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最后决定由韩琦出面,去探听下原因。之后就见韩琦脸色相当难看地回来了,仔细辨认,那不是事情难办的烦恼,而是吓的…

    原来那涉及到了赵曙还在当皇太子时的一件隐密事。据说选了赵曙后,仁宗半夜独自流泪,他想起了自己3个早逝的亲生儿子,怎能不伤心这时亲近的内侍们如任守忠之流出现,他们埋怨仁宗立太子太仓促,可以从容再选嘛,这个赵曙不理想…

    这其中也有“




濮议之争篇 上
    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反常事从他被选为皇太子时的玩命拒绝,到他即位当天的逃跑失神,再到仁宗葬礼上的不孝行为,直到现在大封亲信,还有即将到来的英宗朝第一大事…这一系列事情的幕后原因,就是一切事情的原发点。它马上就要揭晓了,从赵曙的终极心愿开始…

    大封亲信后,赵曙想到了自己最亲最近的那个人——他的亲生父亲、濮王赵允让。现在他是皇帝了,名爵封号,都由他随心所欲。一区区王爵:濮安懿王怎能表达他对生父的敬爱和留恋呢

    4月9日,他下旨命礼部、及待制以上所有官员:集体讨论他父亲、两位正夫人王氏、韩氏,及他生母仙游县君任氏的名分!英宗朝的第一大事:濮议之争终于拉开序幕!首先要肯定:这命令本身没错,身份水涨船高,儿子成了皇帝,亲生父母们自然也都要有个说法。问题矛盾点集中在到底要怎样拔高、拔高到什么地步

    纵观中国历史,类似的事情一共发生过3起:西汉哀帝时、北宋英宗时、明嘉靖时,都是继位为帝的儿子给自己没有皇帝身份的亲生父亲议名分的事。事实上,这样的事情的确也不常发生,因它要有一起码条件:先帝不仅没儿子、还要没亲兄弟(也就是说:先先帝也只能有先帝1个儿子),只能传位给远支的宗亲。如汉惠帝没儿子却有弟弟汉文帝继位、唐中宗儿子被废后弟弟唐睿宗继位、明天启帝没儿子但有弟弟崇祯帝…就都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富弼很悲哀的发现:绝对的权力果然带来了绝对的腐化。赵曙、韩琦,与之前相比,简直已判若两人。

    之前的赵曙多么克己守礼、淡泊名利。他在进宫前曾有件事广为流传,给他竞选成功拉了很多印象分。那是他父亲刚死时,共28个儿子,分家产时,他什么都不要,最后勉强留下了条金腰带。价值50万贯。后来因某件事急着用钱,托人去变卖,结果那人一时疏忽,居然给弄丢了。那人吓坏了,跑来请罪,赵曙却一笑了之:丢了那就算了…胸怀博大,潇洒磊落!可现在当上皇帝怎就这么多毛病了呢

    之前的韩琦更没话说,战场、官场,哪一点都叫得响,人虽强硬了些。但从没小人过。但现在做出的这些事…

    面对现状,富弼做出一决定,他决心隐退!相信如仁宗在朝,他不会对韩琦退让,会决心对抗,韩琦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再怎么样,韩琦比的上当年的大契丹皇帝耶律宗真于富弼而言,有什么好怕的可惜现在已是英宗在位,皇帝和韩琦都己失去了理智!

    关于富弼的这决定。有人不同意。认为对恶势力的退让,也是对光明和公理的犯罪!但退让也是种勇气,富弼看清了赵曙和韩琦的真面目。离开,是对他本人、也是对当时朝局的最好选择!

    从去年冬天开始。富弼就以足疾抱病在家。并连上20余道奏章来辞官。宋英宗虽不许,但枢密院也不能没人主持大局。于是5月25日,宰相韩琦、曾公亮2人暂兼枢密院公事。

    对于讨论濮安懿王赵允让的身份之事,翰林学士王珪等都不敢做这出头鸟。唯有天章阁待制、历史大师司马光。谈古论今上了一奏章。以大师的历史功底,这篇奏章应无可挑剔了哪能呦!否则这‘英宗朝第一大事’未免也太简单了当王珪在6月21日将司马光和他本人的意见,即赵允让追封高官、大国。三位夫人并封为太夫人。上报中书省后。马上便被驳回!宰相们挑出了毛病:官职只是官职,我们现在真正要议论的是濮王赵允让与现任皇帝赵曙之间的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

