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心高气傲的陈玉成在如此危急下,也不得不向附近诸王写求救信。他给河南的扶王陈德才和沃王张乐行写了好几封求救信,结果都被清军截获。
陈玉成左等右等都不见援兵,只得再给护王陈坤书写求救信,此前陈玉成从来都是救别人,从来没有写过一封求救信,但现在英雄在穷途末路中,实在没有办法了。
给护王陈坤书的求救信中,陈玉成叮嘱道:“军机事宜,宜在火速。刻下庐州情形万分急迫。诚有旦夕之虑,呼吸之间。如蒙爱我,旋惠合城,千祈迅速,勿事延迟,祈宗兄准于二月底三月初即要到庐,乃能可挽。”
信中急迫的心情,焦急无助之感让人心痛,以陈玉成的性格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如此求援的。只可惜这封求援信还是落入了清军之手,他的宗兄陈坤书并没有收到。而且天京江浦一带清军攻得很急,即使收到,陈坤书能不能按时赶来也是个问题。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城外清军的大炮已经架在了眼皮子底下,炮弹不分昼夜落在城里,庐州岌岌可危。
这个时候一封苗沛霖的来信让陈玉成看到一丝希望,信里苗沛霖劝陈玉成来他的寿州,他可以帮助陈玉成对付湘军,让他重整旗鼓。
苗沛霖这个人之前就说过,此人是个投机分子,最初他和捻军盟主张乐行一起投了太平天国,后来天京事变后,苗沛霖叛变,英法入京,他又反正重回太平天国。现在湘军在安徽不可抵挡,苗沛霖又准备叛变了,他写这封信就是想把陈玉成骗来,作为自己再次改换门庭的筹码。
相比和他一样喜欢反复骑墙的李昭寿,这个苗沛霖还不一样,他不像李昭寿那样为害百姓,纵横乡里。他是个秀才,起义之前是塾师,野心抱负很大,他最喜欢自比同乡朱元璋,提出“高筑寨,广积粮,先灭贼,后称王”的政治策略。
他一方面觉得朝廷已经腐败不堪,无可救药,另一方面也觉得太平军难堪重任,觉得他们是一帮没有文化的农民,烂泥扶不上墙。他曾写过一幅楹联:什么天主教,敢称天父天兄,丧天伦,灭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何时伸天讨天威,天才有眼;这些地方官,尽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到处抽地丁地税,地也无皮。
苗沛霖的确是有些小才的,但他更多的是玩弄权术,心比天高,但实力始终够不上他的野心。
陈玉成此刻虽然知道这苗沛霖人品不咋的,但他更不愿意灰溜溜地逃回天京,他还希望在安徽做最后一搏,洗刷自己先前失败的耻辱。于是他抱着侥幸心里,打算去寿州看一看。
陈玉成不愧是太平天国头号猛将,在湘军如此围困下,他夜里带着三四千人从庐州东门冲击清军营垒,在这重重围困中仍能潇洒突围,冲出重围。
陈玉成越过板桥河,摆脱追兵,一路向东,全军日夜兼程急行军,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到了寿州,与苗沛霖汇合。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06章 陈玉成被俘
陈玉成知道苗沛霖是个小人,但这个小人在皖北也算是一号人物,手下数万苗家军,是个实力派。如果能帮助自己进攻湘军,对自己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陈玉成也不是全无准备来的寿州,他在寿州也有眼线,此人叫余安庆,曾是自己的手下,后来被自己安排到苗沛霖部做自己的卧底,随时报告苗沛霖的动向。
眼看就要到寿州城下了,可苗沛霖还没有来迎接,让人觉得心里有些不太探视。
“英王,这苗沛霖诡计多端,首鼠两端,咱们还是不要去了。”部下们劝陈玉成道,陈玉成虽然被撤了职,但洪秀全没有剥夺他的指挥权,军务还让他带着。
“都到这里了,再等等吧。”陈玉成也觉得苗沛霖没有来,有些奇怪,但他还想等等看。陈玉成是个很要面子的人,现在既然离开庐州了,不进寿州只有回天京,而他最不希望的是以一个败军之将的身份回去遭人耻笑。
等了一会,寿州果然出来了一队人马来迎接陈玉成。
“英王,我是奏王的侄子苗景开,特来迎接英王入城。”为首的是苗沛霖的侄子苗景开,他见到陈玉成后,连忙下马,礼数还很周全。
“你叔叔奏王呢?怎么没有来?”陈玉成疑问道。
“我叔身体抱恙,在城中等候英王您的大驾,还请英王多多体谅。”苗景开拱手解释道。
陈玉成性格比较豪迈,他点点头,算是接受了他的说法,就没在意,人吃五谷杂粮,谁没个病呢?如果换成李秀成,怕是会多考虑一下。这病早不生,迟不生,偏偏在这关节口生,真是让人怀疑。
陈玉成带着三千人马跟着苗景开一行人来到了寿州城下。
眼看前队已经到了城墙下,那苗景开突然对陈玉成道:“英王,咱寿城城小,怕是容纳不了你这么多人马,我看兄弟们都累了,不如让兄弟们在城外休息,我让手下安排些吃食,让兄弟们先填饱肚子。英王觉得如何?”
