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肃顺是多么精明的人,他本来就对慈禧相当堤防。哪能让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样一来,他这个顾命大臣不就成了摆设?他最想要的结果就是让两名太后成为人偶,自己说什么,你们就盖个章就完了。所以他以大清没有先例为由,一口拒绝了慈禧要垂帘听政的请求。
于此同时,恭亲王要求来承德奔丧的请求也到了肃顺手里,肃顺担心恭亲王来会让事端复杂,搞不好是来示威夺权的,小皇帝还没有正式在京城登基,他们顾命大臣还没有得到百官的认可拿到实权,肃顺怕节外生枝,所以以京师重地,需要重臣留守,拒绝了恭亲王来奔丧的请求。
恭亲王在王府得知自己奔丧的请求被拒,就知道肃顺肯定在里面搞鬼,但又没有办法只得把杨小山再找来商量对策。
“我这个做弟弟的给哥哥奔丧,人之常情。肃顺这家伙竟然拒绝,肯定心里有鬼。”恭亲王一拍桌案,愤愤道然。
“这也好,说明他们还畏惧王爷你,他们虽然有先帝遗诏,但他们此刻在承德,尚未返京,咱们得先下手为强。”杨小山接口道。
“那我们是不是硬闯去,奔丧是我们爱新觉罗的家务事,就算他是顾命大臣也阻拦不了。”恭亲王决心硬着来。
“这样不好,打草惊蛇让他们起了戒心,反而不好,不如找个亲信直接和太后联系看看。”杨小山替恭亲王出主意道。
杨小山话音未落,突然外面有侍卫进来禀报,“王爷,御前太监安德海安公公求见。”
恭亲王和杨小山相视一笑,正愁没人搭线,搭线人自己就送上门来了。
安德海正是受两位太后所托,日夜兼程从承德返回京城来找恭亲王的。
“王爷,奴才要要事禀报王爷。”安德海显得相当恭顺,一见恭亲王就下跪磕头,不敢有任何礼数上的毛病。
“有何急事让公公大老远从承德赶来?”恭亲王知道这安德海是从来不离开咸丰身边的,即使皇上驾崩,他也应该守护在左右。
安德海谨慎地看了看周围,最后目光停在杨小山身上。
“这是镇国公常国公,是自己人,没必要回避。无妨,公公直说吧。”恭亲王知道安德海的意思,让他直接说。
安德海定了定神,整理了一下情绪,然后道:“奴才安德海奉两宫太后的懿旨,诏恭亲王您前往承德共商大事。”
“什么大事?”恭亲王眉头稍稍一动,追问道。
安德海看了看恭亲王,他在宫中多年,知道恭亲王与肃顺向来不和,于是把牙一咬,低声道:“肃大人他自命为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对两宫太后相当不敬,不让太后们垂帘听政。太后想让恭亲王秘密前去,商量如何对付肃大人的法子。”
恭亲王很有深意地看了杨小山一眼,意思是你猜测的果然没错,这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大臣和太后无法合作,朝中文武百官,只有自己才能克制肃顺。想不到两宫太后这么早就来找自己了。
“安公公有所不知,那肃顺刚刚拒绝了我去承德奔丧的请求,本王现在想去也没有借口啊。”恭亲王假装不急,摇摇手道。
这一下安德海急了,慈禧是下了死命令的,让他必须把恭亲王请来。
“王爷可以秘密前去,太后已经为王爷想好了办法。”安德海连忙道,生怕恭亲王不去,自己的任务完不成。
“哦?什么办法?”恭亲王不由好奇道。
“先帝刚走,承德还缺少大量的萨满法师做法超度,亲王可假扮萨满法师前去。只要到了承德行宫,小人自然会安排妥当。”慈禧果然心机颇深,早就想好了办法,让安德海请恭亲王秘密前来。
“太后真是聪明过人,本王这就和公公一起去承德,面见两宫太后。”恭亲王非常欢喜,本来想自己去找的,想不到两宫太后直接来请,那就省事多了。
在安德海的安排下,恭亲王和杨小山化妆成萨满法师,顺利地到达了承德行宫。
咸丰的尸体已经在这里停放很久了,肃顺等人早就要回京了,只要他们返回京城,小皇帝正式登基,他们这八名顾命大臣就能名正言顺地掌握朝中大权,到时候无论是两宫太后还是恭亲王,都不能阻止他们了。
可以说,就在这个关节点,恭亲王来到了承德,见到了慈禧,达成了叔嫂联盟,改变了大清权利的方向。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9章 安徽危局
自从和春江南大营被攻破后,不但太平天国的局面改变了,清军的局面也改变了。曾国藩被授予为两江总督,手握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大权,位居从一品,三省巡抚以下官员都得听他的命令,湘军自此终于从一支民兵队伍正式成为朝廷倚重的正规军。