    从血缘关系上说,赵曙毫无疑问是赵允让的亲生儿子。可如在官方文件上承认了这一点,就会造成赵允让和先帝赵祯的并列、成了皇考(先帝)宋朝平空多出了一皇帝

    这事每一个人都心知肚明,可每一个人又都遮遮掩掩,不管赞成还是反对,都口是心非。因这件事的后果比天还大!这时就要说明一点,身为千年后的现代人,我们对“名份”“名节”这种词汇己相当地不感冒了,只有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这类实际问题才能让我们敏感。对此我们要辩证地来审视,因什么都是相对的。对我们来说,宋朝的“濮议之争”很幼稚但我们不能嘲笑宋朝人当时的激动,而应承认他们对是非对错的认知与坚持,这是一长久存在、力图振作的民族所必不可少的素质,是应赞扬的…

    王珪马上选择简单接招。要名份那么就给出名份。他根据辈份,赵允让是仁宗赵祯的堂兄,那么就让赵曙叫他“皇伯”这样准确又贴切,咬定了两点:1英宗是仁宗之子,赵允让只能是“伯父”。2赵允让不是皇考只是皇伯,宋英宗赵曙是大宋第5位皇帝、不是第6位!

    韩琦一见就怒了!他指示欧阳修出面,把内定的最高指示露一点口风,好让下边做事的人有个方向!

    欧阳修根据《礼记》说了一段话——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都称父母(皇考)以前汉朝就有过例子,如汉宣帝刘询。现在王珪提出的“皇伯说”根本毫无根据,依“礼”驳回,重新讨论!

    中书省第一次露出了真实意图,这不许、那不许,明摆着只有皇考、皇帝才是唯一目标。这激怒了当时绝大多数大臣。因仁宗尸骨未寒、刚刚入土,就有人跳出来篡夺他的名份是可忍孰不可忍!无君无父,乱臣贼子!

    公道自在人心,赵曙,韩琦等一伙人做得实在过分!欧阳修的“皇考”暗示出炉后,大臣们的反对声此起彼伏…大事不妙,韩琦想出新招:你们不是能吵吗那就都别吵了!26日,宋英宗下旨:前一个指令即要待制以上所有官员集体讨论的命令,作废!由专门机构、负责朝廷礼仪的太常寺出面决定赵允让的名份!

    这命令实在是英明。当时反对派的大臣们都面露悲愤——太卑鄙了!一来太常寺只是个小部门,中书省的话不敢不听。二来看一看其部门领导,大家就会知道其中玄妙:是给赵曙争来太子位的范镇,铁打的保皇党

    不过事后证明:严重失望的恰恰是赵曙、韩琦等人。范镇接到命令后非常认真,他先是给出了答案:既尊仁宗为皇考,那么对濮王而言,不论是称帝、称皇、称考、立寝庙、论



濮议之争篇 下
    这一系列动作做下来后,宋朝台谏官基本就没人了。仁宗朝,御史台方面大概经常保持在20人左右,后期减员也能有10多人,现在老大病死,没人接替,手下御史原有5人,除去出使辽国的3个,只存活下来2个。

    知谏院方面更惨,老大司马光走了,也没人接替,他手下原来只有1个官员,现在也被派去大契丹当了使者。堂堂大宋知谏院名存实亡。

    整个台谏部门,只剩下了3个人:吕诲、范纯仁、吕大防。

    这3个人以后都是威名赫赫的大佬,不过这时还只是官场上的小苍蝇。名义上是能弹劾宰相的言官,实际上没资历,说话都没分量…

    3个言官以吕诲为首,10月17日上奏请求增加台谏官人数。于是19日,邵必被任命为知谏院老大。月底,彭思永被任命为御史台老大。

    12月9日,耶律仁先被耶律乙辛排挤出朝廷,去任幽州留守、改封晋王。

    本年底,吕诲再次抓到一机会:冬至日大朝会。他当众要求再次召集两府、两制大臣合议濮王名分。且他把矛头直接对准当朝首相韩琦。吕诲把韩琦上位以来的所作所为总结了下,最后归纳成一对比“观韩琦之才,未如霍光、李德裕、丁谓、曹利用,而骄恣之色过之”

    上面列出的这4个人名,都是各朝代里废过皇帝、欺过太后、迫害同僚、人神共愤的角色。韩琦的贡献远不如他们,讨厌的程度却大大超过!吕诲建议罢免韩琦的首相职位,贬出京城到外地当官!

