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本来崇祯皇帝对此不是很在意,京畿一带被建奴来来去去变着法儿的劫掠,现在估摸着也不剩下甚么玩意儿了。
可谁知道倪元璐是从哪儿运来的粮食,至今京师的粮草虽然还没装满,但却起码够吃半个月,这都是他的功劳。
当然,倪元璐没多说,崇祯皇帝也就没多问,管它从哪来的,反正是自己的就行。
此时听到崇祯皇帝临危授命,倪元璐倍感荣耀,也是站出来说道:“禁军的点兵册户部已有存案,本可直接拟定,既是皇上要重新清点,臣回去就带着下属臣僚连夜统计。”
“爱卿亲自办理,朕放心。”崇祯皇帝对他笑了笑,又道:
“这次固关不是甚么大事,朕走后,京城的防务还是由城防军负责,蒋德璟,你今夜便给顺天府衙门和五城兵马司发文书,让他们加派三倍差役。”
“若有人在大军出动之后闹事,不管甚么身份,不管甚么来头,一律都给朕抓起来扔到大狱里去,棘手的就让王承恩他们几个带着厂卫去办!宁抓错,不放过,就是皇亲贵戚,也给朕抓起来禁足,一丁点乱子都不能出!”
新建伯王先通、新乐候刘文柄、惠安伯张庆臻等几名负责城防军与禁军的勋戚互相对视一眼,
第二百七十七章:祭祖 誓师
这天一大早,京师上空大风呼啸,风沙漫天,街上的行人都没剩几个,纷纷躲在屋内,听着远处“通通通”的鼓声,还有大批军士在街道不断上跑过的脚步声。
甚至于,就连随处可见的小商贩都是迫不得己的收摊,各自嘴中嘟囔着甚么鬼天气,看样子都是对不能赚银子感到十分不满。
“这皇帝也是,为嘛非得在今天御驾亲征”巷子内的泥瓦房之中,一个妇人坐在自家小木凳上,对着大桶搓洗自家男人和两个孩子换下来的脏衣裳,嘴里时刻不停的在说着什么。
男子有泥瓦手艺,近期虽说不景气,但时不时还是能从大户身上接到些工作,再加上老实人勤快,常常外出砍柴卖给大户贴补家用,也能勉强混个温饱,实际上,这个年头混成这样的确也是不容易。
男子在这种天气也是闲的发闷,什么都干不成,这会儿正躺在炕上装睡。
听到自家婆娘这话,他当即就想起凶名赫赫的厂卫,先紧张兮兮的看了一眼窗外,发现自家院子好端端的,什么人都没,这才放下心来,忽然又觉得自己有些疑神疑鬼了。
“你一个妇道人家,管这些做甚么”
男人打了个重重的哈欠,把脸埋在被子下面,有气无力的说道:“皇帝要做什么,那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大官们都不是傻子,誓师又不是小事,平白的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几年的风沙天气属实有点多了,莫非真如那些街头道士所说,是不吉利的象征”男人忽然想起前一阵子在街头鬼鬼祟祟的那些道士,配合窗外天气一想,他们说的倒还不像是完全在胡咧咧。
“那些道士哪儿能真懂甚么法术”对此,妇人倒是见怪不怪,边洗边说道:“当家的,你忘了,去年的时候京城也曾出现过比这更大的风沙,可大明朝出没出事”
“嘿,你这婆娘。”男人下意识的一骂,紧接着也反应过来,若有所思道:“倒还真是这么回事儿,说起来,去年的风沙那是真挺大,据说永昌号那边的房檐都搞烂了。”
这老夫老妻正聊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孩也在温暖的炕上玩耍,这个时候,屋外的风沙声却慢慢平静下来,马蹄声在门前经过,紧接着便传进一道喊声。
“屋内的百姓都听着,皇帝登太庙祭祖,天佑大明,风沙已停,可以出来到城外观看誓师大典了!”
“顺天府、五城兵马司上街巡查,都消停着点!”
“上面可是有话放下来,宁抓错,不放过,若是再做甚么鬼鬼祟祟之事被老子瞧见了,当心被扔到大狱里去!”
......