苗景开的这一句让陈玉成有些生疑,这是要把自己和众将士分开啊,自己孤身进城这风险有些大。
“英王,我们奏王这次是很有诚意的,知道你们现在缺粮草,已经准备了不少粮车足够您手下数千兄弟填饱肚子。这是我们初次合作,您一来就带兵入城,我们奏王也怕您的虎威啊。”苗景开见陈玉成有怀疑,连忙解释道。
陈玉成听苗景开的话,也觉得有些道理。这寿城是人家苗沛霖的地盘,自己大军一来就进城,这苗沛霖也怕自己是来夺城抢粮的。
陈玉成犹豫不决了,手下将领很多人也不同意。就在这个时刻,陈玉成埋伏在苗沛霖这里的卧底余安庆出现在了城门口,还向陈玉成招手示意。
看到自己的眼线示意这里安全,陈玉成放松了最后一丝警觉,部下们跟着自己昼夜行军,肚子早就咕咕叫了。于是他同意士兵在城外开火烧饭,自己带着二十多名心腹将领进入寿州城,去见苗沛霖。
陈玉成等人刚刚入城,身后的城门就被人拉起。听到绳索嘎吱的声响,陈玉成回过头来再看,吊桥已经让人收了起来。转过头来再找眼线余安庆,人都不见了。这时陈玉成终于明白了,自己上了这苗沛霖的当。
埋伏在城墙上的弓箭手和路边的刀斧手一拥而上,陈玉成等人再做挣扎已经为时已晚,全部被俘虏,用绳子五花大绑起来。
直到这个时刻,苗沛霖都没有露面,这老狐狸还想再留一手,他知道这次把陈玉成骗来会把太平天国得罪到底,所以自己不露面,只让侄子来劝降陈玉成,为自己留条后路。
苗景开望着已经被五花大绑的陈玉成,底气还是有些不足,刚要张开劝降。
陈玉成不等他开口就怒骂道:“苗沛霖你这个小人,想不到今天会落在你这个无耻小人手里!本王绝不会向清妖投降,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苗景开被陈玉成骂得狗血喷头,来到苗沛霖处回复道:“这姓陈的铁了心跟着太平天国,这样的人不可能投降的,咱们还是把他杀了吧。”
苗沛霖听完后,在房子里来回踱着脚步,思索了半天道:“咱们还是不要杀他,把他捆了交给胜保大人,算是我们归顺朝廷的投名状。”
=============================
“什么,那姓常的小子又要来了?”曾国藩听到常山这个名字头就痛。
“大帅,没办法,这常山背后是恭亲王,他要来咱们也拦不住啊。”幕僚也无奈道。
“恭亲王那边是什么意思?太后不是已经把军权都交给我了吗?难道还不信我对朝廷的忠心?”曾国藩有些着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是明白的,但明明太后之前的举动是对自己放心的,自己举荐的人都封了巡抚,提督等高位。现在自己又是两江总督兼钦差大人,可谓是独揽大权。
“属下猜测恭亲王可能是想让那常山过来拿点军功,镀镀金而已。”幕僚劝慰道。
“是有这个可能。”曾国藩点点头,这常山靠山硬,他是知道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这小子一来,如果跟自己作对怎么办?这小子是个异数,完全不了自己,自己对他还真是没有办法。
“朝廷根本没兵可派,他就一个人来,对我们构不成威胁。大人,咱不给他一兵一卒,他一个光杆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现在安徽哪有什么年轻人,招不到兵的,就算他能招兵,再训练整顿安排人手都要好几个月了,一支军队没那么好建的!有这时间咱们都已经拿下天京了。只要拿下天京的大功在手,其他小功劳也是可以分分的。”幕僚替曾国藩分析道。
曾国藩在意的也是攻下天京,建立不世功勋。眼看这关口,就要进军天京了,这常山过来插上一脚,让他非常不爽。
“对,咱给他一个空头职位,让他自己招兵买马,就算他有天大的能耐也是要时间的。到时候再找些借口,拖拖他的军饷、拖拖他的粮草,他也蹦跶不起来。”曾国藩点点头道。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07章 回到安徽
杨小山心急火燎的赶到安徽战场,但还是迟了一步,太平天国在安徽已经完全坍塌了,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出卖。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正在天京边上的雨花台建立营垒工事,准备围困天京。
