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太后撤帘篇
这番话捧了曹太后,曹太后的气开始消了。但欧阳修紧接着抬出仁宗来威胁曹太后“先帝福泽天下,所以天下人才这样拥戴先帝所立的嗣君。否则太后不过是深宫一妇人,臣等不过五六个书生,若非先帝遗命,天下谁肯服从”听出什么意思了吗我们对天下没半点的威慑力。之所以天下都听命,是因赵曙是仁宗陛下的选择!所以您这位深宫妇人,也别想违抗丈夫的命令!这才是所有谈话的真谛!
曹太后沉默了。她清楚:赵曙违逆了她,可她如要废掉赵曙,就是违逆了她丈夫。这扣子在一时半刻间根本解不开…
在她沉默时,两府大臣们己逐一施礼向她道别。谁胜谁负,心知肚明,我们把“天下第一寡妇”给欺负了,就在“天下第一丈夫”仁宗皇帝刚刚入土、尸骨未寒的时候!但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到这步,仍只是成功了一半!现任皇帝、那位说傻不傻、说呆也呆的赵曙先生也该接受点再教育!皇帝不是这样当的!如不把他搞明白,今后这样的事没完没了,总有一天要出大事!
几天后,赵曙面对来访的两府大臣,只说了6个字“太后待我无恩”这句话让韩琦想起了初进宫时,赵曙随身携带了那么多书籍,真让他们哭笑不得!连最基本的孝、慈、礼、让…都不懂,您都学了些什么!
接下来宋朝各位大佬轮番上阵,给皇帝恶补礼仪课。先是韩琦“自古圣帝明王不少,可只有舜一人是大孝子。并非其他人都不孝,父母慈而子孝,这不算什么。只有父母不慈,子仍尽孝,这才难能可贵。陛下做到了吗其实只要陛下尽到孝心,父母岂有不慈者”这番话说得赵曙开始有所清醒了。历代史书说到这。都要盛赞下韩琦的公正及赵曙的及时改过。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很搞笑:请问32岁、号称爱书如命、知识健全的赵曙居然要人来讲舜的典故、什么是孝这是怎么回事且他居然一说就通,马上能改,这又是怎么回事只能有一个解释:这贱人根本就在装病!
韩琦讲完,别的大臣并没放心,他们利用一切机会给皇帝纠正思想作风问题。人很多,挑两个主要的:吕公著、刘敞。他们是赵曙的御用老师,一个讲《论语》一个讲《史记》12月2日,他们在迩英阁开讲。刘敞讲的是《史记》的开篇:尧为何会选舜为接班人呢理由就是舜是天下皆知的大孝子!弦外之音警告赵曙:你这贱人还想把皇位继续坐下去吗那就好好的做到‘孝’这一个字吧!
在这种谴责式劝告下,宋英宗赵曙终于有了悔改之意,他的病开始“好转”。新的一年开始后。大臣们决定让他正式上班。这涉及到了一很挠头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曹太后下班呢
首先要向天下证明皇帝的“病”已经好了。治平元年(1064)4月28日,宋英宗乘大辇出皇城,到相国寺祈雨。借此机会在公众面前露面,证明自己的健康…证明了健康还需证明能力:韩琦一口气上交了十多件紧急公文,要宋英宗在片刻间就做出批示。赵曙也很争气,很快就都批完了。这些文件转到了曹太后手里…因按程序,这些文件仍需由此时垂帘听政的太后审阅,才能决定是否下发。
这是历史给曹太后的最后一次反击机会。她完全可鸡蛋里边挑骨头,说这些文件的批示就是有错误的!咬住这一点。才能阻止赵曙复位。可惜没资料能证明她是不是真的意识到了危险,曹太后的反应是逐一观看,频频点头:好,每件事都处理得很对…
韩琦得到了他想要的所有东西。5月13日。逼太后撤帘的条件成熟了!
关于曹太后的撤帘,有正史和笔记共3种版本。先说笔记,最流行也最戏剧的一个说法出自《铁围山丛谈》,里面的韩琦是两宋历史中最不可思议的强人。什么赵普、吕夷简、王安石、章惇、蔡京、秦桧、贾似道…统统都是小蚂蚁!试问他们哪个敢假传圣旨、金殿逼宫,且事先不跟任何大臣通气,说干就干韩琦敢!
13日朝会。宰执大臣齐集曹太后帘外,韩琦突然到帘前说话“皇太后圣德光大,许归政天子,今有诏书在此,请立即施行”帘内的曹太后大惊,没来得及回话,韩琦己站了起来,命左右内侍“撤帘”这两个字是决定性的,古时候女性必须遮掩,就算太后,也得有一块帘幕挡着才能见男人。这时曹太后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跳了起来,往内宫躲…撤帘行动就此成功!
