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抓到太平军的俘虏,高级将领基本都是凌迟处死,就算投降的太平军,如果是两广的老长毛也是定斩不饶。就连已经死去的太平军将领,湘军也是要开棺戮尸,手段非常残忍,这与曾国藩一直强调乱世用重典,不杀不足以以儆效尤是分不开的。
反观李秀成二破江北大营,活捉清朝扬州知府,攻破杭州,俘获浙江布政使林福祥、总兵米兴朝,二次西征生擒勇将李金旸。面对这些被俘的清朝官员和将领,李秀成既没有用酷刑折磨他们,也没有高声呵斥他们。而是待之以礼,问他们愿不愿归顺,不愿也不怪,依然礼送他们回去,赠予盘缠。
可悲的是,这些被李秀成放走的官员和将领,反被清朝当作“降贼”失节加以杀害。从广西起就与太平军为敌,率领江南大营围困了天京好几年的张国梁战死之后,寻到他的尸首时,李秀成不但没有将他挫骨扬灰,反而以礼安葬。破杭州,浙江巡抚王有龄自缢身死。李秀成给予银两,让其亲兵护送其灵柩回乡。攻克苏、杭,对投降、归顺的清军,李秀成无一杀害。愿参加太平军的,留在军中,不愿的送他们回去。即便是满人,也一视同仁。
李秀成的仁在这个残酷的时代,让他发出耀眼的光芒,让无数人逃过一死,保住性命。
可也是这个仁害了太平天国,李秀成对敌人都这么仁慈,对部下更是爱惜到没有原则。造成他手下的大将军阀风气十足,因为李秀成打下的地盘大,他的将领们地盘意识非常浓重,每人各管自家地,以致到自扫门前雪,兄弟部队挨打也不帮忙。
庐州被打,李秀成不是不想帮忙,但他对手下将领的控制能力太低了,任由他们在江浙扩展地盘,却根本不顾安徽战局的惨烈。
坐拥江浙的富饶,太平军在这里发展很快,李秀成刚打下苏州的时候也不过一万多人,而后来随着战场的节节胜利,他的财富与日俱增,兵力也翻了七八倍。之后他的手下也在各地屯兵,加上从石达开处回归的十多万太平军也投靠了他。他名义上的队伍最高的时候有六七十万之多。
听起来李秀成的队伍相当庞大,但数量是上去了,战斗力却非常孱弱。这些人里各地投降来的绿营兵,地痞流氓,饥民等占大多数,所以李秀成的队伍声势很吓人,但也仅仅是靠人多吓走人少,遇到敌人的精兵往往很难获胜。更何况李秀成真正能调动的仅是自己养的私兵和堂弟李世贤的队伍,其他人听不听他的,还得看情况。
虽然李秀成掌握了苏南和浙北的大量土地,但上海这座重要的城市却一直没有攻破。
第一次攻打上海,是李秀成刚刚拿下苏州后,清廷大量的溃兵逃到了上海,并对周围的太平军的领地造成了威胁。但上海这个地方比较特殊,洋人在这里有非常大的经济利益,为了不和洋人撕破脸,李秀成没有死磕这座城市。
第二次攻打上海,是形势所迫,英国海军提督何伯曾给太平天国提交了一份非常霸道的条约。条约里和先前对清廷的要求极其相似,无非就是赔款,要求航行自由,不允许太平天国攻打上海等,但被太平天国有理有据地一口回绝。
而清廷这一面,自从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后,英法得到了在中国大量的权利和利益,自此撕开中立的伪装,站到了清廷一边,把枪口对准了太平天国。他们不但在报纸上大肆污蔑太平天国,还对太平天国进行了贸易封锁,太平天国很难从洋人手里买到洋枪洋炮。
上海这个地方因为经过小刀会起义,海关变为由外国人掌管。特别是英国人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负责人后,清廷竟因祸得福,以前清廷官员管理这里的海关,管理散漫松弛,受贿纵私成风,走私漏税一直十分严重,清政府应入的关税被层层私吞。
赫德在担任海关总税务司后,就将英国海关的管理方式全面引入中国海关。当时的英国,高效廉洁的文官制度已经建立。