而自己除了一顶正一品都统的帽子,手下一个兵都没有,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不可阻挡了,他已经不是那个民兵司令曾国藩了,现在各大战区都是他的人,都以他为首,朝廷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
杨小山也曾想在此时回归太平天国,但陈玉成还在清军的手里,自己首先还要把他捞出来,所以这身清廷的“狗皮”还得穿着。
现在最着急的还是要有队伍,这里不是四川,自己官大一级压死人,湘军十几名将军都是一二品大员,巡抚提督一大串,相形之下自己虽然身份特殊一点,但人家已经是一个官僚集团了,自己再强也是斗不过的。
曾国藩对自己的态度就说明了一切,啥都不给,把自己孤立起来,表面上同意自己单独组军对抗太平军,其实就是晾起来挂着。而自己在清廷虽然升官迅速,但根基太浅,本来僧王手下兵强马壮,但八里桥一战,队伍全打光了,还丢官削爵也帮不了自己了。
眼下所有的一切都得靠自己运筹帷幄,可自己一个人该怎么入手呢?杨小山苦苦思索后,终于想到了一招,这个人可以帮到自己。
韦俊,也是杨小山的老部下,虽然他因为年纪小,长期笼罩在陈玉成和李秀成的光芒之下,但杨小山西征时启用了他,让他独领一军。韦俊没有辜负杨小山的期望,打出了自己的风采。
至今在武昌附近,都流传这韦国宗三打武昌的传说,第一次是杨小山带着他打的,后面两次都是他自己带兵打的。能在湘军嘴里连续撬开两次武昌城,韦俊也展示出了他非凡的能力。
但是天京事变后,本来前途不可限量的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作为北王韦昌辉的弟弟,天王虽然没有责罚他,但其他人看到他就会想起那个杀人如麻的韦昌辉,就是因为这一场内讧让太平天国一蹶不振。
韦俊在太平天国里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天王给东王杨秀清翻案了,但韦昌辉北奸的帽子没有摘。天国里一直都有一种声音,东王旧部要血债血尝,诛灭韦氏旧部,但这种声音一直被陈玉成和李秀成压着。他们大声疾呼:太平天国不能再自相残杀了,如果在这样清算,那还要杀多少人啊。
虽然有陈玉成和李秀成的支持,天王随后也给了他右军主将的职位,但韦俊还是感觉到了天王对自己态度的变化,东王杨秀清恢复了名誉,陈玉成和李秀成封王,这也还好。但随后越来越多人被封王,连后进的吴如孝、赖文光都封了王,他这个右军主将还是原来的位置。
无论是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心理总是会有落差的,韦俊虽然不痛快,但还能忍受。
可当杨辅清从石达开那边回归天国后,情况又起了变化,杨辅清对东王杨秀清的死耿耿于怀,对韦俊就极为不恭,很不友好,总是找他毛病打他小报告。
韦俊原本驻守在池州,遭到湘军猛将鲍超的攻击,杨辅清也不配合自己,导致池州丢失。自己没了根据地,杨辅清又被封为辅王后,他更是公然挖自己墙角,想吃掉自己的队伍。
韦俊心里更加苦闷恼怒,手下亲兵看不过眼都嚷嚷着要学石达开,出走单干,可韦俊心里一直都在惦记着杨小山的话,让他忍耐再忍耐,更何况杨小山现在已经是东王了,只要他回来主持大局,情况就会有改变了。
池州位于安徽的西南部,城小地瘠,曾国藩并没有太重视这里,拿下庐州后,他就召集人马围攻天京而去。此时的池州只是湘军的一支偏师留守。
韦俊不想去江南过寄人篱下,仰人鼻息日子,他带着队伍又重新来到了池州城外,准备重新打下这座小城。自己失去的,自己还要再拿回来。
为了减少队伍的损失,韦俊决定发动夜袭,夺取池州。
四更天,伸手不见五指,韦俊带队刚刚到达池州城下就发动了突然袭击。
夜风很冷,即使是韦俊,现在的衣着也很单薄,现在太平军太缺补给了,什么都缺,大家都是靠一口勇气硬顶着才没有垮下来。
“一定要拿下池州城,最后的粮草已经吃完了,现在安徽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只有打下池州,才能得到补给。”韦俊把冻僵的手缩在衣袖里暖和缓和,虽然他打过不少打仗,但这一次是没有退路的仗,他的心扑通扑通直跳,紧张地注视着城楼清军的动向。
