就达到了 10 亿美元。
从社会文化上而言,美国人也担心 à美人的大量涌入,会给美国造成一个文化分裂的社会。事实上,根据美国 2002 年的人口调查,现在拉美裔的美国人已达 3800 万,已超越黑人,成为美国第二大“民族”。其中墨西哥裔,又占拉美裔的三分之二。这些人在进入美国之后,往往自成一体,封闭在自己的社区里,既不学英语,也不溶入美国社会,形成了美国这个“大熔炉”里熔不掉的一块铁疙瘩。
抗议示威可能效果不大正是因为上述因素,美国在非法移民面前越来越不安。面对鱼贯而入的非法移民,地处美墨边境的新墨西哥州和亚里桑那州,2005 年 8 月干脆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1 月,总统布什倡议强化边境管理,最终导致了 12 月,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个强硬的反非法移民法案,这个法案的内容包括:在美墨边境修建一条 698 英里的“隔离墙”驱逐所有非法移民严惩那些雇佣非法移民的雇主等等。
这个法案引起了非法移民社区的轩然大波。在很多人看来,这样一个法案,是对非法移民与美国社会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一个“既成事实”的无视和轻蔑。虽然这一千多万移民是“非法”的,但是他们很多人已在美国生活多年,遵纪守法,勤俭节约,通过诚实的劳动给社会作出很大贡献,把这些人从美国社会中“连根拔起”,既不现实,也不道德。
出于对“既成事实”的尊重,2006 年 3 月,参议院中的温和派院提出了一个更现实理性的法案:一方面强化对美墨边境的管理,限制移民潮的进一步涌入,但是另一方面,也给目前已在美国境内的非法移民办暂时的工作许可证,并有条件地渐进地给他们提供一个成为美国公民的渠道。应该说,这一提案和总统布什的想法不谋而合,也合乎广大非法移民的要求。
然而,由于部分强硬的共和党员的反对,这个提案在参议院没有通过。这就导致了从 3月底开始非法移民风起云涌的抗议示威。五一的全国性游行示威,是这个社会运动的一个高潮篇章。
这样的抗议示威,是否能推动美国境内非法移民的“合法化”进程有专家预测,效果可能不大。最重要的,就是美国最广大的本土选民,对非法移民持有漠然甚至敌视的态度。
无数的民意调查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并不欢迎外国人来抢他们的饭碗。对于国会议员来说,政治压力是来自那些反对非法移民的本地选民,而不是“手无寸票”的非法移民。更何况今年是国会选举年,这一压力分外显着。
“南北柏林墙”仍在生长其实,美国民众对非法移民的排斥,固然有“经济理性”在起作用,但同时不能不说也有种族歧视的成分。非法移民固然抢走一部分饭碗,但是,一个国家的工作总量并不是固定的,非法移民通过提供便宜的劳动力提高了雇主的利润率,从而也提高了雇主的追加投资率,相应地,也增加了就业空间。
哈佛教授的研究成果,经过对资本利润率影响的调整,最后结论是,非法移民对高中以上学历的美国人的工资收入没有影响,就是对高中以下学历者的工资水平的压低程度,也小于 5。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干脆就表明非法移民对美国任何阶层的收入都没有负面影响。
就算 borjas 的研究成果是对的,普通美国民众真的对一小撮高中以下学历的人不到 5的收入水平那么在意吗还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其实是不希望那些矮小的长着印第安人脸孔的不说英语的人频频出现在他们的社区里联想到美国 1882 年的“排华法案”,1965年以前对亚洲移民的明文限制,应当说,美国移民政策里面的种族主义幽灵,还没有完全消失。
从更深的角度来说,这次非法移民的大行动,不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劳资不平衡的一个反映。今天我们已习惯“地球村”这样的说法了,但是,资本的自由商品的自由,并不等于劳动力的自由。华尔街大亨的资本,可以任意到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市场上进行投机,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公民,并不能任意地跑到发达国家打工。冷战之后东西柏林墙倒塌了,但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南北柏林墙却在生长。一个墨西哥人悄悄潜入美国,的确是违法美国法律的,但是,当美国一个小时的工资相当于墨西哥两天的工资,他的选择,也是人之常情。
何况他不偷不抢,纯粹是在美国最底层,那些几乎没有美国人愿意干的职业当中,挣一份血汗钱而已。如果说他有什么错的话,唯一的错,不过是当年不幸生在了墨西哥而已。
无法将主张强加于人不幸的是,非法移民的这次大游行,虽然鼓舞了非法移民的士气,但也激起了保守势力的反弹。着名的反非法移民组织“the miniutemen project”的一个领导人,干脆说:那些没有合法身份的外国人,竟敢跑到我们的大街上挥舞外国的国旗游行示威,藐视我们的法律,这是彻头彻尾的暴民统治。
他的表达方式虽然极端,但是代表了很多右翼美国人的心声。别说右翼美国人,就是合法移民,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对非法移民的上街游行,也颇有微辞。在一个留美学生的论坛上,一个中国学生愤愤地写道:“我们这些年辛辛苦苦地考托福 gre,读书找工作交税,老老实实排队等绿卡,凭什么他们偷渡来的,还要抢在我们前面拿绿卡”
