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家扬
虽然圆明园是皇家私人花园,但和紫禁城一样,建成了就是民族财产,杨小山不愿这么一座凝结了数代人心血的精致花园就这么毁了。
“守护圆明园本来就是奴才的职责,小的一定谨记在心。”李太监答应道。
杨小山料想地不错,第二天,英法联军过来借口人质被杀,要报复中国皇帝。
他们进入圆明园后,开始还装模作样说取一点艺术品拿回去放到博物馆做纪念品。到后来,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紧接着,破坏开始了。48小时里,圆明园成了一场“有组织劫掠”的目标。士兵们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他们破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事后为了掩盖他们的丑行,英法联军放火烧了圆明园,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与此同时,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也遭到焚毁。
好在杨小山事先安排,文源阁的图书得以逃过一劫,著名的四库全书没有被烧毁,算是为中华文化留了一条根。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5章 龚半伦
恭亲王和洋人的代表额尔金在理藩院谈判,商量签订他们提出的《北京条约》。
果不出恭亲王所料,洋人态度相当蛮横,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恭亲王尝试着把杨小山提议的内容交涉上去,那额尔金是一口拒绝。
洋人态度蛮横就算了,他们的翻译兼参谋龚半伦面对恭亲王一点都不恭敬,一直坏笑着,不停地给英法方面出主意,百般刁难恭亲王。
说起这龚半伦,他的父亲是很有名的龚自珍,他非常有名的一句就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人品高洁,一心想做个好官报效朝廷,只可惜清廷官场黑暗,好官是活不下去的,所以一直被排挤打击郁郁而终。
龚半伦是龚自珍的长子,才华学识不在其父之下,父亲的遭遇让他对清廷的官场绝望。于是变得放荡不羁,认为父亲太傻,终身放弃科举。他给自己取号“半伦”,是言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
恭亲王实在被这个龚半伦弄急了,于是骂道:“你龚家世受国恩,你怎么为虎作伥,为洋人做事、当起汉奸来了?”
这个时代,这样的指责出于恭亲王之口就已经非常伤人了,一般人被这么指责,是没脸没皮的。
可龚半伦早就把一切都放下来了,脸上洋溢着不屑与快意,也不乏愤怒,他回骂恭亲王:“我们本是良民,上进之路被尔等堵死,还被贪官盘剥,衣食不全,只得乞讨食物外邦,今天你骂我是汉奸,我看你是国贼。”
龚半伦的话把恭亲王噎得瞋目结舌,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于是谈判不了了之,恭亲王把杨小山请来,接替他进行下午的谈判,然后生着闷气回王府整理心情。
杨小山了解到了谈判的情况,趁着中午休息的时候,悄悄单独见了这个龚半伦。
“龚先生。”杨小山知道此人持才傲物,自己虽然是镇国公,可人家不会在乎这个,必须要有个平等的姿态,所以他先打了招呼。
“你是?”龚半伦有些好奇,看杨小山的官服,也是朝廷大员,居然先向自己这个平民打招呼,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在下常山,是接替恭亲王过来和洋人谈判的。”杨小山微笑道。
“常山?是不是僧王的女婿?我倒是听魏恒说起过你。”龚半伦虽然狂傲不羁,但心里其实还是想改良这个政府,想学习西方。所以他和魏恒这些改良派都很谈得来。
“哦?你也是魏恒的朋友?”杨小山有点欣喜,这中间有个熟人就好谈多了。
“龚某没几个朋友,魏恒算一个。”他和魏恒也算同命相怜,他们的父亲都是一心为国效力,可惜得不到重用,被排挤打击而死。
“刚才得闻先生对恭亲王所说,常某佩服,先生还真是敢说。”杨小山倒是很理解这样的人,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只是一时义愤,脱口而出了。”龚半伦拱了拱手,谦虚道。