这次的誓师大典,是内阁拿出的一整个章程。
户部出银、统计人数,工部则负责准备大典事宜,自昨日商议之后,各部院与差役们紧急动员,愣是在一夜的时间,准备好了整个誓师大典的相关事宜。
到今日早晨,禁军与各部官员皆已准备完毕,欠缺的,就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随行的军将、勋戚,还有前来相送的朝廷官员。
今日崇祯皇帝起了个大早,在周皇后的服侍下穿戴好龙纹盔甲,提上天子宝剑,又去按照惯例和懿安皇后报了个平安,将后宫之事托付给懿安皇后和周皇后,这才上马前往太庙。
崇祯皇帝没走几步,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气却陡然间变得又黄又黑,呼啸的大风卷着无数砂砾到处乱吹,像极了历史上北京城破时的场景。
崇祯皇帝知道这只是天气变化,不然以为然,这时候的人多半还是有些迷信,护卫左右的厂卫和禁军浩浩荡荡的队伍才走到承天门,便是见到在外面匍匐着一批官员。
这些人即便不说,崇祯皇帝也知道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当下就沉下了脸。
李天经和汤若望带着历局和钦天监的官员打头,见崇祯皇帝出来,李天经赶紧上前行礼说道:“陛下,天气异样,乃不祥之兆,必是先祖皇帝们以此为警,还望陛下取消此次誓师大典。”
“还望陛下取消此次誓师大典!”其余的官员们纷纷上前,一齐匍匐在地,同声喊道。
果不其然,这些腐儒还是搞这一套,崇祯皇帝道:“李天经,你主持历局多年,朕是信你,才会把历局交给你,可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去年也有风霾天气,也有人到处说什么不祥之兆,可是大明呢,不还是好端端的到了现在朕去年御驾亲征,将士浴血奋战,斩获大捷,自然印证天命归于大明。”
“朕的旨意昨日才出京,说今日举行誓师大典,御驾亲征驰援固关,而这才仅仅一天不到,朕就由于什么所谓的天象而取消大典,这岂能是理由将士们又会如何想朕”
说着,崇祯皇帝冷哼一声,看向另一侧说道:“汤若望、南怀仁,你们二人该与李大人共同研究学问,而不是用所谓天象来掣肘于朕!”
“朕意已决,誓师大典如常进行,不必再劝!”
李天经等人被崇祯皇帝说的当头一棒,当下也是不敢再说,毕竟这位皇帝对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事一向都是非常支持,自己这次出来也是被众人推搡的无奈之举。
该说的话都说了,意思到位,可皇帝不肯又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想到这里,李天经回头示意历局的官员退下。
汤若望和南怀
第二百七十八章:地方不靖
从北直隶去往固关,真定、保定一带是必经之地。
崇祯皇帝在祭祖的时候,下面的人自然不能干瞪眼看着,相关衙门都是有自己的事务要忙活,除了充足的粮草需要装车随军运送以外,各式军械也要有人员统计携带。
除了用于作战的正兵以外,顺天府尹还要调派京畿一带的民壮随军,但凡大军出行,需得五脏俱全才行,只有各方面准备齐全了,才是一支可以应付各种情况的兵团。
上次良乡之役,一是仓促之下没有那么多时间用来准备,二来也是当时的崇祯皇帝手中委实也没有这些东西,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军械老旧化严重,只能聚在一起凑一凑。
禁军点兵册是户部尚书倪元璐奉了崇祯的旨意,在之前兵册的基础上连夜统计出来,应该是相当可信的。
此次出征可以上阵作战的这女兵,人数总共为。
其中拿着长枪、朴刀、巨盾等兵器的厮杀步卒有两万三千一百零八名,手持新式遂发鸟铳的火铳手有一千八白零四人,较善射的步弓手也要有三百多人。
除此之外,张世泽为了方便统筹管理,将负责运送粮车、军械的民壮统一划分为辎重营,大军先行,辎重营则紧随其后,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辎重营的民壮人数也不少,起码要在三万以上。
在准备妥当之后,崇祯此次御驾亲征的部队与去年临时拼凑的各地勤王兵马已经有了较大不同。
首先,这些人除了不到三分之一的老兵以外,余下大部分都是入伍操训半年多的新兵蛋子,从未上过战场,更没有见过血腥。
其次,禁军在前朝从未有之,乃是崇祯授意勋戚一手训练出来的新军,又与陈奇瑜负责组训的西北大营新军不同。
禁军这个名号,往往代表着京畿精锐,所以这次禁军的第一战至关重要,满朝文武都在看着这支新军的成败。
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支禁军能否成为崇祯心目中的强军,更关系到日后大明朝的危亡。
再三,眼下轰隆隆列队出京驰援固关的这支禁军与以往京营不同,从头到脚都是全新的制式装备。
盔甲是购买材料重新打制的一体灰黑色,包括头顶的燕翅盔与脚靴,长枪、朴刀、巨盾以及遂发鸟铳、火炮等,都是崇祯花费重金打造的,质量上承,作战自然会比以往强上很多。
算上辎重营的人马,崇祯率领的这支,已然是正儿八经五万五千人的朝廷大军,这个数字是倪元璐真真切切统计出来的,并非有一丁点虚算。
这支朝廷大军在京师祭祖、誓师以后,带着奉天讨贼之名浩浩荡荡的行进,很快就到了京畿边境。