最终,赫德为自己所管辖的中国海关制定了规范的用人制度,严密的会计、统计、稽查、复核等业务程序,以及年终层层密报等制度,加上合理的薪酬福利等等,使中国海关成为清朝惟一的高效廉洁的衙门。每个月交给清廷的关税就达到了几十万两,且还在逐月递增,成了清廷国库银两的重要来源。
李秀成当然也看到了这一点,率领十万太平军包围上海。由于列强的干预,他们用炮舰轰击太平军,一些洋人冒险者和流氓份子还组成洋枪队公然帮助清军攻击太平军。再加上太平军本身战力也不足,小小的上海县城硬是打不下来。
上海久攻不下,湘军的曾国荃又兵临天京,在雨花台大建防御工事,在天王洪秀全的极力召唤下,李秀成只能放弃上海,带兵回援天京。
而在这里李秀成遭到了曾国荃的强力阻击,二十万太平军硬是拿不下曾国荃的两万湘军,李秀成在这里遭到了他最大的失败。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10章 借刀杀人
杨小山带着韦俊的三千人马向皖北出发了,其实韦俊手下并不止这些人,包括黄文金、古隆贤等人一帮很有实力的战将。杨小山并没有让他们过来,不能为了自己,过分削弱太平天国的实力。这三千人基本上都是和韦家有渊源的人,与其留在天国被排挤引发内讧,不如先自己带着。
“城墙都做完手脚了没?”杨小山问道。
“有十几处城墙都被破坏了,这些地方本来就有有些问题,我只是把问题扩大了。”韦俊回复道。
杨小山点点头,他让曾国藩派一支队伍来接管池州,同时又让韦俊手下大将会同杨福清的大军来攻。池州的城墙本来就不高也不厚,自己又破坏了不少地方,这座城等于是送给太平军的,还附赠一支清军的补给装备。
“那个曾妖头怎么会同意我们去皖北的?”韦俊疑问道。
“这还不简单,我给曾国藩的信上要求上天京前线,那曾国藩当然不准,他把天京当成自己的宝贝疙瘩,谁都不让碰,要把这个大功劳留给他的湘军。所以我又给他第二封信,要求去皖北,这一回那曾国藩就同意了。”杨小山深谙人的心里,先提出一个不可答应的要求,被回绝后再提出一个次一级的要求,这个时候往往会被答应。
其实曾国藩同意杨小山去皖北还有自己的小九九,虽然按道理讲,所有对付长毛的战场都应该归曾国藩总管。但皖北有些特殊,他一直以来都被河南的胜保视为自己的自留地,不让别人插手,且胜保仗着自己是满族亲贵,也很不给曾国藩面子,于是曾国藩看到杨小山要去皖北,还挺开心,两个让自己头疼的家伙聚到一起,无论谁赢谁输,自己都得利。
杨小山没想这么多,他去皖北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救下陈玉成。
寿州附近的一座败落的村庄,杨小山与苗沛霖约在这里见面。
苗沛霖现在是着急要投靠清廷,陈玉成刚被自己送去胜保那边,还没给自己答复,这个空档期他现在很尴尬,即不属于太平天国,因为他出卖了陈玉成,又不属于清廷,因为胜保还没有接受他的投诚,所以附近势力都可以踩他一脚。
接到杨小山的见面信,他还挺高兴,终于可以找个主子靠一下了,毕竟这杨小山是代表曾国藩来皖北的,现在湘军在安徽风头正劲,属于非常粗的大腿,对他来说其实比投胜保更划算。他有点后悔这么早就把陈玉成献出去,早知道这常山要来,把人给他说不定就能靠上曾国藩了。
“见过常都统。”苗沛霖看了一眼营帐里喝茶的杨小山,拱手道。
谁知杨小山继续喝茶,根本不理他。旁边的韦俊作为他的亲兵队长对苗沛霖呵斥道:“见到我们都统大人,还不下跪!”
苗沛霖一愣,这路数不对啊,一般来说,清廷要挖太平军的墙角,往往会首先表现出礼遇之情。苗沛霖原因为这常山会很热情地对待自己,自己也好顺理成章表现自己的诚意,投靠过去。但现在这常山似乎对自己很冷淡,这态度有点让苗沛霖不爽。
但不爽归不爽,毕竟现在苗沛霖着急投靠清廷,心高气傲地他把牙一咬,只能下跪道:“小人苗沛霖见过都统大人。”
杨小山眼睛都不看他,冷冷地问了一句:“长毛的伪英王陈玉成可在你这里?”
