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2章 八里桥之战(二合一)
八里桥,僧格林沁带领一万七千蒙古步骑兵在这里为身后的紫禁城做最后的守卫。
在此之前,僧王享受了半辈子的荣光。从一名没落贵族小子到蒙古亲王,可以说他从少年到中年是不停的加官进爵,顺风顺水。
他在天津城外消灭了太平天国最精锐的林凤祥和李开芳两万北伐军,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大清江山。
他在大沽口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法军14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取得了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大规模反抗列强侵略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对外作战的重大胜利。
但现在僧格林沁已经心如死灰,这一次洋人来犯可不是小打小闹,他们拿出了看家本领,不仅带来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米尼步枪,阿姆斯特朗后膛重炮这些远超清廷一个时代的火器。
为了解除蒙古骑兵的威胁,英法还调集了非常强悍的骑兵力量,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锐骑兵,其中包括来自英国本土的最强大的“女王”近卫龙骑兵团,来自法属北非殖民地的凶悍的“西帕希”骑兵团,来自英属旁遮普的尚武的“普罗比”锡克骑兵团,以及来自英属印度的“费恩”印度骑兵团。
洋人的步骑炮组成的空心方阵,重炮的火力与步兵刺刀的完美组合,完克这个时代所有未近代化的骑兵。
八里桥之战还未打,其实僧格林沁就知道此战必败。他不是从未和洋人交过手的将领,相反他深知洋人的厉害。这一次英法一万八千联军自大沽口登陆以来,他已经和这支队伍交手数次,无论是沽口防御战,还是在张家湾树林偷袭战,皆大败。
因此洋人还未到通州,朝廷已经畏惧这次英法的武力,同意和他们议和,而且接受了英法提出的不平等条约,只不过因为在面见皇帝“跪与不跪”这一点上争执不下,导致谈判破裂。
清廷指示僧格林沁将英国代表巴夏礼一行三十九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为人质。英法联军听闻后迅速进军,兵临北京城下。
前几次失败,僧王的精锐其实已经消耗大半,现在在八里桥驻守的蒙古骑兵很多都是刚刚招募来的草原牧民。其中包括哲里木盟马队1000人,卓索图盟马队2000人,昭乌达盟马队1000人,察哈尔骑兵5000人。
看起来在八里桥的蒙古骑兵有上万人,但大多数都是初次上阵的新兵蛋子,战斗力可想而知。
但是僧格林沁没有办法,身后二十里就是北京城,他已经退无可退。
清军近三万人,这是大清最后能搜罗到的能作战的战士,全部都上了战场,在八里桥头排出长达五公里的弧形阵线。
僧格林沁带一万七千步骑兵居中,左翼是都统胜保带领的京城禁卫军五千,右翼礼部尚书瑞麟八千绿营,这就是大清最后的家当。
九月天,天气还是有些热,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味。
一名身高达一米九多的高大掌旗手骑着蒙古马,手持僧王帅旗,走到双方阵前,向武装到牙齿的英法联军举起亲王帅旗,表示接受他们的挑战。
阵中的蒙古骑兵小伙,高举马刀,向洋人示威,以示战斗的决心。
