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听到自家主官说话,吏部侍郎陆光祖赶紧搭腔道:“部堂不必太过担忧,下官探听到昨日陛下与新上任的阁老蒋大人探讨到深夜,离开皇极殿以后,紧接着又去了柔妃娘娘的寝宫,自然是极忙。”
“哦,原来如此。”王绍微自然知道崇祯对那个兀良哈女人的宠溺非寻常妃嫔可比,当下也就明白了,笑道:“看来陛下昨日还真够忙的,白日晚间是一丁点也没闲下来,怪不得今日早朝未至。”
说着,王绍微反应过来,又问道:“新上任的阁老魏藻德怎么了,被陛下问责了”
“这倒不是,陛下非但没有问罪于他,反而加了太子太师。这带俸桂冠的荣勋可是前朝未有,真是令人羡慕不及呀。”陆光祖笑了笑,摇头说道。
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王绍微静静点点头,心下也开始暗自思量。
群臣正在说话,却见司礼监秉笔太监太监王德化迈着小碎步跑过来,站在龙椅边儿上尖着嗓子叫喊道:“传皇上口谕,早朝晚些时辰进行,听候旨意!”
喊完,王德化走到蒋德璟旁边,先讨好似的笑了笑,才是转头说道:“众位大人,咱家已经命下人们已经把偏殿收拾出来了,皇上还有事要做,这就移步吧”
“有事要做什么事大得过早朝!”翰林编修陈鸿大声说道,看来是颇有不满。
听到这话,王德化淡淡看了他一眼,那陈鸿却是个胆子大的,执拗着正要上前再说,却被身后御史林侗拦住,且听那林侗笑着说道:
“王公公体谅,陈大人昨日小妾跑了,心有愤懑,这才堂上冲撞了公公,来日我等二人定当登门拜访,以解此罪。”
“哼,常言道太监小心眼,可咱家跟了皇上这么久,就连皇上都知道,咱家不是那个小心眼的人。”王德化哼唧一声,冷着脸说道:
“可是陈大人要记住了,这件事放在咱家头上,咱家大人不记小人过,就这么过去了。可要是换城李公公他们几个,这接下来的日子,可就没有那么好过了!”
毕竟阉党如今势大,陈鸿也不敢太过忤逆,朝堂上的东林党在上次瓜蔓抄几乎被清查殆尽,革职的革职,充军的充军,大部分又都被直接砍头处刑。
现在还剩下的多是小鱼小虾,就算有几个东林中颇负盛名之人,如今也根本不敢露头,生怕被崇祯皇帝一个不愿意给诛了九族。
要知道,这位皇帝可是被桀纣上了身的。
陈鸿不再多说,林侗虽为御史,但对王德化的自卖自夸也只得憨笑答是,根本不敢多说一句忤逆的话去招惹。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王德化嘴上一直说不介意,可面上和说出去的话却并不是这样,已然是非常不满。
离开皇极殿之后,陈鸿想起自己家人,对自己一时脑热的行为后悔不已,林侗也是不断叹息,对他恨铁不成钢。
林侗连道如今太监权势滔天,厂卫又深得皇权信任,王德化还是秉笔太监中权势极大者,被他盯上可不是什么好事。
在崇祯皇帝的刻意纵容之下,发展两年的厂卫和帝党,如今在一众东林党眼中已然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除非皇帝暴死,否则根本难以与之抗衡。
若说王德化没有神不知鬼不觉除掉陈鸿的方法,连鬼都不信。
群臣在偏殿座的屁股直生疼,浑身酸痛,总算是在巳时看到了一脸阴沉的王德化来宣谕,听到召见的群臣如蒙大赦,都是忙不迭的前往皇极殿见驾。
由于方才的小插曲,陈鸿到没有其他人时间很慢的感觉,
第三百章:丙戍变革
增建税务司、盐务司与皇家银行,这种显然不是小事,崇祯皇帝当然可以用中旨强行施行,这本没什么毛病,但却会给天下士子更多的理由。
如今内阁首辅换成了实干派的蒋德璟,相比魏藻德,这个首辅更有才能,对朝廷绝对忠心,且勇于背锅。
既然有内阁的名头可以借用,崇祯皇帝自然不会用中旨那种非官方形式的下下策来推广自己的改革,当下,早和蒋德璟商量好的崇祯皇帝点头许可,装模作样问道:
“蒋爱卿,主事人选与官员名单,可是拟好”
“回陛下,金陵庞氏资产雄厚,如今家主庞中谦曾为县令,政绩颇佳,可为银行主事,这是税务司与盐务司的官员名单,还请陛下过目。”
看过之后,崇祯皇帝将名单交给王德化,问道:“众卿有什么意见,都可以畅所欲言,与朕说一说,为人君者要勇于纳谏嘛!”