苗沛霖一听他问这话,心里更是后悔太早把陈玉成送给胜保了,这常山一开口就问陈玉成,肯定是冲着这人来的。
“那陈玉成小人刚刚把他押去胜大人处。”苗沛霖回答道。
杨小山一听这话,心里沉了沉,自己还是来晚了,这人送给了胜保,营救难度大增。胜保和僧王是一个级别的,都是清廷倚重的军事重臣,自己虽然已经位极人臣,但和胜保想必还是要矮一头,人家做都统的时候,自己还什么都不是呢。
苗沛霖看杨小山没有说话,赶紧讨好道:“小人有数万苗家军,可投大人,为大人驱使。”
杨小山当然不会在乎他这些人马,难倒带着他去打太平军?陈玉成不在苗沛霖手上,那苗沛霖对自己就没什么用了。
苗沛霖原以为杨小山听到自己一下多拥有数万人,会心情激动,从而做出姿态拉拢自己,结果人家眉毛都没动,完全看不出需要自己的意思。
“皖北还有不少捻军出没,小人以前和他们熟识,可替大人想办法除去他们。”苗沛霖的确歹毒,为了荣华富贵,首先想到的就是出卖自己原来的兄弟。
杨小山很看不上这样的人,可苗沛霖如此热情积极,自己一点都不表示,难免引人怀疑,于是他想了想:“捻军就不必了,那是皮癣之疾。滁州的李昭寿就在天京的北面,你去把他攻伐下来,把李昭寿的人头交给我,就算你大功一件。”杨小山想起了这个李昭寿,此人也是变色龙,干脆让他们自相残杀,省得自己再动手。
此时的李昭寿已经秘密投靠了胜保,只不过对外隐瞒着,还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帜。
苗沛霖还不知道李昭寿的隐情,两人之间本来就有旧怨,又同在皖北,去打他苗沛霖还是很乐意的。
“多谢大人,小人这就去准备。还请大人在曾帅面前多多美言几句,小人已经归顺朝廷,还请其他友军不要误伤了自己人。”苗沛霖连忙答应道。
“美言倒是可以,但我不能保证其他清军的误伤,不过本都统可以答应你,只要你能拿到李昭寿的人头,本都统至少可以答应你一个总兵的头衔。”杨小山准备借刀杀人,用苗沛霖的手除掉大叛徒李昭寿,也算是为太平天国除一大害。
苗沛霖得了杨小山的保证,欢天喜地回去准备收拾李昭寿。
杨小山紧接着越过寿州,北上河南,去找胜保,营救陈玉成。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11章 胜保
胜保,满族镶白旗人,举人出身,曾担任过内阁学士,因为得到咸丰的赏识,开始离文从武,加封都统,带兵追击过太平天国的北伐军。
此人虽然名为胜保,却常被同僚嘲笑为“败保”,追击北伐军就因为久攻不克把军权让给了僧王,后又在八里桥因为受到炮伤首先退出了战场。
但胜保运气不错,僧王战到最后七骑被夺职削爵,而胜保却因为受伤躲过了惩罚。
后来辛酉政变中,这胜保还算聪明,和曾国藩一样,上书支持两宫太后,还带兵去京城附近声援辛酉政变,所以他的军权得以保留,还加封钦差大臣,依然让他在河南镇压当地捻军。
只不过这位胜保大人实在不是领兵的料,他在河南屡战屡败,捻军纵横河南十年之久,越剿人越多,这胜保毫无战绩还拼命吸当地官府的血,逼他们出人出钱支持自己,可把河南祸害惨了。而且这胜保认为自己是文人出身,又是满人亲贵,觉得自己比那些武将身份高贵,对待同僚、友军说话骄盈气盛,非常没有人缘。
这胜保也知道自己打仗不行,所以他非常重视策反太平军内的动摇分子,对他们相当优待。苗沛霖和李昭寿这两只变色龙所以都选择他作为投诚对象。
胜保利用这两人得了些功劳,但这两只变色龙也给他造了不少麻烦,因为他们反复跳槽,虽然杀了不少太平军,但也杀了不少清军,而且都是在胜保手下时。这“拥兵纵寇”的帽子他是摘不掉的,只不过其他人畏惧他的身份,敢怒不敢言。
不过现在的胜保时来运转,在河南西洋寨捻首李勤邦出卖张乐行,自己刚刚凌迟处死了他,现在苗沛霖又把英王陈玉成作为投名状送给自己,这可是一件更大的功劳。胜保正上书清廷,准备把陈玉成押去京城,来炫耀自己难得的功绩。
“曾老头,你的湘军在安徽忙了那么久,最后还是我摘了桃子。”胜保还躺在太师椅子上美滋滋地想这次朝廷会给自己什么奖励呢。
“报告都统大人,常都统常山求见大人。”他的手下过来报告道。
“常山?就是那个僧老头的赘婿?这毛孩子跑我地盘上什么事?”胜保伸了个懒腰,有些不悦道。
“就是这个常山,小人看他好像来者不善,还请大人有个心理准备。”手下事先提醒道。
胜保一拍桌子,怒喝道:“他敢!一个小毛孩子敢在我这里闹事?活腻了吧,让他过来,我倒要看他来我这里玩什么花样?”