“我爱大清国,可谁爱我啊?先生所言,常某能够体会,其实先生已经替大清挡下一劫,洋人没有抢紫禁城,应该是先生所阻拦吧。”杨小山想起了老舍《茶馆》里的话,很能代表这龚半伦的心情。
龚半伦愣了愣,好久才道:“难怪魏恒对常公子如此推崇,今天见面顿生知己之感,我当世人之中根本没人了解我,想不到常公子却是最了解我的人。”
“我们都对朝廷恨铁不成钢,但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中国人,要割的地是不是朝廷的地,是我们中国人的千百年来祖宗传下来的地。这地无论如何不能落于洋人之手,你说对吗?”杨小山苦心道。
“常大人是不想让英国人取得香港九龙之地?”龚半伦话锋一转。
“正是此意。”杨小山紧紧盯住龚半伦,斩钉截铁道。
“这怕是大清现在已经没有实力讨价还价了。”龚半伦冷哼了一下,他对清廷还是很有心结的。
“能不能保住九龙,不在清廷,而在你肯不肯帮忙。我的建议是不割地,可以作为租界租给英国。我不是请你帮我的忙,是替全体中国人请你帮这个忙。”杨小山知道一旦割去就没有主权了,这租的话虽然暂时失去,但以后形势变换,还能再要回来。前世的香港不就是这么回归的嘛。
龚半伦沉默了好一会,又看了看杨小山坚定的眼神,松了一口气道:“我只能试试看,能不能成,我不敢保证。”
上午的谈判完全没有进展,下午的谈判双方代表都非常累,好在龚半伦不像上午那样从中作梗,反而积极游说额尔金,谈判进展很快,很多条约细节逐一敲定。
杨小山也希望尽快结束谈判,签署条约,洋人在北京多呆一天就多一天祸害百姓,但领土问题是不能退让的,而最难的就是这领土问题。
一直谈到天黑了,这额尔金始终不肯放弃九龙,坚持要割让给英国,而且不肯承认清廷在黑龙江以北的主权,不想清廷被利用。
这也很能理解,人家是战胜国,凭什么按你说的来签?
谈判虽然有不小的进展,但关键点有分歧,并没有谈成。
最后结束,龚半伦给杨小山一个暗示:“洋人的立场不是非常坚定,能不能谈下来,要看清廷能不是施加更大的压力。”
这个暗示很重要,英国人对领土并不那么看重,不是非要割九龙,他最大的希望是通商和赔偿军费。这两点清廷是同意的,关键杨小山是想以夷制夷,保住所有的领土不丢失,这就很难了。
英法和俄国是有矛盾,但别人凭什么要帮你呢?
杨小山离开理藩院,向恭亲王回报下午谈判的结果。
按恭亲王的意思这结果已经非常好了,早点签约最好,但杨小山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一不能割九龙,二还要让英法阻止瑷珲条约,保住清廷在黑龙江以北的主权。
“我只能再给你半个月的时间,皇上不能老一直北狩,这国家多少大事还得等他回来处理呢,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咸丰给恭亲王的压力也很大,恭亲王只能争取到这么点时间。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6章 杨小山的游击战
杨小山知道弱国无外交,要向签订自己要的条约,还得给这些洋人点压力,不然他们不会轻易松口,自己只能使用非常规手段了。
胡雪岩在京城一处秘密场所被杨小山临时征用,这里汇集了京城所有相当有排面的道上大佬,他们都是接到九门提督哈图的通知赶来的。
杨小山蒙着面,看着这么多绿林好汉,暗暗心惊,这提督的路子还真是广,叫来这么多人。
这些人中有的垄断屠宰,有的垄断酿酒,有的垄断垄断茶盐,有的占据山路,有的占据水道,有的占据桥梁,有的掌管小偷,有的掌管妓女,有的掌管赌场,有的负责收债,有的负责放债,还有的负责绑票。。。。。。
总之,这个时代最坏最见不得光的三教九流全到了,当然他们共同的白道大哥就是这九门提督哈图。
“各位好汉,我赵某人今天请大家帮个忙。洋鬼子侵占天津,毁我全家。我父母妻子孩子都被他们一把火烧死了,赵某人做了点生意,赚了点钱,现在要这些都没用了。现在全拿出来孝敬各位好汉,请好汉们替我报仇,杀一个黑鬼子士兵(印度人)二十两,杀一个白鬼子军官四十两,按人头结算。为了表示诚意,我赵某人先送在场的每位好汉二百两银子。赵某人既然能请得动提督大人替我请大家,大家应该能信得过我的信誉。”杨小山编了个故事,这事不能扯上官府,只能暗地里做。
杨小山的话引起了这些江湖人的骚动,这些人干的虽然都是坏事,但人还是讲忠孝的,替父母全家报仇那在江湖人心里是理所应当。
“妈的,早看那些洋人不顺眼了,这仇我们替你报。。。。。。”
“就算没银子,咱就准备动手了。。。。。。。”
“这种绑票杀人的事我最拿手了,你算请对人了。。。。。。。”
。。。。。。。