狡猾的洋人并没有率先对僧王发动进攻,而是对最弱的胜保部发动炮击。
看似装备最好,甚至不少还穿着祖上传下来的黑边黄马褂的皇家禁军,几轮炮火后就被击溃,主将胜保被炮火炸伤率部退出了战斗。
清军的大炮也不少,但却各自零散射击,炮手凭着感觉移动炮**击,准头非常差,发射大量炮弹竟无一命中目标。
而英法的炮兵在高效的指挥系统下集中火力射击,很快就把清军炮兵阵地炸毁。
清军炮兵全军覆没,因为这一次僧王为了防止炮兵逃跑,把所有炮兵都用脚链拴在阵地上,可惜即使是这样,清军的炮也没有对英法联军构成威胁。
炮兵失败,清军已经失去了火力支持,僧格林沁不能让联军的炮火肆意地进攻自己的阵地,他所能做的就是让手下的骑兵去冲敌人的阵线。
八里桥上那名高大的掌旗手挥舞帅旗,蒙古骑兵们一波接一波向英法联军发动攻击。
但英法密集的排枪加上散弹炮,正面的进攻完全就是送死。蒙古骑兵的骑射只能在五十米之内才有准头,而洋人的洋枪洋炮射程上千米,有效射程五百米,在二百米之内就非常准了,几乎每一次排枪射击都有大量的蒙古骑兵落马。
虽然不乏少量幸运英勇的蒙古骑手冲进了英法的阵中,可又能怎么样呢?他们手上的马刀没有洋人的长枪刺刀长,一两个冲进去的骑手会被大量的洋人包围起来,直接被刺刀捅成马蜂窝,根本不能突破联军的阵线。
更多的蒙古骑兵所用的办法是冲到一百米内,用手中的火绳枪与洋人对射。这样的办法的确是能杀伤一点敌人,但也只是非常微弱。大部分骑兵根本冲不到这么近的距离,撇开敌人密集的火力不谈,这些临时征集来的蒙古马对巨大的枪炮声非常恐惧,马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它们也知道危险,它们会乱作一团,拒绝向前跑动。
清兵手中的火绳枪相比英法联军也落后了一个时代,就好像一战的步兵面对机枪,武器有代差,这仗根本没办法打。
僧格林沁是一名优秀的统帅,在这么劣势的情况下,他还是发现了英军和法军的结合处是他们的薄弱点,他派出了最后的精锐,甚至自己的亲兵都全部上阵,这也是清军最后的希望。
然而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和新加入战场的印度帕坦骑兵团及时赶到,以凶猛的反冲锋击溃了蒙古骑兵。
很多人都觉得蒙古骑兵打不过洋枪正常,但却不认为他们打不了洋人的骑兵。
实际上自从近代西方正规骑兵出现以来,世界上没出现过任何非正规骑兵在正面冲锋中战胜近代正规骑兵的战例。
近代骑兵的纪律、训练、战术思想是全方面领先的。
从战术上讲,近代骑兵的一个编队,对于冲锋时该何时慢跑,何时加速,何时大步,何时飞驰都有数字化的明确规定,各骑兵编队间的相互协同也做到了科学化,精细化。骑兵操典的内容之详细丰富,战术之多变,非古代可比。
从人员构成上讲,近代骑兵编队中的军官比例明显增高,18世纪军官:士兵的比例一般在1:4左右。军官比起普通士兵训练更优秀,知识也更多。这样大的军官比例保证了编队在执行战术动作时的准确性;以及在遭受重大伤亡时,能够保持指挥,保持纪律,不至于轻易溃散。
从个人训练上讲,近代西方的冷兵器格斗技术出现了科学化的趋势,刀法比起古代更为简洁高效。
从武器装备上讲,骑兵最重要的装备是马匹。自16世纪以来,西方普及了血统论下的马匹培育方式。一些空前高大健壮,冲刺力极强的专门军用马匹诞生了。血统论使马都诞生了一些自然界本不该出现的极端物种。
综上所述,近代西方骑兵的进步是全方位的,革命性的。
举一个不恰当的列子,就好比考试。一个自学的,平时翻翻书就去考试,和一个在严厉教师督促下,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安排大量题目练习并反复进行过模拟考试的考生怎么比?
