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文彦博满肚子的话都被堵了回去。这就是官场潜规则的致命伤!它是潜在的,这世界虽很大程度上,潜规则更管用,可毕竟生活在阳光里。世界的主宰永远都是拿得上台面的那一套!得守法、得公道、得有正义!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就看你敢不敢挑白了说,让整件事大白于天下!

    范镇就是这样!我不怕得罪你,你能拿我怎样降职给我小鞋穿呵呵!当年我可是连状元都不在乎的哦!事实上文彦博也的确没什么办法。可身为首相,他能让范镇所有的努力都缩水!

    从此刻开始,范镇前后共上书19道,整整坚持了大半年。可惜文件就在皇上和宰执间来回传递。一会交上去了、一会发下来了,范镇永远找不到确切的讨论人。不过这样也没能让他放弃。实话实说:一个人的坚持如能到了范镇这一步,不管他为的什么事,都足以耸动天下!

    这世界上最有力的是阳光,什么潜规则都是在阴影里才有威力的东西!范镇让这件事暴光了。舆论开始形成,有至少4个重量级人物站到了他身边。只是每一个都太特别了,各有各的招数,而每个人所得到的结果,也都各不相同!

    即将登场的这第二位绝对是个大人物。此人一生,不仅让所有皇帝都喜欢,就连皇后、皇太后们对他也青眼有加。尤其民间,声誉的隆重,比范仲淹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官场里。更是好评一片。唯一例外是宰执集团。他和那位天地祖宗都不怕的副宰相是终生的死对头,连带着也就和那批人都水火难容!但这时是他蹿升时期,他能做到不仅让仁宗朝的宰相们喜欢他、提协他、甚至还听他命令!只不过在我眼中,他实在是个老顽固、老混蛋!

    隆重介绍老顽固、老混蛋登场: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生于1019年。因出生时他父亲司马池正在光州光县做县令,所以取名“光”此人出名极早,成名后着重宣传的是他7岁时就能给家里人讲《左氏春秋》。为他之后成为大历史学家作铺垫。不过谁都知道:他小时候真正名闻天下的是另一件事:司马光砸缸…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从这件事里完全可看出此人的素质:勇于决断,不顾一切的实施!他一生一直都这么做。不管对象是一只缸还是一个国家!不过奇妙的是:这样一个人,能把这些都隐藏得非常好。让人看到的一面是循循儒雅、知书达礼、非礼勿做的一位圣贤。而他本应是比唐介还要凶狠凌厉的官场屠夫!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两个可能:1当时北宋所有人都瞎了。2司马光本人官场功夫实在到家,一边凶狠一边让全民族敬爱。会是哪个原因大家去想吧…

    说到这,貌似我有点唐突圣贤,和中国人心中普遍存在的司马大师的形象严重不符到底怎样,让事实说话!世事纷繁杂乱,透过层层迷雾,我们会发现:整个立太子事件,就是司马光从外地官员进入京师官场的一场完美上位秀…

    范镇写第一篇请立皇太子的奏章时,司马光还在西北的并州做通判。之所以离开封京城那么远,我们来回顾下他的仕途历程:司马光考中进士时才20岁,国家非常重视他,留在京城里做奉礼郎。这是殊荣,可他没接受,主动要求到边远南方去,理由很动人:他父亲司马池当时正在杭州做官。他的起步和包拯一样,化忠为孝,感天动地,一直在苏州做判官直到父亲去世。守孝结束,回到京城任职。不过很快就又出去了,司马光展现了他的另一面:绝对、完全、毫无保留地忠于领导。但大家请注意:这领导并不是那位叫赵祯的皇帝,而是当时的大宋独相庞籍!

    历史记载:司马光对庞籍就像对父亲司马池一样的爱戴和尊敬。这不是乱讲,有无数事实来证明!最重要两点就是:1庞籍在狄青升官事件里被梁适搞倒后,罢相来到西北当官。司马光放弃国家正规安排给他的工作,跟着老领导下放改造。就是这样,他才来到了并州当通判;2庞籍在西北继续倒霉,他像老朋友范仲淹那样继续向西夏纵深处修堡垒,这就是罪过,都和平时期了,你为什么还要再生事呢而和平的表现。就是西夏小皇帝在他妈妈和舅舅的英明领导下,隔三差五向大宋边境出兵。没大胜利,可小便宜定要经常占!那么请问:庞籍应不应该对西夏防那么一手、修几个堡垒呢但结果就是庞籍被一贬再贬,直到病死。这期间司马光牢牢站在领导身边,曾3次上书声明庞籍




狄青罢官篇
    王素很想说象。可惜开封府里有当夜的备案记录。当时开封城有规矩,谁家夜里要做醮事,要先通知官府,这样就不会引起火灾恐慌。所以当狄青家里烟火升腾,外面人等奔走相告,来救火啊,去通知开封府!