好汉们说什么的都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价钱杨小山给的非常高。要知道三两银子都可以买个丫鬟了,这买卖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杨小山深谙中国人的天性,只要有银子赚,有市场,中国人就会发挥十足的智慧办好这事。
果不然,当英法联军的人头成为了与银子划等号的商品,黑道大佬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大佬们当然不会自己亲自动手,小弟能干这活小弟干,不能干这活的可以转包给别人。
于是洋人的脑袋成了订单,价格不一,有心人还从中赚取差价,总之就是发动更多的人来干这活。
很快,那些在京城的洋兵觉得周围很多人看他们的目光都不一样了,那种眼神就像看金子银子一样,一股股杀气扑面而来。
一些个落单干坏事,抢钱强奸的洋兵最先倒了霉,这种人最好杀,随便设个埋伏就轻易干掉了。
然后就是那种三三两两外出的,这就需要好几个人联合起来,配合好了就能杀。
当然英法联军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约束士兵不准出军营,要出也得是一队人一起出。
于是“生意”的难度提高了,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杀人的手段也水涨船高。
有穿着洋军服冒充洋人进入军营的,有在洋人伙食里放毒的,有往军营里丢炸弹的,是花样百出,让英法联军防不胜防。
当然也有失手被洋人抓住的,但这些人都是一无所有的烂仔,根本问不出什么,有的人甚至交代只是为了吃一个馒头干这事。
额尔金急忙找到恭亲王交涉,恭亲王也两手一摊,这京城都没有朝廷的正规军了,此事跟官府无关,都是民间的匪帮在干,官府也没办法。
实在被洋人逼急了,恭亲王只能派几个人过去帮忙站一下岗,应付一下但根本没用。洋鬼子的人头太值钱,杀戮还在一直继续着。
十天后,英法主动退出了北京城,在城外挖壕沟建营垒,层层叠叠把士兵们保护起来,然后主动请求与恭亲王谈判,想早些日子了结条约的事,他们在北京也被杀怕了,他们损失了好几十个人,现在这些人抢了不少宝贝只想保命发财回家。
杨小山这一计策都和僧王三万人在三里桥大战的战果差不多了,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几千两银子,这还是胡雪岩的钱。
于是谈判又开始了,这次额尔金显然没了上次那么神气。
“香港的九龙可以改为租借,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是你们和俄国人的事情,我们表示中立,不插手。”经历了这么多天提心吊胆的日子,额尔金的态度果然松动了,但他还是没能满足杨小山的要求。
“公使大人,我们的请求并不是只帮助大清,还是帮助你们英国人。这是俄国人的瑷珲条约原本,上面第三条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允许大清国和俄国的船只通行,这是把你们英法都排除在外啊。”杨小山让人把瑷珲条约取出来,交给了额尔金。
杨小山看了一眼龚半伦,龚半伦懂他的意思,在额尔金面前叽里咕噜说了好半天。那额尔金的脸色果然变了,显然是被龚半伦说怒了。
“这些可恶的俄国人,他们有什么实力能把我们大英帝国的军舰排除在外?他们没想起在克里米亚的惨败的日子嘛!你们不能和他们签署这个瑷珲条约,我们支持你们在黑龙江以北的领土主权!”额尔金终于同意了杨小山的方案,把反对瑷珲条约,承认大清在黑龙江以北的领土主权写进《北京条约》中。
谈判圆满达成共识,恭亲王和英法代表额尔金签署了杨小山版的《北京条约》。
恭亲王还有些担心俄国人,“万一俄国人打过来怎么办?”他有点担忧地问杨小山道。
“王爷不用担心,俄国人前些年在克里米亚惨败还没缓过劲来,不可能千里迢迢派兵来我们东方。就算他们再来逼迫我们,咱们大可以把责任推给英法,就说他们不同意我们签《瑷珲条约》,让他们找英法谈去。”杨小山安慰恭亲王道。
恭亲王点点头,中国人是最会推诿之道的,这是个好办法。
就在他彻底轻松,以为圆满完成任务的时候。一个亲信慌不迭的跑了过来,在恭亲王的面前差点摔了跟头。
“什么事?这么失态!”恭亲王不满道。
“不好了,王爷。皇上。。。。。。皇上他驾崩了!”亲信慌慌张张道。
“什么!”恭亲王和身旁的杨小山同时张大了嘴巴。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7章 临死前的安排
咸丰死了,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
