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未来的圣人程颢批评:这不是王道之正,没持久性。对此王安石却不屑一顾,他说所谓王道有正也有“权”也就是变化。几千道度僧牒,能买45万石米,在荒年时能救活15万人。这样的事还要反对,根本就是拘泥不化!
对此,很想问问伟大的王相公:现在是荒年吗是在谈救人吗
再说王广渊又是怎么知道有青苗法这回事的,且迎合得这样及时处身在这样纷乱复杂的局势里,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冒出疑问——这两个姓王的什么关系是不是王安石在上层建筑里吃不开,而发动下面的群众造势,把法令推上去
所以:青苗法的实施本身应该说没错,而且必要。但王安石最初推行的做法就有不对。这在未来更造成了“王安石变法”里所有法令几乎都犯下的最严重、也是最一贯的错误——言行不一致!
不过我从来没想过要否认这场变法。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涉及到这概念,就和战争同级别。请问:这世上有没有不流血而成功的变法有没有不死人造就的新世界所以王广渊就算是被王安石暗中鼓动的,也没什么大不了。就算用的是卖度僧牒的钱,也没什么不对,至少没动用常平仓里的粮食储备…
而在真正实施时,新党就犯了言行不一致的错误。说是只在河北试行,结果扩大到了河北、京东、淮南3路。说是用度僧牒的钱,结果动用了1500万石常平仓、广惠仓的粮食。说是“青苗法”立足于农业,结果城镇居民也可借贷。说是不许硬摊派。结果为了政绩、升官、发财、搞垮王安石等等正反两方面原因,摊派的硬度比金刚石差不了太多…
在留存至今的史料里,已没法分得清这是王安石的主张,还是神宗皇帝本人的决定。但它既以大宋皇帝的名义发布了,这两个人就都脱不开干系!
为何这样急于求成在青苗法到底有没有漏洞、官场上理念还没理清的情况下,就这样大张旗鼓干了起来这实在让人没法理解,毕竟王安石此前不久才刚说过“变法易缓不易急”的话。他到底是充满了自信,只要青苗法实行就可迅速见利,堵住保守党的嘴还是预先判断到和司马光等人永远水火不相融,根本就不存在理顺理念的机会。才强行通过。让青苗法成为现实。让变法大面积铺开
不得而知…我们能看到的是:随着青苗法的出台,王安石变法的本身、新党
韩琦上书篇
历史证明司马光得逞了。直到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前,吕惠卿从没任何污点,可他“奸邪”之名却早早就盖棺定论了…
本来,韩缜与西夏议定:以绥州交换安远、塞门2寨。但圣旨下到边境,命郭逵将绥州焚弃。郭逵抗旨不从“此即张仪所谓商於之600里地也!一州既失,二寨又不可得。中国为夏人所卖。我还守什么边防”此时,梁太后的使者也已入宋交涉此事,并提出西夏要先得绥州,再还2寨。郭逵则派出赵禼交涉“二寨本是宋土,为李元昊所侵。当年二寨之北有36堡,以长城岭为界。你们的西平王李德明在大中祥符年间的文书上写的清楚明白。事实俱在。本是尔等渝盟,如今还想要绥州吗”最终,以安远、塞门2寨换绥州的方案没有达成。绥州从此永属北宋疆土,在此筑成绥德城。
5日,折继世被任命为忠州刺史。嵬名山被赐名赵怀顺、任命为供备库使。
11月2日,新党的重要成员、日后被称为“传法沙门”的枢密副使韩绛被任命为同制置三司条例。
中旬,紧接青苗法之后,王安石又推出了第3项新法——农田水利法。
农田水利法很简单,它允许任何人,不管官还是民,都可去开荒、修堤、挖渠、蓄水等等对农业有利的事。民间办不到的可提请官方去做。官方除配合外,更主要的是要把本辖区内的荒废土地调查清楚,让朝廷知道该地的农业还有多大潜力可挖。
组织人力开荒种田、扩大收入有什么不好吗更何况王安石只是在原地方、让原住民去开垦因历史各种原因造成的荒地,这有什么错吗呵呵!不管是什么,只要你是王安石、只要你是新法,在老混蛋司马光眼中,就是有错、而且错大了!
在雪片般的弹劾反对奏章里,王安石保持着镇静,冷眼旁观等待着最重要那个人的出现。那个人的才学和威望,才是他深深忌惮的。几乎处处与他相反。是生来的死对头!
