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陈曙心态变得微妙,余靖的命令不得不听,军人争功的心理又压抑不住,何况军队也早成了一幸福大家庭,己n年没什么军法处置了,违抗一下狄大将军的军令,有什么大不了的吗还有按惯例,余大人到时也会说话,狄青一武夫,怎敢驳文官的面子

    思前想后,没危险。陈曙带着8000士兵杀向了昆仑关,结果输得灰头土脸。当他往回撤时,绝想不到等着他的会是什么!

    8日晨,狄青军队抵达宾州。这里成了宋军大本营。两广所有官军,包括2个文官孙沔、余靖都赶来汇合!

    狄青升帐,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陈曙。回顾历史,有宋以来,准确说,是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对军人是相当仁慈的,具体就表现在战败无罪上。参照幽燕之役、雍熙北伐时的倾国之败,也没见砍了谁,所以没人会把陈曙这次小小失败放在心上。

    但狄青的命令却是把陈曙以下失败的将官32人一起推出去,军法从事!一次处决32人,这在宋朝历史上只有开国太祖赵匡胤做过,快100年了,远得都像传说里的故事,突然间重现,让所有人震惊!

    余靖站了起来,他说的话很有水平“陈曙犯了军法,我也有节制之罪”像在主动承认错误,其实是把罪过往文官集团上拉。怎么的你难道还想杀文官不成

    众目睽睽,狄青的回答更有水平“你是文官,不受军法处置”言外之意:如你是武将,现在我就杀了你!

    史载“靖瞿然起拜”这位敢对皇帝叫板、举国闻名的言官立即就老实了。32颗血淋淋的人头,在片刻间就铸出了狄青铁一般的军纪!

    军威己立,狄青接下来的举动却很奇怪。他在宾州城里呆着一动不动,唯一命令就是下令征调10天的粮草。10天…大家都在猜疑:他到底想干什么是想在10天内就决定胜负。把流窜两广、战无不胜的侬智高打败不!打败都不够,因侬智高会逃的!那时已没粮草了,难道要大家饿着肚子去追人想来想去,大家得出一结论:狄大将军是另有打算,战争不会在短时间内爆发!

    这样的想法,同样在邕州城里的侬智高心里生成。可怜的侬智高不会想到,这10天就是他命运的分水岭,他有一关乎胜负成败的最关键点握在手里——昆仑关!

    昆仑关位于邕州城东北、昆仑山东侧。昆仑山巍峨险峻,谷深坡陡,素有“南方天险”之称。在近900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重要性都无与伦比。当时全中国唯一全机械化军、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在这里击溃号称“钢军”的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取得“昆仑关大捷”虽宋朝和抗日时不同,但昆仑关天险的位置和作




狄青升官篇
    因狄青的坚持,关于侬智高下落,史书里的标准说法是他从合江逃到了大理国。此后,就再没这人的任何官方消息,他没再出现过…

    那么怎样证明侬智高死了没有那具穿金龙袍的尸体是否他本人这都是永远没正解的谜。能证明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狄青的忠实和真诚:我没抓到他,也没法证明他死了,那么我就绝不冒领军功!

    两广捷报传来,开封朝廷大喜。宰相庞籍荐狄青有功,赏赐。而对本已是节度使、枢密副使、宣徽南院使的狄青,仁宗皇帝要封狄青为枢密使或宰相,但此时庞籍却出来力争不可。于是2月13日,狄青的节度使前面加上了‘护国’二字。

    4月3日,狄青胜利班师还朝。仁宗皇帝再次在垂拱殿设宴,百官出席作陪,皇帝亲自把盏斟酒,为狄大将军庆功。11日,又在崇政殿观看狄青指挥蕃落骑兵重演归仁铺破敌场面,与此同时,皇帝又提出要为狄青议功。

    议功自古以来只有两条:1升官。2赐钱。钱就不用说了,那在宋朝太常见,问题集中在官职上:如果升,怎样升这“副”字能否去掉如去掉了,狄青将打破大宋朝的一项纪录,除开国第一名将曹彬外,从没任何武将能得到军方第一把手、西府枢密使的职务!