他是一个苦命的皇帝,从一即位太平天国如同梦魇一般,如影随形。随着太平天国不断取胜壮大,他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好过。他任命去镇压太平天国的钦差,都是他欣赏并信任的心腹,可他们的结局似乎都比较悲惨。不但不能给咸丰分忧,反而差事是越办越糟。
好不容易剿灭了北伐军,太平天国一下子又拿下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好不容易见到天国内讧,这江北江南大营又被端了,还丢了极为富裕的苏南地区。咸丰的人生是大起大落,反复折腾,没一天安稳日子。
执政的后期,咸丰大概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于是沉迷于酒色,过着紫醉金迷的日子,自我麻醉自己。
但这一次英法联军的进京,是对咸丰的又一重大打击。大清国的皇帝何曾狼狈至此,差一点做了英法的俘虏,真是把祖宗八辈的脸都丢光了。
这十一年的内外交困,把咸丰彻底弄崩溃了,他没想到自己竟然是如此不堪,连祖宗的基业都守不住。咸丰是个要面子的人,但如今都这样了,大臣会怎么看他?百姓会怎么看他?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会怎么看他?
咸丰在无比羞愧的心情里,毫无脸面地撒手人寰了。
客观的来说,咸丰还算是一位勤勉的皇帝,至少他刚登基的时候,是真的想有一番作为的。
可这个时代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时候,不是他一人能挑得起这个重担。大清国内部的矛盾已经严重到不可调和,正是总爆发的时候。国外的列强在这个时期也是积极扩张,大力在海外寻找市场,咸丰被压垮了,是这个时代的必然。
咸丰不是一个笨蛋,死之前他做了他自认为万无一失的安排。
他的继承人也就是以后的同治还小,只有六岁。这个年龄是不能理国事的,在这之前他必须给儿子找到合适的监护人。
肃顺是他最信赖的人,对自己忠心又有能力。咸丰首先把肃顺列在了顾命大臣的名单内。但历史上不乏权臣仗势欺主的例子,远的不说,康熙朝的鳌拜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咸丰也怕肃顺生出野心,让同治不能顺利接班。于是他决定多立几个顾命大臣,又安排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驸马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七人和肃顺一起并列顾命八大臣。这些人在他看来也都是自己的亲信,一定会看好自己的儿子。
按说这样的安排已经很稳当了,但咸丰还不放心,他又把自己的老婆安排进来。
他刻了两枚御章交给皇后和懿贵妃(就是以后的慈安和慈禧),并颁诏说以后朝廷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生效。
咸丰为了儿子能顺利继位是煞费苦心,一方面顾命八大臣掌管玉玺,另一方面自己两老婆掌管他的私章。以后办事得公章私章一起盖全了才能进行,这一套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系统,咸丰认为能遏制单一强人的出现,最后儿子几年后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接班亲理朝政。
咸丰想得很周到,按道理说这样的布置应该是非常稳当了,但他漏算了两点:一是顾命大臣中肃顺和懿贵妃是有矛盾的,肃顺一直对咸丰后期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很有意见,认为违反了后宫不可干政的祖制,在咸丰临死前,他还建议咸丰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懿贵妃,以免后患。而懿贵妃在批阅奏折时尝到了权利的甜头,她本就是一个野心勃勃,不安心做个普通女人的人,对肃顺早就恨之入骨,双方是不可能合作一起辅佐小皇帝的。
二是咸丰抛弃了恭亲王,说到底他还是对这个聪明能干的弟弟怀有戒心,他自己的皇位就受到过恭亲王的威胁,他生怕自己的儿子以后斗不过恭亲王,其他几个亲王毕竟还是旁支,这个恭亲王实在是血缘太近了,对皇位的威胁最大。而咸丰又不是心狠手辣的人,恭亲王和他毕竟从小一起长大,恭亲王的母亲静妃对自己有养育之恩,所以咸丰始终没有对恭亲王下毒手,只是压着不用他。可你不把他列为顾命大臣,这恭亲王还会按着你的意思去维护你留下的这个体系吗?
