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多谢大人救命之恩,不过小的在杭州身家可是不少,就这么全给了长毛,实在是有点心痛。”胡雪岩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商人还是爱财的,不管多少就这么白白给了别人,换谁都受不了。
“我不是给你出了点子了吗,我估计长毛最多只能打下外城,而且他们也不会多呆,很快就会离去。你先前低价收的那些房产足够弥补你的损失了。你想想,长毛进城如果什么都没得到,会不会报复,来个火烧全城?到那个时候,你才是亏大发了。”杨小山安慰道。
胡雪岩一听杨小山这么说,心里也回过味来,这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值钱的东西还是房产,只要长毛不动自己房子,算起来自己还小赚了一笔。毕竟钱庄的银子大部分已经买了房产,粮食很多也运去了京城,虽然会损失不小,但只要房子不被破坏,自己说不定还能发一笔战争财。
“快下去准备吧,长毛人不多,围不住杭州这么大的城。就算满城守不住,我们还是有地方跑出去的,你跟着我安全是有保障的,放心好了。”杨小山宽了宽胡雪岩的心,已经坑了人家的钱了,就不要让他担惊受怕了,也趁此机会收买下人心。
“多谢大人厚爱,胡雪岩为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胡雪岩颇为感激,在他身上投了这么多钱,没有白投,起码人家还念着自己的好,以后还得加大投资,他的官越大,以后自己跟着就会沾更多光。
当晚杨小山把城楼的灯火按品字形摆放,给李秀成发出了可以动手的信号。
李秀成也收到了浙江边境已经出现清军援兵的消息,和春派出江南大营的第三号人物张玉良率一万清兵赶来支援。他又看到杨小山信号,知道这个时候就是动手的好时机。
第二天,李秀成没费什么功夫,就破了杭州外城。他一方面派人监视满城的情况,一方面加紧人手搬运外城的银子和粮食。
两天功夫,李秀成把杭州外城搜刮得干干净净,此时张玉良也到了杭州附近的塘楼镇。
李秀成大手一挥,“撤!”
杭州一趟满载而归,自己的目标是江南大营,就不和张玉良磨蹭了。
李秀成撤得非常快,并没有破坏杭州城,只是沿街张贴了不少太平天国的宣传口号,向百姓宣扬太平天国的政策。
满城的瑞昌将军一开始还不敢相信太平军会走得这么快,派了一个小兵用绳子从内城沿着城墙,到外城来看情况。
等得知太平军真的走了,瑞昌是大为兴奋,马上给咸丰帝写战报,吹嘘自己如何依托满城赶走了长毛,当然他没有忘了杨小山,也顺势带上,毕竟有见证人更为可信。
城外的张玉良得知满城没有丢,李秀成跑了,心里也落了一块石头,赶了这么远的路还是有功劳的,起码自己可以上书长毛腹背受敌,不战而逃,自己还是起到了作用的。
在杨小山的暗示下,瑞昌是紧抱张玉良的大腿,死磨硬缠把他留在杭州,生怕长毛来个回马枪。
江南大营的四万人就这样少了一半,张国梁一万人去湖州支援,张玉良一万人到了杭州。能不能消灭江南大营,就看太平军如何把握好这个机会了。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89章 二破江南大营
离开杭州后,李秀成很谨慎,他没有立刻退出浙江,而是带着清兵在山岭里兜了几个圈子。等李世贤全部撤出浙江后,他才找了一个大雨磅礴的时候,冒雨北行,翻越东天目山,摆脱追兵,进入安徽。
当清兵以为把太平军全部赶出浙江,弹冠相庆时,殊不知李秀成、李世贤正火速赶往清军的江南大营,对其实行最后的围攻。
此刻陈玉成已经收到李秀成返回的消息,他开始对江南大营动手了,为了不惊动敌人,他先让手下大将蓝玉成和赖文光扫荡清军大营外的据点。
先行返回的李世贤也没有直接去江南大营,而是佯攻常州,迷惑敌人,让敌人分不清太平军主攻的方向。
总攻的时间终于到来了,以陈玉成、李秀成为核心,各路太平军总计十万余人,汇集到了江南大营附近。
陈玉成负责进攻江东门、李秀成负责东北尧化门,李世贤负责洪山和燕子矶,吴如孝负责进攻雨花台,赖文光等负责高桥门。杨小山的战略构想终于得到实现,太平军成功的对江南大营实行反包围,与天京城内形成了内外夹击。