另一方面,右翼毕竟只是美国社会当中的一支力量。移民问题,正如美国社会的其他问题,还是要在美国充满权力制衡的政治框架中寻求解决方案。就非法移民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政治当中诸多力量的博弈:参议院的温和派和众议院的强硬派之间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共和党内部之间联邦与州之间不同种族之间立法机构与白宫之间选民与政治家之间,都有不同的立场,但都无法将自身的主张强加到对方身上,只有通过不断的周旋牵制谈判,政策才有可能出台。也正是因此,非法移民政策暂时卡在了国会的喉咙,只能等“秋后算帐”了。
控制石油的什么在美国的反伊战游行示威中,最流行的一个标语牌恐怕是“no blood for oil”了不能为了石油而流血。虽然布什和克莱尔早就声明“这场战争和石油毫无关系”,基本上人们把这话当笑话来听:不为石油为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找不到,难道美国还真就是为了给伊拉克人民输入自由民主美国还真成了雷锋不成
这种提问的逻辑其实不完全合理。假设――仅仅是假设――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输入自由民主,这其实与美国的利益也不矛盾,甚至大大促进美国的利益:一方面,许多国际关系的研究表明,“成熟的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把伊拉克给民主化了,对于美国的国际安全是一件大好事;另一方面,如果把伊拉克给“自由化”了,改造成自由市场经济,会大大降低跨国公司与伊拉克之间商贸往来的“交易成本”,尤其对美国那些大的石油公司有利。所以给伊拉克输入民主自由,和强化美国在中东的商业政治利益很大程度上是一件事,为什么一说到“输入自由民主”,就立刻要认为是“理想主义”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强化美国在中东的政治经济利益,难道就一定意味着伊拉克人利益受损也不见得,假设――仅仅是假设――美国真的成功地给伊拉克输入了自由民主,一方面美国强化了其利益,一方面当地人享受了自由民主制度,这不是一种双赢的情形二战以后的日本不正是如此
当然,到目前为止,由于伊拉克内部错综复杂的宗教族群冲突,实际情况恰恰是“双输”:伊拉克人没能享受到“自由民主”,美国的“利益”也很难说得到了强化――政治上,因为这场战争,美国在国际上被空前孤立,11 月中期选举中,共和党的全面溃退也标志了布什政府打伊战的政治代价;商业上,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到目前为止,英美那些大的石油公司还是无法真正进入伊拉克。
现在,让我们来假设――同样仅仅是假设,虽然很多人都将它认定为事实――美国打伊拉克完全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价格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国方向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开发权甚至,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所有权以前在一个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一句话,我很欣赏,他说:我不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和我的一致,甚至不在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愚蠢,我在乎别人的观点是不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我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指,当你拥有一个观点的时候,是通过你自己掌握的信息独立做出的判断,而不是因为一百个人里面有九十九个这样说了所以人云亦云地这样说。那么,我想请问那些认为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的朋友,你们是否独立思考过这句话的确切含义,以及,有什么论据支持这个观点
别着急,不是说美国打伊拉克一定不是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我只是说,必须搞清楚这句话的确切含义。
显然,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所有权“这一条不可能。虽然美军一占领伊拉克就直接去“保卫”
石油部的举动成了全世界的笑料,但距离萨达姆下台已经有些年头了,好像也没见美军把伊拉克油田抢到自己的名下。就算将来伊拉克局势稳定下来,exxonshell 这样的大石油公司要开始“争夺“伊拉克石油的“开发权”,也必须通过竞价购买的市场交易方式。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开发权”,这话有一定道理。许多伊战的批评者都认为英美政府打伊拉克,其实是在为 exxonmobile,shell,bp 这样的美英石油公司开路。军国主义开道,资本家挣钱,这似乎也非常合乎我们所习惯的“阶级分析”逻辑。但是,这个说法的可疑之处在于,就算布什政府把 exxon 当大爷当舅舅伺候,都 21 世纪了,又不是 19 世纪,给资本家开道还非要通过打仗通过打仗来打开市场,成本太高了,美国这么几百亿几百亿美元地往伊战砸钱,真要是为了取悦几个石油大佬,不如把这钱直接通过减税补贴的形式分给他们得了,可能投入产出更划算。而且,以美国的霸权主义地位,通过联合国搞一个协议,说取消制裁的条件就是打开市场不就行了美国政府又不是没跟萨达姆合作过,“第二次握手”有什么不可以为什么非要打仗正给石油制裁给折腾得焦头烂额的萨达姆没准求之不得呢,用我们中国,或者印度,或者很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眼光来看,不就是个“引进外资”吗,越多越好啊。