不一会,杨小山神色自如的走到了大厅内。
“什么风把贤侄吹到了我这里?”胜保一上来话里就暗示杨小山,自己和僧格林沁是一辈的,要注意自己身份。
“胜大人,本都统是奉曾帅之命来要一个人!”杨小山并不认为自己比胜保矮一截,你是都统,我也是都统,凭什么你能占我便宜?为了营救陈玉成,杨小山还故意拉出曾国藩的大旗。
“什么人?”胜保两眼珠一转,他也能猜出是谁,现在他手里最宝贝的不就是那个英王陈玉成嘛。
“胜大人就别明知故问了,湘军围着安徽打了好几年了,这好不容易收网了,这漏网之鱼被你就这么捡走,不合适吧。”杨小山知道自己根基太浅,压不住胜保,所以拼命借用曾国藩的声势,毕竟现在人家是大帅,手下十几个一二品大员,算是朝廷里相当有势力的一方诸侯了。
“把人放跑是你们自己的问题,我能抓到这陈玉成是我的本事,我凭本事抓到的人凭什么让给你们?”胜保果然骄纵,显然也没把曾国藩放在眼里。
“这陈玉成也不是你胜大人抓到的吧,是那寿州的苗沛霖抓的,他前些日子刚刚改变了主意,愿意投在我的麾下,并把陈玉成改献给本都统。胜大人就不必夺人之美吧。”杨小山步步紧逼道,就是要虎口夺食,救下陈玉成。
“做梦,人到了我这里,那苗沛霖什么狗东西,他能做什么主?常都统,我说句不客气的话,就算你岳父僧格林沁来,这陈玉成我也不放!”胜保满脸骄横,非常狂傲,半点余地都不留。
“胜大人,本都统是一定要带走这陈玉成的,你开个条件吧!”杨小山救陈玉成心切。
“你就甭想了,什么条件我都不会把陈玉成给你,我已经请示了朝廷,要把这陈玉成送到京城,如果朝廷不同意,我就在这商丘城把他给凌迟处死。”胜保斩钉截铁道。
杨小山知道这胜保是绝对不可能放人了,如果陈玉成被押往北京自己还能救,难度也小一点,但如果不同意的话,自己就得攻打商丘,劫法场,这个难度就太大了。而且现在看朝廷是不同意的居多,自从咸丰过世后,太平军的被俘虏的高级将领基本都是在当地被凌迟处死的。
“自己不能等,也等不起,等想办法在这之前把这胜保办了。可这胜保手握数万清军,且这周围州县都有大量的清军,自己如果撕破脸和他硬拼,一是不一定拼得过,二来很可能让胜保提前处死陈玉成,自己最后目的也没达到。”杨小山心里暗自琢磨道。
“胜大人,你就不怕我去太后那里告你的状?”杨小山冷冷道。
胜保看了杨小山一眼,更冷道:“常山,别以为你立了一点从龙之功就在本都统面前猖狂。若不是本都统带兵前去京城声援两宫太后,这顾命八大臣不一定就这么容易屈服,我这从龙的功劳要比你大得多!”
“这可是你说的?”杨小山忽然想到了一个致胜保死地的办法、
“就是本都统说的,这周围的朝廷命官谁不知本都统的从龙之功?”胜保说完哈哈大笑,自鸣得意道。
杨小山看着他得意的模样,心里暗自好笑:“这家伙自以为聪明,但其实真的非常愚蠢,死到临头还不自知,把死穴交到了我手里,这回看你怎么死!”