清军从各打各的到现在,终于由曾国藩统一了战线,提出了“以湖南、湖北、江西为根据地,以皖南为突破口,先取安庆,再破金陵”战略构想,沿着长江进攻太平天国。
曾国藩在安庆的战术非常歹毒,他水陆大军围着安庆不着急攻下,而是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引诱陈玉成的援军来救。
曾国藩还改变了湘军的打法,提出“结硬寨,打呆仗”。他打仗不讲究快或者使用什么妙计,他的部队行军无论到哪个新地点,第一时间依山靠水、安营寨扎,且必须在一个时辰内完成,墙高八尺厚一尺,外面还要挖一道深壕。就这样以守为攻,不和太平军进行运动战。
他还效法太平军,大量采购洋枪洋炮,使得湘军防守能力大为增强。
曾国藩就如同一条大蟒蛇,死死箍住安庆,而城外的营寨则牢牢挡住陈玉成的各路援军。
这样的战争就成了消耗战,而太平军却没有实力和清军消耗。安徽已经在各方厮杀下,战乱了好多年,不但粮食大量绝收,人口也随之锐减。陈玉成已经很难补充他的战争损耗,就算是新征上来的兵也不像湖广老兄弟,他们不但军纪很差,而且还要很高的军饷,战斗力更是非常弱。
而反观清军却越来越强,曾国藩两江总督的帽子戴上后,钱粮都得到了保证,让他的湘军迅速扩张。
在战略上,他把得意弟子兼幕僚的李鸿章派去上海,组织淮军抵抗李秀成。又把实力派人物左宗棠派去浙江,组成楚军,防止太平军南下。可以说是多点对太平军进行包围。
湘军中继李续宾之后,人才辈出,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因为善于挖壕围城,人称曾铁桶。他在安庆的防线,陈玉成几次带兵来解围,都没有突破他的防线。
鲍超,大字不识一个,却是天生的武将,对战场的形势有敏锐的判断力,每次带兵冲锋他必定先站在高处,凭着他的直觉,找出敌方阵线的弱点,然后再进攻,往往一击必中。他手下的兵虽然不多,霆字五营五千多人,曾被陈玉成数万大军围困,而硬是从正面突围出来,可见此人之强悍。在书生带兵的湘军,他一个文盲能独领一军,可见他的能力有多么强。
多隆阿,达斡尔族,善用马队,曾在僧格林沁麾下,消灭北伐军的时候立过大功。后被湖北总督官文借来,放在胡林翼军中使用。他和鲍超曾多次配合,在数次战斗中击败太平军。
可以说湘军在政府补给和地方豪强源源不断地支援下,越打越强。
而陈玉成则被曾国藩这样的消耗战,不断损失,补给又跟不上。天王洪秀全为了防止他和李秀成独揽军权,又把他们的手下纷纷封王。比如李世贤封侍王,杨辅清封辅王,赖文光封遵王,吴如孝封顾王,蓝成春为祜王等等。
洪秀全大量的封王虽然提升了这些将领的士气,但对太平军却造成了想象不到的伤害。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军权被分散了,本来一只攥紧的拳头,随着不断的封王,变成了一根根独立的手指,被湘军一个一个掘开。
另外皖北也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滁州的李昭寿再次叛变太平天国,这个李昭寿在滁州为非作歹,公然买卖鸦片,并抗拒陈玉成改编他的部队。他在滁州故态复萌,自行安排地方官员,征收税负,俨然一个独立王国。
陈玉成不能容他,于是准备杀他。这个李昭寿知道陈玉成要对自己下手,于是一方面对陈玉成求饶,赌咒发誓自己一定改正,又写信让李秀成替自己求情,稳住陈玉成,另一方面他暗自投靠了河南的胜保,把父母老婆孩子抵押给胜保,换取他暂时不公开自己叛徒的身份,做一个隐藏在太平军里的叛徒,名义上保持着太平军的身份。
得到胜保的许可后,李昭寿一面与胜保暗中来往,出卖太平天国的前线情报,献计献策,破坏前线战事,另一方面躲着不见陈玉成,生怕被他看出自己的破绽,对自己下手。
而皖北另一条变色龙苗沛霖和李昭寿相反,这次他叛了清廷。捻军出身的他在天京事变后投靠了清廷,可当他听闻英法攻入北京,咸丰帝逃亡承德的消息后,他觉得清廷也许气数已尽,他这个投机分子再次更换门庭,主动联系陈玉成,要蓄发归顺太平天国。
陈玉成此刻面对湘军的重重压力,自然对苗沛霖的“回归”当然求之不得,这样他在皖北就少了一个敌人,压力也小一点。虽然他也知道苗沛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但此时此刻他也没有办法,向天王推荐了苗沛霖,并转达了苗沛霖的要求。
