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啪!”
这巴掌居然是打在方正化脸上,方正化面目呆滞,周围所有人都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副样子。
&nb
第六十八章:并无忠君之心
现在场中变化有些让人意外,周皇后和刚才方正化脸上的表情如出一辙,而宫女、太监还有番子们则都是形态各异,既有泣不成声的,也有瑟瑟发抖说不出话来的。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又是说道:
“方正化,还愣着干什么”
方正化赶紧擦干眼泪站起来,当然明白崇祯皇帝是在指什么事,当即是大手一挥,带着番子们将西李押走。
这次西李脸上没有任何侥幸,甚至连丝毫的抵抗都没有,因为她明白,当这番话从崇祯皇帝嘴里亲自说出来的时候,自己就是大势已去了。
当崇祯皇帝回到暖阁的时候,王承恩正在焦急的等待。
“陛下,不好了,东林士人们聚众闹事,到处宣传不利于朝廷的谣言,掌管养济院的大使带着百姓造反了!”
“造反,还真有人敢在京城造反”
崇祯皇帝才刚坐下,听见这话后便又是‘腾’地站起身,这才忽然想起来大明还有一套福利体系让自己选择性遗忘了。
养济院这东西就相当于后世的福利院,早在洪武元年的时候,朱元璋就专门下诏:
“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
那个时候还叫做孤老院,是如今养济院的前身。
不久,孤老院改名为养济院,其收养对象自然也就变了,多为‘民之孤独残病不能生者’,为保障养济之政的推行,洪武皇帝朱元璋将其载入《大明律》。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永乐年间,养济院大规模发展,为天下府州县所俱有,弘治年间,养济院更是开始由内地州县向边陲各卫所扩展。
在这崇祯年间,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曾下诏,规定顺天府境内各养济院均属卫所,三百里以内的流民,皆验发本籍,由官司收养,三百里以外及不能行走的,则是交由地方官服接济。
前半部分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像是朝廷要开始接纳流民,但事实上,后半部分却截然相反。
崇祯皇帝在许前半部分诺了一堆空口白话,便是在后半部分开始强令各地养济院,此后不得擅自收养孤老。
对于京师的养济院,崇祯皇帝在诏中有详细的规定,今后只能在国有大典或盛大庆祝活动时由皇帝下旨,部议行县,查都城内外的老疾孤贫丐者,才能加以收养。
换句话来说,只要崇祯皇帝不下旨,全国上下的养济院等福利机构,将永远处于弹簧状态,空有架子而已。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面皮儿薄,既想堂而皇之的把养济院收回来,不再为这个无底洞填土,又不想因此折损了自己的皇家脸面。
可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等着你,最后造成的结果无非是一个,养济院的钱粮没收回来,最后还惹得天下百姓怨声载道,又为李自成添了一波生力军。
换句话来说,自那以后只要崇祯皇帝不下旨,全国上下的养济院等福利机构,将永远处于瘫痪状态,只是空有架子而已。
自万历年开始,各地灾害不断,粮食欠收、土地兼并等各种毛病汇聚在一起,百姓食不果腹,以致流民泛滥成灾。
地方就那么多,钱粮早就跟不上,还有官场上无法制止的贪腐风气,养济院早就是名存实亡了。
实际上比明朝先名存实亡的还不仅仅是养济院,让快递小李哥失业,继而愤然造反的驿站便是其中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全国上下隶属于太医院惠民药局等等官办机构,留着也只是空耗钱粮。
 
第六十九章:‘凶’名赫赫
“撤养济、设三厂,迫害无辜士子,与民争利,当今天子乃桀纣昏暴之君也!”
“崇祯小儿,昏聩懦弱,宠信阉奴,厂卫作乱却置之不理,枉为天子!”
“当此社稷沦丧之时,朝廷屡屡迫害吾辈士子,是何道理”
“吾辈士子死谏,却在承天门外横遭血光之难,此情此景仍是历历在目!为吾辈心头之痛!”
“厂卫迫害文人、士子,人神共愤之事不胜枚举,若不诛三厂权阉,不撤东、西、内行三厂,吾辈誓不罢休!”
无数穿着青衫、白衣,头戴网巾的文人士子行走于全城,这些人手中拿着一张纸片,污秽辱君之词不断从他们口中喷涌而出,几近疯狂。
“可恨呐!朝廷欺我、瞒我,裁撤养济院,以致流民无处可归,灾难遍野,即便是在这皇城天子脚下,我等行乞之人亦无人问津,何其凄惨啊!”
