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想到这里,他又朝周围那些瑟瑟发抖的本地文官喊道:“左知州忠于国事,将尸体收敛入葬,本都督今夜便上报陛下,本处可还有同知活着”、

    “有有有”

    不多时,从旁侧畏畏缩缩走出一名穿着同知官服的文官,低眉顺眼道:“小,小的就是本处的同知,左都督有何吩咐”

    “嗯。”

    周经武点点头,看这同知的形象看不错,说道:

    “在京师新的任命下来之前,便由你暂代本处知州,广德州境已被本都督收复,州治不能乱,其余人各司其职,等待新的升免再说!”

    众人连忙道:“遵命。”

    那同知虽然害怕,但为官十余年,该怎么处置相应的事宜还是明白,一连串的行文和公案写出来,州治也便开始正常运转。

    文官们的工作和武官不同,兵士清扫战场,维持治安,军将则又在周经武和几位参将聚拢在一起,商讨接下来是进取杭州还是稳固守成的战策。

    同知魏大成和几名广德州通判、推官聚在州治最内的议事房,听着州治文吏不断汇报事情进展,各人都是暗自看了看把守在门口的神武军兵士,暗自松了口气。

    没多久,他们便听到外面一阵响过一阵的火统声,还夹杂着某些趁火打劫的贼人被杀时的惊慌哭叫声,各自又是大惊失色。

    过不了多久,街上重新归于安静,一名神武军千总带着一队兵士开始清理刚刚打死的乱贼尸体,一个文官伸脖子向外看了看,心中颤抖不已。

    “看样子,这是又杀了三五十号人啊”一名通判捏着笔的手都在发抖,说话的同时,眼睛里全是不可置信的神色。

    推官点点头,面色夸张的道:“是啊,这周经武难道是铁石心肠不成,乱子都平定下来了,怎么还是动不动的杀人”

    “别说了,各县的文案都处理的怎么样了”魏大成身为暂代知州,自然不能临危有乱,当下是头也不抬的问道。

    见状,其余几人又是叹口气,纷纷道:

    “陈阳那边本身就没有多少贼兵,目前已经恢复正常,百姓正在重新入城。”

    “杭川地势险要则严重得多,据说其余地方前来援剿的官军和贼兵还在打,不过周都督适才已经派马队过去,应该很快就没事了。”

    &




第三百四十九章:清军压境
    成批的官军大踏步入城,后来这些人虽然面相不如初到的神武军和京师禁军,但他们却是久经沙场的边军,个个都是锐气十足,眼眸也犀利无比。

    不多时,董琦等人汇聚到收拾好的州治大堂中,由随军的司礼监太监高声宣读圣旨。

    这次来的司礼太监是一个新面孔,名唤张国元,据说此人是内行厂督公方正化的干儿子,近期才被提拔到司礼监任职,这次他能出来宣旨,自然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明争暗斗。

    当然,众将一心只在立功平乱上,没有人对太监中的权力斗争感兴趣。

    张国元是第一次带着圣旨出来面对这些桀骜不训的武将,心下自然有些紧张,对太监素无甚么好感的高杰见到,当即就是冷笑几声,但也没有多说。

    毕竟无论如何,这无根之人还是天子家奴,要教训也轮不到自己。

    更何况,高杰对方正化、曹化淳和王承恩这三个督公感觉还蛮不错,听到这个张国元是方正化干儿子,也就没那么大感觉了。

    原本高杰对所有太监的感觉都是一样,是王承恩让高杰改变了这个看法,要知道,若不是王承恩暗中让东厂的人照看,只怕崇祯皇帝御前弹劾他在地方行事蛮横的奏折都要堆满了桌案。

    这次的圣旨,大致意思就是崇祯皇帝对官军在广德州的战况非常满意,给神武军上下将士叙功,将阵亡将士名讳刻在京师忠烈祠,供后人瞻仰英烈,待战事全部结束之后,三军一齐升赏。

    崇祯皇帝自甲申年以来对武人截然不同的态度,至今已经得到了天下将士的广泛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桀骜如高杰,都对崇祯皇帝信服不已的原因。

    听见这个消息,许多军将和兵士都是振奋,暗自痛下决心,一定要报效朝廷的厚恩。

    除此之外,和宁武关保卫战时一样,崇祯皇帝为官军挑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官,圣旨中三令五申,命神武军左都督周经武继续统率官军,为主帅,并且以京师禁军总督董琦副之。