那么,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出口量和出口方向呢比如,“强迫”伊拉克多往美国出口石油,少往美国的经济政治对手出口,从而一方面保证自己的经济发动机能量,一方面牵制对手。
这个说法同样可疑。和平年代石油卖给谁不卖给谁几乎都是靠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决定,很难想象伊拉克出台一个政策说“我只卖油给那谁谁谁,就不卖给那谁谁谁”,行动上也没有这个迹象。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伊拉克石油的依赖性并不强,就拿 2005 年 11 月来说,美国的进口石油里面,只有16。3来自于中东,而伊拉克在其中又只占 26。现在国际石油出产国很多元化,就算伊拉克完全停止对美国石油的出口,这个缺口也可以通过其他国家补回来。难道美国非要为这百分之四左右的石油进口量打一仗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些举着“no blood for oil”的人当中,很多一方面严厉斥责政府为了“拥有石油”而打仗,另一方面却享受着“石油文明”带来的各种好处不肯放弃,该买 suv 买 suv,该 24 小时开空调 24小时开空调,其状态犹如左右手互博。
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从而达到左右石油价格的目的,这还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美国如果要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产量以操控价格,你说是要让它涨价还是跌价呢有的人可能会说:
涨价这样美国政府所服务的石油大佬渔利啊。有的人可能会说:跌价这样有利于执政党争取选民。反正无论涨价跌价,都可以用倒推法说成是美国政府的叵测居心。再说了,美国怎么“控制”伊拉克石油的产量呢打电话给 exxon 或者 shell 让它们减产人家可不是对政府言听计从的国企。拿枪比着石油部下达指示人家伊拉克也好歹有一个民选政府和议会。
当然了,危机时刻美国拿枪比着伊拉克让它增产或者减产,也不是没有可能。更重要的是,伊拉克一国的石油产量对国际油价的长期影响力有限,它少生产点其他国家可以多生产点,市场的总体供求关系未必会因为伊拉克而改变。
照你这么说,你可能会说,美国打伊拉克跟石油没有关系了。当然不是这样。美国打伊拉克显然跟维护它在国际政治中的“老大”地位有关:敌对的政治势力与巨大的石油收入相结合,容易形成对美国的挑战。现在委内瑞拉伊朗甚至俄罗斯为什么敢于动不动跟美国叫板
滚滚而来的石油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些“威胁者”中,拿伊拉克开刀显然最顺手。
其次,在中东安插一个亲美政权,也有利于维持石油体系长远的稳定与开放――可以牵制opec 不随便发“小姐脾气”,增进国际石油安全。你可能会说,你看,还是回到了石油不是
美国不还是为了石油去打的仗我想提醒大家的是,石油安全不仅仅是美国人的石油安全,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石油安全。虽然美国自身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如果石油价格失控,刚刚起飞的中国也就被斩断了翅膀。
敌人的权利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个老师说:检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其实不是看多数人,而是看少数人,比如残疾人,同性恋,外来移民,他们的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要我说,还有一个更过硬的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敌人”落到它的手里之后,权利有没有得到保护。
对目前的美国来说,它的敌人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于关塔那摩监狱了。那里先后关押着 911以来美军抓获的 700 来个“恐怖分子嫌疑人”。莫罕默德卡塔米,可能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卡塔米,据说是 911 事件中的“第 20 个劫机犯”。2001 年 8 月 4 日,卡塔米从阿联酋飞往美国,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机场降落。当时,911事件的一个主要劫机犯阿塔就在机场门口接机等他。但是,由于卡塔米不会英文,只有单程机票,而且对自己到美国来干嘛支支吾吾,海关人员把他当作非法移民遣送回了阿联酋。在一个被截取的恐怖分子电话中,911袭击的组织者之一也称卡塔米是“最后那个人”。据说,911行动中,其它三个飞机都有5个劫机犯,只有飞往白宫的那架飞机是 4 个劫机犯,其中缺席的那个人,就是卡塔米。
后来,2001 年 12 月,美国在攻打阿富汗时俘获了卡塔米,并把他押送到了美军的关塔那摩监狱审讯。之后的几年,他被关押在关塔那摩监狱里,接受讯问。
1...45678...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