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兹特封为太安人,谅福祉之未涯,尚家规之永赖。

    尔叶氏乃丙戍科武举状元徐彦琦之妻,勤俭持家,德训有从,贞洁高尚,佐家室方辅状元之成,宜推恩典以示褒嘉。

    兹特封为安人,谅福祉之未涯,尚家规之永赖。?”

    徐彦琦没想到皇帝想的如此全面,自己中了状元,就连老娘和媳妇也能得到敕封嘉奖,他更是心中感激,扯着嗓子喊道:

    “臣徐彦琦,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受天子褒奖,受赐飞鱼服和玉带,这可是天大的荣耀,一时间,徐彦琦仿佛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一下子成了全场的焦点。

    实际上,包括徐彦琦在内,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前来传旨。

    李若

    链那一身飞鱼服上绣着一条张牙舞爪的“飞鱼”,飞鱼的大半个身子类似一条大蟒,有角,但尾部是鱼尾。

    这一身类似蟒服的飞鱼服配上玉带,形制十分威严,以往出现都是由一名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带队捉拿钦犯。

    锦衣卫,往往留给百姓的感觉和东西厂番子是一样的凶名赫赫,不少百姓还是头一次见到锦衣卫来到市井之内给小民封赐,这才觉得锦衣卫与番子的不同之处。

    看着徐彦琦和周围百姓哈哈大笑,亲昵的好像家人,同样出身低下的李若链自是明白这个感觉,由衷的替他们感到高兴。

    &




第三百三十一章:新鲜血液
    盛大的文武科举结束了,由此造就了一批新时代的好青年们,不过这些好青年到底谁日后会成为国家的栋梁,这个谁又能说得清呢。

    由于改革,此次选出来的武生们多是战斗勇猛,但大字不认得一个的糙汉,所以崇祯皇帝先前就已经发话,说殿试之后他们不能直接授职,需要在顺天府的皇家武学院学习一段时间。

    武生们多是听闻朝廷改革武举,重视武人才会脑子一热的来参加,很多人在来的时候也没抱多大希望,以前那些可笑荒唐的武举都要先试八股,又不是没见过。

    武生:你他么逗我玩呢

    文官:没错,本官就是逗你呢!好不好玩

    包括徐彦琦和戚家三个小辈在内的武生们一路过关斩将,这时候连殿试都过了才反应过来不能直接授职的事儿,有不少人一下子就懵了,这到底是要学什么玩意儿

    废话,肯定是你不会的都要学学啊!

    最简单的,武夫们虽然对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但起码你得自己名字会写不是,大明时下虽然越来越不行了,但起码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天朝余威还在啊。

    更何况,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批武生可就是大明在自己手上中兴的希望,最不济的,就算不能中兴,起码也要培养出一批忠于自己的武将才行。

    话说回来,你们这帮武举人日后毕业了可是要领兵打仗的,要是只会嚎叫着冲锋,那叫莽夫,韬略和最基本的兵法你也要学学。

    只有这些你全都会了,才能称之为“将军”。

    现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总算是明白后世孙中山搞那个黄埔军校的举动到底是有多么英明,这玩意培养出来的,一批批那可都是绝对的嫡系啊。

    武生们都已经入学,就连武状元徐彦琦在家放了个三天的小长假之后,都已经带着铺盖告别媳妇儿和老娘去上学了,可是文举人们呢,自然不能让他们再回去读书。

    说起来,最近这两年崇祯皇帝杀的官员不可谓不多,许多衙门的位置都是悬空着,虽然没什么大碍,但偌大个大明,总还是要人协助自己管理的,不然搞科举这玩意干嘛。

    丙戍科文举状元为夏完淳,说起来,这个夏完淳和他爹在历史上对大明都是忠心耿耿,崇祯皇帝本人对他是非常有好感的。

    一般来说,文举状元是个有九个都是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基本各授翰林院编修,这是成规。

    至于其余诸进士,则会再令他们延期入京参加朝考,主要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各部主事、知县等官。

    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以及各种繁琐的成规,有明一代,由于文士颇多,殿试后等待候补却终身不得官者并不少见。

    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算是得到了一个相对比较清闲的职务,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诗词书法,而且会在翰林院内特设的庶常馆当职。

    本着不养闲人的目的,这些被点为庶吉士的举人们肄业三年期满后会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就可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等职。

    其余稍微菜一点的,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这种虽然也是官职,但很多京内士子都不想去,原因自是道路偏远、奔波劳累等。

    &n

    bsp;事实上,对时下的崇祯皇帝来说,这些成规授予的职务都是屁用没有,并不能对大明内外各种形势起到什么帮衬的效果。

    说来也是,你选来选去搞了半天,整出一堆写书法学诗词的官员要来什么用,既不能给你出谋划策,又不能分派到各地维持局面。

    对于这种智障一般的成规,崇祯皇帝自然是要改。

    文举状元夏完淳被直接授予从七品的中书舍



第三百三十二章:丙戍裁官录
    至于文举探花瞿昌文,这个人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不过所幸,崇祯皇帝从厂卫手中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的信息。