    就是这么个事情,但小道八卦的升级性是无敌的!第二天,烟火就变成了怪光,紧接着怪光己没法吸引眼球,要来点更劲爆的。

    第二件事和开封城这次雨灾有关。说来这也怪赵光义,当年死活不让他哥迁都,结果这地势平缓的开封城,战时无险可守,水来了就是个巨大的人工湖。人人都在水里泡着,百姓没法只能忍,官员们都往高处搬。狄青选了个非常平民化,甚至集市化的地方——相国寺。

    相国寺,一般称大相国寺,在北宋历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无人不知,被东亚所有种族所向往。不是由于它佛教地位多么崇高,而是它经济效应无比巨大。帝国四面八方向京城开封汇集的水路码头,都有一共同终点站,那就是大相国寺。这里繁华、这里吵杂、这里非常有钱、这里非常平民。于是低调的狄青就选择了在这里避水灾。

    可狄青走到哪都是平民的焦点,何况还到了平民数量超级多的大相国寺。他的一举一动开始在千万双眼睛注视下,于是另一些传说迅速流传开来…

    外面瓢泼大雨,狄青在相国寺正殿里行走坐卧,这副场景是多么令人神往啊——神圣庄严的殿堂,魁伟英武的军方第一人高视阔步,轩昂往来,让外面黎民百姓看得如醉如痴。尤其当时主人公还身披一领黄色衣袍…

    这还是狄青吗这分明是大宋开国之祖赵匡胤!

    真是罪大恶极、骇人听闻!大宋文官集团迅速达成统一意见。立国近百年终于出现了一顶风作案的奸雄,一旦让他得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会重演!那时刀兵四起。国将不国,连带着我们的幸福生活也得彻底泡汤!

    同志们,我们还等什么联合起来,把狄青消灭在相国寺里!

    一呼百应,出手的人很多。简短节说,选出最有名望、打击力度最大的2个人作代表。他们就是宋朝顶级文人(两制官)的各自一位:知制诰刘敞、翰林学士欧阳修。

    刘敞从始自终对这件事超热心,在狄青家“怪”光冲天之夜充当报警人去见开封府尹王素后,又集中精力给皇上写了封奏章。内容把狄青周围近年来所有奇闻怪事列总了下,最后归纳出一主题“…今外说纷纷,虽不足信。要当使无后忧,宁负青,无使负国家”他全是出自一片爱国忠君之心,才要让狄青下地狱的!尽管他自己也说:我列举的所有奇闻怪事都没实际根据。

    较无厘头相比之下,欧阳大才子的文章才有点看头,他曾专门写过篇命题论文,名字就叫做《论狄青》。文章仔细回顾了狄青出人头地的官方记录,说他出自行伍,号为勇武。在西北战场上所向披靡,在两广平叛,挽回国家局势。非常的客观,之后还特别声明了下。狄青当枢密使4年来没任何过错。这是不是成了篇歌颂狄青好榜样的样板文了呢且慢!国手布局,步步紧逼!欧阳大才子笔锋一转,但“盖军士本是小人…”他真是老毛病改不了,什么事都从君子、小人的分界线上来说事。在欧阳修心里。所有军人都是奸诈、无德、低级、危险的劣等分子!之后的话可想而知了,他论述了狄青多么的得军心,更得民心。长此以往…且还有了上古时的中华玄学总根据来印证“水者阴也。兵亦阴也,武臣亦阴也”以此类推,现在又是发洪水,又是下大雨,都是武将们带来的祸患,上天给我们示警呢!所以请陛下及早把狄青贬出朝廷。这是为天下做好事,也是对狄青本人的爱护。免得以后出了大事,不得不杀他!

    最终,狄青的罢免提案终于浮上了水面。提案递交的方式很高超,是中书省的集体提议,不是哪个人,更与西府各大臣没关系。也就说:没哪个具体的人和狄青过不去,是“大家”都想这么说的!

    面对罢免,狄青心情复杂,这时就要说一下,他为什么在4年时间里,面对那么多显而易见的指责非议,还定要留在枢密使位置上不下来还有:4年前为了他当枢密使,宰相庞籍和参知政事梁适掐成一团,他也视而不见,定要当这枢密使千年后总有人说:狄青你就名利心轻点,扔了这官又能怎样不就一身轻松,活到百年了吗对不起!如狄青真这样做了,他还是一热血沸腾、敢勇争先、永不放弃的好汉子吗他是英雄!他有与生俱来的自豪感!在他少年犯罪从军时,都不把东华门外的“好男儿”放在眼里的自尊!虽起步不同,但都是靠着自己努力,完成了人生由低到高的艰苦跋涉!走过了这一程,凭什么就不能光明正大的出人头地

    在这样的心情底蕴下,他读完罢免提案,走到了皇帝面前。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无功而受两镇节麾,无罪而出典外藩,这不公平”前一句是自谦,后一句是愤慨,百战之功,无罪罢免,我不服!