“今日,老朽拼得豁出这条性命来,也要替全天下的百姓讨个公道,倒要看看,这天下究竟还有没有我等赤民的容身之处!”
与此同时,不知从何而来的流民和衣衫破破烂烂,浑身污秽不堪的乞丐喊着某一两句话游荡全城,甚至有一群二十几个人就堵在北城兵马司衙门大门口。
“散开散开,到别处去要饭,这可是兵马司衙门,岂容你们这些要饭花子胡言乱语!”
一队差役列在门前,看着眼前这些流民都是面色嫌弃,但衙门近在咫尺,却没有人出门一步。
兵马司衙门内部则到处都是来回跑动的差役和干吏,谁也不清楚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反正这向来安稳的京城忽然间就乱了起来,而且还是大乱。
“老王,厂卫奉旨查抄李家,据说就连掌使大人都被打伤了!”
“怎么会这样”
这老王闻言起初是嗤之以鼻,要知道,这可是锦衣卫啊,这三个字在南方不怎么样,但是在这京畿一带,可谓是如雷贯耳!
锦衣卫的赫赫凶名,只在三厂番役之下。
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就连五城兵马司在京城内的差役陆陆续也都是撤了回来,老王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不敢独自留在外面,赶紧跟着跑了回来。
这北城兵马司衙门,作为五城兵马司之一,在这种乱局之下,所有的差役却都在巡城御史的一声严令之下,不得迈出衙一步,就算差役们想出去缉拿人犯都不行。
自成祖迁都以来,北京城从来就没有乱成现在这个样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流贼提前打过来了,平民、小商小贩的脸上都写着恐惧。
“那可是锦衣卫都指挥使啊,谁有那么大的胆子”
听见老王问话,起先说话的差役一脸不可置信,“你小子还不知道说是李家与吏部的郑天官儿合谋毒害皇上,所以皇上一怒之下,下诏废了康妃,要把李家和郑家查抄呢!”
“可不是,李家株连九族,郑家夷平十族啊!”
本来老王今日负责巡视西街,但因为巡视其余三道的差头都趁乱跑回家配婆娘去了,所以便顺手都看了一遍,回来的时候正巧赶上这事。
现在听到这些根本不似作假的传闻,老王正是一脸懵逼,不知如何是好,愣住一会才张口问道:
“这什么时候的事儿”
几个差头没有回答,却是有人心怀好意的提醒道:
“老王啊,你家那漂亮的小娘子才刚娶过门吧,还是赶紧回去看看吧!就外头这些刁民,要是真做出什么事来,那简直......”
闻言,老王忽然想起来什么似的,也顾不得将心中疑虑问个仔细,直接一头就要冲出去,幸好被其余几个差役联手拦住。
“怎么,你小子犯浑了,就这么出去那帮要饭的还不给你打死!”一名差头按住满脸焦急的老王,想了想,说道:
“老王,你从后门走。哥几个都是光棍,也没甚么家当,平日攒下来丁点银子都到了春香楼那老鸨的手中,这也就不急着回去!”
“是啊老王,俺们在这给你打掩护,快走吧!”
“兄弟们的大恩大德,俺王平没齿难忘!”
王平还要说什么,几个差头却开玩笑似的说不想听他学那些文人一样咬文嚼字,直接将他带到后门这里推了出去。
心中怀着无限的感激,王平跨上腰刀直奔自己家而去,一路上,他见到了自己印象中这座大明京师最混乱的时候。
&n
第七十章:反转(第二更)
“兵马司办案,闲杂人等速速退去!”
“弟兄们,随我入城平乱!”
巡城御史死了,死得很突然,但这种事并非无人做主,东厂番子说话虽然蛮横,但却也相当于把擅杀巡城御史这种事扛在肩上,算是有作为、有担当。
对差役们而言,东厂番子虽然凶名赫赫,但比起那些东林党官员,在生乱的时候一般都是更有作用,能弹压住场面。
北城兵马司衙门里的几个差头互相对视几眼,最后也没什么犹豫,上头有人顶着,自己还怕什么。
他们抽出刀带着差役蜂拥跑出衙门大堂,前往各自规定的办差地点平乱。
前一阵子皇帝下令成立甲子营,牢狱里面的犯人都给放了出来,此时各处衙门牢狱正是空空如也,就不信还能装不下这些人。
刚出大门,那些流民还在门聚众作乱,为首几个人似乎没想到兵马司会出差役平乱,顿时瞪大了眼睛,紧跟着就要趁乱溜走。
没成想,几个差头眼尖得很,三下五除二就把几个为首的指了出来,毫不犹豫拿住当街杀掉,随着血腥味传进鼻中,其余流民也是逐渐稳定下来,不敢再向前一步。
“顺天府衙门办案,兵马司速速出人!”