    弹劾奏章交上去了,再次石沉大海…

    治平3年(1066)1月18日,辽道宗耶律洪基将祖父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大契丹国号再次改回大辽。

    吕诲、范纯仁、吕大防3位言官终于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联名弹劾全体宰执,把中书省里每一个大佬的错误都公开罗列出来:

    欧阳修“首开邪议,妄引经据,以枉道悦人主。以近利负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号,将陷陛下于过举之讥…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弃”

    韩琦“初不深虑,固欲饰非,傅会其辞。庇恶遂非,沮抑公议”

    至于曾公亮、赵概他俩的罪名是不作为。总而言之,这批宰执人员是“豺狼当路,奸邪在朝”应全体罢免!像欧阳修这样的首恶更应扔进大狱,严重处理!

    面对这样的指责。谁也没法再沉默了。当年吕夷简,甚至丁谓,哪个得到过“豺狼”的封号韩琦和欧阳修哪受得了第一时间反击,和言官们掐成了一片…

    抛开大宋官场的吵架,探讨一终极问题:臣子们闹到了这种地步,除三五宰执外,没任何人赞同赵允让的“皇考”身份,那为什么宋英宗赵曙还要这么固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呢这不能用什么“为生父争名分”“讲孝道有什么不对”之类的废话来解释。赵曙这样的固执是别有原因的。那是他们父子两代一直深埋心底,不敢对外人透一点口风,越埋越深、越深越痛的一段心事!

    赵允让、赵曙两父子有一共同点,赵曙的人生经历我们都知道了。他因仁宗无子。幼年时曾入宫,以皇子身份教养。这在他心灵深处正成长阶段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我曾是皇位继承人!只要不出意外,以后这座花花世界锦绣的江山,就都是我的!他等到了。果然没意外,仁宗3个亲生儿子都死了…可他父亲赵允让就没他这么幸运,赵允让其实是赵曙命运的翻版。两人在开始阶段竟如出一辙!

    赵允让在仁宗出生前,也曾以皇子身份进入皇宫被当时的宋真宗赵恒寄养,只是千不该万不该,刘娥居然用一个宫女“狸猫换太子”给真宗皇帝生出了亲生儿子!

    美梦落空,多大的打击!再到后来,这样的悲剧差点就在赵曙身上重演!当年的张贵妃一心给仁宗生出皇子,怎会留着赵曙这祸胎在身边,把他给赶出来了!之后20多年漫长岁月里,赵允让父子一直活在热切地期盼和巨大失落中…

    每一个皇子的诞生都是他们的灾难、每一个皇子的死去都成了他们的节日。历史没能记载下他们的具体表现,可赵曙被正式选为皇子时的玩命拒绝和即位当天的逃跑加呆傻,就证明了他是多么的在意!

    当初我们迷惑他为什么认为当皇子是种灾祸即位当天的逃跑加呆傻强烈的画外音表现赵曙心情:天哪,这是真的吗真的死了赵祯你终于死了父亲您在天之灵看到了吗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就此流下了哈喇子…

    再回想他在仁宗灵前狂呼疾走,来回乱蹿:赵祯你也有今天!有种你爬起来看看:我就在你面前,我是皇帝了耶!你能拿我怎么办爸爸你多年的心愿终于完成了,你的对手、他还是死了!

    那根本就不是什么发病了精神失常,而是他乐极了有点过于亢奋。类似于现在一穷光蛋突然中了500万超级彩票…

    明白了这种心灵动态,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一皇家子弟、礼仪廉耻天天挂在嘴边30年如一日的忠厚诚实的好孩子,会变成了一彻头彻尾的贱人

    此时,大宋官场吵成一片,局面眼看没法收拾时,突然间决定性一击到来,把“濮议之争”这英宗朝第一大事画上了句号。

    1月21日,皇太后有旨:濮安懿王、谯周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

    晴天霹雳!谁能想到不久前还和皇帝闹到痛哭流渧的曹太后居然会下这种命令!由她把赵允让提升到和自己死去丈夫同等的地位上这太不正常了!可无论怎样诧异,白纸黑字写得清楚明白,赵允让不仅是“皇考”宋英宗的父亲,更得到了名正言顺的皇帝称号,和仁宗赵祯平起平坐了!