    宣镇总兵高杰挂先锋将军印,佐周经武领各部,白广恩、牟文绶等人自领本部,众将按职位高低,但凡职衔在参将及以上,麾下兵马在四千以上的,都有议事讨论之权。

    张国元读完,按规矩本来是要给点银钱,他也就没急着离开,站在那笑眯眯的等着新任统领周经武来给孝敬,自己来一趟也不容易。

    可他没想到,周经武直接领着众将开始议事,将他晾在一旁还不算,竟然又让几个神武军兵士来赶自己下堂,这更加使得张国元倍感面上无光。

    且不说张国元对周经武已经颇有不满,就连其余众将也对朝廷让周经武这个新面孔继续担任主帅的决策无法接受。

    从前各镇没来的时候让周经武统带官军,那是因为甚么镇江府这些地方的军将都是弱鸡,眼下高杰、白广恩和牟文绶他们都到了,又怎么会混到周经武头上

    再不济,让跟随陈奇瑜数次大捷的董琦做统帅,各将也不至于如此不信服。

    高杰的想法也是如此,不过他与其他人一样,都对朝廷的奖赏很满意,只是单纯的对周经武不满和决策有疑问而已。

    且不说号称十万人马的五镇联军停留在广德进行南下杭州前的最后准备,喜风口城下,得到消息的清军已经开始大张旗鼓的攻城。

    清军攻城和往常一样,卖命的都是蒙古人和汉人,真正的主力一直都在看戏。

    修缮了没多久的喜风口关城外密密麻麻全是推着盾车攻城的蒙八旗与汉八旗人马,远远的山坡之上,一身纯白色全身铠的多尔衮正带着满洲兵在观战。

    “哼,这些南蛮子和蒙古人就是不如我们满洲人,小半天了,居然连往日随意经过的一座虚关都攻不下来,真是给大清丢脸!”

    豪格冷笑几声,朝地上啐了一口说道。

    “照这个情况下去,靠他们攻下喜风口今日之前是不可能了。”多尔衮看都没有看豪格一眼,睨了一眼正在激烈厮杀的关城,转头淡淡问道:

    “耿仲明的



第三百五十章:蔺养成的抉择
    崇祯十九年的蔺养成与前几年变化很大,甚至可以说是相当于两个人生。

    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但若是提起“争世王”这个名号,那便是无人不知了,当然,有些地方也称他“乱世王”,反正都差不多。

    说起来,蔺养成和很多农民军首领一样,早年基本都曾当过大明朝廷的兵,他当时是在宣镇辖内当边兵。

    无独有偶,崇祯三年,因多年未曾发饷,蔺养成率众“起义”,后辗转又隶属闯王高迎祥麾下,其部众活动在甘肃东部,由于地方府衙的瞒报,以致众至数万。

    崇祯四年,蔺养成作战失利转入进山西,后编入王自用的“三十六营”,与贺一龙、贺锦、刘希尧、马守应合军,又称“革左五营”。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蔺养成率众转战在陕、晋、豫、鲁、川、鄂、皖、湘等地,势力极盛,名声不知比同时期的李自成高到了哪里去。

    崇祯八年,蔺养成率革左五营参加河南荥阳大会,为十三家首领之一。

    从崇祯九年高迎祥死后至崇祯十三年之间,那个时候李自成还没有再起,蔺养成和革左五营可以说实力最强,名声最隆的一支。

    当时正好是杨嗣昌“十面张网”的计策,这个计策起初收到很大成效,各路流寇纷纷战败投降,或原地解散,著名的“闯塌天”刘国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招安。

    革左五营作为当时最强的一支,本该是发展最好的时候,却失去了这个机会,只因当时革左五营内的几名首领有了分歧。

    蔺养成、马守应想招安,其余三人则想跟随张献忠,那个时候李自成还没有人重视,甚至蔺养成都不会将他当回事儿。

    由于无法决定,蔺养成不得不随革左五营连续数年都屯居在英山、霍山、潜山、太湖等地,活动范围不是很大,因此被人以往,部众也是丢失迅速。

    这样五个人共同掌握大权的模式,虽然让革左五营成为当时较强的一支,但却很快就显现除了不足,那就是在某些大事的决策上,五个人总会有所分歧。

    招安的决定搁置以后,蔺养成、马守应其实就已经与贺一龙几人滋生矛盾,后来更是如此。

    说来有趣的是,五人不论发展好还是坏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所谓“改朝换代”的大志向,甚至蔺养成一直在想的都是如何被招安。

    革左五营在朝廷、李自成和张献忠之间摇摆不定很长一段时间。

    崇祯十六年,投张献忠不久的革左五营再次发生内讧,贺一龙被李自成所杀,蔺养成归逃李自成,他本就与贺一龙有隙,李自成又将革左五营余部交予其手,以高官厚禄相诱。

    蔺养成当时并没说什么,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儿自然是欣然接受,可在心中却也因此看出李自成与罗汝才的截然不同之处。

    太原之战被李自成安排来监视的牛万才死于城外,蔺养成腾出手来,直接就投了官军,陈奇瑜也很是给他面子,并没有清算蔺养成先前的罪过。

    蔺养成是捡了条命,而且也不是自己从前痛恨的流贼了,起码有了官身,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参将,可是地方就有些让人意外了,朝廷居然派自己去守喜峰口!