    此人在童试和乡试中成绩并不算很突出,最多只能算是名列前茅,若是拿这一点去和夏完淳、黄渊耀甚至其他考生来比,瞿昌文并没有任何优势。

    但瞿昌文能被钦点为丙戍科文举探花,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首先,瞿昌文是历史上著名南明重臣瞿式耜的孙子,严格来说,他爷爷是著名的东林党,但同时也是铁杆实干派,南明的民族英雄。

    在崇祯皇帝夷平钱谦益十族以后,南北东林几乎都被诛灭殆尽,瞿式耜仍然让他孙子来京参加殿试,用意就很简单了。

    虽然瞿家累世东林,但国破山河危难之际,诸如陈子龙、瞿式耜等真正有作为的东林党,实际上并不会因此动摇自己的忠君护国之念。

    瞿昌文深受瞿式耜的教诲,其思想实际上算是比较保守,但是他在殿试提出的“实心行实政之策”却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自然和那些所谓的东林党有着天差地别。

    实际上,东林党也未必就不能成为皇党。

    最明显的例子,上一任的内阁首辅魏藻德从前就是铁杆东林党,贪污受贿也不少,但是如今将家财一交,却也落得个在家清闲了却余生的结局。

    所谓不问世事,闲云野鹤,正是如此。

    一向严打东林的崇祯皇帝将瞿昌文钦点为第三名,虽然名次比众人想到的要低,但却直接授其为通政司正八品经历,掌收发文移及用印之事,可谓也是重用。

    对于内阁首辅蒋德璟而言,崇祯皇帝的用意自然显而易见,瞿昌文这样的人受到重用,自然会对其它复社、东林中如陈子龙般真正忠君为国士子起到带头作用。

    其实崇祯皇帝也明白,这次科举很多人都是打着观望的心思,陈子龙、方以智这些人更是一个都没见到,来的都是小辈后生。

    此次殿试文举结果,一甲前三名,一个直接进入内阁辅政,一个作为道督查御史替皇帝监察地方,还有一个则在京通政司任经历,此令一出,满朝哗然。

    相比历朝科举,崇祯年丙戍科算得上是历次举人任用最高的一次,并且崇祯皇帝无视了几乎所有有关科举任用的成规墨法,直接通过内阁下令任用,又是开了一次先河。

    当然,此时的大明朝堂,文武臣工们多半只能干瞪眼看着这位皇帝去操作,至于跳出来说句话,已经没人那么傻了,敢跳的坟头草都不低了。

    这位皇帝大权独揽,内阁和六部尚书几乎全是皇党的人,可不是那么好说动的。

    除一甲前三名之外,一甲其余“举人及第”者,基本都直接留在京内各部院衙门任职,二甲“举人出身”者一样被留在京内,其余二甲以及三甲众人皆被分派往京畿各处任职。

    说来也是有意思,此次文武科举选出来的,武生全部留在京城皇家武学院进修,没一个出京城的,文士也差不多,有一半都直接在京任职,剩下一半也是前往京畿各州府县衙门有司补缺,没有一个被派去江南和其它省份的。

    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一甲第一名夏完淳直接进内阁辅政,其余那些举人虽然多是七品八品的小官,但往往是位低职重,一旦升迁,很容易就能变成“位高权重”。

    ......

    崇祯十九年五月上旬,调查的京师官员人数籍贯等结果被户部呈交于冬暖阁。

    上次核查是在崇祯十年六月,京城六部翰林院等各有司衙门,官员人数在京九万六千七百零四人,这个数字已经让当时听到的崇祯皇帝吃了一惊。

    眼下崇祯十九年倪元璐主责重新核查在京官员,更是让崇祯皇帝不敢相信。

    据户部呈报,截止崇祯十九年平五月,京师内各大小部院衙门官员十二万三千六百零五人,崇祯皇帝听到之后,心中怒骂,真是一群蚁附吸血之辈!

    要知道,现在的北京城总共百姓人口才有多少,二百万不到!

    这二百万不到的人,要养着快十三万的官,稍微算一算,比例几乎接近十人养一人,这么多的官,大多数都是尸



第三百三十三章:家事国事天下事(上)
    “嗯,他们总算是到齐了,朕可是等得久了。”崇祯皇帝看了看天色,头也不抬的说道:“就宣他们来冬暖阁吧,不必去养心殿了,朕嫌烦。”

    要是按往常,皇帝召见什么人都是有规矩说要在某处宫殿,可崇祯皇帝素来不喜好那个,有心情了就去其它殿,一般来说,都是直接在暖阁议完了事。

    听见崇祯皇帝说出“烦”这个字眼,李春浑身立时一个激灵,连忙点头退出暖阁宣谕。

    不多时,随着一阵脚步声,福王朱由菘、瑞王朱常浩、衡王朱常庶,以及清源王、平遥王这五位王爷分先后次序步入冬暖阁,见到趴在御案上的崇祯皇帝,表情自是各不相同。

    当仁不让走在第一位的,正是神宗万历皇帝之孙,已经凉了的老福王朱常洵长子,在崇祯十六年袭爵福王的朱由菘。

    说起来,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朱由菘是五人之中第一个到京的,他到的时候,甚至锦衣卫还没赶到瑞王府,不过这些日子他并不好过。

    首先,由于不配合锦衣卫办事,朱由菘被李若链强行“锁拿”入京,这已经使他满心怒火,要知道,自己可是堂堂福王,如今诸王之中最亲近、尊贵的皇亲!

