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山海关,不仅有吴三桂的几万关宁军镇守,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几万明军也在此协同。

    除此之外,还有数十万从宁远一带内迁的辽东百姓,这些人同仇敌忾,再加上山海关绝佳的地利优势,想要直面攻下山海关谈何容易。

    历史上的多尔衮就是听说了中原混战,才想借此机会直接入关争夺北京,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一带直接入关,很明显才是最得当的决定。

    但进关都走了一半,却忽然听说李自成已经拿下了北京,多尔衮这才是大举进逼山海关,想以高官厚禄逼迫吴三桂投降。

    现在李自成并没能攻下北京城,反而和官军主力在宁武一带打的不可开交,这对多尔衮来说,自然是先发制人,夺下京师的天赐良机。

    所以,多尔衮自打从盛京出发之后,便是偃旗息鼓直接从崇祯二年入寇的原路进关。

    沿途明军各城堡其实真不少,人数全家在一起也够多尔衮喝一壶,但明军听说清军大举寇关都是怕的要命,看见建奴大军从城下经过压根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还不止于此,这些地方的军将和文官异常默契,为了逃避朝廷的追责,甚至根本都不会上报,全当没看见眼皮子低下腾腾经过的建奴大军。

    除了山海关以外,京畿、蓟镇一带的城堡早就是形同虚设,多尔衮长途跋涉千里,但直到大军兵临北京郊外崇祯皇帝尚还不得而知,这就是关键锁在。

    多尔衮进来之后也根本没急着暴露自己,四出哨骑之后,便一直带着满洲八旗、蒙古八旗还有朝鲜六旗兵力总计二十余万人蹲在平谷一带等待机会。

    吴三桂这边做等有等,一直没见多尔衮叩关,实际上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儿,多尔衮这厮肯定是绕过山海关直接奔着京师去了。

    不过崇祯皇帝是怎么想的吴三桂也搞不明白,年初下达了勤王旨意,还没等吴三桂收拾好行礼就又把旨意给撤了,紧跟着又用英国公张世泽代替他老爹做了京营提督。

    本来对这件事吴三桂是当个笑话看的,京营什么鬼样子他还不知道么,不过这几个月下来,据说京营现在被那张世泽搞的还不错。

    张世泽起码是英国公,开国名将后裔,京城勋戚的第一人,他老爹也是少见以敢战闻名,对于这个人,吴三桂实际上有些忌惮。

    至于现在的甲子营提督董琦,那都是吴三桂平日正眼都不会看的小角色,现在崇祯皇帝可真是无人可用了,就这么个角色都能做提督。

    吴三桂每天翻看着京城传来的大事小情,虽然脸上冷笑连连,但心中却更加捉摸不透这位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难道这天底下还有比自己关宁军战斗力更强的兵马不成,不用自己,他还能用谁

    吴三桂明知北京城危在旦夕,可还是带着关宁军待在海关不挪窝,实际上也是打着在乱世中保存实力的小算盘。

    在清军大营之中,多尔衮和众王公贝勒大臣正在议事,却忽然间听帐外传来马蹄声,紧跟着一阵脚步声过后,浑身血迹斑斑的阿巴泰走了进来。

    阿巴泰本来憋了一肚子气,接到撤军命令后是马不停蹄的跑了回来,看见面色深沉的多尔衮之后这气也不敢往外撒,只得跪下来闷声道:

    “摄政王,我回来了。”

    “回来了军情刺探的如何”多尔衮抽了口大烟,先是吞云吐雾一番,这才淡淡的出声询问。

    不过满帐的王公大臣都知道,多尔衮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在借机向阿巴泰兴师问罪。

    阿巴泰在战场上勇悍,可到了这里却像个犯错的孩子,抬起头看一眼多尔衮,竟然直接主动承认错误。

    多尔衮脸上表情缓了缓,很显然是对阿巴泰老实巴交的态度十分满意。




第九十三章:良乡大捷
    不多时,范文程被传诏前来,其余的王公大臣都已经各自归营,所以他只是见到正在几个阿哈服侍下猛抽大烟的多尔衮。

    多尔衮直接和范文程说出了自己的顾虑,范文程听到后面色并未有所动容,只是一板一眼的说道:

    “回禀摄政王,臣以为,饶余郡王是恰好碰上那流贼的老营,大部分流贼都是战力低下,无需担忧。”

    “老营”多尔衮闻言放下大烟,侧颜问道:“何为老营,与我八旗铁骑相比又如何”

    “自然不如我八旗勇士。”范文程笑了笑,说道:

    “所谓老营,便是流贼席卷中原所依仗的本家兵马。据臣所知,这李自成在形成如今规模之前,曾有好几次都差点被明军剿灭,就是这些老营兵才能让他再度起事。”

    听了这话,多尔衮倒是提起兴趣,说道:“范先生且说一说这李自成这些次都是如何差点被剿灭,本王有心细听。”

    范文程毕恭毕敬行了个大礼,用了大约两炷香的功夫一五一十将李自成起事以来几次差点在中原被明军剿灭的前因后果都说出来,继而又是道:

    “臣建议,在我鞑清入主京师后,当要之务便是歼灭这些老营兵,明朝降臣可用,流贼一概不能留。”

    多尔衮没有说话,听完却是哈哈大笑起来。

    “本王原本觉得这李自成麾下百万,席卷中原,明军拿他毫无办法,会是一个多了不得的英雄人物,今日听范先生一席话后,发现此人根子上不过还是个草包流贼,不足为虑!”