    皇帝同意,这的确不公平。他安抚了下狄青,让他先回避,接着找来文彦博“狄青是忠臣”皇帝这样强调。

    封建时代,宁用忠、不用能。这是条总原则。只要符合这一点,哪怕你脑子很蠢,手脚也不干净,一样得上级欢心。这时仁宗就提出这一点,可说是要在根子上给狄青定性。这是好同志,我要留任他!

    可文彦博就是有那样的能耐,一句话就能让优点变炸弹“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

    注意:这就是宋朝臣子的特色、就是名臣士大夫的风骨!他们敢拿自己王朝的开国皇帝说事!赵匡胤难道不是柴荣的忠臣吗要皇帝怎样回答说是好!为什么叛变了宋朝哪来的说不是那就惨了!您在说自己的祖宗是个不忠不孝的乱臣贼子…

    当天仁宗再没说一句话。皇帝和宰相间横亘着一道致命的沉默,这让狄青命运被确定,而同时这也让文彦博的政治生涯产生了一断点。说来这其实也是



苏洵成长篇
    嘉佑2年(1057)1月,大宋文人们的旷世盛典——又一届科举考试开始!中国历史上科举无数,但这一届无与伦比!中国文学史上盛称“唐宋八大家”唐二宋六,而宋朝的这6人中,有5人在这一届科举中汇聚,数遍中华历史,只此一份,空前绝后!还剩下的那一位,其实当时也在京城中。只是他为人太特立独行了,不跟这些凡夫俗子们一起玩…

    抛开他,另5个人以主考官欧阳修为首,历史选择了他来继唐朝的韩愈之后,进行大宋文坛的古文运动!

    在这次科举前,全天下的文人墨客都以讲究词藻为能事,谁会修饰,谁就是大家!这样的文章中全都是些讲究到了极点的险韵、怪字,大家争奇斗艳,看谁能玩出从所未见的花活儿…至于文章宗旨,这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文章这种终极问题,就没人在乎了。欧阳修身为当时的文章大家,他非常愤怒!他一直在倡导要恢复古文!像古人那样,文章的第一要务是要把事说清楚!得与国家有利、与民风有益。文章绝不是时装秀、科举考试也不是t型台,这是要传颂万代的,不是仅仅一时的敲门砖!

    6日,他抱着这样的想法走进了贡院,寻找着符合自己要求的举子,他找到了。这真是个异数,茫茫神州幅员万里,宋朝开国己百年,文教之盛,是自有文字以来从所未有的,可能和欧阳修心灵相通的人,居然在辟远边陲的西鄙之地——四川境内。四川在当时是地道的老少边穷地区。数遍整个四川,在这次科举前,只出过2个进士。

    一个在宋真宗天禧年间,是位姓孙的中举。另一位出在宋仁宗1024年,他姓苏,叫苏焕。眉山人氏。就在这一年,眉山当地欢庆新举人产生时,有一个17岁少年变得沉默。他就是苏焕的三弟:苏洵。

    此前岁月里,玩就是苏洵生活的全部。这时他被震撼了!二哥的荣耀、父亲的笑脸,让他心中的一些东西觉醒,功名,原来是这样的东西吗他开始重新读书了。注意是重新!这人的聪明才智不容置疑,但就是玩心大,只此一点,就铸就了他一生的郁闷。

    17岁时发奋读书。苏洵是真的努力了。3年后,下一届科举开始,他一次性通过了乡试,沿哥哥走过的道路,向传说中的繁华帝都前进。这时他深信:世界是他的,功名是他的,一切都是他的。但结果:他落榜了…

    当时他只是觉得有点沮丧,或有点惊讶,为什么没考上呢可没有半点悲哀。他知自己还很年轻。不过才20岁,再考就是了。我这么聪明,肯定会成功的。于是他轻装返回家乡,回程路上。他顺便饱览了大地山川、湖海汪洋。他眼界开阔了,胸襟变得宽广…悲哀也在这时悄悄降临…

    他读书本意是为了功名,这点从始至终都贯穿了他一生。可他的性格却在另一条轨道上。他精力充沛、性格倔强,且胆子超大。这几样素质凝结在一个人身上。就注定了他不会乖乖听话。尤其不会听那些他认为不如自己的那些人的话。

    这时苏洵20岁了,此前只是个朦胧中的少年,他深信书本。死记硬背,为功名不顾一切。如能在这一届考中,他就会沿富贵之路顺利往下走。可他没考中,重新回到了天地自然之间,这就不好说了,他心灵在成长,学识在按着他天性,在选择性的积累。再不是别人教他怎样,他就怎样的局面了!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学史的幸运。历史可证明:每一个非凡人物的成长,都有他自我觉醒、自我完善的过程!

