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若有丝毫不朝他们意愿发展的消息传出,便会搞起‘遥执朝政’这一套,反正朝堂诸公全都是他们东林党,又有什么好担心。

    可自从这崇祯十七年春节过后,崇祯皇帝便像是疯怔了一样,将京师搞的人心惶惶,看来真是被李闯吓成精神失常。

    每每想到这里,候方域便是会嗤笑几声,让这等人做皇帝,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再让他这么搞下去,这大明迟早要亡在他的手里!

    崇祯皇帝先前左搞又搞,实际上目的就是为了捞银子,虽然影响牵广,但却并未影响到复社士子的利益,这些人也便是闷声发大财不说话。

    但废除耕守制的诏书下来之后,江南一带的大小地主们首先开始坐不住了。

    挡人财路,有如杀人父母!

    江南的地主和中原、京畿一带饱受战火摧残的那些地主想法还不一样,这些人生活在‘歌舞升平’的幌子下,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家产和田亩,往日就靠着佃农和军田才能捞银子。

    要是天下间所有的兵士都凭战功脱离了军户和佃农身份,那自己还玩个屁,庄田里没人




第九十六章:各有心思
    谁都没想到马士英居然会留着这一手,候方域纵是心中万般不爽,但却也不敢做那种当众抗旨不遵的蠢事。

    犹豫一会,候方域还是咬着牙跪在地上山呼接旨,看着咬牙切齿跪在自己脚下这人,马士英心里别提多痛快了,这报仇雪恨的机会他等了多少年。

    马士英铺开卷重,隆重喊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江南宵小之辈为祸,皆因受人蛊惑,着吏部尚书马士英到任后主事平定祸患,密查首贼。若证据确凿,可凭此诏酌情处置再报朕知道!钦此。”

    马士英宣旨的时候满脸都是坏笑,待他读完,候方域却是连生气都顾不上了,满头冷汗,连连磕头,趴下来抱着马士英大腿嚎哭道:

    “马尚书,此事与我无关,全是这些人蛊惑,此事与我无关啊!”

    这旨意上既说的清楚明白,同时又有些模棱两可,‘酌情处置’这四个字包含的东西太多了,对很多人来说意义都不一样。

    候方域正是看出崇祯皇帝没有明旨诛杀首恶,才觉得此中有门道自保,当即决定放弃自己多年的好友来换取自身幸存。

    而对于马士英来说,崇祯皇帝的圣意他自然也明白。

    其一,这旨意给马士英处置人犯的绝对权利,只要有这道圣旨,此次祸乱的首恶到底是归根结底谁还是他马士英说了算。

    以马士英对崇祯皇帝的了解,这位皇上能做出这种完全信任的决定委实不易,正说明启用他之后的信任之情,算是吃了颗定心丸。

    其二,这旨意对马士英来说是把双刃剑。

    皇帝没明文说处死某人,但你马士英非要捏着鸡毛当令箭要把人家弄死或抓起来折磨一番,那可就是你的不是了。

    士子们自然管不到皇帝头上,难道还不能报复你马士英吗

    崇祯皇帝对马士英故技重施,用的方法和魏藻德一样,马士英何其精明,看见圣旨的当天就明白皇帝其实是在逼自己做选择。

    首恶必须死,这不用说,要是处理不明白这上任的第一件事,马士英明白,自己才会是真正死无葬身之地的那个人。

    如今京城里的形势他也听过一些,魏藻德继任首辅,但实际上却不再属于东林党,是什么锅都乐呵呵的替皇帝背了下来。

    紧跟着,冯铨入阁辅政,王绍微官复原职,三厂一卫权势如日中天,皇帝想要建立自己狗腿子党派的目的是再明显不过。

    崇祯皇帝给了马士英两条路,但对于马士英自己来说,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顺着皇帝的意思先和东林党彻底决裂,杀掉一个复社中的重要成员,以此来表示忠心。

    看见候方域哀求的嘴脸,又想想方才自己进门时他那孤傲不可一世的模样,马士英不由得哈哈大笑,说道:

    “好你个候方域,真是好样的,这下本官倒是明白你我之间到底有何不同了!”

    候方域自然听得出来这话中浓浓的讽刺意味,当即脸色一黑,可却也不敢发作,只是闷着头不发声。

    此时此刻自己的小命就捏在自己的昔日仇家手中,若再甩脸子出去,怕是会死无葬身之地了。

    “好吧!”

    忽然间,马士英促狭的一笑,点头说道:

    “既然如此,倒是本官险些错怪了忠良!你且说说,到底何人才是怂恿士子对抗朝廷的主谋”

    候方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是绝境逢生,在这种时候他已经顾不得向来小肚鸡肠的马士英为何会突然间如此大方,随手向后一指,喊道:

    “是他,就是他!”

    宋征舆看着前不久还在同自己大谈天下事的挚友一时愣住,指着候方域说不出话来,然而候方域决定趁热打铁,根本不会给宋征舆反应过来的机会。

    “马尚书,这个宋征舆才是主谋,快将他抓进大牢!”