    没记错的话,喜峰口这个地方几乎快成关外鞑子老家了,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给自己这么个地方到底什么意思,说白了还是不信任。

    其实这种情况已经是出乎蔺养成的意料之外了,前罪勾销,还是正儿八经的喜峰口参将官身,想来自己应该也向闯塌天那样成功转正了吧。

    只要不是流贼,那就是好的。

    蔺养成来到喜峰口的时候其实也有些意外,这个地方被三番五次的攻破,按理说怎么都该是一副破败凋敝的样子,可自己来看见的,却是个修缮一新的喜峰口。

    除此之外,他见到的还是一支装备完善的明军在守备关口。

    当时被吩咐等待交接的朝廷是黄得功麾下蓟镇参将马二,对于黄得功这个人蔺养成很熟悉,当初良乡击溃大顺刘芳亮左路军的第一功就是此人。

    据说此时诸边威望和高杰肩并肩的,就只有黄得功了。

    &



第三百五十一章:革左十三骑
    “哈哈哈,按这情形下去,不出日落,喜峰口就又被我大清攻破了!”一个被多铎安排在这里的满洲镶白旗甲喇章京听着前面已经响了大半时日的喊杀声,大笑说道。

    余者几名镶白旗牛录也是各自点头,其中一个说道:“我大清铁骑先后四次破喜峰口入关,若我是那汉人皇帝,就不会再浪费兵力在这个地方,那不是自讨苦吃吗”

    “汉人又懂甚么,要是懂,也不会被我满洲人呼来喝去了!”又一个牛录笑着说话。

    这几名满洲军官说话端是大言不惭,后头几名蒙八旗都统各自对视几眼,均是从脸上浮现嘲弄之色,各自讥笑几声,同样一副对汉人嗤之以鼻的嘴脸。

    在他们眼中,虽然自己身份地位不如满洲人,可却也比那些两脚羊一般的汉人强了太多,就像这喜峰口城下,自己和汉人一同当炮灰,论起先后,自己还是排在后头。

    这么一对比,许多蒙古人发现最难过的还不是自己,比起大多数汉人来,自己的待遇还是非常不错,都觉得心安理得,甘愿聚在鞑清旗下做走狗。

    如此刺耳的话自然听得后头诸多汉人佐领面红耳赤,可满洲人横行霸道,你打打不赢,跑又跑不了,也就只能受着了。

    所幸这种话平日听得不少,慢慢的也就习惯下来了。

    忽然起先说话那甲喇章京眉头一皱,常年马背生活的他十分敏锐地感受到脚下大地传来的那一丝微微颤动,可下一刻他就是摇头笑了笑,心道自己太过紧张了,自语说道:

    “该是喜峰口已经攻破,回来报捷了”

    话音刚落,他抬头一看,这回来“报捷”的人和往日不同,远远从西北方向狂奔过来,这个距离下用肉眼一时无法辨别装束,只能看见大致在十几人上下。

    这些人越近,甲喇章京面色就是愈发沉重,一个牛录仍是毫无紧张之意,笑嘻嘻的上前搭话,却被他冷着脸怒斥回来。

    甲喇章京微微握住刀柄的右手,让这些牛录也是变得有些紧张起来,纷纷朝西北方向细细看去,甚至有一个人毫无防备的驱马上前要询问情况。

    很显然,大多数人还压根就没有想到会有敌袭这码事儿。

    待对方进入五十步之内,出前的镶白旗牛录章京眯起眼睛一边细看,一边习惯性的用老满语询问前线战事情况,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杆突然飞射出来的长枪。

    这把长枪从蔺养成手中射出,稳准异常,直接贯穿了前来问话那牛录的喉咙,只见那鞑子话还没说完就捂着喷血的喉咙落马而亡。

    后头甲喇章京反应极快,当即连连喝令,调集马队应付这突如其来的袭击。

    现在情况很显然,就算你不相信也不行了,关内明军居然在蒙八旗和汉军旗数万人的围攻下冲出关口,奔着自己这观战的地方来了!

    在如此之近的距离下,甲喇章京看得十分清楚,射出来那杆长枪正是他们自己惯用的虎枪。

    这种银白色的铁枪俗称虎枪,满八旗和汉军旗都不会有,只有正经满洲八旗的马甲战兵才能人手配备一杆,那么情况已经很显然了。

    前方督战队不是没去抵挡,应该是也没料到会被突袭,直接被对方击溃了。

    不过甲喇章京还是想不通,镶白旗多铎旗主麾下的督战队虽然只有一百多人,但好歹也是正经的满洲马甲精锐,怎么能被汉人给击溃

    来不及多想,对方这十几个人来势迅猛,眼看着就快要冲到眼皮子底下来了,在他的鼓动之下,其余三名满洲镶白旗牛录纷纷抽出虎头大刀跟随出战。

    其实这批人此时就是在此观战,兵员不多,在马上的人也不多。

    除了甲喇章京自己和镶白旗那三名牛录章京以外,就只有一名蒙八旗都统、一名汉军旗佐领和大约五十几人的蒙汉步军。

    刚才甲喇章京下的命令众人也非常清楚,其中蒙古都统率领二十几人的蒙古旗兵,挥舞弯刀紧跟在三名满洲牛录身后进行突阵。

    经过短暂的犹豫,汉军旗佐领也是喊出声下令,带着十几名麾下汉旗兵紧随其后,但是看上去这些汉旗兵士气都不高。
1...9596979899...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