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现在周经武对太监的印象已经不再和原先一样,王承恩、方正化、曹化淳甚至是这刘福,都比那龚鼎孳、王鳌永和钱谦益强上许多,虽然名声不行,但却实实在在的办事。
周经武是地地道道的武官,说起话来自然直来直去,刘福听惯了也就没甚么大反应,郭尚友文人出身却也没有多说,显然是对当今皇帝比较信服。
“按时间来讲,曹公公西厂的人就快到了,你们不去,于情于理小的也得去迎接。”李有成忽然笑了笑,拍拍屁股起身抱拳说道:
“小的这就回去召集厂内弟兄。”
其实公事了这么久,人人都是有些感情,马士英和郭尚友纷纷坐在远处朝李有成点点头,身为文官,这种做法已经是对番子出身的李有成非常尊敬。
然而周经武看不下去,他并没有那些花花肠子,直接起身上前几步握住李有成的手,说道:“李兄弟,到了京城,替我向皇上问个好。”
“这些日子多亏了你我互相照应,心里一直记着呢!”
说着,周经武右手握拳锤了锤胸口,李有成见到也是鼻子一酸,重重地点了点头,转头大手一挥就是阔步离去。
李有成走了没一炷香,一名神武军兵士慌慌张张跑进门来,周经武本来心情就不是很好,见到属下这个样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当即喝止道:
“慌慌张张,像什么样子!站直了再说话!”
“尊..尊令!”那兵士闻言赶紧深呼几口气,站直后才是说道:“急报,潞王在杭州登位,称天子暴虐无道,要..要取而代之!!”
“武廉总兵郭康寿、孝丰总兵李德仁、绍兴府、严州府、宁波府等都有人响应,都督,咱们该怎么办”
那小兵越喊越是大声,脸上全是一副天塌了的样子。
不待周经武说些什么,又有千总跑进屋内,抱拳喊道:“启禀都督,益王(朱慈炲)于抚州登位,靖江王(朱亨嘉)于桂林登位,各地皆有动乱,如何应对,请都督从速决断!”
本来周经武根本不信这回事,但接二连三听到汇报,此时来的更是麾下得力千总,他虽然还是不怎么相信,但心中已经有所动摇。
周经武思虑片刻,当即说道:
“传本都督军令,神武军立即封锁南京所有城门、水门,陈总督所部兵马此刻在何处驻扎”
闻言,那千总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回都督,陈总督前日大败闯贼,此刻已收复翼城,据五日前邸报,此刻应当正在向泽州进军!”
周经武‘嗯’了一声,点点头,转念喝道:
“如此,即派本都督标兵持令前往镇江、扬州、建阳、凤阳等府,令各府守将严守要道关隘,从速护卫,金陵为南都重地,不容有失!”
“还有,驰报京师,八百里加急!”
“尊令!”
待千总和小兵全部退出屋外,周经武转身朝还没有反应过来的马士英等人大声道:“各位大人,此等大事
第三百四十二章:多尔衮的野心
三王之乱,有明一朝,这样猩红的字眼从未出现过,在崇祯十九年忽然间发生,对所有人来说,都像是打了个晴天霹雳。
这些朱家的皇亲国戚还有当朝重臣们好像就见不得大明好一样,崇祯皇帝刚带着大明开始向上坡走,算是有了些起色,没多久却出了这种常人根本难以置信之事。
就算普通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也会难过,当然,他们难过的不是谁当皇帝,他们都知道这件事发生以后,今后的好日子根本不可能会有了。
潞王的号召力仅次于福王,对常人来说,现如今的皇帝似乎太多了点,如今的大明土地上,足足有五个号称“天子”的皇帝。
除在北京的正统皇帝朱由检以外,杭州的朱常淓为建武皇帝,虽无正统之名,但跟从其事的地区却在半月之间达到了十余府境。
称帝没多久,所谓的“建武皇帝”朱常淓更是举起“联虏复国”的大旗,号称麾下有数十万精兵强将,旦夕间便可恢复京师。
其余益王朱慈炲、靖江王朱亨嘉两人也在抚州、桂林一带登基称帝,话捡好听的说,各自也都号称数十万大军。
这是朱家的皇帝,有三个,除朱家皇帝以外,又要有两个“皇帝”。
关外所谓“大清”,本是化外蛮夷,学汉人学竟也学得像模像样,一个十岁不到的小屁孩号称天子,还有在四川成都称帝的大西皇帝张献忠。
除了这两位,还有一个人不容忽视,那就是虽然在陈奇瑜手下连吃败仗,连潼关都不敢出的大顺永昌皇帝李自成。
李自成所部顺贼依旧席卷中原,声势浩大,崇祯十七年率先在陕西西安称帝,建立所谓“大顺政权”。
当天散朝之后,崇祯皇帝却显得异常冷静,脸上丁点惊慌之色都没有,不少朝臣甚至能从其眼中看出浓浓的杀意。
做皇帝的镇静,多多少少能让下面稳定。
在这等大事面前,很多人无论明面上还是暗地里,却也都是稳定不住,不少人已经在思虑进退和站队的问题。
崇祯朝廷是为正统,但昔年建文也是正统,最后还不是胜者为王。
在这个乱世天下,关外鞑清虎视眈眈,蒙古诸部不甘臣服,国内烽烟四起尚且剿之不及,如今江南又战乱纷起,很显然,崇祯朝廷已经快要不行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今这个年头,谁的拳头大,谁说话就能作数,正统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个可有可无的名义罢了。
若时局不利于崇祯,自己良禽择木而栖,也并非叛国,最后不还是大明的臣子,比起那些投降清虏、顺贼之人,还是好了许多。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三王称帝的消息并没有厂卫和报社宣扬,却如同风卷残云一般,飞速传遍了大半个天下。
就连关外的多尔衮,都已经接到消息。
......
