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风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千年书一桐
“帽子。”一旁的青禾抢答了。
话刚说完,青苗立刻寻了一顶昭君帽出来,也是金宝地锦银鼠毛的。
“这下齐全了。”颜彦高兴地对着靶镜把帽子戴上了。
“好看。”陆呦站在她身后,对着镜子说道。
“走啰。”颜彦把手伸给了陆呦,陆呦很快握住了,两人相视一笑,手牵手地出了门。
谁知两人正往二门处拐去时,迎面碰上了陆鸣。
陆鸣一开始并没有留意到两人的衣着打扮,他是被两人手牵手的动作惊到了,继而被
第一百三十四章、畅所欲言(一)
皇上是在南书房见的颜彦。
颜彦进去时,皇上正坐在炕上批阅折子,炕桌上堆了两摞厚厚的折子,身后的炕头还有一堆,炕尾那则堆了不少书籍,不过最吸引颜彦的是靠着炕头的墙上挂了一幅长约两米宽约一米半的地图。
颜彦看出这是大周的版图,因而跪下问安之前先瞄了一眼,谁知目光收回时正好和皇上打量她的眼神对上了。
颜彦意识到自己逾矩了,忙低头跪了下去,“民妇颜彦叩见皇上。”
“起来吧,抬起头让朕看看,这一个月没受气吧那小子呢,有没有欺负你”李琮说完仔细打量了下颜彦的气色,“还不错,来,跟朕说说,这一个月都做什么了”
颜彦把每天的日常活动简单总结一遍,无非就是请安,锻炼身体,侍餐,敦促陆呦看书和写经义,做针线活。
“你的意思是除了训练那小子开口说话,还逼他念书做功课,这是为何”
“回皇上,经过这一个月的接触,民妇发现夫君念书的悟性很高,记忆力也惊人,可惜就是不能开口说话,因而民妇才会想着一边敦促他做功课一边训练他开口说话,待他与外人交流无碍后再考虑送他去书院或是单为他聘一位先生,我想让他一年后去参加科考。”
“科考一年后”李琮委实没有想到颜彦居然给了他这么大一个惊喜,当然,惊绝对大于喜。
主要是陆呦的唯唯诺诺和怕怕吓吓留给他的印象太深了,一看就是长年不接触外人不和外人打交道,更别说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这样的人即便念了几年书,可离科考只怕也差的太远吧
可这丫头的脸上分明透着自信,语气也很笃定,换句话说,那小子准是有什么不为外人知的长处被这丫头发现了,所以这丫头才说要送他去科考。
“需要我为你做什么”李琮问道,不知不觉地把“朕”换成了“我”。
“回皇上,倒真有一件小事,我们打算明年过了正月就搬出去住些时日,还请皇上首肯。”颜彦没敢说分家,陆老太太尚在,陆端尚在,是不可能真正分家的。
好在颜彦也不指着陆家的家产,她只想脱离陆家的掌控,能轻松自在地生活。
“就这事”李琮似乎不信。
“就这事。”颜彦肯定地重复了一遍。
“那这样吧,等过了年,让他去太学念一年书试试。有小四小六几个在,没有人敢欺负他的。”李琮沉吟了一下,说道。
“多谢皇上垂怜,不过民妇不想给皇上添麻烦,夫君一无功名二无爵位三不是皇族人,他去太学不合适。民妇已经想好了,这些日子让他把《论语》和《大学》注释出来,并写几篇经义,等开春了带他去松麓书院拜访季为明老先生,看看可教不可教。”颜彦拒绝了。
这个时代的太学和明清的太学不一样,绝大部分是皇家贵胄,也有少量陪读的,可那也是从这些世家里挑出来的佼佼者,比如原主的父亲,比如陆鸣。
因此,不用想也知道陆呦若是去了肯定还得遭受别人的白眼和流言蜚语,颜彦怕他好容易建立起来的那点可怜的自信
第一百三十五章、畅所欲言(二)
李琮自是不愿意承认大周士兵的战斗力比不上辽国,也不愿意承认大周没有好的将领,可事实就是,大周确实打不过辽国。
但辽国也别想轻易地拿下大周,因此,李琮斟酌了一下,“是因为两国实力相当,各有胜负。”
颜彦摇头,“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战马,我们的士兵是靠两条腿走路打,而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是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两条腿的人对上四条腿的马,自然是没有胜算。因此,若是辽国被灭,女真反悔的话,我们和女真对抗,皇上觉得前景又是如何呢”
李琮没有吱声,因为他清楚一点,大周连辽国都打不过,辽国要输给了女真,大周更无法和女真抗衡了。
“同样是没有胜算。纵观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原地区因为缺乏足够的战马一直受北方这些游牧民族的侵扰,很少有安生的时候。为此,燕云十六州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天然屏障这么简单,它还有两个天然的适合养马的场所,因为马匹不能散养,需要长山大谷,需要美草甘泉,需要大片空旷的土地,可适合养马的地方一个被西夏拿去了,另一个在契丹人手里,因此,民妇斗胆推测,女真想联合我们灭辽开出的条件无非就是归还燕云十六州,因为他们清楚我们有多迫切想收回这燕云十六州,皇上觉得这么重要的地盘,女真会拱手相让吗”