听到这话,下头的官员都是翻了翻白眼,你还真有面皮,说出这种违心之言居然脸不红气不喘,出去谏言那可就是嫌活的长。
“既众卿家无异议,便照此办理吧!”崇祯皇帝满意的笑了笑,心道算你们识趣,转头问道:“户部尚书倪元璐,梳理京官一事,办的如何了”
崇祯皇帝对这种事还是颇为关心的,手底下成天养着这么一批毫无用处的废物,自然是越早裁撤越好,官员竟然比士兵和差役加起来都多,说出去都可笑。
“回陛下,臣那日回去之后便寻来左侍郎练大人与右侍郎刘大人,我等取出堆积户籍连夜梳理,幸不辱命,在朝议前完成,这是三品以上官员名单,请圣上御览。”倪元璐恭恭敬敬站出来说道。
说完,倪元璐将一个小本本拿出来交到司礼太监手上,司礼太监再转交给王德化,由王德化拿给崇祯皇帝。
在将小本本交上去以后,倪元璐轻咳两声,几个小吏得到大汉将军的通融,赶紧扛着四五个装满户籍的大木箱走上大殿,纷纷放在御阶之下。
“胡天中、李得财...牛刚烈,这都是些甚么玩意儿,朕怎么一个都不知道”崇祯皇帝翻起小本本,只看几页便是将其攥在手里不再去看。
这本子上写的是三品以上官员,就这么粗略一翻,无论忠奸,反正头几页根本没自己认识或熟悉的任何历史名人。
此时崇祯皇帝脑海中包含了历史上那位的记忆,可是就连这记忆中都没有这些人的任何印象,可见这帮人到底是有多无能。
而且崇祯皇帝粗粗看了几眼其中一些所谓三品大员的简历,发现很少有人有甚么出彩之处,最近七八年之内,大部分人几乎都是庸碌无为、尸位素餐且沽名钓誉之徒。
正是这些人占据了朝廷上的主要位置,才让大明朝堂变成如今这个样子,崇祯皇帝越想越气,直接把小本摔在地上,说道:
“李若链,南镇抚司闲了这么久,该让他们动一动了!这些三品大员的德行操守,还有政绩就让他们一个一个的查清楚,三年之内没有什么绩效的,给朕把薪俸先去了,至于官职是不是还留着,再观后效!”
闻言,李若链立马大步出列,浑厚道:“陛下放心,臣回去就办!”
崇祯皇帝转头一看,发现自己眼皮子低下搬上来几个大箱子,心知肚明的他更是根本连看的心思都没有。
不用想,这些箱子里大部分都是尸位素餐、啃噬堤坝的蚂蚁,至少得革掉一大半才行。
“王德化,下朝你亲自跑一趟东厂,让王承恩将最近的事放一放,这箱子里的所有人全部交给东厂去查,甲申年至今毫无建树的,直接把官职给朕撤了!”
“对了,东厂消息灵通,就让番子到处去民间打听这些人的情况,结合这些户籍上记录情况,确定之后再决定撤不撤。”说着,崇祯皇帝狠狠一拍龙椅,喝道:
“吩咐下去,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衙门等处,即日起就要在京城内外张贴告示,顺天府和兵马司各处衙门对于一切报案者都要接待,不得发生报案不理之事,否则朕必会严惩!”