但其实曹太后又错过了一次机会。当她向后躲时,她的救星己出面了:枢密使富弼!
当韩琦喝令撤帘时,富弼己登上台阶,正要说话。可帏帘突然间卷起,只有宋英宗赵曙一个人坐在殿上。富弼的反应是当即转身下殿,面对皇帝都没任何表示。韩琦追了出来,陪笑解释“事先未与富公通气,是怕意见不合,拖延了还政日期”富弼根本不理他,怒气冲冲直接出殿离开!
这第一个版本到此结束。其中有真也有假,真的是富弼对韩琦的怒火,他们两人早已是水火不容的冤家,所以韩琦事先对富弼保密也在情理中。假的就是太儿戏了。韩琦所说的诏书是谁颁发的只能是赵曙或曹太后本人。如是赵曙的很抱歉,现在还是垂帘期间,他的命令不生效!那么是曹太后的也就是说曹太后已经同意撤帘,那她还大惊个什么劲
尤其是富弼对韩琦早就忍无可忍,无论富弼服丧期间还是马上要进行的朝局争斗,两人都斗得你死我活、不共戴天!怎会连嘴边上的一句话都不说,怒气冲冲直接下殿呢他只需向韩琦伸手要诏书,拿来我看!到底是谁写的一切就都搞定了!
所以这版本不可信。
再看笔记版的第二种:韩琦变成了一小偷。这版本比上一种要精明得多,它从开头就点出了问题关键点——天子印玺!
垂帘听政的太后们之所以能号令全国,是因她们把御玺收为己有。在这版本里,韩琦左思右想。没法让太后主动交公。于是在半个月前的那次祈雨过程中做了点手脚。他趁太后和皇帝出宫之际,悄悄把御玺搞到了手。至于怎么搞的,用词非常微妙,叫“留”…不知怎么个“留”法
韩琦霸道篇
用什么办法简单!前面说过:富弼母亲去世后,富弼按惯例辞官回乡守孝,可惯例中还有特例:宰执身份的官员可遇丧起复,回去悲痛一阵子还回来上班,官职不变。仁宗皇帝当时先后5次派人带诏书,命他回京重当首相,却不料富弼无论如何都不答应…问得急了,富弼才说出实情。原来他临走前和韩琦有过次谈话,内容就是宰执大臣遇丧起复是不是合适傻子都知富弼在说什么,他妈妈刚死!韩琦呢漫不经心回了一句“此非朝廷盛典”这不是什么光彩事…富弼一下就明白了对方意思:这是说他是个留恋官位的贪婪人!一生清廉自守、没留下任何污点的富弼怎受得了这个!尤其如这时他回来再当首相,就等于默认了韩琦当初是当面骂人!
天大地大,品德最大,富弼的首相位置就这样丢了…绝妙的是,占了大便宜的韩琦倒非常生气,他公开埋怨“我只随便一说,他倒怪起我来”活见鬼!就拿韩琦当时身份来说,以大宋的次相地位,谈话对象还是当朝首相,你怎能随便一说
抛开当时恩怨,说赵曙即位后两人的变化,富弼守满了3年孝,这次回来也只能当枢密使了,首相变成了韩琦。而在他离开这3年里,天翻地覆,韩琦有了拥立之功,加上文臣里最强武将的性格,他开始变得独断专行,为我独尊!
没人敢反对,可富弼不买他帐,富弼同样以下级身份反抗韩琦,同样的拆上级台…
曹太后撤帘、宋英宗亲政后第二个月,赵曙边给亲生子女加官边给宰执大臣们升职。东府韩琦、西府富弼首当其冲。韩琦是宰相兼右仆射,富弼是枢密使兼户部尚书。照例一番推辞后,大家都高高兴兴收下了皇帝的礼。唯独富弼一连7次上书:我不要!