“辽国也不会轻易撒手的。”李琮驳道。
“确实是,可如今他遭遇蒙古和女真的两面夹击,在亡国和归还燕云十六州请大周出兵,如果是皇上,皇上会怎么选”
李琮仍旧没有回答,事实上,他很不喜欢这种假设。
“皇上,不管是女真还是蒙古,他们都是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也称游牧民族,和我们中原的农耕文化迥然不同,我们遵循的是孔孟的中庸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他们信奉的是弱肉强食,因此,这么多年他们之间的部落之争就没有停止过。”
说到这,颜彦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
她阐述的观点是她从自己上一世所学和这一世的书籍堆里东拼西凑出来的,其中还举了五胡乱华的例子。
“事实证明,这些游牧民族比我们想象的要凶残得多,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因此,当年的汉人才不得不背井离乡逃往南边的蛮夷之地。为此,民妇假设我们和女真或蒙古联手灭了辽国但女真翻脸不认人,这意味着我们不但收不回燕云十六州也失去辽国这座屏障,而从冀州到京城这一大片都是平原地带,虽有一条黄河,可冬天一结冰,马匹照样可以随意驰骋,皇上认为女真或蒙古会放弃这么好的南下机会所以民妇斗胆认为,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我们根本不了解的女真和蒙古身上,还不如相信和我们和平共处了数十年的契丹人。”
“可若是契丹也反悔呢或者说契丹和女真蒙古联手对付我们大周呢”李琮反问道。
这才是他最害怕的地方。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若是契丹反悔,我们损失不大,这座屏障还在,女真和蒙古就不可能踏进中原,我们仍维持这种现状。至于皇上说的后者,暂时应该不太可能,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为防意外,皇上可以派一个使者和辽国沟通一下,表明我们的立场,我相信辽国皇帝若是一个明君的话,应该选择和我们合作,因为大周若是被灭了,辽
第一百三十六章、刮目
李琮一听便知道颜彦还是对她被陆鸣退亲一事耿怀于心,话说到这,他忽然想起了今天叫颜彦进宫的另一个目的。
“还有一事,我听说镇国公夫人向太后哭诉了一番,想求娶颜彧,你是怎么想的”
其实,不单是朱氏向太后开口,陆端也向他开口了,说是在这些世家里扒拉了一遍,年龄合适的唯有颜彧,且颜彧又是定南侯的嫡长女,想必也是从小被精心教导着长大的,应该能撑得起镇国公府。
此外,陆端还提到一点,他这么做也是为颜彦和陆呦考虑,毕竟陆呦是庶子,又无半分生存能力,而陆家将来是要交到陆鸣手上的,若陆鸣娶了颜彧,颜彧看在颜彦的份上也会对他们多加看顾的。
“回皇上,这个问题太后问过我,昨日二婶也问过我,我还是那句话,我介意不介意不重要,重要的是长辈们的权衡和二妹妹自己的想法,但有一点我拒绝接受也拒绝承认,我不认为二妹妹嫁给陆鸣是为我好,个人选的路个人自己走,我有能力靠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不信,皇上等着瞧。”最后一句话,颜彦带了点俏皮。
“我信。”李琮点点头,不是敷衍,是真的相信。
颜彦笑了。
李琮看着颜彦的笑颜有了一刹那的恍惚,不过他很快收敛住了,只是他仍是没舍得放颜彦离开,倒不是他对他有了身不该有的旖旎心思,而是他觉得两人的对话能让他受益,因为无论是颜彦的学识还是她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值得他借鉴的地方。
“对了,你方才说多读点书思考问题时可以触类旁通,你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判断辽国没有侵略性而蒙古和女真就未必呢”
颜彦思考了一下,回道:“这个简单,辽国立国上百年了,朝政趋于成熟,百姓们习惯了安逸的日子,这就好比一个进入到成熟期的中年人,愿意维持现状,愿意墨守陈规;可女真和蒙古就不一样了,他们就像是刚刚长大的青年或少年,这个时期的人有一股冲劲和狠劲,想做一番大事业,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因此,目前对蒙古和女真来说,开疆拓土是第一要务。”
这番话再次令李琮刮目了。
还别说,仔细一分析,确实是这么一回事,他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刚上位之初也是踌躇满志的,也想凭自己的实力收回燕云十六州。
可现在呢
他也只想维持现状,只是外部条件不允许。
颜彦说完,见李琮有片刻的走神,看向自己的目光中也多了些探究,颜彦意识到自己过头了。