各路人马与夜间同时对江南大营发动攻击,太平军手持火把,一见清军营寨就往内抛掷火球。
清军各部看到四周漫山遍野的火把,发现已经被合围,而且四处起火,混乱不堪。意志弱的连滚带爬逃出营寨保命,抵抗意志强的还妄图依托长壕围墙做最后的挣扎。
太平军运气不错,这个月和春扣了清军一个月军饷,清军本来就有怨言,看到这么多太平军来攻,更是斗志大减。
很快陈玉成的队伍在西南取得了突破,他在毛公渡搭建浮桥,攻破江南大营外墙,击毙总兵黄靖等人,西南五十多座清军大营被陈玉成攻破。
而李秀成在东北也进展顺利,一直打到苍波门和高桥门,和春的大帅营就建在此地。
面对太平军漫山遍野的大军,和春不得不抛弃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大营,带着残兵败将夺路而逃。
围堵天京南部多年的包围终于解除了,太平军击杀数千清兵,且战利品也非常丰厚,和春来不及带走的白银十多万两,没有发给清兵,全部便宜了太平军,另外枪炮火药也被太平军缴获无数。
但战斗还不能停止,和春逃走,如果不加紧剿灭,势必又会卷土重来。
陈李联军继续向南进发,要一举拿下整个苏南。
此时提督张国梁终于赶了回来,他本是被和春派去支援湖州的,却扑了个空。等他发现太平军的战略主攻方向是江南大营的时候,才马不停蹄地往回赶。
结果还是迟了,江南大营仅仅几天时间就在陈李联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张国梁只能驻扎在丹阳,妄图组织太平军南下的脚步。
可这个时候的太平军士气正在顶点,丹阳小城根本无法阻挡太平军的脚步。李秀成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佯攻东门,然后陈玉成带兵从西门突然杀进丹阳。
丹阳城内本来就有不少从江南大营溃逃回来的士兵,一见太平军入城,纷纷夺路而逃,把原来还有点组织的张国梁的清军都带乱了。
张国梁此人原本是天地会的叛将,跟着向荣从广西一直打到南京,在其他招安的将军里算是最能打也最会计算的一个,官也做得最大,都做到了提督之职。
但他死得却是非常窝囊,他是在逃跑的时候慌不择路,催马过河的时候,没有想到河水太深,连人带马一起淹死了。
在丹阳消灭了江南大营的二号人物张国梁,李秀成继续南下,直取常州。
外派杭州支援的三号人物张玉良这个时候也终于到达了常州附近。
此时虽然陈玉成已带队伍回自己大本营安徽庐州,但李秀成的大军依然携大胜之余威,毫不费力地在野外把张玉良的一万清军击溃。
一直驻扎在常州的两江总督何桂清和逃到常州的和春一看张玉良也没指望了,两人继续拔腿南逃,准备去苏州。
常州的乡绅们组团请求两人不要走,何桂清居然让亲兵开枪,打死十一名,打伤一百多阻止他跑路的乡绅,头也不回地逃往苏州。
于是李秀成捡了个便宜,常州的民团抵抗了四天后,开城投降,太平军又下一重要城市常州。
此时的杨小山已经达到了苏州,有意无意地向城中官员透露太平军优待俘虏的情况。
杨小山的心里战术成功了,他说完就走了,但他的话影响了江苏巡抚徐有壬和一大批清军官员还有当地乡绅。
苏州可是个好地方啊,在这个时代真是富得流油。
人越富就越怕死,面对逃难来的和春和何桂清,巡抚徐有壬拒绝收留他们,把他们关在城门外,生怕他们把太平军引来。
和春和何桂清见苏州不接纳他们,居然纵容跟随来的清兵肆意抢劫苏州城外的百姓,直到太平军兵临苏州。
和春此时心如死灰,打打不过,跑又跑不掉,他作为一个正黄旗满人,咸丰对他是恩遇有加,同时期他的表现不是最亮眼的,但却是官职提得最高的,咸丰甚至还期盼他能攻破天京,为满人争光。
但他现在等来的却是革职查办的诏书,和春自杀了,死在了苏州城外。
李秀成抵达苏州的第二天,清将李文炳开城投降。
李秀成在苏州发了财,不但获得大笔库银,缴获大量洋枪洋炮,还收编了苏州万余清兵。
紧跟着李秀成继续扩大战果,兵分数路,攻克昆山、太仓、嘉定、青浦等地。李世贤甚至打到了吴江、嘉兴等浙江省北部城市。
天王大喜,将苏南地区赐名苏福省,意思是天国之福,祝贺太平天国又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根据地。