“对于每一件报到衙门的冤假错案,厂卫都要一件一件的重新查!若属实冤枉,将负责核查的厂卫、官员一并裁撤,若并非冤枉,拿人斩首!”
&nb
第三百零一章:风云突变
用“风起云涌”四字来形容此时大明发生的巨变,似乎还略有不及。
自从仁宗洪熙年间开始,文官们的地位就已经开始逐渐上升,直到崇祯初年所谓”众正盈朝“时,朝中甚至达到非“东林”不能独行的地步。
除此之外,眼尖的商户以结交为名登门拜访者更加与日俱增,支持文官们的开销和一切杂用,送到府上的银子更是几辈子都花不完。
这些商人或送巨额大礼,或出资金与文官日夜笙歌,有的则盯上了一些初出茅庐心智不坚的文人士子,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紧密联合的利益团体。
这个团体,一个在朝堂上官官相护,为士绅提供官方的便利和好处,另一个则在地方上为非作歹为,就连一般的官府衙门都管束不及,甚至有土皇帝之称,此为官绅、财阀集团之始。
有些人看不懂,嘉靖和万历等许多皇帝都不是傻子,他们在位时都能看得出来这个利益团体的危害,但至今无人敢碰。
究其原因,正是历朝皇帝害怕动摇国本,在眼下这个南贼北虏、四处漏风的时候,更应该以稳定国内为上,怎么这昏君却反其道而行之
不论这次突如其来的改革如何使人不满,士子们发现,自己根本挑不出任何毛病能用在纸面上驳斥,因为能说出来的,都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的。
魏藻德致仕,新上任的内阁首辅蒋德璟与内阁立即提出整改商税、增设皇家银行、盐务司与税务司等一系列的政令。
这样一来,魏藻德肩上背了两年的大锅总算卸下来,甚至蒋德璟后背上的已经不是“锅”,而是一座“山”。
依照惯例,崇祯皇帝将其下发给群臣讨论,在朝堂群臣中“无一人言此策不可行”之后,才是勉勉强强盖章戳印,正式提出大明崇祯十九年的税收改革制度。
京畿一带为首先实行之地,各衙门驻军积极调动,光抓捕投入监牢的犯人就是以往数倍,等消息传到外省和江南,更是让众多财阀、官绅心惊胆颤,如坐针毡。
被惯出“公子病”的文官和士绅们,终于再一次见到朱家皇帝在对付贪腐与官绅结合等事上的不近人情,见识到大明朝廷强势起来的力量。
就算历朝都有增加商税征收力度,但自从太祖成祖两位强势的皇帝之后,还没有哪个皇帝有如此魄力,敢于改变祖宗成法,一副磨刀霍霍要将天下捋清的架势。
然而让一些心怀不满之人难受的是,除了一些见不得光之事以外,他们压根没有任何方法能公然与皇帝的这套改革相制约。
祖宗成法别闹了,崇祯皇帝压根不管甚么“祖宗之法”,他能用上的才是“祖宗之法”,用不上的,那就和士子写在纸面上的话一样,根本起不到任何效用。
甚至于,这位皇帝堂而皇之把“祖宗之法”给改了删了这种荒唐事,在近两年也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
以前最常用的法子就是让下面的门生故吏书写文章宣扬朝政的昏暗之初,这种事就算把皇帝说成史上最强昏君也不为过,毕竟看起来的确像疯子才会干出来的事。
崇祯皇帝是用内阁提出,而且正儿八经的经过朝议通过施行,这种方法显然已经行不通,毕竟收私盐为官办乃是天下公认的利民利国之举,商税更是历朝皆有,喷无可喷。
就算有那些不怕死的真敢把某种事情搬到台面上喊,可对崇祯皇帝的影响其实也不大。
但凡敢这么做的,无论官职有多高,无论背后站着谁,崇祯皇帝是捏住一个就弄死一个,无论自己下旨还是让底下的狗腿子厂卫神不知鬼不觉的去办
第三百零二章:暴政 神怒 天谴