于是,她跪了下去,“启禀皇上,若是没有别的事情,民妇想告个罪,两日前民妇定好了今日为三婶饯行,这会他们都在饭庄等着我呢,主人不到是对客人的不敬。”
“嘿,你就不怕对朕不敬”李琮打趣道。
“回皇上,所以民妇这才说告罪,民妇就在京城,民妇也答应了太后每月的初一十五进宫陪她说话,所以民妇有的是见皇上的机会。”
“好了,去吧,我还不至于如此不通人情。”李琮挥了挥手。
从南书房出来,颜彦又去了一趟慈宁宫,太后听到宫女们通报自是有些惊讶,因为她说的是让颜彦初一十五进宫找她说话,可今天显然不是。
为此,太后误会了,以为颜彦是找她来谈陆鸣和颜彧亲事的,因为她知道,前两天颜彦回了一
第一百三十七章、再而三
李琮见母后没说到点子上,直接问道:“母后,我想知道的是这个孩子的才学如何”
原来,适才颜彦走后,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貌似颜芃活着时也向他说过一句话,大周打不过契丹和西夏,不是输在人力和战术上,而是输在战马上。
这话后来陆端也说过一次,只是方才李琮被颜彦震住了,一时没想起来。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大周不是没考虑过大量地喂养战马,可大周的土地有限,人口繁重,如果用这些良田来养战马,一匹马相当于二十五个人的口粮,这太不合算了,如此一来,压根就没有办法保证百姓们的口粮和军队的粮草。
问题是这个结论是颜芃和陆端亲历战场得出来的,颜彦一个足不出户的闺阁女子居然也能知晓这些
颜彦的回答是从书里看到的,这些年他自问读的书也不少,但他却未曾从书中看过类似的文章,为此,他困惑了,难不成颜彦读的书比他还多
“才学”太后思考了一下,这才说道:“说实在的,最近这几年我只见过她的刺绣和厨艺,别的还不太了解,不过小的时候。。。”
太后的话还没说完,门外有人通报,太子来了。
李稷是听闻颜彦进宫了,他以为颜彦是来见太后的,特地赶来看看能不能见上一面。
“你从哪里过来的”李琮问。
颜彦刚从他那边离开,儿子就追了过来,他不能不多想。
“回父皇,儿子听说彦儿妹妹进宫了,想着来看看,这一个月她过得如何”李稷不知父亲为何有此一问,不过还是说了实话。
“是我召见的她,你来的正好,我刚还问你祖母,彦儿究竟是个什么人,你来说说。”李琮见儿子说了实话,暂且放下了那份不满。
“父皇召见她,为何”李稷一愣,反问道。
“好了,你就别问为何了,你先说说彦儿是个什么人”太后开口说道。
主要是她也以为儿子召见颜彦是因为陆鸣求娶颜彧一事,这件事目前还没有定论,而以她对这个孙子的了解,非但不会同意此事,而且还会怀疑陆鸣的居心,以为是他和颜彧有了私情故意做了一个局来逼颜彦退亲。
事实上,太后也不是没有怀疑过陆鸣和颜彧有私情,可那又如何
颜彦已然嫁给陆呦了,这件事再翻出来,丢的是颜陆两家的颜面,她不能让自己亲妹妹死了还不得安宁,也不能让颜彦好容易安定下来的心再起波澜。
尽管不明白祖母和父亲问这话的意图,李稷还是很诚恳地回道:“彦儿妹妹不仅聪明,而且还很有才学,心思不是一般的灵巧,这些祖母可以从她日常做的那些糕点看出来,还有,她画画写诗都不错,小的时候还为我捉过刀。不过这些都很寻常,我最佩服她一点的是知恩图报,祖母和父皇还记得那次李熙生病一事吧”
李稷的话一说完,太后和皇上都点点头。
当时情形那么危急,七八个太医都束手无策,正常人碰上这种事情唯恐避之不及,可颜彦却主动站出来了。
事后好几个人问过她为什么,她说,皇家对她有恩,太子也为她做了这么多,她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皇长孙在生死一线挣扎,哪怕她只有五成的把握,也得尽力一试。
不过李琮倒是因为李稷的提醒想起了另外一件事,“对了,稷儿,那天我仿佛见彦儿是用了一种什么酒水给熙儿擦拭手脚的,那究竟是什么酒水”
“这个儿子也不是很清楚,是彦儿妹妹自己捣鼓出来的,给儿子留了一瓶,告诉儿子以后若还有这种情形可以再用那酒水擦拭,只是不可过量了。”李稷隐约觉得这里面好像有什么不可说的秘密,可父皇追问,他不能不答。
“自己捣鼓出来的如何捣鼓,还有,她是从何处得来的方子”李琮果然对这个问题有兴趣。
“好像说是从一本什么书上看到的。”接着,李稷把那天颜彦操作的方法简单学了一遍。
又是从书上看到的,李琮见怪不怪了,“她有没有和你谈过战事
第一百三十八章、揭露(一)
李稷听了皇祖母的话驳道“彦儿妹妹不是普通的闺阁女子,从小聪慧,过目不忘,学什么都快,小时候帮我代笔写的小诗就受到了先生的夸赞,那会她才多大可惜姨祖母走早了,想必是没有护着她的人,她才开始藏拙,否则,凭她的本事,那些大大小小的花会哪有别人的份不说别的,上次颜彧送给祖母的那柄团扇就是彦儿代笔的。随梦小”
接着,李稷把那天和妻子一起进颜府无意中发现颜彧作弊的过程学了一遍,“闻一知十,多半那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太好过,所以她才把自己的技能藏起来,怕挡了别人的路,非但如此,她还得尽可能地帮助颜彧扬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