李秀成在这里选拔人才,建立政权,征收赋税,保护生产,自此太平天国实现了中兴。背靠安徽、苏福两省,天京终于摆脱了长期围困的危险,历史性地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0章 再封王
苏南根据地的建立,给天国带来了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
洪仁玕和洪秀全一样,都是屡试不中的高龄童生。洪秀全创办拜上帝教的时候,洪仁玕是他发展的首批入教的教徒,两人关系可谓是相当亲密。
不过阴差阳错的是后来洪秀全去了广西,洪仁玕因为母亲生病未能同去,结果一步没跟上,后面步步就没跟上。
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洪仁玕听闻多次从广东出发,前去汇合都没有成功。后来清廷在洪秀全老家搜捕他的亲戚朋友,洪仁玕没办法,躲到了香港避难。
在香港的这几年里,洪仁玕留心西方文化,通过学习,洪仁玕的思想认识达到了新的飞跃,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仅有农民意识的人,他已成为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期间他也多次去上海,想和天京的洪秀全汇合,也都没成功。这一次,太平军终于打通了苏南交通线,于是洪仁玕得到消息后赶紧从香港来到上海,又从上海到达了天京,与分别了八九年之久的族兄洪秀全重逢。
对于洪仁玕的到来,洪秀全是大喜过望。天国首义六王,走得走,死得死,现在主要的将领都是年轻的小一辈。洪仁玕论辈分是自己的老部下,也是拜上帝教的元老。在重逢的当日,洪秀全就封了洪仁玕“天朝九门御林主将”,可见对他的器重。
洪仁玕此时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人又很聪明,眼界也广,才华比之烂泥扶不上墙的蒙得恩不知道高多少倍,一个多月后洪秀全就把让他头疼不已的朝政全部交给这位族弟处理。
接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天王洪秀全还打破了天京事变后“不再封王”的惯例,封洪仁玕“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
这一下天朝上下都炸了锅了,陈玉成、李秀成立下那么大的功劳都没有被封王,这洪仁玕啥都没干,居然封王了。
洪秀全也知道下面人心里肯定不平衡,封了干王之后。他为了堵别人的嘴,又陆续加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自此太平天国又开启了“封王”模式。
不过让洪秀全想不到的是,陈玉成和李秀成不约而同前来辞王。
“怎么,你们觉得朕的封赏还不够?”洪秀全有些不高兴道。
“臣不敢,此次攻下苏褔省,是世子在幕后策划,最大的功劳应为世子所有。但世子仅是两字王,秀成不才,不敢居功,也不敢承受忠王的封号。”李秀成跪下启奏。
“臣附议。”陈玉成一起跪下,他也是这个意思。
洪秀全听完,沉思了片刻。对于杨小山,他是很欣赏的,但天京事变后,他宁愿用他两个无能的兄弟,也不敢把朝政交给外人,就是怕再出现一个“东王”这样的强人,把自己架空,让他这个天王睡觉都不安稳。
“臣斗胆,自东王被韦昌辉所杀,咱太平天国流传一句话,天父杀天兄,总归一场空。东王死了,难倒天父也跟着去了,那咱们的教义上的内容到底对不对,大家都很疑惑啊。”陈玉成牙一咬,当着天王的面,把下面的情况反映上来。
洪秀全脸是红一阵绿一阵,陈玉成的话是有道理的,当年他和杨秀清是互相背书,他承认杨秀清是天父代言,杨秀清承认他是上帝次子,几个人联合起来互相印证上帝及其上帝一家子的存在。现在天国的精神危急的确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对于杨秀清,洪秀全现在更多的是怀念当年团结一致,荣辱与共的时光,那么些人的小班子,能打出一片天,杨秀清居功至伟。要不是他逼封万岁,洪秀全也不会对他下手。