实际上,多尔衮来到朵颜三卫地界以后,还留在本地的兀良哈诸部基本没怎么打就已经臣服,不过鞑子到这里可不是一直闲着看戏的,他们需要鲜血和女人的刺激。
多尔衮明白杀戮对八旗军的重要,所以他很明智的下了一道军令,对于没有帮助翁牛特等部对抗明国的兀良哈部落,男女老少,一个不留。
时至今日,曾经处处见人牧马的朵颜地区处处透着荒凉,肥妹的草场由于没有妥善管理而生满了杂草,除了鞑清兵马以外根本见不到几个真正的活人。
清军大营,八支鲜艳的旗帜迎风飘扬,下面却尽是一些金钱鼠尾的野蛮人来回走动。
忽然间,一阵轰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停在大帐旁边,却是一批穿着正白旗盔甲的鞑子提着人头跑了回来。
为首的是多铎,他摘下高高的避雷针头盔,将手中一个蒙古男人的头颅扔给一旁等待牵马的正白旗都统,哈哈大笑着下马走进大帐:
“摄政王,是不是有了什么新消息!”
进入帐内,满清八旗上下的各大王公贝勒已经落座两侧,无一人敢动弹丝毫。
多尔衮穿着红色内衬甲衣横躺在上首,听到这话先是瞥眼看了看多铎,并没有说出一句,却又是惬意的吸了一口大烟。
第三百四十三章:排枪
朱常淓称帝后的三个月,杭州城西北广德州境内,建平城头,建武皇帝朱常淓的大旗和刘字号令旗遥相呼应,甚是惹眼。
广德州与应天府临近,建平以北不远便是神武军驻扎重地——广通镇。
在一个月以前,安排好南京城防务的周遇吉并不打算坐以待毙,据说他带着神武军两万余人马已经在广通镇扎营,而且还不只是南京的神武军来了,镇江府、建阳卫的官军同样有动静。
就刘良佐那边得到的消息来看,这次至少有三名参将、游击已经带着各自兵马集结到黄池镇和湖溪一带,与神武军遥相呼应,可以说,刘部目前面对的局势实在不怎么样。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下,建平城内本该是一片备战气氛,但此时的建平城却看不出一丁点大战将至的感觉。
一方面,神武军前身是孝陵卫,并不足够引起城内刘部叛军的重视。
这支秘密部队毫无名声,历史上一直都在替老朱家兢兢业业的守卫皇陵,若不是崇祯皇帝刻意调出,只怕现在也不会出现在南京。
另一方面,刘良佐本人是跟随陈奇瑜协剿,新败之军,本身就难有锐气,说到底,大部分人不过是打着建武朝廷的旗号坑蒙拐骗、混吃等死罢了。
本来刘良佐见其余唐通、白广恩一个个都获得重用,心中羡慕嫉妒,奉了陈奇瑜的总督檄令打算拿下通州给自己长长气,不料他太过急躁,加之御下无道、野蛮,逼迫部下反叛导致战败。
那次战败是刘良佐所谓戎马生涯中比较惨重的一次,原本跟随多年的部下中除了投降流贼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四散,差一点就成了光杆司令。
所以刘良佐心中也明白得很,眼下这些人别看多,可那战斗力却根本不值一提,他实际上也并没有替朱常淓卖命死守广德的心思。
城头一名刘部叛军的千总在巡城,站在城头的人都是歪歪斜斜,身上穿着破旧的皮袄,少见几个披挂破烂皮甲的就算是精锐,脸上也是无精打采。
上面站岗的兵士懒散不已,可下面巡城的那些却牛气的不行。
他们大摇大摆的走到百姓前面,或随手打翻一个小摊,或直接冲进铺子里野蛮抢夺,更有甚者直接当街拉着一个民妇进入小巷行那苟且之事,过不久再心满意足的走出来。
反正对他们来说,不做甚么坏事,就算是在行善积德了。
说起来,这些所谓的建武朝廷官军,昨天可能还是到处打家劫舍的流贼、逃兵,今日摇身一变,扯着大旗就变成官军,实在是叫人唏嘘可恨。
忽然间,城头正在谈笑的千总瞪大了双眼,过会儿又是不可置信的擦了擦眼睛,这才连滚带爬的跑到角楼台子上敲响铜锣,口中高喊:
“敌袭,有敌袭!”