“本都统这就上书朝廷,给咱们评评理,看看朝廷到底给谁!告辞了!”杨小山打定了主意要搬倒胜保。
“不送!我也会上书两宫太后。别以为你现在得了一点宠,本都统倒要看看,到底是我胜保重要还是你这个嘴上无毛的小孩子重要?”胜保狂傲道,根本不把杨小山放在眼里。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312章 刀下留人
北京城,在皇宫的军机处值班房内,恭亲王一直坐着,等待着太后的召见。虽然已经是正午吃饭的时间,但他知道至关重大,此事还得让太后做主才稳当。
“有请恭亲王觐见。”引带总管太监一声传唤,几个小太监领着恭亲王前去养心殿面见太后。
咸丰帝后期一直喜欢在养心殿办公且大部分时间慈禧太后也在这里协助。所以养心殿被慈禧视为自己的福地,得了权后,养心殿也成了她处理政事的地方。
恭亲王走得比较从容,自从政变成功后,两宫太后对自己还是比较信任的,大小事都交给他打理,不过恭亲王也很自觉,遇到比较重要的事还是主动面见太后,然后按她们的意思来办。
当然名义上都是两宫太后,其实拿主意的还是西宫的慈禧,东宫慈安虽然地位要比慈禧高,但她安于做个平凡的女人,不大过问政事。通常慈禧决定了的事,她也就随着盖章,充分享受她悠闲的太后生涯。
小皇帝同治虽然什么也不懂,但也得在养心殿的东暖阁坐着,这个程序还是必须的,虽然他背后明黄色的纱帘里的慈禧才是掌权人。
“拜见皇上、太后。”恭亲王跪在红垫上跪拜叩首。
“起来吧,给恭亲王拿把椅子。”慈禧对恭亲王还是优待,别的军机大臣可没这份殊荣,别说坐,站着都不行,通常都是跪着启奏。
同治看起来非常不耐烦,对他来说,都是大人们的事,他根本听不懂,也不想听。可又畏惧慈禧的责罚,只能端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发呆,实在无聊的时候就望着恭亲王,默默数着他的胡子有多少根。
对于慈禧来说,这个时候都是她展现权力的时刻,她非常享受这样被其他人尊敬的感觉。以前她虽然是咸丰的宠妃,但那些大臣并不把自己当回事,甚至视自己为皇帝的绊脚石。那个肃顺甚至还建议咸丰杀了自己,但现在不一样了,贵为恭亲王都得给自己下跪行礼。
“前天恭亲王不是刚来见过皇上,今儿怎么又来了?出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慈禧理了理自己修长的指甲,如无其事地问道。
“回太后的话,奴才这两天接到不少折子,他们都是弹劾同一个人,奴才不得不来面见皇上,太后,听听您的意思。”恭亲王连忙奏道。
“哦,弹劾谁?哀家倒要听听。”慈禧眉头一皱,不高兴道。自己刚刚掌权,什么人这么不识相。
“弹劾的人有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山东提督等,他们都弹劾河南都统胜保骄纵贪淫,冒饷纳贿,拥兵纵寇,欺罔贻误。还有常郡王也联合曾巡抚等数名将领一起弹劾胜保不配合友军作战,还携带小妾进入军营等罪状。”恭亲王拿出折子,跪在小皇帝面前,向太后呈上。
慈禧眉头紧锁,她对胜保的印象还可以,毕竟此人还带兵帮助过自己除掉八名顾命大臣。“小安子,把王爷的折子拿给我看看。”
安德海因为替慈禧领来了恭亲王,在政变中出了大力,现在成了慈禧的御前太监,深受慈禧宠信。
“是。”安德海连忙小跑步过去,双手抓牢了那一叠奏折,然后交给纱帘后的慈禧。
慈禧边翻边说:“这胜保好歹也是先帝的重臣,如今犯了众怒,哀家看就把他调走好了。。。。。。”此刻的慈禧还是念着胜保的功劳,想放他一马的。
但当他看到杨小山奏折后面的话,她停了停,脸上出现非常吓人的怒容。
原来杨小山在奏折后反复说胜保在他面前屡次提起曾经去京城帮太后对付顾命八大臣的事,以此作为从龙之功,对其他人大肆宣扬。
这可犯了慈禧的忌讳了,搬倒顾命大臣可不是什么理所应当的事,毕竟违反了先帝咸丰的意思,说起来她取得权利是政变的结果。你这个从龙之功如果是拨乱反正,说说倒也无妨,但慈禧可不是拨乱反正,她是政变上台,礼法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聪明人如杨小山、曾国藩等都从来不提此事,知道这是慈禧的伤疤,不能揭,只有这蠢笨的胜保居然拿出来炫耀自己的功绩,这不是在众人面前反复说明慈禧的来位不正吗?
慈禧翻完杨小山的折子,又把其他人的折子粗粗翻了一遍,几乎每个人上面都有写胜保仗着自己从龙之功,不把同僚看在眼里云云。
这下子慈禧是真生气了,这个胜保太可恶了,到处宣扬自己,生怕别人都不知道太后是政变上的台吗?这样的蠢货留着又有何用?
“都统胜保讳败为胜,捏报战功,挟制朝廷,着押其回京,等候发落。”慈禧咬牙切齿道,她当然不能明着说要办胜保的理由,不过她心里已经不准备留着胜保这张大嘴巴到处说了。
=======================
河南商丘城,皇帝要胜保在当地处决陈玉成的诏书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