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结果欧阳修就被贬出京师,外地反醒了。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宰相就是陈执中。倒欧阳修事件中,他最差也是个默许者,所以欧阳修把他恨得死死的!这时丑闻轮流转,今年到陈家。还不快意报复!
欧阳修出手,是宋仁宗年间最可怕的弹劾武器,堪称战无不胜、弹无不倒。从战绩来说。别说软柿子陈执中,就连名垂千古、铁脸无情的包拯包青天,都不在话下!
至和2年(1055)1月底,晏殊病逝。
3月18日,始封孔子47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衍圣公称号从此传袭近900年,远超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年限。
6月11日,在孙抃、赵抃、欧阳修等谏官不遗余力的弹劾下,陈执中终于被罢相。接替的是文彦博和富弼。其中的富弼、翰林学士欧阳修,和稍后上任的御史中丞包拯、经筳侍讲胡瑗4人并称“四真”即富弼为真宰相、欧阳修为真学士、包拯为真御史、胡瑗为真先生。至于文彦博,谁让他仕途那么悠长,中间起伏不定到评定四真时,他又潜水了,所以头衔被暂时剥夺…
四真当朝,是宋史中少见的盛世传说,被后世一再传颂,那么就从他们说起吧!4人中,胡瑗首先剔除在外。这位真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儒学宗师,学问高深、道德隆重。经书之外,独善其身。包拯暂时也没戏份。他之前弹劾张尧佐用力过猛,还在修养复原中。余下就只有富弼、文彦博、欧阳修了。可惜富弼也要排除,他真成仁宗朝的“真宰相”了。他创造了一纪录——终其一生,再没任何人弹劾他!这真是破天荒头一个!原因是什么呢他变了!被夏竦的谣言击中、贬出开封后,富弼的心灵起了极大变异,让当年那个为国为民热血沸腾、与契丹交涉不惜性命、搞改革不顾身家的真汉子变成了宋朝经典的执政官“真宰相”——评语:帝国之亡,实亡于人心之没落!
现在只剩下了欧阳修和文彦博。他们即将成为风云人物!其开端就是困扰大宋已7年的黄河大改道!
不过按时间顺序,在大宋治河方案出炉之前,大契丹的大事不得不先交代一下:8月4日,辽兴宗耶律宗真驾崩。其子24岁的耶律洪基继位。耶律洪基在位的时间很长,先后熬死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4位大宋皇帝,才在宋徽宗即位1年后驾崩,把大辽国传给了他的孙子、亡国之君天祚帝耶律延禧。7日,耶律重元受封皇太叔、免拜不名,天下兵马大元帅。8日,遣使向宋、夏、高丽3国报丧。
大契丹即将大乱、大衰!始于皇太叔耶律重元赵匡胤重用弟弟赵光义、耶律宗真更上一层楼。想当年,他妈要废掉他另立弟弟,可这个弟弟推辞不做且向他报信,才让他得以先发制人。这个情,耶律宗真记了一辈子。给弟弟的回报是一连串无与伦比的官职——北院枢密使、南京留守、知元帅府事、赐金券、封皇太弟。许以千秋万岁后传位!
就是说:耶律重元才是辽国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根本没他亲儿子耶律洪基什么事!而耶律洪基也有一连串
皇帝昏倒篇
1历尽官场风霜,唯一没变的人只有欧阳修。以还活着的庆历新政“君子党”为限,富弼变了、韩琦变了、那些曾激扬奋发的青年馆阁人员更是找不到踪影。只有欧阳修以前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这让他继续在官场上出丑,总被当异类!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坚守着从青少年时起就抱定的信念,虽迂腐、不合时宜,仍在物欲横流的官场上永远都保持着一书生本色,从来都只做他自己。这难道不是极端难能可贵的吗
2他这次失败原因也很简单。治河,在历朝历代,从来都不是件民生工程,而是种政府工程!欧阳修与庆历故人们渐行渐远,不与同流,属于无党派人士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人重视他的意见!3种意见,无论哪种都有幕后支持者。贾昌朝背后是陈执中、李仲昌背后是文彦博和富弼、丁度则因他实际上根本就没提出具体办法,所以可忽略。
这样一件大工程,在谁的治下成功,都会变成他巨大的政治资本(关于舜与禹之间的禅让,有史学家就坚持认为:这不是禅让,而是夺权!大禹在治水中积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才得以将舜流放苍梧、自己成为华夏首领。后来更是变公天下为私天下,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就如贾昌朝的恢复故道法,他和陈执中都处在下野状态,如被采用,现任的文、富二人脸往哪放一旦治河成功,功劳算是谁的贾和陈立即就有了东山再起的声望!