——“先帝无子,立陛下为嗣,中外皆知当时尽出皇太后官谕,料陛下亦自知之”——“请皇太后权同听政,此非太后本意,盖不得己从大臣之请也。陛下才康复,皇太后即日还政,退居深宫,此天下人有识无识者尽知,皇太后始终无所负于陛下也”——“先帝临御天下42年。虫鱼草木皆沾德泽,臣事先帝亦30余年,今日不忍见其孀后、幼女失所如此,而臣反坐享陛下迁宠,还得安乎”——“仁宗与皇太后于陛下有天地之恩,而尚未闻所以为报,臣于陛下不过有先时议论丝发之劳,何赏之可加陛下忘天地之大恩,录丝发之小劳。可谓颠倒不思之甚”
奏章写到了这力度,效果等于零,赵曙根本无动于衷,全当耳边风!没办法。只好由司马光出场。再次强调:老混蛋无论做什么事都能让对方不得不听他的。除了未来比他还犟的“拗相公”王安石外,他所向无敌…
具体到这件事,司马光给皇帝搬来了一台阶,赵曙不下也得下…
8月。知谏院司马光联合御史台吕诲,弹劾一个叫任守忠的太监。他们列举了任守忠的10大罪状,说实话:如每一项都是真的话。那他就是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可排名亚军的大太监,估计仅次于那位“九千岁”魏公公。就看第8条“规伺语言,撰造事迹,往来革面,进退异词,使两宫交斗,遂成深隙”这是在说:赵曙和曹太后(5月21日,上尊号慈寿宫)两宫失和,完全是任守忠挑拨的!至于这太监到底有没有这种力量,就不是司马光要关心的了。司马光要求把任守忠斩首,说这样就能让两宫重新和好…
这台阶太好了!只要赵曙还有一星半点理智,就该借坡下驴,挽回自己声誉。可他在犹豫。这就让人捉摸不定,总觉得他另有隐情…于是他死党们就主动站出来帮他圆场:韩琦“陛下登极之时,任守忠也有辅助之劳,可从轻发落”
这句话立即被富弼抓住了破绽!富弼抢上前去,高声对赵曙说,让全殿臣子都听得见“您的帝位是先帝仁宗亲自授予、皇太后协助登基的。您只应追念仁宗的顾复之恩、报答皇太后拥佑之德。现在有人说某人有功、某人有劳。臣实在想不通,难道是他们而不是先帝与太后让您即位的吗”
赵曙立即头晕。不管他心里是多烦多恨仁宗皇帝,他都不敢在这件事上含糊。因如把仁宗抛开,那他的皇位就是个骗局,根本不合法!
没办法了,亲爱的韩琦,谁让你瞬间猪头三了呢为了我的皇位,只好让你糗一次了。宋英宗点了点头。而当时韩琦正要上前辩解,看到马屁拍到了马蹄上,立即脸色大变,退了下去…
司马光成功了,23日,任守忠被发配外地。之后,赵曙到曹太后的慈寿宫里承认错误。两宫风波至此算告一段落。
任守忠事件让韩琦深深地警惕。危机终于出现了!富弼、司马光,也就是枢密院和知谏院,这两部门非同小可,这两个人更不容忽视!怎么办只有立即出手、先发制人、把对手打翻在地,这样才能把唯我独尊的日子继续下去…
而机会来自于西北,那个西夏小皇帝李谅祚。
李谅祚和宋朝的故事是由两个使者引起的。话说宋英宗登基。这种时候,西夏、大契丹等所有宋朝友邦都要派人来祝贺的,事情就发生在迎接途中。这时就看出了宋辽、宋夏之间的微妙区别。
如宋朝人见了契丹人,两家拱拱手、笑嘻嘻。大家国土差不多、仗打得不死不活,自然而然的兄弟之国。但宋朝人见西夏人就不同了:以前的奴才,现在居然成了平级且每年还要给钱给东西,无论如何这口气都咽不下去。于是横眉冷对、冷嘲热讽就成了家常便饭。只是这次未免出格了点…
据说那天西夏使者吴宗和宋朝的接伴使互相怎么看都不顺眼,吴宗强调他是西夏大使,宋朝这边言语不详,估计和“我看你就是一坨屎”差不多于是你来我往,骂战升级,宋朝的这位突然间火冒三丈。来了句超级威武的宣言“当用一百万兵逐入贺兰巢穴”吴宗于是彻底被激怒了,怎么的被俺们前任皇帝李元昊打成那样还不服现在我们少年老成的谅祚皇帝上任了,就想不认帐了
吴宗回国把这些话原封不动转告给了李谅祚。李谅祚的反应是勃然大怒,无法抑制!更何况9月28日,大宋还专门写了份诏书给他:小屁孩,以后选使者注意点!不要没事找骂!