    候方域如此无耻的行径让院中其余士子心中又惊又怕,不过虽然



第九十七章:没钱?不存在的!
    这郭尚友,在天启朝的时候也是东林党所称的阉党之一,因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清查阉党而被免职,如今就和冯铨与王绍微一样,也是被召回官复原职。

    崇祯皇帝此前曾特意查过此人,据说为官号称清廉,前些年山东大面积饥荒,他也是散尽家财施粥救济,在百姓之中口碑也比较不错。

    崇祯十五年建奴入寇围攻潍县,郭尚友与时任县令的邢国玺集资修潍县,将土城改为石城,并铸铁炮置城四角楼,一介文人却亲自登城助战,固守御敌达三月之久。

    对于东林党来说,皇帝眼下不仅在京师有一帮狗腿子,就连南京的狗腿子势力也搞了起来。

    不过仅仅郭尚友和马士英两个人,还不足以撼动东林集团的地位,所以这还不是他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还是自家出了个叛徒。

    候方域号称四公子之首,在许多人眼中,各方面都属于完美无缺的哪一种,如今眼看着自己要被抓,立马就是原形毕露。

    这厮抱着昔日仇敌马士英的大腿来了一招指认宋征舆,可怜的小宋同志直到被杀的那一刻才是幡然醒悟,大喊候方域无耻。

    宋征舆又号称云间才子,好歹也是复社的重要骨干,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被昔日好友出卖,给送出去开刀问斩了,复社的成员一时群情激愤,调转矛头对付候方域去了。

    江南士子们‘游行示威’的浪潮算是暂时平定下去,可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各种事务依旧没给自己缓口气的时间。

    一个新的问题摆在眼前,人还没上吊,钱没了。

    良乡大捷,战果颇丰,然而战斗的代价是沉重的,一切都需要自己这个万众瞩目的皇帝为之买单。

    官军方面也不是没有任何损失,厂卫们的统计结果在昨日就呈了上来,看见之后的崇祯皇帝又是愁云满面,这次再找谁抄一抄借点钱花花

    参战的六七万各地兵马当夜战死的就有三千多人,而且还有八百多名重伤员,本来有一大部分可以得到救治,但后来因药材紧缺而死。

    崇祯皇帝为此痛心,这八百多人可都是为自己奋勇杀敌的好儿郎,战场上逃得一条性命,没想到却死在没药上了。

    除此之外,另有几千名轻伤员等待救治,如果拖延太久,未免会出现轻伤转重伤再出现非战斗减员的情况。

    本来内库还有抄家剩下的一千几百万两银子,但这些银子已经拿出一部分在宣胜当天赏赐三军,用以提振士气。

    也是在昨日,吴又可来面见自己,说治瘟正到紧要关头,需要加派人手和药材,不然极有可能前功尽弃。

    如果是历史上的崇祯皇帝听到这番威胁意味深重的话,怕是会就此大发雷霆,然而现在这位听到之后,想到的却不在一个频道。

    看过《大明劫》的崇祯皇帝还是决定相信吴又可,咬着牙同意下来。

    这样一来,仅仅治瘟一项每天所需的药材和物资就已经是巨量,而如今战后又出现大批伤员等待救治,需要的药材也不是小数目。

    养济院和五城粥厂重开之后,崇祯皇帝的贤德仁圣之名天下皆知,这就造成一个连锁反应,便是各地因为连年灾荒而不得已离家避祸的大批流民、饥民不断涌到京师。

    各方面都是供应吃紧,朝廷又周转不开了,就在天下为足以载入史册的‘良乡大捷’而欢呼雀跃的时候,崇祯皇帝却在冬暖阁又一次愁白了少年头。

    在良乡斩获大捷,这本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可大胜之后,崇祯皇帝自然就要兑现此前信誓旦旦向全天下人做出的承诺。

    当然,崇祯皇帝可以向历史上的那位学习借鉴,来一招装傻充愣,这银子不花也成,然而这么一做可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再也不会有什么将士为自己拼死效力了。

    所以,这赏赐是非发下去不可。

     



第九十八章:借崇祯之手,将高杰除之
    张家口这个地方,最开始是朝廷为防备边患而修建的屯堡,由万全右卫指挥使张文主持修筑。

    从隆庆五年开始,朝廷花费黄金十万两于此开办马市,再加上俺答封贡等种种原因,来往的各地商愈来愈多,逐渐行成有‘草原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大道。

    自此,这张家口也便是逐渐开始由军屯重地转化为商业城镇。

    到了崇祯十七年,由于张库大道多年以来的发展,张家口不断扩大,竟然与长城边儿上的来远堡连成一片,规模颇为庞大。

    根据内廷所存的万历十五年最后一次统计,从那个时候起,张家口境内便有葡萄牙、荷兰等国洋商开办的商行四十几家,国内商贾开办的钱庄、票号又要有四十几家,时人皆称其为“旱码头”或是“武城”。