    自觉对李自成已经有所了解的多尔衮面色轻松,笑几声后说道:

    “过去我鞑清三逼明都却都未曾得手,如今这崇祯小儿调了京畿的全部兵力用来防守北京城,如果明军和流贼联合,我军如何应对”

    “这不可能。”范文程对崇祯皇帝极其了解,“此人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前段时间又在京师对东林清流大兴杀伐,任用厂卫与权阉,此皆是明必亡之象。”

    “我鞑清取代暴明,剿清流贼,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此为天命!再者说来,崇祯小儿向来视流贼为乱臣贼子,岂会自降身价与贼同流合污”

    “说的有理。”

    多尔衮点点头,对崇祯皇帝这个人,其实他也非常‘喜欢’。

    先是纵容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为鞑清拔出了一颗扎在肉中的钉子,紧跟着又刚愎自用杀了袁崇焕,为满清入关扫清最后障碍。

    松锦之战本来清军已经连败几阵,老奸巨猾的洪承畴硬是不出城,满清上下里外惶然,正在商议要不要退保辽东的时候,又是这个崇祯皇帝连降圣旨催促洪承畴出城决战,逼着洪承畴跳进早就设好的包围圈。

    直到现在,这位大明皇帝给他们的惊喜已经够多了,多尔衮不介意在这种时候再来一个天降幸运。

    “范先生一席话有如醍醐灌顶,让本王颇为受用。本王知道了,范先生还是请回吧,军中政务还要劳烦您费心处理。”

    不得不说,多尔衮装出的这副礼贤下士的态度,正是范文程最受用和看上的地方,范文程本属于豪格一系,因此却也不吝啬为多尔衮出谋划策。

    临走前,范文程忽然想到什么似的,回来叩首说道:

    “不知摄政王有没有觉得在盛京誓师前后,洪承畴有些不对。”

    听见这话,多尔衮嗤笑一声,“范先生多虑了!洪亨九一无兵权,二无威望,若不是本王保着,我八旗的贝勒们早就将他给活活撕了!”

    说到这里,多尔衮示意一旁的汉人阿哈把烟袋子递来,先惬意的吸了一口,又是说道:

    “此次本王留他在盛京正是为防有变,洪亨久不过是待在闲散衙门混吃等死而已,又能出什么岔子”

    多尔衮一直都对洪承畴不甚信任,自然是有所防备,这些范文程都明白,这次不过是觉得洪承畴有些过于沉默,善意的提醒而已。

    看见多尔衮信心满满,范文程也便是不再多说一句,行礼告退。

    ......

    “良乡大捷,良乡大捷!”

    “三日后,皇上将在承天门外阅兵,表彰有功之士,以显大明天威!”

    这天一大早,京城内外



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检纪
    厂卫们的统计结果还没有出来,此时刚回到宫中的崇祯皇帝却又陷入另一件令人毛骨悚然之事,鞑子来了,而且是忽然间出现在自己眼皮子低下来了!

    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总算是明白被自己附身那位在历史上经受的感觉,京城里到处都有人想要自己的命,一不小心就可能这在上吊之前一命呜呼。

    几个月以来,崇祯皇帝在后世一向乐观的心性都快被吓出心脏病来了。

    崇祯皇帝听番子汇报之后不由觉得自己命大,好不容易下决心御驾亲征一次,这边还在聚拢兵力还没等动作的时候,千里之外的盛京居然立马就知道了。

    将厂卫探报和唐通的捷报结合起来,崇祯皇帝心里就出现了一个根本不敢相信的结果,那就是在自己出城御驾亲征前后几天的时间,这个消息就已经被建奴忠诚的奴才们送往盛京。

    自己动身和多尔衮知晓这两者之间前后相差不会有太久,甚至可能只在几天之内,不然就算鞑子动作再快,也不可能直接出现在千里之遥的京师郊外。

    想想自己努力几个月才有的这点儿家底差点被多尔衮随手来个一锅烩,崇祯皇帝心中顿时一股无名火起。

    “方正化,先把大内里里外外查上一遍!”

    “曹化淳,这事你不用管,带着西厂的番子继续帮吴又可和袁班治瘟。”

    本以为这京城被自己里里外外杀了几遍,又有三厂一卫的番役们日夜监视,起码也会安稳一些,不用再继续提心吊胆的活着。

    可现在想来,却是自己把北京城的情况想简单了。

    明面上那些东林党是老实了,也没有人敢和如日中天的厂卫叫板,可暗地里做了什么勾当却是不得而知,居然连自己手下那些机警的番子们都没发觉。

    “传朕旨意,将所有首级在承天门外筑为京观,以儆效尤!”