清军与英法联军的差距不光在武器落后上,还差一整套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自我反复纠错的科学观念。
在这样巨大的差距下,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败了,而且败得非常惨。一万清兵伤亡过半,而英法联军仅仅伤亡几十人。
那个身材高大的掌旗手,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这是僧王的帅旗,所有军官的眼睛都注视着它,因为它正向全体清军下达着命令。
此刻,三万清军保卫的那座八里桥已堆满了尸体,然而这名掌旗手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还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直到一枚炮弹把他击倒在地,于是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蒙古骑兵完蛋了,身后的步兵战斗力更差,都是附近临时凑起来的团练乡勇。面对英法联军的狂轰乱炸,阵型早就乱成一团。
已经打了快一天的联军,子弹都快打光了,当他们端着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乡勇们抱头鼠窜了。
虽然八里桥之战清军败了,但僧格林沁还是展现了蒙古骑兵的勇气,这一点英国人和法国人都给予了肯定。
法军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清军的英勇作战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是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误传误,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并点评说:“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联军。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覆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他们顶住了使他惨遭伤亡的强压火力”,最后,他们“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保尔?瓦兰在《徵华记》记载说:“中国人和以勇气镇定著称的鞑靼人在战斗的最后阶段表现得尤为出色……他们中没有一个后退,全都以身殉职”。
德里松伯爵的《翻译官手记》中这样写到:“敌人已经两次被打退,却还没有认输,正准备横下一条心来争夺通道。……中国人现在可不是躲在城墙的后面或由工事掩护着来进行战斗,他们现在已挺身而出。在那里,皇帝的鞑靼禁卫军,帝国军队的精华正聚集在首都的大门口。在桥的正中央,冒着枪林弹雨,他们的一位官长骑着马站在前面;他挥舞着黄旗表示挑战,尽管隆隆的炮声盖过一切,可是他还在高声呼喊着。在这位英勇的官长的周围,桥栏的大理石块四散飞舞,我们的炮弹造成了成批的杀伤。死神一刻也没有歇手,却并没有吓倒这些不灵活,然却勇敢的斗士,他们寸步不退。”
僧格林沁最后只剩七骑逃回京城,而此刻咸丰已经逃出京城,借口“北狩“,跑去了承德避暑山庄。跟着他去的全是他的心腹亲信,怡亲王、郑亲王、肃顺等都跟着去了,只留下恭亲王奕?被咸丰留在京城,替他处理善后事宜。
僧格林沁兵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咸丰的耳朵里,一道圣旨,僧王前半生所有的荣誉和官职都被一撸到底,但他毕竟是蒙古人的代表,最后还是给他留了一个钦差的头衔。
杨小山就在这个关口到达了京城。
僧王被撤,僧王府天都塌了。
“京城现在不能待了,你们保护王爷夫人小姐赶快离开京城,去科尔沁!我留在这里看家。”杨小山让王府的护卫带僧王一家离开。
“相公,你跟我们一起走吧。”乌兰舍不得刚刚回来的杨小山,怕他出事,要一起走。
杨小山自然是不肯,他还有艰巨的任务在身,“我没事,诺大的王府总归还要人看着,你不要担心。我这么聪明,一定会保护好自己,更何况还有恭亲王在这里呢,你不用担心。”杨小山安慰道。
前脚把僧王一家送出京城,后脚英法联军就开进了北京城,杨小山该怎么办?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3章 以夷制夷