“东王满门被灭,都是北奸韦昌辉所为,并非朕的本意,朕有愧于东王。这样吧,即日起,恢复杨秀清所有荣誉称谓,天历七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杨秀清被杀的那天)定为东升节,全体天国臣民纪念东王升入天堂。”洪秀全这是要全面为杨秀清平反了,还是要把天父这个大旗打起来,完善修补他的宗教体系。
“那世子呢?”陈玉成和李秀成同时问道,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世子杨小山任劳任怨,为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和不世功勋,朕不会忘了他。东王没有后了,杨小山是他唯一的义子,朕宣布世子杨小山承袭东王爵位,改通天王为东王,世袭罔替,也全面恢复他的荣誉称号。”洪秀全知道现在的天国二代皆以杨小山为首,要笼络住他们,必须把杨小山捧高了。现在洪仁玕来了,朝政在自己兄弟手里,杨小山又在清廷执行刺杀咸丰的任务,还影响不到自己的地位。
对杨小山,洪秀全有些矛盾,他想用杨小山,又怕他走杨秀清的路,因为两人都是能力非常强的人,强到让他害怕。但这个时候,他不能再压杨小山了,陈玉成和李秀成都是杨小山的嫡系,两人万一撂挑子不干,太平天国就完了。
“天王圣裁!”陈玉成和李秀成相视一笑,从此压在他们头上的精神枷锁解除了,东王系全面恢复荣誉,最惊喜地还是杨小山继承东王王位,这下总算能扬眉吐气了。
不管怎么说,洪秀全这步棋是走对了,虽然他行政能力差点,但政治智慧还是有的,这一下即缓和了太平天国的种种矛盾,也提高了众将士的积极性,各路将领精神为之一振,异姓又能封王了。
跟随翼王石达开一起走的杨辅清,听到东王平反的消息,离开了石达开,从江西主动返回天国,类似这样回流的人还有很多,大多都是当年天京事变被杀怕了的人。
但有一个人永远离开了太平天国,他就是大奸细程学启,他成功挑起东王和天王的内讧后,知道天京会有变化,于是非常狡猾地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天京。
辗转潜伏多时,终于找准方向,在这个时候跑到江西投奔了曾国藩。
由于程学启在东殿很多年,知道的机密不少,他的情报对曾国藩很有帮助。
“杨小山,就是那个东王的世子现在在哪,是不是在天京事变中死了?你知道吗?”曾国藩对杨小山的印象太深了,他本来以为杨小山在天京事变里死了,但又不确认,他隐隐觉得杨小山这样厉害的人,不会就这么死去。
“禀曾大帅,那个杨小山在天京事变前就消失了,小的也不知道他哪里去了,小的曾拐着弯问过杨秀清,他连我都没告诉,应该是天国的机密。”程学启对杨小山也是心有余悸,这人似乎总能未仆先知。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1章 情况有变
“消失了,那他会去哪?”曾国藩有些百思不得其解,这么有能力的将领绝对不会平白无故消失,那他去哪了?
“不会是来到我们朝廷里了吧?”曾国藩不由为自己这个想法心惊,他不相信才华出众的杨小山会罢手隐藏到民间,他一定是有他的目的的。曾国藩一向很会揣度人心,他不相信杨小山会无缘无故消失。
“曾大帅,门外常御史求见。”曾国藩正在思索,门外亲兵进来报告道。
“有请!”曾国藩对亲兵吩咐道,然后他扭头堵程学启道:“你先到屏风后面去。”
“常御史,今天怎么过来了?”曾国藩看到杨小山进来,连忙迎接道。
“曾大人,本御史来,的确是有事找曾大人商量。”杨小山自从去晃了一圈,等到陈玉成、李秀成完成自己的战略计划后,又回到了曾国藩湘军这里。
“哦?有何事?”曾国藩问道。
“你们湘军水军的开销实在是有些大啊。”杨小山还是准备拿湘军的水军下手。
“战船的建造的确颇耗银两,这也是为了咱们湘军能在长江上占据优势。”曾国藩连忙解释道。
“这个本御史自然是知道的,但我的副史查下来,觉得你们的用工用料的花费都高出了朝廷的历史最高水平。以前造的船本御史可以不管,但现在你们新造战船,所要用的工钱、材料钱都得让我的副史审核过关后,才能动工。”杨小山就是想找理由,卡住湘军水师的脖子,绝对不能让它如此快速的发展下去。
“水师战船要求的工艺本来相对其他船只要高,咱们的战船是最新式的,又配备了不少洋大炮,这银子花费数量上大一点也正常,御史大人就不要为难我们了。”曾国藩自然是不肯同意。