    那一天开封城整个沸腾了!除五六个人如赵曙、韩琦、欧阳修一党外,所有人都在骂街!这里边定有猫腻!脾气燥点的则直接把矛头对准了曹太后:你这死老娘们,仁



安石登场篇
    《宋史》是中国历代史书里最杂乱、最不可信的一部,很多人从情感上把它归罪于第一次使汉民族全面亡国的蒙古人。因蒙古人野蛮粗俗,不尊重战败国的文化,随便乱写。反正他们能打,写错了能把他们怎么着这样说,就冤枉了他们。其实都是汉人自造孽自身受。就跟北宋亡时,金兵只在撤退前才冲进了皇宫一样,此前所有抢掠,都是在城外开价,由宋朝汉奸们自己在城内搜刮…

    《宋史》的错乱也根源于此。

    研究宋朝,最好资料是各位皇帝的《实录》,这是官方最权威资料,记载着帝国每一件重大事情,乃至于皇帝、大臣的每天言行。其它如《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个成于元朝,一个在宋室南渡后,从根本上就没足够准确性,所以宋人各种私人笔记,也成了官方信史的一部分。

    那么提问:各位皇帝《实录》都完好无损,是不是宋史就一清二楚了呢不!从第一本《太祖实录》起,就被一改再改、面目全非了。其中改得最可怕的,就是神宗朝!《神宗实录》前后共被改过三次:

    第一次在元佑初年,由范祖禹、黄庭坚、陆佃等同修,编写时就吵成了一片。黄庭坚说“如公言,盖佞史也”陆佃反驳“如君言,岂非谤书”陆佃曾是王安石的学生,但不赞同新法。连他都看不过眼黄庭坚等人对王安石事迹的篡改,这本《实录》可信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次修改在绍圣改元时,当时宋哲宗在祖母高太皇太后去世后亲政,怀念父亲事迹,要为神宗正名。他命国史院把范祖禹、黄庭坚、赵彦等人找回来,问实录的依据都在哪里这几人的回答超级雷人“各称别无按据,得之传闻”都只是些传闻!哲宗大怒“文字己尽见,史臣敢如此诞慢不恭”于是命蔡卞等人重修!蔡卞版的《实录》取材于王安石私人日记《日录》。他把元佑版《实录》涂改很多,以朱笔抹之,号“朱墨本”这是第二次的《神宗实录》…

    宋徽宗时,想第三次改,可惜被金兵入侵给耽误了。直到南宋绍兴4年,才由范冲再改。范冲是谁范祖禹的儿子…这30多年来,新旧党之争已反反复复折腾了4回,死了近三代人,怒火积怨己上升到不共戴天的程度,还能期望谁能公平公正说话吗

    现在流传下的24正史之一的《宋史》中有关神宗朝的部分。就是根据范冲版的实录而成,前两版《实录》和王安石的《日录》都己散落人间,再也没法搜寻…所以从绝对意义上来讲:没任何人能把当年到底发生过什么事说个清楚明白。那我能做什么呢就是尽量把现有资料层层剖析,分出真假

    宋神宗出生时,祥和的光芒照耀产房,大群老鼠出现,吐出大片大片彩色的气体,积成了厚厚的云层…只不知赵顼他妈、未来神勇无敌、人称“女中尧舜”的高氏当时有没有被呛死

    1067年1月8日,未满19周岁的赵顼继位。这注定了他执政初期超强的信心:我命由我不由天!

    神宗皇帝出生在濮王宫。受的教育很平民化。这是个重点!培养一皇帝,和培养一贵族子弟,用的不是同一本教材。他和前3任皇didu不一样。勉强算来,只有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与他类似。都没受过帝王之术的系统训练,但那两位是天纵奇才,神宗陛下嘛…

    10日,曹太后升格为曹太皇太后、高皇后升格为高太后。

    接下来要讨论两国睦邻。赵顼该怎么称呼如今大辽的太后、耶律洪基的母亲萧挞里按辈份,耶律洪基应该是赵顼的叔叔,那么他的妈…礼部官员说我们应自称重侄、称对方大母。但被太常寺官员否决。说我们应自称侄孙、称对方叔祖母,才符合辈份。心高气傲的赵顼勉强认可了太常寺官员的说法。但后来的历史可以证明:他是不服气的!

    接下来考虑的首要大事是怎样给老爸送葬。为此,赵顼把三司使韩绛叫来:来!查查帐,看看我们有多少钱

    只见韩绛搬来像山一样高的账本:陛下您瞧,这里一笔笔都是进账、都是钱。神宗很高兴,但下面一幕就足以让他吐血:账本里都是钱,库房里却连根毛都没!

    以刚过去的1065年为例,年总收入116138405两,非常多吗很好!但再看支出:却是…120343174两,己入不敷出有赤字了。这还不算完,还有零星支出,史称“非常出”11521278两,几乎是全年收入的又1/10!

    总算一下:1065年的财政赤字是15726047两!这是人过的日子吗至于怎么搞成的这样,以后细聊。现在是年轻的皇帝捧着脑袋在龙书案上卧倒,搅尽脑汁得想出辙来啊。没办法只能节约…
1...4041424344...1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