恭亲王最是窝心,咸丰把他留在京城,让他务必尽快和洋人达成条约。他也憋屈,这条约个个丧权辱国,这签的人以后是得承担骂名的,这差事真的是不好干。
更何况现在洋人气焰嚣张,人家仗打赢了,你现在是除了装孙子,根本没有实力和别人谈条件。恭亲王在王府是急得团团转,心里对咸丰抱怨连连,好事不找我,这腌臜事就留给我了,不地道啊。
“王爷,镇国公常山常大人求见。”手下上来报告道。
“请,快请!”恭亲王眉头一扬,这常山终于赶回来了,自己多少有个帮手了。
杨小山也是三步并两步急忙赶来的,他知道这北京城只留了这么一个恭亲王主持大局,自己要做什么还得找恭亲王才行。
恭亲王见到杨小山见来,不等他行礼,连忙扶住他,口中激动道:“常山,你来的真是时候,本王都快急死了,现在洋鬼子就要来了。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王爷,你先别着急,这英国人,法国人都要些什么?说来听听。”杨小山让恭亲王落座,示意他先别着急。
恭亲王定了定心,把条约上的内容都和杨小山说了说。
听来听去,英法还是那几条,赔钱加开通商口岸,允许传教外加在京城开大使馆。只不过这次英国还要割占香港的九龙司一带。
“俄国代表伊格纳切夫前来曾来找本王说可以给我们跟英法调停,只要我们同意那个瑷珲条约。我们是不是先答应他?”恭亲王现在是一心要和英法和解,让他们的士兵退出北京。
“万万不可。”杨小山连忙否决道,“英法虽咄咄逼人,但他们无法是为了财,俄国人狼子野心,他们是要我们的地。咱们不用他来调停,我们自己就可以和他们谈。”
“常山,你打算怎么办?”恭亲王问道了重点。
“以夷制夷!”杨小山在路上想了很久条约的问题,以清廷的武力是不足以在谈判桌上谈条件的,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
“哦?怎么个以夷制夷?”恭亲王眼睛一亮,这个他还从来没想过,在他的脑袋里洋人都是一伙的。
“洋人虽然都是大鼻子,蓝眼睛,但他们并不是一条心,其实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并不是统一战线,他们之间的矛盾也非常深。”杨小山耐心解释道。
“哦,还有这回事?”这个年代,大清的官员是关着门过日子,对外界的国际情况是一无所知。
“据下官了解,英法在几年前还同俄罗斯人为了克里米亚就是俄国附近的一块争议地区,大战了一番。那俄国人也没比我们强多少,被英法打得没有还手之力,他们的沙皇还为此自杀了。”杨小山对恭亲王讲述克里米亚的事情。
“还有这事?看来洋人也不是铁板一块。看来这俄国人是想借此机会讹我们一笔。”恭亲王点点头,原本他以为洋人都是一家子,看来情况并非如此。
“对,这俄国人太坏了,我们就是不签,他也不敢拿我们怎么样。当然,咱们还是要借英法之手给他点压力,让他不敢乱来。”杨小山接着道。
“怎么借?”恭亲王连忙问道。
“英法联军已经打到京城了,这是城下之盟,咱们不签也得签,但我们还是得和他们讨价还价,让他们抵制瑷珲条约,承认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为我大清所有。这就是以夷制夷。”杨小山说出了心中的想法,钱可以赔,但土地不能丢。这土地丢给俄罗斯人,再想要回来就难了。
“这英国人和法国人能同意吗?咱们现在已经没有实力和他们讨价还价了。”恭亲王疑虑道。
“王爷,别看咱们战场上打不过洋人,但洋人进了城,未必能安稳。咱明里不行,暗里来。”杨小山目光闪烁。
恭亲王非常聪明,一听就知道杨小山的意思,不过他连忙摆手:“你做的事我不想知道,也不必报告给我。你有什么要求,现在可以提,皇上已经把京城交我全权处理。”
杨小山就等恭亲王这句话呢,现在僧王被废了,自己没了靠山,别人未必把自己当一回事,现在只有借恭亲王的力量,自己才能在京城说了算。
“王爷,下官也没什么要求,只要九门提督衙门能听从下官的安排就行了。”这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内城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是京城重要的治安力量。
“行,我让他们配合你的行动。你把我的帖子带上,你说的话就是我的命令。”恭亲王对杨小山非常信任,换做一般人,是不可能把这么一支重要力量轻易交给别人的。
杨小山在恭亲王那边讨到了权利,立刻动身找到九门提督哈图。
九门提督这个职位可是非常关键,能做到这个职位的历来都是皇帝最信赖的人。