杨小山正要和曾国藩分辨,突然骆巡抚带着朝廷派下王钦差一起走了进来。
“常御史,我们总算找到你了。”骆秉章笑眯眯地走到杨小山身边,显得非常熟络。
“常大人,请您接旨。”王钦差看上非常客气,看来是好事。
杨小山跪地接旨,其他人也都跟着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辅国公常山,不畏数万长毛兵临杭州,协助杭州将军瑞昌守住了满城,特赏赐黄马褂一件,并晋升为镇国公。。。。。。”王钦差是来宣读皇帝对杨小山的赏赐的。
这一下,屋内的人都对杨小山投来羡慕的目光,因为李续宾的战死,湘军多人因此丢官的丢官,降职的降职。
也不知道这常御史什么运道,居然能跑到杭州去立功。赏赐的黄马褂也让众人眼红,这代表着皇帝对有功之臣特别的恩赏,通常对军中将领的赏赐无外乎加封号,赏戴花翎之类,比黄马褂就少了一份“亲近顿成心腹”感。因此这种黄马褂一出台,顿被认为是无上的光荣、圣洁之物。
杨小山接过咸丰的圣旨,心里暗道:“这把你卖了,还要拿赏赐,这卧底还真是不亏本的买卖。”
王钦差自然不知道杨小山心里所想,宣读完圣旨,他又靠过来对杨小山讨好道:“下官刚出京城的时候,听闻僧王在大沽口击败了英法联军,这可是先帝道光爷以来,咱们取得的第一次大胜,想必皇帝的恩赏绝对少不了。”
杨小山听到也挺高兴,毕竟是自己的岳父立了大功,击败的又是洋人,但他很快就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这意味着洋人更大的报复就要来了,这意味着第二次鸦片战争就要来了。
“下官走之前,恭亲王让下官给您带句话,还请你尽快回京城一趟,洋人这段时间咄咄逼人,要咱大清签这条约签那条约,不签他们就以武力威胁,我们广州的叶总督就被他们掠走了。这个时候朝廷最需要熟悉洋务的大臣,所以恭亲王请你回去,商讨洋人条约的事。”王钦差补充道。
杨小山有些为难,自己好不容易来到了前线,刚刚让太平天国有些起色,这时间回去自己有点不放心。但作为前世的穿越者,他知道这个时间节点很关键,因为清廷会签订大量丧权辱国的各种条约,特别是对俄国的《瑷珲条约》的认定,对中国伤害尤其大。(瑷珲条约是俄国西伯利亚总督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的,清政府还没有批准。)
这《瑷珲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六十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包括库页岛、海参崴等重要地区都落于了俄国之手。中国的东北就此一下子失去了出海口。
作为中国人这条约是绝对不能让他生效的,和清廷再怎么打,都是中国内部的事,但这把土地割让给外国,这可绝对不行,就算是帮清廷,也要把东北这些地保住,留在中国的版图内。
“行,我这就和王钦差回去。”杨小山点点头,他不得不回京城一趟。
送走了杨小山和王钦差一行,曾国藩是感慨万千,人比人气死人,自己拼死拼活和长毛死磕,也没看到黄马褂的影子。人家小年轻,嘴里提醒几句,就是大功一件,真是没地方说理去。
“出来吧。”此刻房间已经没其他人了,曾国藩让躲在屏风后面的程学启出来。
程学启听到曾国藩召唤,连忙走了出来。
“你细细说说那杨小山的模样,我让画师画出来。”曾国藩还念念不忘让他差点送了命的杨小山。
“杨小山特征倒不是很明显,身高体型嘛。。。。。。。到有点和刚才进来的那位常大人有些相似。”程学启随口说了一句。
“哦?那两人的模样像不像?”曾国藩突然心中一动。
“模样并不像,他没有常大人那么漂亮。”杨小山的化妆挺成功,程学启也没认出来。
“哦。”曾国藩舒了一口气,也觉得自己有些想象太丰富了,不能因为这个常大人太过神奇,就胡乱猜测。
“曾大人,小人还记得太平军在安徽一带的布置,要不我给您画出来?”程学启讨好道,要卖就把太平天国彻底卖掉,自己才能得到曾国藩的信任。
“行,你一五一十说来,如果情报确实,少不了你的封赏。”曾国藩大喜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