不多时,从街的另一侧跑来一群身穿蓝衣的差役,为首的是顺天府坐堂把总,说是那边已经控制不住,所以赶来兵马司借人手。
看着几个差头将流民驱散,这把总当时脸上就淡了下去,其实他也看得出来,城内乱成这个样子,兵马司人手也是不够。
顺天府把总叹了口气不再多说,带着人转头就走。
从养济院开始的祸乱,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半天的时间,由于起初兵马司和顺天府衙门没有及时平乱而做大。
现在情形没有任何好转,就算各衙门的差役倾巢出动,全力平乱,也是四处冒烟,救之不急,京师渐临濒危。
一群乱民,手中拿着木棍,举起巨石,向一队上街平乱的兵马司差役冲过去,差役们也不甘示弱,抽出腰刀迎上前来,两方直接扭打厮杀在一起。
差役只有十几个人,但冲上来的流民和青皮却越来越多,差役们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击退,就连为首的差头都被一名兴奋的乞丐用石头砸破了脑袋,躺在地上不断抽搐,鲜血直流。
当乱子发生的时候,主事治瘟的吴又可和袁班正在一处药房抓药,根本来不及逃回军营,只能赶紧躲在里面。
本来都以为这种乱子会很快被平定,但是谁也没想到,居然会到达到现在这种地步,乱民成群结队,当街和兵马司、顺天府衙的差役大打出手,挨家挨户作乱。
城内火光四起,到处都充斥着惨嚎和兴奋的大喊大叫。
各衙门的差役总算是在这种时候出动平乱,可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说差役居然被打的落花流水,不说平乱,就连自家衙门都快保不住了。
“撞!给老子撞开!”
忽然间,传来一声巨响。
原来就在吴又可一行人躲藏的不远处,西城兵马司衙门被疯狂的乱民撞开,差役们四散而逃,就连巡城御史和指挥使都被当场打死。
看着眼前这副场景,负责保护吴又可的西厂掌刑千户也是面色惊颤,打消上街平乱的心思,十几个番子全都是长刀出鞘,但却面面相抵,不敢轻举妄动。
相较于平乱,西厂番子们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奉皇命保护好主事治瘟的吴又可与袁班两人。
郑府,一群乱民正在激动地撞着门,前来奉旨查抄的锦衣卫已经被击退,地上甚至留下了几条尸体。
很显然,这种情形已经不是厂卫和差役们能控制的了,就连东林党都已经收束不住,根本没人想到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郑三俊和管家在大堂急的团团转,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前些日东林内议,其实只是想给小皇帝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难而退。
但如今看来,这已经不是下马威的事了,一个不慎,大明甚至可能就此亡国,无论崇祯皇帝还是东林党
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乱的永昌号(第三更)
站在门外的,是一群顶盔贯甲的兵士。
为首那人身姿挺拔,披挂着鱼鳞细甲,头顶金色玄武盔,正是奉旨平乱的英国公张世泽,他将滴血的刀收回鞘内,走进门环视一眼,怒声道:
“郑三俊呢,叫他出来!”
“这个杂碎,老子要亲手剁了他喂狗!”
听见这话,管家和几个女子都是掩面哭泣,张世泽起初有些纳闷,闻见空气中传来的一丝血腥味,这才看见郑三俊的尸体。
“这是怎么回事”
听管家哆哆嗦嗦,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说出来之后,张世泽也是面色沉重,脸上的怒色略有消散,想了半天,回头向一名把总吩咐道:
“你带着人看住郑府,皇上新旨意下来之前,不能逃走或进去一人,否则,当心本督斩了你的头祭旗!”
“其余人,随本督继续平乱!”
把总浑身一颤,连忙抱拳喊道:
“卑职尊令!”
与此同时,无数哨骑自承天门而出,四散开来,他们手中高举一纸诏令,迅速将来自宫中最新的旨意通告全城。
“皇上有旨,京城乱象,乃由京、团两营、神武军平定!只诛首恶,余者从宽!”
“京城南北养济院重开,五城粥厂施粥以赈济灾民,快去领粥吧!”
“内阁首辅魏藻德监斩,立即将废康妃押至西菜市斩首示众,不得有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