魏藻德虽然没有甚么能力,但是能在这鱼龙混杂的大命朝堂混到首辅高位,本身自然是有自己的过人之处,并且对于一些事情的判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原本在朝堂上对崇祯百般奉承的魏藻德,在崇祯皇帝表露出一丝对商户下手的讯号时,便敏锐的察觉到这件事与往常那些的不同之处,继而直接选择放弃。
能让魏藻德放弃首辅高位,就如同让他放弃几十年努力的成果一样,向来懦弱的魏藻德,这一次却非常果断,直接出坑上岸,这件事的不一般自然可想而知。
崇祯皇帝也知道,千年以来华夏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这些地方官绅互相勾结,一个有权,一个有财,想要干什么都行。
然而事情总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想要凭皇帝的一纸诏令便直接让这维持了千年的利益集团解体,又是谈何容易
在某些明眼人眼中,皇帝此举显然无异于自掘坟墓,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国家秩序混乱,其实这些崇祯皇帝又何尝不明白。
若不是现如今大明已经乱成这样,崇祯皇帝也不会生出打碎重建的心思。
回去之后,魏府顿时乱作一团,魏藻德虽然在朝堂上经常不发一言,有些懦弱,但毕竟是一家之主,在自家府内还是威严无比。
据东厂听记探报,说是魏藻德当日回去之后,横眉喝止了府内众人,并且下令用一些杂物将府门堆堵起来,看样是害怕京城因此发生混乱。
魏藻德在自己家怎么折腾崇祯皇帝其实并不关心,只要不对商税一事指手画脚,他就能好好的颐养天年,不然阖府上下,定然见不到明日的太阳。
眼下这个时候,恍然无错的东林士子们这才想起,一位挂冠致仕的首辅大人正在府内休息,而这位首辅大人也曾是东林人士,于是纷纷登门拜访。
魏藻德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会审时度势,他也的确没让崇祯皇帝为留下他而后悔。
据魏府内东厂听记禀报,说是魏藻德回家之后闭门谢客,就连自己往常的门生故吏都拒不接见,在大门口贴了“此非东林,谢绝见客”四字,表露不再关心任何朝堂之事的心意。
听记还说,那些士子在门前徘徊了许久都没离去,还是一名城防军把总下令将其驱赶,这才是骂骂咧咧的走了,嘴里还嘟囔着甚么魏藻德就是皇帝跟前一条狗云云。
曾有民间传闻,说有人在第二天晚上发现了这些士子横七竖八惨死的尸体,一时间,传闻四起。
有人说这些士子嘴碎,活该被厂卫整死,也有人说他们可能是被乱贼在晚上残杀,反正是众说纷纭,什么都有。
其实自从设立三厂一卫以来,京城的每一处,甚至在错综复杂的小巷子内,都在厂卫的监视范围之内,而这些士子所在之处,正是曹化淳督下的西厂负责。
他们走后到底经历了什么,这种小事儿不会上报到崇祯皇帝那里,可能就连曹化淳都只是随意看了一眼,怕是只有负责那片儿的西厂役长才详细知道了。
锦衣卫是在明处办公,以华丽的官身和极高的地位得人尊敬,三厂则匿于暗处,无论东厂、西厂还是内行厂,都向来信奉以恐惧维持安宁的真理。
百姓不知道就会瞎传,传的越厉害,厂卫的凶名也就越狠,就会有更多的人害怕、畏惧,暗处的地头蛇也就会更小心行事。这是每一个番子都信奉的真理。
“只有让那些宵小之辈畏惧自己的名声,他们才会安稳,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当今皇帝的宝座才能坐稳。”这是三厂下属每一名番役行事的准则。
厂卫,便是天子之眼,代之以察天下,又是天子之剑,代之以清除邪佞。
崇祯十七年恢复的三厂一卫之间又有了互相制约的权利,只有皇帝宝座坐得稳,他们厂卫的差事才会更稳当,不然一切都会化作云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