17日,迩英阁,司马光给皇帝讲授他的《资治通鉴》那天他讲的是西汉初年的事,大家都知道的那句成语“萧规曹随”就是西汉开国宰相萧何死后,曹参接任。可这人上任后吃喝玩乐、万事不管。当时的皇帝汉惠帝急了,派曹参的儿子去问。结果曹参把这儿子一顿海扁。几天后,汉惠帝亲自召见曹参。曹参问皇帝:我与萧何比怎样皇帝答:你不如他。曹参再问:您与开国之祖、您的父皇刘邦比怎样皇帝脸红:差远了…于是曹参说:我比不上萧何、您也比不了高祖,那还变什么法、做什么事一切照老规矩来不就得了
赵顼立即就听出了话外之音,问“汉朝一直守着萧何定下的汉律不变,能行吗”
司马大师的回答超级雷人“何止汉朝!如让夏商周三代君主始终恪守夏禹、商汤、周文、周武王的法度。那么直到现在。仍还是夏商周。绝不会改朝换代!我们大宋根本不会出现”
针对司马光这番高论,新党选择反击。由刚上任的崇政殿说书吕惠卿负责实施,方法也是给皇帝上课。只是同样是上课,待遇不一样。司马光讲课时可不被打扰。吕惠卿讲课时,台下坐满了大臣,其中也包括了司马光…这是讲课吗这是公开辩论会!
19日,吕惠卿上台说:根据《周礼》,先王之法是每年正月的布法象魏,有不合适的当场就要改!有数年一变的,如周王巡游天下、到处视察。有一世一变的,如刑法的轻重缓急。有数十世而变的,如各地的贡赋、学校。还有百年不变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人伦秩序。
接下来请看司马光的答辩“布法象魏,那是公布旧法周王巡游天下、到处视察,为的正是检查诸侯们谁变更了礼乐、改动旧法的,发现了一律处死。刑法,新国用轻典。乱国用重典,这只是轻重不同,并非法律本身的变!改革就像修房子,定得有良工美材才能动工。可现在变法的这些人,两者都谈不到,臣担心朝廷会露雨”接着开始发动群众“陛下,现在大家都在这,您可问问他们,国家秩序己败坏到了什么程度!本朝规定由三司管理天下财赋,不称职可罢免,但宰相不可过问它的运作。现在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是怎么回事宰相要用道德来铺佐人主,怎可用“例”如用“例”宰相岂不成了胥吏听说最近又要成立设置看详中书条例司,这又是为了什么”
底下众大臣欢声雷动,异口同声:顶司马光,顶司马光…
吕惠卿对此准备不足,百忙中回了句“司马光讥笑朝廷,讥笑臣是条例司官员”
截止到这,抛开各自道理到底谁对谁错,先看交流的诚意。吕惠卿不管以后什么名声,他开讲以来一直都在说道理。司马光呢先是攻击国家职能部门的合法性,进而否定同僚们的工作能力。
请问一政府公务员,有什么权力说别的同志是废物大家都是人,你凭什么高高在上,认定别人不是“良工美材”注定了办不成事回到大家都是人类这基本衡量点上,这是人身攻击!
说到人身攻击就有趣了,宋史里记载是下面轮到吕惠卿发言,未来的“无耻奸邪”变得恼羞成怒,他气急败坏用别的言语来诋毁司马光,其恶劣程度让皇帝都看不过去了“相互辩论是非而已,何必如此”
想必吕惠卿真的说了特别不要脸的话了但为什么史书里半点都没记录他到底说了什么呢以后来所有人对吕惠卿打压鞭笞的程度,这都是最重要、最生动、最切实的证据啊!怎能忽略呢
唯一解释只有一个——吕惠卿根本就什么都没说,或说出的话是司马光等旧党们没法面对、无法解释的难题,他们“为尊者讳,为贤者隐”都给隐去了…
接下来,司马光与吕惠卿又针对青苗法的利弊,在皇帝面前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熙宁3年(1070)1月,范镇上疏,以历史为证,要想从根本上否定青苗法。他说常平仓法起源于西汉鼎盛时期。于农于商都有利。青苗法起源于唐朝衰落时段,急征暴敛,制造不安,本身就是个邪法!
&nbs
皇帝反复篇
一般来说,这事就定局了。圣旨都下了,还能有什么变动可关系到国家政治法令,仍要有一法定程序要走,即得由宰相们下令,由两制官拟旨,才能在全国颁布实行。就在所有反对派弹冠相庆之时,有一人有了个小想法,就是他这点小想法,改变了整个历史进程!