    现在狄青的议功由中书省的宰相们负责,此时的中书省内有1位宰相:庞籍,2位参知政事:刘沆、梁适。介绍梁适,这是位仁宗朝的典型官员。

    首先,大宋建国93年,官场上早就形成了人脉体系。走这条路,在形式上没科考中举来得风光,但走得更快更稳。就如梁适。他父亲是前翰林学士梁颢。父亲死得很早,而梁适在很小时,就把父亲遗作和他自己的文章一起呈交给当时的宋真宗。赵恒看了后说了句话“梁颢有子矣”就这一句话,梁适当官了,是秘书省的正字,一小科员。

    名不见经传,扔进人堆里估计就找不着。但这就算有个台阶了,梁适人生重要转折点在他升任枢密直学士、延州知州时。他请了个假,说要回家乡为父亲修墓,路过开封城时。他进去了。

    像这样的人,走进开封城后,就有法见到皇帝。不说别的,他父亲的当年同事们,此时已遍布国家各主管部门,随便找谁,都能混进金銮宝殿。他见到皇帝了,注意:史书里说他“自言前为朋党挤逐”也就说他自称是被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那批新政君子给赶走的…这很重要,当时庆历新政刚夭折。皇帝提起“君子们”就头疼。突然出现一出身良好、外地实干、性情平易、连被排挤出朝廷都默默无言的中青年干部,是多不容易啊!国家需要人才,于是梁适被留下,当上了…别惊讶。子继父业,是翰林学士!

    帝国最高文士头衔翰林学士,竟被一未经科考、不是进士的人当上。说来这就是个丑闻了,出身不对就算了。可这升官过程明显是个猫腻,这让御史台人员非常愤怒,没说的。大伙操家伙上,把这位崭新出炉的“奸邪”打倒!

    于是梁适就倒了,他被赶出京城,以侍读学士身份到澶州当知州,后又转到秦州。可别怕,这过程就是履历,别管多丢脸,他曾当过国家两制官员,且是两制里居于上位的翰林学士。在中国所有朝代里,履历都是个最正规名片,永远比一个人的真实能力更让官场信服…

    梁适很快就又回到京城了,之后就当上了枢密副使。

    这地位已经很高了,超过了他父亲。但职位越高,越高,升官会有个极限吗应该有,但现在还差了两步:1枢密使是副的;2这是西府枢密院,不是东府中书省!

    梁适于是再接再厉,在枢密副使位置上做出了两件事:1张尧佐升官记,就在言官和皇帝两边水深火热你死我活之际,梁适说了句话“台谏论事,职耳。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前半句把台谏官安抚了下,他们是很出格,可都在职责范围内。后半句给皇帝也下了台阶,您对张尧佐实在太好了,小心过分恩宠会招灾惹事。两边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时站在了两边。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

    2大契丹在耶律宗真领导下总会出现不断的花样,李元昊死后,他再次做起了超级大国之梦。具体表现是不贪钱了,他图名。翻阅史书,耶律宗真发现辽、契丹等名字都太乡土化,不足以标榜他伟大帝国的国际地位。为此他给宋朝写了封信,提议说我们都改名吧。荐于现状,我叫北朝、你叫南朝,简明扼要,历史上还有前例,这多好,你们同意吗

    宋朝君臣们都有些犹豫。说实话,大契丹疆域真的比南北朝时的北魏大多了,且百多年基业更是非同小可,自称北朝,都有些歉虚了。关于这一点,就是现代历史学家们,都有以当时辽国为正朔、宋朝为旁枝的看法。可答应这关乎到民心士气,尤其汉本位的思考方式。孔圣人早教过我们“夷狄之有君,不若华夏之无”无论怎样,我们是优秀人种,怎能和蛮人相提并论