而李谅祚终究是一国之君。他发火,事就小不了!当年秋天,夏毅宗李谅祚带人冲进了宋朝秦凤、泾原等州县,成绩是有的,除杀了些人、抢了点东西外。把宋朝的岁币、榷场又都丢了…
&
赵曙胡闹篇
事实证明:陆铣的怀柔功夫做的很好。因史书记载“交趾大恐,因遣使朝贡,辞礼滋益恭”
接下来要说的是已变得随心所欲、朝野上下再也没人能阻止他的赵曙先生开始做的一些非常绝妙的事:
他就像玩一样,拿国家顶级官衔都当玩具。翰林学士王畴,官做到这位置,文采是不必说了,王畴难得的是口才也非常棒。某天晚上,他和赵曙偶然闲聊了起来,没想到聊的是非常投机。
赵曙很高兴,没几天的12月15日突然任命王畴做枢密副使。一般来说,翰林学士是两制官,从两制进两府,很合乎逻辑,没问题…但具体到王畴身上,问题就很大。
宋朝有规矩,无论谁出任两府宰执,必须得有在外地做省长以上领导的经历。一来这会让宰执人选有毒丽处理事务经验。二来是防止那些总赖在京城里享福,资格熬到一定程度的官场老油条们混进最高权力机构。
而这位王翰林就正是地道的官场老油条,从登科后一直35年没离开过开封城,在人间天堂里过日子,哪知为政的艰难、百姓的苦楚
眼看着出错,好在当天值班写诏书的知制诰钱公辅是明白人,知制诰是两制官,有权力“封还词头”词头,是未生效的皇帝任命,只有两制官动笔按词头写成正规诏书后,任命才会生效。而两制官一旦觉得这任命不妥,他有权把词头封还,拒写诏书,终止任命程序!这是宋朝政府一非常开明、也非常英明的政策。为的就是制约皇权,防止滥用。具体来说,就是防止赵曙这样的二杆子行为。不过二杆子之所是二杆子,其原因就是有个少根弦的脑袋。
赵曙居然抓狂了!他也不想想在他之前100多年间被封还的词头不计其数,从根本上讲这是两制官在认真工作。对他这皇帝负责。可他的认为却是:这是他亲政以来第一次任命两府官员,就被驳回了,实在没面子!
16日,他命令把钱公辅贬官,知制诰不要做了,到滁州去当团练副使。不料这词头发下去,又被另一位知制诰祖无择给封还了。这惩罚太重,根本不合规矩!
赵曙快气疯了,他感觉自己严重地被大臣们鄙视了。为挽回影响、增强威望,他决定把祖无择一块贬官。都滚得远远的!
很可惜,这命令也没能实现,他亲爱的首相大人韩琦赶了过来,悄悄告诉他:这么搞简直就是不着调,皇帝不是这样当的!
赵曙冷静了些,毕竟韩琦是他最信得过的人。但必须还得惩罚!17日,钱公辅定要贬到外地。祖无择嘛…知制诰继续当,罚铜30斤。这事告一段落,通过这件事。大臣们心里稍微对赵曙摸到了点底。觉得他是个情绪大于理智的人
那就好办了,只要过几天缓一缓,气消了也就好办了几天后,龙图阁直学士卢士宗认为时机成熟了。那天他到便殿汇报审刑院工作,发现皇帝的情绪非常好。于是他委婉提出了大家对钱公辅被贬到外地的看法:真是有些太重了,您是不是重新考虑下
赵曙当天看着他什么话也没说,钱公辅仍被贬。1年后,卢士宗被贬广德军…
这么点破事,过了一年居然还念念不忘。真让人很惊奇…
治平2年(1065)1月1日,出生才6年多的、大契丹有史以来的最天才儿童耶律浚被立为皇太子。而耶律浚的文武全才、英姿勃发、潇洒风流…这一切都让大辽第一奸臣耶律乙辛惶惶不安…
其实,钱公辅、卢士宗己很幸运了。有个人基本上没犯什么事,却也被贬出京城,到杭州去当地方官:庆历名臣、大才子蔡襄。
蔡襄当时是三司使,他的作风很温和,除早年的《四贤一不孝》诗外,基本不显山露水。是那种默默做事、本份做人的好同志。可不知为什么,宋英宗从即位开始就极端讨厌他,隔三差五就要敲打一番…
某次蔡襄请了一天假,话说请一天假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赵曙火了,当场发飚:三司掌管天下钱粮,事务繁多,蔡襄近十天来请了四次假,何不用别人请假的后果居然是丢官罢职…韩琦、欧阳修忙走了过来,蔡襄是他们老朋友,说什么也得保一下
韩琦说:三司近年来办事没失误,罢职无名。况且这时要找一才识比蔡襄更好的,也没人选…赵曙仍绷紧了脸,连韩琦面子都不给了。
欧阳修选择动之以情,说蔡襄请假是为尽孝。他妈妈80多岁、近来多病,他没法不照顾。况且蔡襄只请朝假,不误起居,公事更没耽误过,罢免实在不应该
赵曙勉强不再追究。但大臣们惊奇地发现:打击蔡襄就成皇帝的主要工作了。从那次起,时不时地皇上就会关注下三司的工作、变着法地找茬,总之定要把蔡襄赶下台!
情况严重,几个庆历老伙伴私下聚在一起问:蔡襄你到底干了什么,把皇上惹成这样蔡襄努力回忆,可就想不起来:我真的冤啊!没事惹皇上干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