和王安石同为参知政事的赵抃,他认为马上就公布废除青苗法的法令不大合适,因面子问题。这些新法都是王安石一手促成的,现在王安石注定了要在近期离职出京。等到他走,我们再颁布废除法令,这才是一有修养、有品味的士大夫的做事方式…
两个宰相曾公亮、陈升之看着他,实在哭笑不得:兄弟,都什么时候了,政坛即战场,你死我活,你怎能突然间变态呢
可不管两位宰相大人怎样劝解、命令,赵抃就是不同意。
时间就在宰相们的争论中一天天过去,共过去了多少天呢居然是整整10天!或许是赵抃真的很有底气吧。圣旨都有了,这可是最高指示啊!于是就尽管放心大胆地吵、无所顾忌地拖吧…
直到10天后…这10天在宋史里地位独一无二,它决定了整个北宋王朝的命运!10天后,神宗皇帝突然间180度大转弯,又转而支持王安石,不再说新法的任何不是了。同时王安石‘病愈复出’命三司条例司批驳韩琦的奏章。
反对派们惊呆了!到底出了什么事
宋史里给出的答案有两个:1吕惠卿捣鬼。他明白自己一切前途都和王安石、和新法挂钩,于是想方设法指使很多人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好话。那些人是太监。其中最重要的是2个亲信太监:张若水、蓝元震。话说皇帝从没出过开封城,青苗法的好坏只能从文件里分析、从奏章里调查。这时他终于坐不住了,悄悄派出这两个太监出京,秘密调查。这两个太监回来说新法一切都好,尤其是没有摊派、一切自愿。神宗心里有底了,决定把青苗法推广全国。
2有一人恰好在这时来到了开封。这人在历代史书里一致认定“奸邪”他的奸邪之路就从这次进京开始。他叫李定。
李定是王安石的学生,考中进士后,在秀州做判官。这时由审官院长官孙觉推荐入京。进京后接触的第一个人是谏官李常。李常问“你从南方来,那里百姓对青苗法有什么看法”李定答“他们都很喜欢”李常立即摇头。警告他“现在这是京城里热门话题,你要看住嘴,别胡说八道”
李定没说什么,转身出来就找老师王安石说“我只知道据实说话,不晓得京城里动不动就让人闭嘴”王安石大喜,这时他正愁没人支持,突然间从南方来了第一手资料,简直喜从天降!他立即带李定进皇宫见神宗,把南方推广青苗法的情况介绍了一遍。之后神宗也大喜,从此再也没怀疑过…
而李定的奸邪之名就这样产生了。是他附合王安石、迷惑神宗皇帝。让新法这毒瘤从此施虐天下。没法收管!现在暂且不说青苗法在南方推广效果到底怎样,就说李定进京后见李常。李常是知谏院的谏官,那是为防止出现权臣,出现一言堂。保持住言论自由的政治风气!那么身为谏官,你有什么权力要别人闭嘴
而且关于李定进京的时间一直都有争议。有说他是在事发一年前即1069年时进的开封,而青苗法出台是1069年9月,就算李定是在1069年末进的京城,考虑到古代法令的推行速度,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就能遍行江南了然后李定还要从江南到京城,现在1070年2月参与吵架过程,这样的速度。一般来说需京广线,京沪线这样的现代快车设备才能完成…
所以李定顶多只是加重神宗皇帝重启青苗法、100%支持新法的砝码。
至于派两个太监秘密外出打探消息,这是千真万确的。说来这是神宗朝的一大绝症,北宋帝国在最接近完美复兴时,就是一太监败坏了千载难逢的时机。让宋帝国从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悬崖的一线天突然掉了下来。而本来。宋朝己把胜利抓在了手里…
这时派出的这两个太监,第一有名有姓、第二神宗也亲口承认了。文彦博出面替反对派说话,皇帝则亲口说出派了两位内侍出京,回报说没扰民的事。才引出了文彦博那句貌似悲愤填膺、大义凛然的反驳“韩琦,三朝宰相而不信,却信两内侍”
但我认为:真正让赵顼回心转意的,应还是那个梦——国家富强、打垮西夏、收复燕云、威服辽国,恢复汉唐辉煌!那是王安石和他密谋确定下的大宋国运走向、也是这场变法的秘密大宗旨!如否定了青苗法、中止新法进程,那些就都谈不上了…国家又会回到仁宗晚年时的颓废糜烂局面,甚至连那时也不如。因至少那时还没现在这样大臣分成两派、彼此水火不容的状态。
从这件事上也可看出年轻时代的宋神宗在坚定中一直存在的犹豫不决,这其实是心高志大的人通常都会得的病——追求完美。具体体现在赵顼身上,就是边企盼着变法图强的美好结果、边又想着尽量安稳,别出大矛盾,别让国家伤筋动骨。