    范永斗等八大蝗商的主家全设在张家口,张家口内的钱庄、票号以及各类商户就连身为皇帝的崇祯都不清楚,不过有一点却能确定,那一定是数都数不过来。

    不过话说回来,张家口虽然繁荣至此,但实际上和江南一样,朝廷根本无法从此地收上一丝一毫的税银,俨然一个国中小国。

    商户们在朝中都有自己所谓的代言人,在当地就是富有的土霸王,官员根本招惹不起,对他们与鞑清、蒙古互相之间的‘友好往来’向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有这帮子人在张家口从商,无论蒙古还是鞑清,入寇的时候都很少往这边打,官员和武将们也乐得如此。

    良乡大捷大快人心,不等天下人缓过神儿来,崇祯皇帝却紧跟着下达了这样一份杀机顿现的圣旨。

    圣旨中明文提到,让宣镇总兵高杰配合锦衣卫都指挥使李若链前往张家口捉拿,而且直接动用了宣镇兵马和京城锦衣卫还不够,三厂一卫也是负责监督。

    范永斗等‘七’大蝗商听见这个惊雷一般的消息,更是急成有如热锅上的蚂蚁,不断向朝中的‘代言人’送信送银子,以求自保。

    如果是去年的崇祯皇帝下达这样的圣旨,范永斗等人还不会紧张成这副模样。

    按照常理来说,只要他们往朝中送点银子,立马就会有官员跳出来反对,用所谓‘与民争利’的借口与之相抵触,爱惜颜面的崇祯皇帝多半会就此打住。

    况且,那个时候宣镇的总兵还是王承胤,这个家伙早收范永斗不少银子,根本不会拿圣旨当回事儿。

    可是现如今的情形却不太一样,李自成在西安誓师,挥军百万伐明,天下人都觉得明朝就要玩完了。

    范永斗等七大蝗商更是急不可耐的向所谓的大顺朝送银子示好,说什么你只要打过来,我铁定能让当地官兵不抵抗直接投降。

    大顺的百万大军最开始如同所有人想的一样,在各地望风披靡,所至皆是易旗换帜,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貌似正在轰然倒塌。

    然而快半年过去了,李自成先是在代州受挫,如今又在宁武关久攻不下,损兵折将,蝗商们熟悉的大同、宣镇总兵都被皇帝换了人。

    这高杰收到旨意就像条闻见猎物的狗一样,立马屁颠屁颠的带这几千兵马前来,看样子是根本不打算留手。

    良乡大捷之后,崇祯皇帝在承天门外宣胜,写下了“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这般振奋人心的话。

    一批兵将得到升迁,许多人因为良乡之战得以摆脱世代的军户身份,自天启年以来,朝廷威信竟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消息传到山西之后,据说在宁武关外驻营的大顺军中传来一夜哭声,李自成惊怒失色。

    宁武军兵士振奋异常,高呼大明万岁,硬是取得了一场小捷,现在这种时候,崇祯皇帝正是受到天下百姓和将士的拥戴,说杀谁,那谁就必须死!

    这大明朝哪像是要完的样子,看来还没到该亡的时候。

    张家口范府,范永斗找到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



第九十九章:借兵消灾
    听见这话,王大宇等人立刻想到一件事,都是交谈议论起来。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以阁臣的身份出京督师剿贼,后因襄阳、洛阳的陷落而数日惊惧,水米不进,也是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杨嗣昌之死,颇见世态炎凉。

    据说此事传到京师后,只有崇祯皇帝为杨嗣昌悲痛万分,满朝臣子皆是幸灾乐祸,东林党更是欣然有得色,所谓‘忘国徇私,幸败乐祸’便是说的此情此景。

    “廷臣闻襄阳之变,交章论列,大肆诋毁,而嗣昌已死,犹追论不已,其间犹以东林党徒为重。”

    杨嗣昌已经死了,最后一个有作为的督师失败了,这是大明的不幸,然而满朝的官员却仿佛获胜一般,每日对此议论不止,还沉浸在他们的粗陋浅见与党争胜利之中。

    廷臣揪住杨嗣昌生前之事不依不饶,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这时却少见的没有优柔寡断,直接一锤定音,说杨嗣昌没功劳也有苦劳,不必追责。

    按理说,崇祯皇帝金口已开,满朝臣工就该同声附和过去,哪料,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还是不依不饶,一轮接着一轮的上疏,言辞也是越来越激烈,大有让杨嗣昌像卢象升那样,八十日无法安葬之势。

    说来也是报应,当年卢象升战死,最后无法及时下葬,廷臣攻讦,杨嗣昌从中作梗自然难辞其咎,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杨嗣昌督师身死,言官们又对着他一顿猛攻。

    对于这种情况,当时还在狱中的孙传庭却看不下去了,往墙上总结刻印了十二个字——‘抚臣微有谋略者,朝臣必嫉之。’
1...272829303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