听到这两个字,建平城上那些叛兵一下子就慌了神,除却那些直接转头逃下城的,甚至有几个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不小心把手中刀枪落在城下的。
地平线的那头,一支鲜明盔甲,步伐近乎齐整的军队阔步而来。
这支军队打着正统朝廷旗号,大旗上一只金色的玄鸟,旁侧“神武”二字,下面又有兵士扛着小旗,上书“钦赐左都督”等名号,正是崇祯皇帝钦定的“神武军”到了。
“轰隆隆......”神武军的步子声甚至能传到城头。
在叛兵的视角中,神武军各营列成一个完整的军阵,就好像不断推进的战车,虽然还没开打,但是从气势上,很多人就已经觉得必败无疑。
神武军阵列最前面走着几排火器兵,后头则用木车推着一
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广德(上)
伴随着周经武的一声令下,神武军兵士们踏着略整齐的脚步,开始向建平城稳步前进。
“轰轰轰——”
在他们前进的同时,身后已经搭建好的炮兵阵地开始向城内倾斜炮火,至于能不能误伤到百姓,在这种时候已经不重要了。
三王乱国,大明近三年来头一遭,宗庙社稷到了最危急的关头,就需要干净利落的解决每一场战斗,畏首畏尾,只能贻误战机。
周经武虽然没有真正打过几场大仗,但还是深知这个道理。
神武军将士们前进的每一步都好像踏在刘部叛军的心肝脾肺上,面对这般齐整的军阵,再加上出城野战马队的直接溃散,终于让这些并没有甚么军心的叛军开始慌乱、后退,直至最后的崩溃。
建平城的城门原本比较厚实,但经过数次战乱早已毁坏不堪,就算是以前驻扎在这里的官军也并没有对城门进行任何修缮,刘部入城后更不会如此,都是得过且过。
并且常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已经让他们养成了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待太久的习惯,许多刘部军兵原本都是各处的逃兵和流贼,这次更没有打算安家定居的心思。
几炮下来,城门就已经碎片一般的散开,根本起不到任何防备作用。
神武军将士手持刀枪分别从各个城门喊杀进去,刘部叛军鲜少有什么抵抗,纷至沓来的都是四散奔逃和屈膝投降,那守城的将军甚至是第一个跑上去求饶的。
“周都督行行好,小的从前也是老百姓,逼不得已才跟了乱贼。”
听到这话,在马上的周经武侧目看了他一眼,却是根本没有回话,径直向前策马前进,不多时才招手淡淡说道:
“皇上有旨,首贼皆杀,从贼可免。”
“谢谢皇上,谢谢皇上不杀之恩!!”其余的乱兵听到这话顿时放下心来,纷纷扔下手中刀枪不断磕头,高喊皇上万岁云云。
不待那叛军将领再说出什么,后头早就在暗中准备的几名亲兵赶紧走上前架住他,一名神武军千总抽出寒光闪闪的佩刀,冷笑着上前道:
“你说说你,跟谁作对不好,非要当今的圣上作对!那是一般人能假冒的吗”
言罢,寒光一闪,贼首人头落地。
拿下建平城以后,周经武屯兵城内,日日操练,整顿兵马,找来建平城内比较有名望的乡绅大户子弟和市井名声不错的文人充实县衙。
三日以后,镇江府、建阳卫等各部奉旨援剿官军纷纷跟进同神武军合兵,一时间,小小的建平城内却是大军云集。
恰巧司礼监秉笔太监李凤翔亲自传旨,命南直隶各镇兵马以神武军左都督周经武为统帅三军,主事平乱。
与往常不同,这次的圣旨上只是标明了南直隶各镇兵马都以神武军的周经武为主,规定了除总领周经武以外的其余几镇将帅为副总领,监军和从前的掌营事大臣一概没设。
说起来,监军太监和文官没在旁边叽叽歪歪,很是让各镇的将帅松了口气,更是由此觉得当今皇帝的英明神武。
除此之外,李凤翔在传旨以后又传了崇祯皇帝口谕,有关广德州的战况,说是由于京师道路艰远流通不便,所以京城方面不会盲目指挥,命周经武及各副总领随机应变,兵部不可横加干预。
故此,周经武接旨以后并没有急着南下找刘良佐的麻烦,却是按兵不动,哨骑四出,向各方打探情报。
收复建平城的第八天下午,正统朝廷的征南大军号称十万,从建平城内浩浩荡荡开往广德州城,看样子似乎是要一战收复广德。
周经武这边寂静了这么多年忽然搞了这么大的动作,很是让刘良佐心惊胆战,得到消息的当天便立即叫诸将前来议事,看看是走是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