“传我的命令,所有火炮集中对南门进行攻击,炮弹都找死里打,打光为止。”韦俊是背水一战,横竖就这一锤子买卖了。
太平军的炮弹在池州南门炸开,火光四起,只可惜运气太差,虽然造成的声势很大,但造成的伤害太小了,门没有轰到,城墙也没塌,亏本亏大发了。
韦俊已经不能等了,这炮没起到作用,只能拿人填了。
“所有兄弟跟我冲啊!”太平军的号角和战鼓响成一片。
三百步、两百步。。。。。。已经看到城墙了,太平军架起云梯,高举火把冲上前去。
“韦国宗,这情况不对啊,这池州好像没有清妖!”前面一个将领过来报告。
韦俊心头一懔,“弟兄们都冲慢点,别中了清妖的奸计。”韦俊赶紧嘱咐道,事有异常必定有古怪,韦俊还是非常谨慎的。
可当太平军冲上城楼,打开城门,还是没有清妖出现,太平军终于欢呼了起来,真的是一座空城,一座完全没有防备的城市。
韦俊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奇了怪了,自从湘军反攻安徽就从来没打过这么轻松的仗。”
直到他带兵进了池州衙门,看到了站在大堂上的杨小山终于明白过来了,他在一切都不奇怪。
“兄弟,我们又见面了。”杨小山转过身来看着韦俊。
“东王!”韦俊像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亲人,顿时泪流满面。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08章 曾国藩的疑问
池州的林参将带着三千池州守军,光溜溜地来到曾国藩大营,把曾国藩看得一愣一愣的。
曾国藩大怒,呵斥林参将道:“你不在池州守卫,怎么跑到我这里了,你们的武器呢?盔甲呢?怎么都没了?”
“不是大帅您让我来的吗?”林参将莫名其妙道。
“混蛋!我什么时候让你来的?池州虽小,但也震慑着皖南的太平军,你跑来,那池州谁来守?来呀,给我拿下,军法伺候!”曾国藩差点气昏过去,以长毛现在的状况,他觉得三千人足够守住池州了,想不到这笨蛋居然就这么放弃了池州,白白便宜了长毛。
“冤枉啊,大帅,是常都统说是您让我过来帮忙攻打天京的,还说是您让他在池州组军,还说要我们的武器装备借他用一下。”林参将看到曾国藩的卫兵来拿自己,连忙大呼冤枉。
“什么,是那个常山?”曾国藩皱起了眉头,“这家伙搞什么鬼?骗我三千人的装备?这不是儿戏嘛?池州虽不是战略要地,那也是我湘军一刀一枪拼下来的。战场无小事,他想在池州组军,哪有那么容易?”曾国藩心里暗道常山在胡来。
“胡闹!池州丢了谁来负责!这责任你负得起嘛?亏你还是老湘军!”曾国藩对林参将发了火。
“大帅,末将也知道事关重大,可那常都统说如果出了问题,唯他是问,还写了军令状,让我带给大帅。”林参将连忙从怀里拿出杨小山的军令状递给曾国藩。
曾国藩满是疑问地接过军令状,状子上如林参将所言,这常山言之凿凿,他以人头担保池州不会丢,要在池州组军,攻打长毛。
“这常山是不是疯了?就算你骗了我的装备和城池,要想组军也没那么容易,临时拉起来的队伍根本没有战斗力。现在仗都打到这份上了,初上战场的新兵全是炮灰,基本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一个纸上谈兵的公子哥,我非要去恭亲王那里告你一状!”曾国藩一向强调自我休养,说什么心静如水之类禅修的话,但此刻他也被杨小山气昏了头。
“拿着好好收起来,这就是以后在恭亲王面前打官司的证据,这次就算不军法处置了他,也要恭亲王把他调回去,别在这里添乱了。”曾国藩让幕僚把杨小山的军令状收起来,准备这一次一定要严惩他。
曾国藩是百分之一百的确定杨小山绝对守不住池州,狡猾的长毛肯定会嗅到气味,来打池州。
可是几天后,传来的消息让他大吃一惊,常山劝降了长毛的高级将领右军主将韦俊,韦俊率三千太平军集体投诚,成为清廷和长毛交战以来第一个投降的高级将领。
这一下可把曾国藩跟看傻了,他是一个喜欢“打呆仗”的将领,信的就是手上刀枪的实力,这常山的做派让他接受不了,这小子“太神”了吧,嘴皮动动就能赢得千军万马?