天王也知道安徽形势不妙,按陈玉成的建议,对苗沛霖既往不咎,并封了他一个听宣不听调的“奏王”,以示拉拢。
乱局中,李昭寿和苗沛霖这两个变色龙,成了这个时代的一道风景线,他们是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都企图在乱局里获取自己的利益。
陈玉成四次救援安庆都没有成功,安庆最后终于落入了湘军之手,安徽的西南门户终于被湘军打开。湘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陈玉成的庐州。
而陈玉成面对湘军的穷追猛打,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知道庐州再丢,天京就会受到湘军直接的威胁,他决定自己亲自守住庐州。
因为安徽兵源接近枯竭,他命令手下的大将遵王赖文光、祜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扶王陈得才远征河南、陕西等地,并在那里招兵买马,再回来帮助天国。
只可惜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了。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00章 石达开的出走
再说一说离开天京,自立门户分家单干的石达开。在他的召唤下,当时太平天国大约有六七万兄弟跟着他出走。
但自从单干后,石达开却发现自己有些茫茫然,没有东王杨秀清这样的战略高手指挥,他带着大军一开始就不知道往何处去。
他先是去了江西,这一块他最熟悉的战区。由于没有水军,他把攻击点放在了江西南部的抚州、赣州等地。却不曾想这里的湘军防守森严,即使他攻下抚州,却无法扩大根据地。在这里,攻城的阻力很大,消耗非常严重。
于是石达开觉得队伍难以在江西做大,东进到了浙江,他兵分两路,一路攻占常山和开化,另一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进攻战略要地衢州,但在这里他遭到了清军重兵把守,石达开久攻不下四个月后转战福建。
福建多山地,石达开在这里停留了两个多月,觉得不是适合发展的地方,又准备离开。
离开天京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石达开的队伍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的瞎转悠让手下心里开始不踏实,随他一起走的杨辅清得到了东王被平反的消息,于是带队重返天国。
翼王石达开也知道这样没有明确目标下,队伍很难团结在一起,于是在南安他召集了所有的高级将领,讨论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最后的结论是去四川建立根据地,四川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四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是个称霸一方的好地方,历史上刘备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蜀国霸业。
这个战略方案看似不错,但此刻石达开从福建去四川,千里迢迢,无数的崇山峻岭、大河险滩,还有清军一路的围追堵截,这个困难实在是太大了,这个战略计划定得有些失策,也让石达开其后饱受失败的挫折。
虽然一开始石达开进展还算顺利,统一目标后大军的战斗力有了提升,顺利进入湘南地区,并接连拿下郴州、桂阳、定远等地。
可后来随着湘军的回追,石达开在永州、宝庆接连失败,没有攻克这两个重要的补给点,数万大军在野外风餐露宿,居无定所,补给缺乏,士兵劳累。
可石达开还是在宝庆一味得死磕,等到湘军刘长佑、李续宜等援军到达后,他又没能做出适合的调整,让援军对宝庆得到了弹药和粮食的补给。
历时三个月的宝庆攻城战,石达开一无所获,手下追随他的信念开始动摇。
一向善战的翼王怎么会像失了魂似的,武功尽失?这实在让人想不通,但其实也好解释。天京事变后,太平军整体的信念都发生了动摇,战斗力是普遍下降。而湘军在屡次失败后,战斗力是越来越高,如果不是杨小山策略得当围歼了李续宾,天国也未必能稳定下来。