可年轻的他没意识到什么叫改革。那是要让国家刮毛洗髓、脱胎换骨,远比伤筋动骨强烈一百倍!不这样,怎能改变100多年来的继定习俗,抢回被各种特权阶级垄断霸占的国有资产…这件事他始终都是不懂的,因他永远都在追求着完美…
3月,怒火万丈忍无可忍的司马光决定发起总攻。这次他绕过吕惠卿等爪牙,直接给王安石写封信。信是这样开头的“…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30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己,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这段话大大有名,几乎被每本写王安石的书所引用。司马光意思是说:王安石30多年来名满天下。品德能力都太高了,谁都相信,他除非不当宰相,当了宰相,幸福太平的和谐社会立即就能实现…
这封信非常长,非常有名,收录在司马光的个人文集中,名叫《与王介甫第一书》,字数超过4千字,里边有三个论点。可说非常明确、非常重要。可换来的只是王安石一张不超过百字的小回条。于是保守派们义愤填膺、大声疾呼。我们首领被轻视了
旧党罢免篇
4月8日,御史中丞吕公着罢。19日,参知政事赵拚罢。枢密副使、新党骨干成员韩绛任参知政事。22日,知谏院李常罢。随着吕公着、李常被罢的是一连串的谏官:孙觉、程颢、张戬、王子韶、陈襄…这一批台谏官是英宗死后重新提拔上来的,非常符合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审美观点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拥有同一个奋斗目标。宋史称“数月之间,台谏一空”
24日,司马光给皇帝讲课《资治通鉴》讲的是贾山上疏这一段。针对当下这一密集的罢免言官之举,司马光极论从谏之美、拒谏之祸。而且还直接抛给皇帝一个问题:现在天下汹汹,只有王安石、吕惠卿、韩绛3个人认为变法是对的,难道我们大家都是错的陛下您就只靠这3个人来治理天下吗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后来人也来深思一番:以前认为是好的,现在就都变成坏的了像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公认的仁人君子,突然间全都变成了奸邪一个例外的都没
这问题对没改革经验的神宗皇帝打击非常大,刚缓过来的改革热情差点再被浇湿!其实别说他,后来千百年间历史学者们也同样困惑:是啊!难道都变质了一个好的都没从宏观上看,这根本不可能嘛!
我的回答是:判断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参照物。韩琦他们是君子,那是相对于旧时代吕夷简那些“奸邪”来说的。到了神宗朝新时代,他们不合时宜了,不是奸邪、绊脚石又是什么
5月15日,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一部门取消,并入中书省。
5月,西夏在边境筑闹讹堡。庆州知州李复圭命偏将李信等率3千蕃汉联军出战。面对10万西夏军,李信辞以众寡不敌。李复圭文人不知兵,强令李信出战,还学皇帝亲画阵图、授方略。结果临敌百无一用。大败。这时,卑鄙的李复圭又想到了推卸责任。让属下李昭用弹劾李信、刘甫、种咏3人违其节制,将3人杀害。又出兵邛州堡,掠老幼数百;袭击金汤,杀老幼一二百人,以此向朝廷报捷。宋史接下来有四字评论“边衅大起”
6月,司马光向朝廷请求派范镇从孙范祖禹一起编修《资治通鉴》获准。
7月4日,枢密使吕公弼被罢。御史中丞冯京接任。不过吕公弼被罢一事,王安石做的有些欠磊落:当时吕公弼数劝王安石罢免新法,王不听。于是吕公弼决定上疏。却被其从孙吕嘉问将底稿偷给了王安石。王得以在皇帝面前‘先下手为强’。事后。吕氏一族都骂吕嘉问是‘家贼’
8月22日。西夏为报复李复圭,大举入侵大宋环庆路。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怀安镇、业落镇、东谷寨、西谷寨,各处兵多者号称20万,少者不下一二万。最后屯兵在距庆州40里的榆林。整整9天后撤退。环庆路衿辖郭庆、都监高敏、魏庆宗、秦勃等纷纷战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