    这时梁适说:宋朝之所以为宋,是受命于天,任何人无权更改。契丹也是一样,就以当年南北朝为论,也都各自有魏、宋、齐的国号,怎能统一混称为“南,北”两朝呢

    皇帝听了很高兴,梁爱卿说得有理,回信拒绝耶律小弟。同时梁适升官,即日起到东府上班,头衔是参知政事。

    以上是梁适版的大宋朝升官记。可1升得容易丢得也快。宋朝官员,尤其宰执大臣的更换是流水线式的。你上我下,几乎芝麻大功劳就上,米粒大罪过就走人。2参知政事的确很高,但前面有根超高门槛。一步之遥,却天地之别!那就是从参知政事副宰相到同平章事正宰相!这是根本性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于是相应的,要迈过去,需付出的代价就要高得多。怎么才能迈过这最后一道门槛,踏上帝国最高的人臣巅峰呢这命题在梁适心中生成,他无时无刻观察着,思考着,判断着每一个机遇的发生…

    现



贵妃薨逝篇
    皇帝被感动了,他听得出这是肺腑之言。由此他更坚信自己做得没错,狄青这人不仅有能力,且不忘本,是个难得的好臣子。截止到这,狄青己获得了皇帝的心,他在官场上,可说立于不败之地了。不过万事都有好坏两面。这句话赢得了帝心和民意,那么别人呢不是皇帝也不是百姓的那个巨大团体,所谓的“士大夫们”会怎么想这一年狄青刚刚46岁,年富力强,功盖当代,官居西府之首,名符其实站在了人生巅峰,他满怀豪情壮志地活着,以实打实的功绩说话,不去理会身边阴柔粘黏的污秽官场,怎一自豪爽快了得!但他也就此成了一异类,与众不同,有时并不会换来惊羡欣赏的目光,而是个招灾惹祸的罪过。回望历史,有时真很想问下狄大将军:您精通兵法,百战百胜,是不是忘了眼前处境到处都是文官,哪有您的盟友孤军深入,内外无援,这是置于死地啊!

    狄青一生,成在武功,败在文臣。他的悲剧,正是大宋猜忌武将、重视文臣的“祖宗之法”所造成!

    关于超级武将狄青和超级文臣韩琦之间的传说有很多,从他们两人刚起步时就开始了。1027年,两人都是翩翩少年第一次相遇时在国都开封。那天御街上张灯结彩,新科状元、榜眼、探花从东华门唱名而出,举国轰动,都来看当时最幸福的人。人群摩肩接踵,其中就包括了最不幸的人:狄青和他的伙伴们

    那一天都是20岁少年,一个锦衣高马,夸耀人间。一个黯然人群,落寞失意。当时有个伙伴轻轻地喃喃自语:看人家。天上的人,我们一生都别想靠近…周围一片叹息,一群大兵都苦笑一声。却突然听到有人说“也不见得,还得看各人能力”大家吃惊的转头!狄青,正高昂着他黥过面的头颅,他目光难说是不屈、还是嫉妒反正没屈服…

    时光流转,好多年后,这两个人都到了西北战场。韩琦高开高走,当年的榜眼,如今己是方面大员。狄青也因战功逐步提升。能让对方知道自己叫什么了。历史在这里变得有趣,它交代了韩琦和范仲淹一样很看重狄青且优待,但具体是怎样优待呢

    他请狄青喝酒。真是很大面子,能让一介武夫出席他的酒会。这酒会在历史上相当有名,狄青受辱了。当时无酒不欢,无妓不乐,韩公请吃,妓女们身份也相当地高。有位叫白牡丹的挨桌劝酒,到狄青身边时突然笑了“也敬斑儿一盏”笑语盈盈。轻佻妖冶,多亲近,“斑儿”脸上有黥文的小朋友,你也喝一杯吧。大庭广众。奇耻大辱!狄青当时都己是副总管职位了,居然被一妓女这样嘲弄!