另外,石达开进军四川的战略是失当的,远离了天京这一块太平军唯一能站稳脚跟的根据地,让他的队伍处于孤军作战的状态,他败不起了,一个失败就会对全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石达开在宝庆的失败,队伍中出现了大规模的逃跑事件。
他的族弟石镇吉带着两万人开始单独行动,杀向广西。
宰相傅忠信等回归天朝,后在浙江并入了李世贤的队伍。
另外还有一些小头目也陆陆续续脱离了石达开,有的回天京,有的自立门户,这样的分裂行动是越来越多。
石达开没有阻拦他们,他自己就是从天京分裂的,又有什么理由阻止别人呢,石达开的性格弱点彻底暴露了出来。如果换成杨秀清,早就在这些人分裂之前就动手宰了。
于是石达开的处境更为艰难,出走的很多都是太平军的精锐。石达开的精神也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自己如此爱待他们,可为什么他们一个个离自己而去,让自己遭受这个众叛亲离的下场,石达开开始怀疑自己当年出走是不是错了。
士气低落的石达开部辗转到了宾州等地,此时他手里只有一万多人了。虽然这里起义军也不少,但都是各地天地会的分支,亦敌亦友,有的义军甚至还想诱捕他卖给清军。
石达开离开了宾州,回到了自己广西老家贵县。让他没想到的是,在老家这里的人民一如既往的欢迎他。
当年太平天国离开广西后,这里因为是太平军起事的地方,所以遭到了清廷的报复,更重的赋税,更严厉的刑法让桂平一带的人民深受其苦。
太平军走后,这里依旧不断有人出来起义,大大小小的起义接二连三,余波不断。最大的一次是“大成王”陈开领导的起义,还在浔州建立了“大成国”。虽然后来起义失败,但他藏在山里的几万手下听说当年的太平军翼王回来了,纷纷前来投靠。
这些人真是对已经快要绝望的石达开提供了巨大的心里支持,对石达开来说真是雪中送炭,让他又得到了几万人的队伍,有了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本钱。
于是石达开打算贯彻自己在四川建国的战略方针,带着这几万人进入四川。
四川之路是相当难走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沿途走的都是山区和贫困地区,鸟不拉屎根本弄不到粮食,他的几万大军吃饭都成问题,他虽然进入四川,但离成都平原还很远。
他还要跨过三条大河,第一条河是乌江,这里水流非常急,没有船很难渡过去。第二条是金沙江,最后一条就是大渡河。
对于初次进入四川,人生地不熟的石达开,这三条大河如同横亘一般拦在前面,而且清军还在源源不断地向他靠过来围追堵截。
石达开是咬紧牙关,决定硬闯这三道大河,进入成都,完成在四川建立“太平天国”的心愿。但他遇到了一个牛人,就是当年太平军的老对手骆秉章,此时他已经被任命为四川总督,就是冲着石达开来的。骆秉章决心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地形优势,阻止石达开过河,并调集各路清军,争取在这崇山峻岭、大河险滩之处消灭这一支太平军。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01章 辛酉政变
恭亲王和杨小山在安德海的带领下,化妆成萨满法师进入承德行宫,面见两宫太后。
这里是一间偏房,周围很少有人经过,在承德行宫的最东角。
不过这偏房好像刚刚打扫过,里面挂着四盏宫灯,中间隔着帘子,两边玉佩玉环衔接而成的挂穗悬挂在半空中,纹丝不动。帘子后面是一把镶嵌着碧玉的座椅,上面铺着黄绫坐垫,一位美丽的妇人端坐在这里,她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慈禧太后。
慈禧穿了一件丝绸彩袍,披着一件挂满珍珠的披肩。留着很长指甲的双手,端放在膝前。旁边站着好几位太监,捧着茶具、花露水、香丸伺候在她身旁,身后两名宫女用长柄孔雀翎扇子,为她扇风纳凉。
此时的慈禧虽然只有二十多岁,但却打扮得很老成,为了保持威严故意拉长脸,她透过纱帘,很清楚地看到外面跟着安德海进来两个人,当他们褪去萨满面具的时候,一个他认识是恭亲王,另外一个很俊美的年轻人却很面生。