“学启,长毛那边你最熟悉,这投降来的韦俊会不会是诈降?”直到现在曾国藩都不能接受杨小山能劝降长毛高级将领的事实。
“大帅,这回恐怕还真不是诈降。这韦俊是伪北王韦昌辉的弟弟,天京事变后,东王旧部就处处容不下他。最近我也听说那长毛杨辅清一直打压他,所以这韦俊投降朝廷是很有可能的。其实属下也一直计划策反这韦俊,想不到常都统竟然先下手了,属下实在想不通他怎么会了解到这韦俊的情况的。”程学启自从投降了曾国藩,因为他对太平军非常熟悉,在湘军攻打安徽的时候,出力不少,于是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
“这么重要的情况,你怎么不早说?”曾国藩埋怨道。
程学启吓了一跳,连忙解释道:“这韦俊虽然过得不如意,但他对太平天国却忠心耿耿,属下也没有什么把握策反他,所以没有敢对大帅说。”
“这常小子嘴皮子怎么这么厉害,听说他在四川就劝得那石达开自杀,这回一来就劝降了韦俊,实在让人无法理解!”曾国藩摇了摇头,觉得太神奇了。
“大帅,属下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程学启低头思索了一番,犹犹豫豫道。
“有什么只管讲。”曾国藩看了他一眼,知道他的话一向很有价值。
“那属下就斗胆说了,这常都统的做事风格很像那天国的东王世子杨小山,做事总是出人意料,旁人根本无法猜测他的下一步行动,还尽打神仙仗,总让人觉得太神奇。”程学启大着胆子说道。
“你是怀疑这个常山就是杨小山?”曾国藩吓了一跳。
“属下打探道,那伪天王洪秀全封了杨小山东王之位,可我们在战场上却从来没有遇到过杨小山带领的队伍,他到底去哪了?也没人说得出来,这也太奇怪了。”程学启替曾国藩分析道。
“这个常山面相却是古怪,我这么多年看人下来,他的面相我实在看不透。”曾国藩点点头,他也觉得这常山有些深不可测,做事从不安套路出牌。
“你还有什么确凿的证据吗?”曾国藩也畏惧常山的背景,这事可不能乱说,如果说这常山就是杨小山,那岂不是太后和恭亲王都看走眼了?
“属下没有证据,都是属下胡乱想的。”程学启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诬陷朝廷重臣这罪也非常大,足够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他连忙跪下回答道。
“不要紧,你今天就这么一说,我就这么一听,没有第三个人知道。不过我有一件事让你帮我做。”曾国藩沉思了一会,扶起程学启道。
“大帅尽管吩咐,让学启上刀山下油锅,学启都在所不辞。”程学启连忙表忠心道。
“没那么严重,本帅只是想让你去调查一下这个常山,有任何异常直接向我报告。此事要绝对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所有调查要完全保密,秘密进行。”曾国藩关照道。
“属下明白,一切按大帅的吩咐去做。”程学启领命道。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09章 李秀成的境况
太平天国在安徽支离破碎,但在苏南和浙北却如鱼得水,这和李秀成是分不开的。如果说英王陈玉成继承了杨小山的勇气和韧劲,忠王李秀成则继承了杨小山的智慧和仁德。
如果单纯比较英王和忠王的战斗力,英王陈玉成明显要比忠王李秀成要高一些,战绩也更好。李秀成有一些文化,他的作风相对稳打稳扎,没有那么锐利。所以他的队伍很少打硬仗。
当然李秀成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队伍火器装备率是最高的,他的卫队更是清一色的洋枪。
相对于陈玉成所在的安徽,李秀成控制的江浙一带战争环境要好得多,也没有那么血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