5日,辽道宗册立萧惠之女萧观音为皇后。进封自己的2位亲弟弟和鲁斡为鲁国王、阿琏为陈国王。耶律重元之子涅鲁古封吴王。
围绕最后利益归属问题,巨大的水灾危害变次要了。双方都用尽手段,来打压对方的方案,无论如何都不能让敌人意图得逞!最先发难的人是贾昌朝。贾昌朝资历很高。庆历年间从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一路升上了参知政事、再到枢密使。直到新政开始,才被范仲淹、欧阳修赶出朝廷,也就在那时和富弼结成了冤家。这时机会突然降临,让他能使盘外招了…
机会发生在至和3年(1056)正月初一,这一天百官齐集大殿,庆贺元日大朝会。谁也没料到:当帏帘卷起、皇帝露面,大家正要参拜,突然皇帝的头向一侧歪倒,随即整个人都倒了下去!皇帝昏倒了!
御阶上的帘幕立即又拉了起来。里边人影晃动、一阵忙乱。下边百官惊慌骚动,都不知皇帝到底怎样了。好一会后,帘幕重新拉开,大家又看到了熟悉的官家,他又能坐直了身子,与大家遥遥相对…
当天大臣们勉强压住心头的恐惧,依次向陛下行礼后徐徐退下。不过每个人都在猜疑:皇帝到底怎么了明天还能照常上朝理政吗
当然不行!不过还好,有年假可休。宋朝的年假直放到大年初四。初五上班,大家接着朝贺。且有重大节目。初五这一天,要在紫宸殿设宴,款待来拜年的契丹使者。全体朝臣都提心吊胆,如陛下再当众玩次晕倒。这名声可就传出国界了!
果然这一天,一切按惯例,排场都做完后,接下来得由首相文彦博手捧酒觞、登阶近距离为皇帝贺寿。并请皇帝发表新年讲话。
这时皇帝突然说“不高兴吗”文大人一下就愣住了,这句话什么意思是陛下看我不顺眼,还是看契丹人不顺眼脑子里飞快地猜测答案。可都觉得不靠谱。理智告诉他,最可能的答案就是皇帝还在晕,说的是梦话!那我这首相就别跟着晕了于是闭嘴!马上上菜!开吃!
当天宴席,仁宗皇帝一直稳稳端坐着,没再说话,甚至没表情。直到宴会结束。大臣们总算松了口气。不过这一天再次过去时,大家心里就都有了个问号:皇帝是病好了还是更重了
难说啊!瞬间晕倒和语无伦次,究竟哪个才更要命
第二天初六,按惯例要给契丹使者送行。仍在紫宸殿,原班人马继续喝、继续吃!辽国使者上殿,走到庭中央时,皇帝突然间喊出句话“速召使节上殿,朕几乎不相见”
满殿大臣集体一哆嗦,您是今天失忆还是昨天梦游,把一整天事都忘干净了眼看着宋朝在异族人面前保持了近100年的体面就要倒塌,在场官员们瞬间开始配合,兵分两路:
台下由宰相文彦博出头,把契丹使者拦住,直接往外拉!理由是皇上高兴,昨晚上喝醉了,今天就由我们大臣在驿馆设宴,咱们换台喝!
台上面也一片忙乱,内侍太监们不由分说,把皇帝架起来就走。那架势倒真跟宰相说得差不多…
当天晚上,宰执大臣们都没回家,找来了宫中大太监史志聪、邓保吉,提出一个自大宋朝建立以来,开天辟地第一次有人提出来的要求。首相文彦博要求内侍随时通报皇帝病情,不许隐瞒,不许迟缓!
理由充分!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病成这样,大臣们必须心里有数!
看着很忠心,没想到被大太监们一口驳回:皇宫内部的事,轮不到你们宰执大臣们说话!该干嘛就干嘛去,别给自己召祸!
实事求是的说,太监们的话没错。皇宫内外,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之所以要彻底分离开,不光是皇帝男性心理作祟,拒绝任何给自己戴绿帽子的可能,更重要的是出于安全考虑:有人身安全,更有政治安全!