“臣奕?见过太后。”恭亲王摘取面具后,想帘子后面的慈禧行礼。
“臣常山见过太后。”杨小山也跟着行礼。
“免礼。”慈禧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一听就知道是个有主意的人。
“这位就是刚刚新婚的僧家姑爷,常国公吧。”慈禧虽然没见过杨小山,但她经常帮咸丰处理国事,对他很有印象。杨小山虽然官职并不高,但如此快速的升职速度,也是清廷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正是下官,太后能记得臣,臣倍感荣幸。”杨小山想不到自己在太后那边也算挂了号,慈禧知道自己。
“常国公帮助臣在北京和洋人周旋,为签订《北京条约》出力不少。洋人这么快退出了京城,常国公当居首功。”恭亲王非常积极在慈禧面前推举杨小山,喉下的意思就是暗示慈禧不要把杨小山当外人,早点开启今天的话题。
可慈禧却不主动挑明,反而一脸悲凉道:“先帝驾鹤西去,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皇帝还小,才六岁,哀家一想到今后的日子,可不知道如何是好。”
恭亲王听慈禧没有提肃顺,也不敢多言,只能顺着话说:“有臣在,定会帮助太后共同辅佐皇帝,还请太后宽心。”
慈禧假意擦了擦眼睛,接着道:“你们都是朝廷的重臣,可惜先帝没有把你们列为顾命大臣。如果是你们辅佐皇帝,哀家就放心了。”
慈禧还是没有提肃顺,恭亲王搞不清她是不是要针对肃顺,又不敢贸然开口。
杨小山看出了恭亲王的尴尬,这样的关头双方其实都在猜对方的心思,虽然有所了解,却不确定。两边都不好第一个开口,这一开口就收不回来了,毕竟这事事关重大。
于是杨小山觉得与其这样猜来猜去,绕圈子,不如自己挑头吧,历史上他们就是达成联盟的,错不了。
“肃大人领衔七位大人作为顾命大臣想必也会和臣等一样,为太后尽心尽力分忧。”杨小山决定打破僵局,点出肃顺。
“别提了,那肃大人。。。。。。”慈禧把离京后,肃顺对自己的种种不敬抖落开来,“那肃顺不仅对我们妇道人家如此,对我们的小皇帝也公然咆哮,小皇帝被他吓得啼哭不止。”
慈禧话已经说到这里了,但仍然没把自己的底牌亮出来,她到底是想把肃顺怎么办?是要把他免职,还是入狱,还是干脆杀掉,这话真不好接。
恭亲王也在犹豫慈禧太后的分寸在哪,一旦接不好,轻了重了都会为以后共处带来不快。如果轻了,慈禧会担忧自己会不会和肃顺有什么关系,如果重了,慈禧会不会疑心自己杀心过重,堤防自己,这话真是非常难接。
杨小山是知道事情结果的,所以替恭亲王接了话,“想不到肃顺如此对皇帝不敬,对太后不恭,臣认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只有杀了这大逆不道之人,方能正朝纲。”
杨小山的话令慈禧另眼相看,想不到这镇国公和自己想法一样,而且很有胆色,不自觉流露出欣赏的表情。
恭亲王是多么聪明的人,他也察觉出了慈禧的心思,看来这肃顺真的惹怒了太后,于是立即道:“臣赞同常国公的意思,这肃顺该杀!”
慈禧看他们两人都表了态,心里非常高兴,她也恨死了肃顺。这肃顺在咸丰死之前还进言:“主少母壮,要杀了自己呢。”幸好咸丰帝心软,不然自己真是被他拿去陪葬了。
“可这肃顺是先帝任命的顾命大臣,万一搞不好被他反咬一口,那该怎么办?”慈禧也很忌惮肃顺,肃顺能力出众,心狠手辣,不是那种束手就擒之人。
“臣建议太后带其他七位顾命大臣先行回京,让肃顺护送灵柩,灵柩是一百一十八人的大娇走不快。只要太后先行回了京,和恭亲王达成一致,昭告群臣控制朝政,宣读八位顾命大臣的罪状,下诏书拿下他们。只有这样先下手为强,肃顺再有本事也没用。”杨小山献计道。
“不错,八名顾命大臣里肃顺是拿主意的人,其他人不足为惧,把他们隔开,只要他们不抱团,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恭亲王赞同道。
其后慈禧和恭亲王又敲定了具体细节,一场夺取最高权力的斗争由此开始。
两宫太后带着小皇帝和七名顾命大臣从小道先行回了京城,一到京城第二天恭亲王手捧太后诏书,宣读了八名顾命大臣的罪状,当场解除了他们的职位,逮捕了怡亲王、郑亲王等七名顾命大臣,并派兵在京郊密云逮捕了正在护送咸丰棺材的肃顺。
1...9394959697...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