杨小山刚来,哈图还有些瞧不上他,一来僧王倒台了,杨小山作为他的女婿自然是跟着掉价,二来自己是从一品大员,杨小山只不过从三品,还差得远。所以对待杨小山的来访有些敷衍,不冷不热。
杨小山知道不拿出恭亲王的帖子是镇不住他的,“还请大人能多多配合。”杨小山亮出恭亲王的牌子。
恭亲王毕竟是恭亲王,你九门提督官再大也是爱新觉罗家的奴才,哈图立马变了脸,堆出一副皮笑肉不笑的笑容:“镇国公,您早不说,下官一定配合一定配合。”
“那你带着人马去把洋人赶出去。”杨小山最看不上这样的变色龙。
哈图脸色变了变:“大人说笑呢,僧王三万大军都挡不住洋人,我那几百人只能给皇上看看大门,哪有那个实力打洋人。只要不打洋人,大人您随便吩咐。”
杨小山说得只是气话,也是将他一军。见他识相了,就放他一马,毕竟自己还要借助他的力量。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4章 火烧圆明园
“哈大人,我现在有一些要求,还请你帮忙。”杨小山认真地看着哈图。
“大人,请说。”哈图不敢怠慢。
“大人在北京城算得上是一方豪杰。”杨小山对哈图拱拱手道。
“不敢当,我只是皇上的奴才,替皇上看家护院。”哈图连忙道。
“我想借大人的口,约见一下这京城附近道上的朋友,还请大人帮忙一二。”杨小山是想借黑道的力量和洋鬼子们扳扳手腕。
“镇国公说笑呢,什么道上的朋友,下官怎么会认识他们?”哈图急忙摆摆手,否认道。
杨小山心想你蒙谁呢?京城这么多小偷,城外那么多山大王,没有你这把保护伞,也生存不下去。自古黑白两道都是相互利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看来哈大人还是想去和洋人拼命,为国尽忠。”杨小山话锋一转。
哈图一听,立马软了下来,“下官是认识一些绿林好汉,不过下官和他们没有任何关心。”
“今天我不是追究这个问题的,我是想请哈大人把他们找来,常某是想请他们帮忙,顺便给他们点生意做做,多赚点银子。”杨小山是参考前世的不对称战争,正规战咱打不了就改游击战。只要洋人进了城,一分散,让那些绿林好汉打打闷棍,绑绑票,一定让洋人吃不了兜着走,不过这事要保密,这事有些脏,官府不能承认。
“这个行,我替大人给他们传传话,让他们听大人的安排。”哈图送了口气,虽然他不清楚杨小山为什么找这些江湖人士。
“另外还请提督大人借一队兵,方便下官行事。”杨小山手里没兵,如果有一队治安队,自己就能处理更多的事。
“多统领,你带一百兄弟和镇国公走,所有事情听他调遣。”哈图对自己身旁的多统领吩咐道。
“折,大人。”多统领长得孔武有力,人高马大,非常健壮。
于是杨小山告别了哈图,带着多统领直奔圆明园。
圆明园的大门已经被破坏,看来英法联军已经来过这里。
“你们的总管呢?”杨小山进入圆明园,拦了一位小太监问道。
“洋鬼子刚刚才走,他们冲进来,把关在这里的洋人抢走了,文总管跳福海自杀了。”小太监看起来非常慌张。
杨小山明白,这英法联军是把扣在这里的巴夏礼使节团救走了。
杨小山带着人来到了关押的地方,现场有些惨不忍睹,还有不少尸块,据了解三十九名人质死了一半,只有十八人活着被带走。
“看来圆明园要保不住了,洋人必定会来报复。”杨小山知道这是清政府做的有些不地道,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打不赢仗拿人质出气这道理有些说不通。
原本准备来释放人质想和英法和解的杨小山意识到自己还是慢了一步。
“多统领,你带人把园里文源阁的图书全部转移去紫禁城。”杨小山一路走来,这圆明园自己不可能全部都能保护下来,但至少图书不能被烧了,这些有关中国历史、艺术、哲学、科技的图书都是中国历代人的心血之作,是非常宝贵的中华文化稀世精美著作,绝对不能毁了。
“李副总管。”杨小山看着刚刚跑来的李太监。
“奴才在。”李太监年纪不小了,但精神看上去还可以。
“还请李总管召集其余的太监宫女,帮助多统领,赶紧把图书装上车,优先把四库全书全部运回紫禁城。”杨小山知道文源阁图书有上万册,多统领一百人是不够的,现在是能抢救多少算多少了。
“是不是那些洋人还要来?我们和他们拼了!”李太监义愤填膺道。
杨小山望着这老头,想不到阉人还有如此骨气,“李总管,洋人来了,咱挡不住。不过如果有人趁乱来打劫,咱们可要守好了。”
这圆明园虽然被英法抢了一阵,烧了一阵,但还能补救恢复。其实给圆明园致命打击的是趁火打劫的乱民。英法还是挑好东西抢,可成千上万的乱民来了,他可不管值不值钱,是要连根都要刨回家的,不少人就算是木柱子都要拆了拿回去当柴火烧。
1...9192939495...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