    当天狄青不动声色,他气疯了,也得给韩大人面子。但忍无可忍。他第二天把白牡丹打了顿板子。这事在狄青来想,就算了结了。有气出气,私下解决。没碍着你韩公什么事吧

    不,大错特错!韩公很生气,后果超严重!隔些日子,狄青有个旧部焦用来看他。才坐下喝了几杯,突然就被韩琦派人抓走。罪名不太大,处罚却是斩首!狄青忙赶去求情,却不敢就事论事说什么,只能站在阶下说“焦用有军功,是好男儿”

    台阶上韩琦一阵冷笑,说出了他心中、也是宋朝319年所有文臣的宣言“东华门外以状元名唱出者,才是好男儿,这算什么好男儿”就在狄青面前,把焦用杀了!

    狄青默默无言,呆立了好一会才慢慢走开…之后,几乎任何一个文官都敢在狄青面前叫嚣!理由我是文官!

    真是了不起,文臣们在五代十国几十年里受尽了委曲,现在终于翻身作主了,且一直快乐了300多年。只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宋朝灭亡后,蒙古人把天下人按职业分了10等。最后一种是乞丐、第8种是娼妓、第9种就是文人!比要饭的强点,比娼妓还低,这就是文人猖狂的下场!

    梁适心里有一算盘:现在庞籍是大宋独相,如他倒了,谁会升上去按东府次序,应是我梁适可且慢!高若讷比我更有资格,无论是资历还是官衔,都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可如今狄青突然蹿升,用狄青来打压高若讷!一旦成功,西府就成了武将天下,而武将注定当不上宰相,所以庞籍倒后,宰相位置只能是我的!

    古往今来,很多史学家都把狄青这一次的上位归功于仁宗皇帝的振作之心:赵祯终于看到了帝国现状,动乱不断,必须得由武将坐镇中央。却忽略了梁适先生的宰相之梦…

    接下来,心高志大的梁适开始寻找庞籍的错误。拜各种戏曲小说如《杨家将》《包龙图》所赐,这位庞太师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很不怎样。他和狄青狼狈为奸、作恶多端,是杨家呼延家寇准八贤王包拯的死对头。当然结果也很惨,庞籍全家被杀,还是被死敌呼延庆所杀。狄青也没落好,居然是千刀万剐死的。为什么会这样这题目很大,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观念有关,姑且不论。现在要说的,是庞籍本是个为国为民都做过大好事的好官,他怎就会出什么事呢可真就出事了。事实上,一旦做到了帝国首相位置,不管你曾经是个什么人,都会变成一种人——坏人。不仅梁适、几乎全官场都在盯着你,寻找你的每一个错误。

    庞籍丢官的原因几乎就是前枢密使高若讷的翻版。远在齐州之地有位学究叫皇甫渊。话说学究你就管管当地教育部门,为国家多输送几个进士就是了。可皇甫兄另有大才,他喜欢抓贼,且还真抓到了贼。国家明文规定。只要抓到了贼,就有赏钱。不管你是不是学究。但皇甫学究不满足,钱是小事,我还想升官!

    皇甫学究想升官,就如梁参政想转正!皇甫学究只能通过走关系达成升官愿望,而他居然能七扭八歪走到帝国官场第一人:首相大人的府上!

    他认识位道士,叫赵清贶。赵道士是庞籍的外甥,但关系明显还不够,还要用金钱来铺路。于是皇甫行贿了、道士受贿了,还有庞籍属下一堂官。赵清贶告诉皇甫渊这是内线,于是这小吏也得了一份钱。事情就坏在了这小吏身上。估计是分赃不均该小吏跑到了开封府,把事情和盘托出!受贿案很普遍、涉及到现任首相的可不多!此案被从重从严特办。结果行贿的、受贿的都被流配。不过没证据证明首相知情,庞籍暂时算熬过这一关。可随后事情出了致命的变数。赵清贶在流放途中离奇死亡。这时开封府一叫韩绛的推官站出来指责庞籍利用首相权力在路上杀了赵清贶灭口!