所以当恭亲王得知自己不在八位顾命大臣之列的时候,他着急了。
“坏了坏了,常国公,大事不妙。”恭亲王冷汗都出来了,一把抓着杨小山的胳膊,大呼不妙。
“王爷是怕那肃顺?”杨小山非常聪明,一下子就猜出了恭亲王担心的地方。
“肃顺和我一直不对付,我俩的政见少有统一的时候,这一下他得势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等他们回京,怕是没有我的活路了。”恭亲王身在帝王家,对政治的残酷性非常有体会。
在皇权专制时代,就算你没有谋反篡位的野心,可是只要有谋反篡位的实力,掌权者一般都不会容下这样的人,都按谋反论处,以绝后患。
咸丰是念着发小兄弟的情义没对自己动手,肃顺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早看自己不顺眼了,保不齐一回来就让自己自尽,这就是恭亲王最担忧的地方。
杨小山也非常担心,自己和恭亲王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僧王已经倒了,恭亲王再倒,自己就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党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对方动起手来必定斩草除根,自己的性命也堪忧啊。
“王爷,按下官之见,这个时候咱们得和太后通通气,探探她们的口风。”杨小山作为穿越者,当然知道最后是慈禧掌权,和慈禧联合才是恭亲王唯一的出路。
“你的意思是?”恭亲王有些迟疑。
“肃顺跋扈,太后未必肯看他脸色做人,恭亲王你在朝中很有声望,又是先帝的亲弟弟,太后们不想看肃顺的脸色,必定会找王爷你。”




穿越在太平天国的日子 第298章 叔嫂联盟
杨小山猜测的没有错,此刻的慈禧对肃顺已经产生了杀心。肃顺早先对他就相当不恭顺,当时离开京城逃难到承德,因为走得比较急。只有皇帝的车是宫中的,其他后宫嫔妃的车都是临时雇佣的民间的,舒适度当然就非常差。
慈禧被分配的是一辆老骡旧车,在路上相当颠簸,相当辛苦。她找肃顺要求换一辆,肃顺当时敷衍她:“中途到哪里去找车?到了前面再想办法。”等到了某镇市少憩,慈禧又提此事。肃顺正在咸丰帝面前奏事,太监等到其退下时告诉他。肃顺不耐烦地说:“都已经是什么时候了,我还哪有空闲来办理这种事!”过了一会儿,车驾启行,肃顺骑马又经过慈禧的骡车。慈禧涕泣又请,肃顺正言答道:“危难不能与平时相比,此地又从哪儿去弄新车,有辆旧车就已经不错了。你也不看看皇后坐的也是街上雇来的旧车。你是什么人?想凌驾皇后之上吗”?慈禧正欲分辩,肃顺已策马扬长而去。
等到咸丰驾崩,慈禧不愿受顾命大臣摆布,既然手里有先帝的御章,就有了理政的权利,所以慈禧拉着慈安要求“垂帘听政”。慈安是个老实本分的女人,本不愿搞这些勾心斗角的事端,但架不住慈禧一个劲的哭诉肃顺要欺负孤儿寡母,不能让他为所欲为之类的话,没有主见的慈安就同意了慈禧要垂帘听政的请求。
1...9293949596...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