    区区锦衣卫,不过是朱家的一条狗,竟敢在自己的王府强行将自己带走,这种让自己颜面尽失于天下的破事绝对不能就这么晾过去。

    到京之后,满心怨愤的朱由菘本想直接面见崇祯当面说理,一门心思要废了那个叫李若链的锦衣卫指挥使。

    直到现在,朱由菘还是不相信锁拿自己入京是崇祯皇帝亲口所说,按他想的,那次必然是李若链自作主张,只要和自己那弟弟朱由检说上几句,李若链必定吃不了兜着走。

    可他接连几次要求入宫,都被崇祯皇帝直接拒绝。

    当时正忙着办文物科举改制的崇祯皇帝听到是自己这个便宜皇亲在闹,压根连鸟都没鸟,直接命厂卫把他监禁在一处深宅大院了事。

    相比福王,瑞王朱常浩、衡王朱常庶两人虽然支脉较远,但起码人家也是堂堂王爷,那也绝非一般的皇亲国戚所能相提并论。

    然而他们两个就聪明得多,到京之后到处打听,得知就连朱由菘都吃了瘪,当时就多长了个心眼,并没有闹事,而且极为配合的锦衣卫工作,安安稳稳在驿馆住到今日。

    本身瑞王朱常浩和朱由菘的心思一样,根本不信朱由检会有那个魄力一次性处置他们五个,这次多半是询问一下地方事宜,阵仗搞的大,那是朱由检好面子,不会出甚么事情。

    至于平遥王和清源王,他们两个绝对是瞎猫碰着死耗子被崇祯一不小心顺带过来的,这次主要还是拿福王开刀试水,这两个远亲王爷在崇祯皇帝眼里其实已经是死人。

    要不是厂卫报了,崇祯还真不想特意叫他们过来,这两位皇亲不仅后世很多人闻所未闻,就连时下都已经和老朱家嫡脉八竿子打不着儿,离的实在太远了。

    以老朱家对子孙的各种特权而言,就算支脉远到没边儿的王爷,各自在封地也能混的跟土皇帝似的,这样两位血脉疏远到很多皇亲都忘了的两个王爷正是如此。

    对于地方官民来说,人家好歹还是个王爷,就算血脉再远,那也是自己招惹不起的。

    “皇上,自臣父被流贼杀害之后,臣就一直在金陵王府,待得好好的,什么地方上的大事小情可是都没过问,就等陛下亲自手刃李贼为臣父报仇。”

    “可是皇上,为何你叫那李若链锁臣来京,这是何道理莫不是这犯上作乱的贼子生了僭越之心”

    朱由菘话说的还是非常中肯,并没有任何依势的感觉,只见他义愤填膺的走到李若链身前揪住其衣领,怒道:

    “皇上,且将这个贼子交给臣,臣必定好好替皇上清理门户!”

    朱由菘的表演不可谓不精彩,朱常浩和朱常庶对视一眼,本来要说话的两个人当即一声不吭,清源王和平遥王更是根本没打算说话,四人就看朱



第三百三十四章:家事国事天下事(中)
    自然,有明近国祚近三百年,还是会出几个不甘心一辈子被圈养的王爷。

    可就算是有些远大志向的王爷,时间一长却也发现自己除了当猪还真就什么都干不了,明说要兵权别开玩笑了,难不成你想学朱棣,来一波靖难夺权

    暗地里鼓捣这更不行,你当历朝的锦衣卫都是吃素的,一旦被发现又该如何解释,那可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大明的皇帝或许荒唐,但没有一个是傻子。

    你敢要兵权,皇帝定然是会睡不好觉,睡不好觉那就要弄你,虽然贵为藩王,但皇帝要弄你,你又岂能有活路。

    朱常浩倒是眼尖得很,见崇祯皇帝对朱由菘的话微微点头,轮到他的时候便直接照搬朱由菘的话,让崇祯皇帝也是摇头不已。

    朱常庶、清源王和平遥王三人都差不多,回答都是千篇一律,什么太祖皇帝设诸藩是为拱卫京师,国难之时挺身相助云云,反正皇帝问话,捡好听的说就是。

    “呵呵,拱卫京师,朕倒是不寄希望于你们能拱卫朕的京师。”这些话说的越是天花乱坠,就越是让崇祯皇帝心中厌恶,忽然话锋一转,正色说道:

    “既然皇亲们都明白自己的位置,朕就该问下一个问题了。福王,论辈分你是朕的皇兄,该为国出力,可你福王府在洛阳和金陵干出的那些事儿,可是在拱卫京师”
1...9091929394...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