    众口铄金,庞籍的声誉就这样被损害了。功臣变坏人,闰7月5日,庞籍被罢相。同日,陈执中、梁适2人成为大宋朝的宰相,梁适终于当上了帝国官场第一人!

     



治河方案篇
    此事还有另一版本的记载出自司马光的私人笔记《涑水记闻》,死的不是1个婢女,而是3个!迎儿当年只有13岁,只是个女童而已,不知犯了什么过错,在张氏鼓动下,陈执中亲自动手,毒打多次,寒冬天气里捆绑,关在黑屋子里,直至冻饿而死。另两个女婢一叫海棠,另一个不知名,海棠被打死,无名的那个被剪成秃发,自己上了吊!

    这能是堂堂宰相府、知礼读书家的做的事吗陈执中对外恭谦礼让、对谁都客客气气,想不到背地里居然这样残忍刻毒!

    事情暴光了,陈执中被御史台弹劾,停职回家待罪。在现在人的普遍意识里,他这就算完蛋了。可别忘了:那是个封建年代!人和人本就是不平等的!现代人权意识,在大宋朝没市场!哪怕仁宗皇帝再人性化,也没法把一个宰相和几个丫鬟的性命等同起来。他犹豫,这只是私事,最多不过是丑闻,难道就此罢免老恩师,甚至法办他吗

    皇帝的这种犹豫直接导致了司法部门对陈执中案件的审理力度。尽管御史台全体出动,不断弹劾,陈执中宰相头衔巍然不动。直到仁宗朝第一吵架王、弹劾王欧阳修回京!

    庆历年间被贬到外地的大才子欧阳修终于回来了,他第一时间冲进了漩涡、不遗余力地打压陈执中!不把这貌似忠厚,却极端无耻的斯文败类打倒斗臭,他誓不罢休!

    至于为什么这么冲动,欧阳修自己知道,其实全宋朝也都知道。那涉及到另一巨型丑闻,间接地就由陈执中制造!仁宗朝的第一丑闻就落在欧阳修身上!

    事情是这样的:欧阳修二妹妹的丈夫早死,她带着女儿张氏到哥哥家生活。欧阳修把外甥女养大成人,嫁给自己远房侄子。可这位张氏女孩有个坏习惯,她喜欢外遇。和丈夫衙门里的办事人员有了暧昧关系。事发后,由当时的开封府尹杨日严办理。而这位杨府尹曾在益州任上贪污渎职,被时任谏官的欧阳修弹劾丢官。此时当然就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本是小一辈的龌龊事,竟联系到了老一辈的欧阳修身上!

    审案报告上说:张氏供认当年在欧阳修府上,她和舅舅通奸,且有银钱往来。此报告一公布,天下立即大哗!天哪,这是!最让人不齿、最恶心的一种丑事,居然发生在了当代才子之冠的欧阳修身上!会是真的吗普天下人都在问。但大宋官场上却一致认定:真的!理由有二:1欧阳修有前科,这人风流好色,早年就和官妓鬼混,留下好多精妙绝伦的诗词,他推都推不脱。2他变卖了张家宅院,钱都归为己有。有契约为证,根本无处抵赖!

    而当时的舆论,就说什么的都有了。有的认为欧阳修被陷害,这是打击报复。不能说有银钱往来就是通奸吧亲戚家互相借贷,这再正常不过了。都是杨日严这小人在从中搞事。而另一种占绝大多数的说法是苍蝇不叮没缝的鸡蛋,种种迹象表明:欧阳修就是个犯!
1...3435363738...1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