    堆叠京观,向来都是要传扬成四海皆知的大胜才行,这可是个大事,朝堂的百官听到了都是极力反对,但崇祯皇帝压根不管你这些,转头直接去问内阁首辅魏藻德。

    经过上次‘魏青天’的事,魏藻德觉得自己此前都是为民请命,到现在也换了副心态,一条道走到黑就是,实际上除了崇祯皇帝也没什么其它的选择。

    况且这‘良乡大捷’乃是国朝百年未有而实实在在的大胜,据内库大使所说,这些首级搁在内库都堆不下了,此时不拿出去好好的吹一波,难道还留着等下崽儿不成。

    魏藻德这次同意的时候也留了个心眼,居然出来说要和内阁大学士冯铨共同主持此次筑京观事宜,显然是和昔日仇敌阉党开始摒弃前嫌、同仇敌忾,成立了一个新的党派——保皇党。

    崇祯皇帝哪能不知道这两人的小算盘,魏藻德和冯铨想要好名声,自己也不吝啬,给他们就是了。

    保皇党在朝中的形成正是有利于自己皇权的稳固,崇祯皇帝后世那九年的义务教育还是没白读的,没多说什么便欣然接受,促成‘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然了,这个皆大欢喜是相对而言的,东林党官员们再次反对无效,只能是回家继续憋着生气,说是不敢说的,就连路上谈论几句都不敢。

    因为这么做的,官职小一些的在第二天基本都被番子直接抓到大牢严刑拷打,官职稍大些的也别想幸免于难,崇祯皇帝人家金口玉言,往往都是直接找个由头给抄了。

    没错,反正撕破脸皮了,崇祯皇帝现在就是这么狠。

    三日之后,崇祯皇帝摆驾来到承天门外,看着聚齐好的将士们,也是当众流下了喜极而泣的泪水,哽咽着说了一句“将士们辛苦了。”

    这话在后世都听出茧子来了,乃是领导人阅兵必须要走的程序,但现在这年头从皇帝嘴里亲自说出来,就好像拍到兵士们的心窝子上去了,感觉暖暖的,很贴心。

    天啊,这么好的皇帝



第九十五章:南京吏部天官儿马士英
    崇祯皇帝御驾亲征,十万明军大破二十万大顺贼兵,顺带着击溃了入寇的建奴,斩级两百有余,消息一出,京师震动,天下皆惊。

    起初不少人都觉得此事乃是朝廷在故意夸张,刘芳亮带着的可是十几万大顺军,此前一直是所向披靡,各地官军无有敌手,怎么会马失前蹄栽在京畿。

    自万历三大征以来,大明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没有如此规格的大胜出现,有些爱国志士都是放声大呼痛快,此诚国朝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所谓的十几万贼军一战而溃,光斩首便是数万,这种时候谁要是再说大明将亡,那就是信口胡诌,先抽丫的一个嘴巴子再说!

    当消息传到南京,尤其是正在对崇祯皇帝游行示威的南京复社士子们听到后,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实在让人觉得不可置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开始愈发的朝士子们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所有打探确切消息的人最后都确定了一个结果,那就是这次宣胜的真实性。

    无论愿不愿意相信,复社的士子们都可以预料,如今朝廷获得如此大捷,再加上先前废除耕守制的诏书下达,必然会对整个天下的兵将造成连锁反应。

    其中最让人不愿意接受的就是,这次大捷之后,按照崇祯皇帝先前的保证,将会有一大批在作战时奋勇当先的兵士获得表彰,自此除去累代的军户、佃农之名,真正成为自由人。

    这种场面是地主和士子们不愿意见到的,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将先前所说保证分发下去,其威信必然会抬生一大截,到时候谁还愿意跟着士子们游行示威!

    ......

    “皇明混一海宇,文治武功之盛,虽已不及汉唐,然丹心犹存。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十七年闰五月甲申,大明皇帝朱由检以平贼纪。”

    身在一处宅院之中的候方域手中拿着小小的纸片念出一句话,继而满脸都是冷笑,“好个昏君,真还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虽已不及汉唐’这等话居然也能说得出口。”

    “朝宗(候方域字)说的不错,这昏君不过是侥幸打赢了必胜的小仗而已,尾巴居然翘到天上去了,敢与汉唐相比,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候方域说完,几个士子顿时出声附和,要是不知道的行人路过看见他们脸上的表情,可能还会以为这崇祯皇帝是与他们有什么刻骨铭心的大仇。

    这宅院是东林书院下设的无数讲学场所之一,而东林书院在江南那都是响当当的存在,朝中半数的官员几乎都出自于此。

    复社年轻一辈的士子们说白了就是东林党自己培养的接班人,打算在自己退休之后,让他们继续入朝主政。

    寻常的时候,士子们往往都是聚在这里谈论天下大事。
1...2627282930...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