由于手下没有可以野战的骑兵,所以崇祯已经下旨,让镇边候乌尔迈带着三千余名朵兵在涿州城外的某处荒凉村庄外提前扎营。
乌尔迈手下的朵兵一切都是搬迁到兀良哈镇的各部自给自足,马匹也不是腿短的中原马,就算比李自成的老营马队速度都要快许多,早就到了涿州城外驻扎等待大军。
当然,在等待的时候也不能闲着,乌尔迈要为马队寻找草料,并且要和逐州的守备一起为崇祯大军前往逐州一带扫清障碍。
就在朵兵配合本地屯驻明军剿灭涿州境内最后一支响马后的第四天,朝廷西向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涿州境内。
十二月十五的时候,乌尔迈的朵兵与崇祯大军会合,彻底成为一支拥有全面陆战兵种的野战军团,按照内阁拟定的原计划,开始稳步向固关一带增援。
逐州再往前,就到了保定府境内,这是朝廷刚刚收回不到一年的土地。
本地李自成设置的大顺伪政权官员都已经被处死,保定府城目前虚弱至极,并非上报兵部文册中所写的五千余人,实际上,来到城内的崇祯只看见了一千三百余名官兵在布防。
用屁股想都知道,本地官员得知自己要来,定然是会精心准备,可到了之后还是只有这么点人,可想而知,这样一座偌大的府城,从前究竟是多少官兵在守。
若各地都是如此情景,也怪不得李自成能一路所向披靡了,就算再忠勇死战的将官,守着一座空城也是掀不起丝毫波浪的。
得知崇祯要到保定府城,隐藏在保定府境内的厂卫番子早在大军来到的前半个月就已经在整理各种主要资料向这里聚齐。
听着各百户、千户和役长的汇报,崇祯皇帝神色未有丝毫变化,其实地方上原本就是如此,崇祯皇帝在后世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
&nbs
第二百七十九章:满门勋荣
要说真定、保定一带比较大的势力,便是名属于朝廷的分守高阳总兵官侯天锡。
侯天锡这个名字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但一提起他的父亲,便是一些军将之中耳熟能详的角色——候良柱。
候良柱曾任四川总兵、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虽然还称不上名将,但的的确确是为朝廷奋战至死的忠勇良将,更是崇祯二年剿灭巨寇奢崇明、安邦彦之西南奇捷的头功。
崇祯十年的时候,李自成攻陷南江、通江,声势浩大,直逼广元。
时任四川副总兵候良柱,便是侯天锡的父亲,奉巡抚王维章之命守广元,以扼流贼东进之路,然广元势弱,候良柱所部只有两千余人,就算将本地民壮尽数充军,也才不过九千上下。
由于部下泄密,李自成得知广元官军势颓,即寇川北,意图以广元之地打开四川局面。
四川巡抚王维章懦弱无能又喜好贪功,各地军将早已怨声载道,闻贼势大,张维章即自领官军退往保宁,复命候良柱拒敌。
同一时间,李自成部下巨寇过天星张天琳、混天星惠登相已破宁羌,分三路入寇,直逼绵州,候良柱闻前地尽失,即尽收部众,止一万两千余人,专守广元。
崇祯十年六月,李自成、张天琳、惠登相等部会师于绵州,贼军浩大不下十万人,候良柱动员军兵,奋力死战,然官军众寡不敌,三日后绵州城就被攻破。
李自成知候良柱才能卓越,便命人招降,候良柱破口大骂其为逆贼,挥刀斩杀来使,称原为朝廷战死,李自成闻报大怒,贼军分路入城,候良柱便即指挥部下巷战,后身中八十几刀力战而死。
后世侯天锡的结局也不怎么样,崇祯十三年,阁臣杨嗣昌为督师,那时候良柱已经战死近三年。
候良柱之子侯天锡阙拜杨嗣昌,称与贼不共戴天,愿捐赀缮甲,选募劲旅及臣父旧将,自当一队,与贼血战,下雪父耻,上报国恩。
杨嗣昌准许,侯天锡即尽散家财,招募候良柱旧时亲丁二百六十人及五六百名部卒,尽皆彪悍敢战,在大势颓靡的情况下,侯天锡所部却在不断立功,虽然都是小功,但却颇为难得。
崇祯十七年正月,侯天锡累功升都督佥事。
崇祯十七年九月,平定广平响马、山贼数股,斩首二百六十有奇,因功升广大参将。
崇祯十八年,也就是今年,侯天锡随陈奇瑜收复真、保,作战时异常悍勇,四战四捷,叙功第三,仅次于董琦与禁军将领高启华。
后陈奇瑜请功,崇祯将其擢升为高阳总兵,另加五军都督府右都督衔。
一连串的战功,一连串的大小捷报,证明了侯天锡子承父业的忠勇志向,更达到了他最初与杨嗣昌“下雪父耻,上报国恩”的承诺。
除此之外,侯氏从子候采的军功甚至比侯天锡要更多。
崇祯二年,从候良柱征奢崇明,收复綦江、桐梓,授守备。
崇祯四年,西南蛮夷会攻永宁,奉命前往,战胜剿灭,授都司。
崇祯七年,奉督师檄文援剿川北,累功升游击。
崇祯十年,奉檄援救成都,却贼有功,升副总兵。、
崇祯十六年,也就是崇祯皇帝穿越过来前不久,奉命招兵防川,升地方杂号总兵,加五军都督府右都督。
看见这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后生,已知他们各自在后世结局的崇祯皇帝心中也像是打翻了百味坛一般。
说可怜侯天锡倒不尽然,其中又夹杂着些许悔恨,对候采,崇祯欣赏之余,心中又有些忌惮,总归是说不出的感
第二百八十章:战前准备
安排了真定、保定府的事以后,崇祯皇帝说不得多放心,但总归要比什么也不做要好上很多,总归就四个字,心里踏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