    苏洵一路漫步回川,他看到了剑门以外的世界,也有了人生的首次挫折,这些都让他心灵起了变化。他厌烦了书本,那些用来考功名的声律、默义等等“学问”再也引不起他兴趣。他成了当地一个怪人,年轻轻轻,不务农、不经商,也不读书,大部分时间他游山玩水,登临湖海,若有所思。如不是他在这段时间里结婚了的话,就真像一世外散仙了。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好几年,好日子终于到头了。他妈妈突发急病,医治无效去世。苏洵痛苦悲哀,他决定要给母亲以荣耀,于是迫不及待抓起当年扔下的书本。功名!无论如何要快速得到功名!

    从这时起,他27岁,到39岁,共12年,他夜以继日,发奋苦读。《三字经》里说他“苏老洵,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12年间他两次进京赶考,都踌躇满志而去,失魂落魄而归。他搞不懂为什么他看不上的那些人都能高榜得中,自己却一再蹉跎39岁那年,再次科举不中,他抑郁满胸,无可排解,再次走向了山水之间…

    祸不单行,就在他走向江西庐山,寻求心灵安慰时,他的老父亲去世。苏洵千里奔丧,细思量12年间双亲故去,自己将近不惑,还是一事无成!某一天,他万念俱灰,在父亲灵前把自己这么多年来写的文章全扔进了火盆…历史契机就在这时出现!只有扔掉以往所有,才有新天地的豁然开朗!

    苏洵在守孝期间百无聊赖,把家中所藏的几千卷古书都博览一遍。那些书是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一脉相承,从无间断的文明之光。而自唐朝的韩柳去世,己200余年了,战乱频仍,再没哪位大家能重振汉文声威、这点光束眼看就要熄灭…

    200余年的空白和期待,有些人在繁华世间声名显赫地追寻着,如欧阳修。也有人在西陲一隅默默地若有所思,如苏洵。抛去功名牵绊,他返璞归真,同样沿着这条路向前走,他注定了会和欧阳修殊途同归。只是他这条路走得太慢,太累,太沉默了!

    从39岁至46岁,苏洵终于盼到了人生的一线曙光。他不再想着进京。京城却终于有位名人来到了西蜀。此人成长经历与苏洵有些相似,这就注定了他们会有共同语言。

    这时的苏洵和从前完全判若两人,年轻时的跳脱浮燥,变得深沉寡言,当时满腹的应试文体,换作了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见解及解决的办法。他成了位大儒。所谓大儒,不仅要精通百典,更要自成一家,向内可自省己身,向外可为天下排忧解难。以这样见识和胸怀写出的文章。才是自孔子始,至韩愈兴的中华儒家的正宗体系!1053年前后,苏洵建立起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他一生中最重要几篇文章都己写成。但地处边疆,无人问津,眼看就要老死乡里,默默无闻终生。但别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突然间刀兵四起,烽火连连!侬智高造反了!之后整个南方都传颂着鬼面元帅狄青的威名。一战成功,飞越天险,威名一直到南宋亡国都有人怀念…

    可请问:有谁能把这样的大事和一四川眉山地区的乡巴佬联系起来呢事情就是这么奇妙,这居然是苏洵的春天!侬智高逃到了大理。之后就有传言:他会再打回来,其突破口就是与大理国邻近的四川!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连开封城里大



嘉佑科举篇
    传说他妈妈程氏生他时曾梦到了一俊俏和尚,向她顽皮地眨眼微笑:妈妈,我做你儿子好吗苏轼由此诞生,这也是他后来一生中都喜欢与和尚为伍的一大原因吧稍微长大,他父亲把他和弟弟苏辙送进眉山当地一座道观里,跟道士张易简读书,主要学的是声律。这是个关键点,是苏轼的造化,更是中国人的幸运。就是声律学的重要。它对苏家人的影响,可说成也声律,败也声律。

    声律就是作诗赋词的技术。一读书人,怎能不会作诗呢但就是这样的尴尬,老苏就倒在了这上面。他什么都强,就是不会作诗!每次科举都是勉勉强强凑数交上去,其结果自然是被考官扔进废纸篓。苏轼就不同!他声律功力睥睨千古,傲视当代!宋词只要流传一天,就永远会有人记得眉山苏轼!

    这就从苏洵有自知之明,把儿子送给别人来启蒙有关。不然苏轼和苏辙就又是两位大儒,而不是坡仙与宰相了。不过不管是什么,他们都得先跟着同学们一起迈进贡院大门,吃几天考生饭再说!
1...3637383940...1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