就像这时,文大人看着是忠心耿耿,可如开了这先例,以后皇帝只要有个小病小灾,他就随时可掌控皇宫!那这天下姓赵还是姓文
道理谁都懂,有的人犹豫了,如富弼。但文彦博却大吼一声!他在大太监史志聪耳朵边吼了一大通道理。鸿篇大论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最后一句话“来人,带这个姓史的去直省官署签字,立军令状!以后宫里之事。两府大臣如不知道,就砍了他”
史志聪立即就服了,不仅答应每天汇报病情,就连当天晚上皇宫各城门要关闭时,他都要守门的去找文彦博说话,关不关城都由您作主…
文大人很清楚,这不是服,而是不得不服,我这么做是不是太强势了看来会有后患啊!不过现在也管不了这许多了。当天他站在暗夜里的皇宫门前,遥望宫阙。心怀陛下:皇上,明天我要是还能再见您一面,该有多好啊!
如愿以偿,第二天他就真见着皇帝了。初七大清早,皇帝突然
治河失败篇
危机临头,怎么化解一般人能看出危机在哪,再想出保全自身的办法,就是相当了不起了。可文大人不这样。他有绝招,能让他的敌人都为他办事。
最开始是先做了一小动作,说来那就是史志聪犯的错了。史大太监最终还是丢了汉唐时代他那些老前辈的脸,不过实在也怪不得他,他毕竟不是在残酷斗争环境里奋斗成长起来的人才。他沉醉在乐观的前景里,没注意到文彦博边表示赞赏边却把文件稳稳…收进了怀里!
这样重大决策,没当场和其它宰执大臣们宣布!更何谈商议和执行!
等到这两拨人分批支走后,文彦博反击立即展开,他火速宣召那两个司天官觐见,见面后劈头盖脸地喝问“尔等今日有话想说”
“是”两人还是那么硬气。
文彦博大怒“天文异变,这是你们职责,可以讲。但国家大事是你们有权过问的吗你们犯罪当斩”
两个司天官当时冷汗就下来了,他们何尝不知自己是干什么的。有权说话,却无权下命令。这时宰相发怒,真要砍他们的话,无论贾昌朝还是史志聪,除非是曹皇后,要不然没人能救得了。可让皇后为他们求情…这梦不现实!
接着,文彦博把文件拿了出来,交给其它大臣们传阅,只见文件就像病毒,谁看了谁发抖,个个脸色变青。突然间集体怒吼“奴敢僭言,何不斩之”这都是几十年官场历练出的老官僚了,危机指数瞬间就都读懂。你死我活的时刻到来,绝不能手软!
可文彦博却反对,他一句话就让全体同僚都安静了下来“若杀这两人,于中官不安”小心皇后陛下抓狂!
大家一下就都明白过来了,他们进宫本就是无视皇后威权,这时再杀了提议皇后听政的人。难道真要逼着曹皇后跟他们势不两立
可问题是现在己势不两立了,之所以还平静,只是因曹皇后是那么贤德,一辈子也没发过一次火。现在怎么办要让局势不继续恶化、让曹皇后继续平静,得怎么办呢
大臣们冥思苦想,文彦博己转过脸去,突然向那两个司天官露出了迷人的微笑:该怎么办,你俩知道吗
两位司天官顿时一阵恶寒,后悔得直想哭。他们别的不知道,自己脑袋快搬家了还是清楚的。真希望时光能倒流。玩什么政治投机啊,老老实实活着比什么都强!
不想死,就得听话!文彦博给他们指了条路,仍还是发挥他们特长,到六塔河工地上去,定要“好好”计算啊,这工程到底和皇上的病有没有关系…
傻子都知道调查的结果。两人连夜出京赶赴现场。经仔细勘测、精密计算,发现了个根本性失误,以前的推论是错的!因六塔河方位是东北、而不是正北。和皇上病没半点干系!
紧接着好运临头,皇上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就像初一的突然昏倒一样,突然间神智清醒。能上班见人了。虽然还是不能说话,对大臣奏事只是点点头而已。但这样一来,局势已彻底翻转!曹皇后就根本没理由走上前台了。而贾昌朝、史志聪的计划彻底流产!
2月12日下诏:两制以上官员问候于内东门。至于百官进出皇宫,则罢之。22日。皇帝神智清醒了,在延和殿召见大臣。24日,百官上表称贺。同时。六塔河那边的工程更是紧锣密鼓的实施,终于到了峻工那一天。六塔河峻工,也就意味着近8年前决堤的商胡终于可合拢了。
4月1日,商胡口顺利合拢,奔腾肆虐的黄河水终于变得温顺,洪水由千里之外的六塔河分走。眼看千年大灾就此解决,文彦博、富弼,还有李仲昌等治水人员终于成功了…
打住!只成功了几个时辰!几个时辰后,黄河水猛涨!商胡口上的民工和士兵估计都没全从堤上撤下来时,就重新崩溃!国家近8年的讨论、半年的施工、数百万贯钱财、千万条人命瞬间就被大洪水吞没!
让欧阳修说中了!六塔河实在太小了,刚开始还好,可只要一旦商胡口合拢,水流突然间增大,它几乎是立即就支撑不下去了!滚滚洪水倒卷回上游,造成了商胡重新决堤的悲剧!
巨灾!根本没法挽救的巨灾!宋朝当局这回算彻底放弃了,听之任之,让洪水想怎么流就怎么流…从这之后,黄河不止不一次的决堤,恢复了远古无人时的状态,循地理地貌,以自己之力,重新完成找路入海的工作…
4年后,黄河在大名府附近决堤,终于使黄河向东分出了条支流。这样黄河在北宋年间就变样了,成了条二股河,在下游后形成了北路、东路2条平行并列的黄河。这就像老天爷跟宋人开的玩笑:你们想要的,它老人家都给了!六塔河减不了水,那么黄河(东流)来减!但实际上,这条东流走的是上一次黄河大改道之前,秦汉时的一条旧道。朝代更迭,早已荒废,其害更甚!于是就拉开了两宋时期黄河大改道的序幕(两宋之交及金章宗年间,各有一次入选8次巨灾级别的黄河大改道)
回到开封城里,出了如此大难,御史台、知谏院他们联名上书,要求严惩治水失职人员!
治谁呀文彦博、富弼都在郁闷中,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连大内、皇后都得罪了,可结果呢居然搞到了这步田地!此时由文大人出面,使出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都能用的两大政坛绝招!这两招一旦用出来,就从没失效的时候!
第一招:永不认错!随意翻开人类各国历史,每一叫得响的大人物,从都没说过自己做错过什么的时候。这一点表现在文彦博身上,就是谁也没犯错!什么你真要追究嗯…给你看官方文件,六塔河计划是皇上御笔亲批的!我们都是办事人,你想连皇上也追究吗
查下资料,会看到事故直接责任人的处罚决定。以李仲昌、内侍张怀恩为例,李仲昌原为殿中丞。被“降”为大理寺丞。张怀恩原为供备库副使,被“降”为内殿承制。几乎跟没处罚一样!
这一页就算揭过去了。真正厉害的是第二招!第一招让人敢怒不敢言,第二招可让人精神抖搂,兴趣盎然地忘记
转移视线篇
范镇以第79名的劣等成绩进入官场,升迁速度却非常惊人。十几年后,到仁宗生病这一年,他已是知谏院的言官了,也就是宋朝顶级官员。
5月初,仁宗病情刚刚见好、六塔河大灾刚刚过去,范镇没跟任何人商量,就直接写奏章提议立皇太子,确定国家接班人!他犯戒了,不仅得罪了皇帝,连中书省政事堂里的宰相们都对他怒不可遏!
皇上病还没全好,你就不能稍等等病人本身就敏感,跟敏感的人说最可疑的事,你脑袋进水了吧将心比心,仁宗统治天下30多年,恩德之厚古今第一,一旦病了,臣子们马上就有人跳出来给预备后事,忙着找接班人,换谁谁不急
宰相们则更愤怒。这种大事,你居然绕过我们,直接找最高领导说事,你还把我们放在眼里吗更重要的是:谁告诉你,这事我们是不想干的职场里最讨人喜欢的是预先帮助领导完成任务,最烦人的就是搅了领导的好买卖。范镇你懂不懂
其实,文彦博他们己在做这件事了。很可惜,仁宗皇帝的病太突然,所有步骤都被打乱。现在病刚有点起色,突然间范镇就杀了出来…不管结果怎样,下一届皇帝的第一个提名人,就此变成了范镇!
身为大宋首相一把手,居然让底下人打了埋伏,这个脸丢的太大了。文彦博怎么忍都没忍住,让蔡挺把范镇叫了来:搞什么做这样的事为什么不先请求
范镇答:做这样的事,我不计后果。如先来请求,你们说不同意的话,这件事就不做了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