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这么多天来,陈圆圆一直在痛苦的问询:我亲爱的吴将军在哪里?为什么始终不来解救我?
这一天,他终于看到了那面镌绣着斗大的“吴”字的帅旗在风中飘扬,跃马横刀,威风凛凛的吴大将军一闪而过,是他,是他,就是他!陈圆圆高声叫喊起来。但一心杀敌的吴三桂根本没有听到。
黄昏时分,吴三桂还沉浸在对亲人的哀痛中。有人进来报告:陈夫人回来了。
望着流着泪从外面冉冉走近的陈圆圆,吴三桂恍若在梦中,他让人点起无数的大蜡烛,让整个房间灯火通明。
他就这样怔怔的望着圆圆,不说话,先是流泪,流泪,然后流着泪紧紧地把圆圆拥在怀中。
从此以后,陈圆圆一直陪伴在吴三桂身边,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将他们分开……
……五月初四,李自成败退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在石家庄附近)。这座小城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蓬头垢面,疲惫不堪的大顺兵。他们仿佛得了“恐吴症”,只要一听说“吴三桂来了”,就心惊肉跳,四散奔逃。开小差当逃兵的士兵越来越多。
大顺兵现在把该扔的东西都扔光了,如今总算明白了,神马都是浮云,带那么多身外之物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
他们真正是两袖清风,手中空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要能活着回陕西,那就是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了。
像斗败了的公鸡,李自成情绪烦躁,心在滴血。就在三四个月前,他率领几十万大军誓师东征,渡过黄河,直趋北京。多少雄关险隘,全都不堪一击,多少名将劲旅,无不望风迎降。长驱两千余里,从未败过一次,那真叫摧枯拉朽,威风八面。他李闯王的威望也达到了峰巅,天下人都高山仰止,敬若天神。可是
可是自从遇上了这个吴三桂,就再没打过一次胜仗,屡战屡败,多少亲如手足的大将都战死了,不计其数的士卒抛尸荒野,再也回不了家乡,从京城带出来的金银绸缎,美女宝器都被吴三桂和大清兵夺走了,现在,还被吴三桂追赶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像一条丧家狗一样不停地逃窜。
这是怎样的奇耻大辱啊!
人生的苦痛不是从来没有得到,而是刚刚获得又失去。仅仅几个月,前程似锦的大顺朝就一下子完了。他现在都不敢接触大顺士兵那绝望而不信任的眼睛,他们一向崇拜的李闯王,应天顺人身负天命的永昌皇帝,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光彩,不过是一个怯弱无能的凡夫俗子。不少士卒在窃窃私语,有的将领渐怀二心。
这都是为什么?为什么!
都是吴三桂这小子黑了心肠,勾引清兵,叛卖国家。
他把吴三桂恨得咬牙切齿。失败和羞辱刺激得李自成坐立不安,冲天豪气油然而生。对!不能再后退了,大丈夫死也要死在战场上!
他决定亲自同吴三桂决战,吴三桂,吴三桂有什么了不起,今天我要让你变成吴四桂!我是大顺朝的永昌皇帝,我有能力击败任何强敌!





明末那些事儿 第51章 东风,又是东风(3)
第二天一早,听说吴三桂跟大清兵又追了上来,李自成亲自挑选精兵,督率众将,迎上前去。两军阵前,李自成厉声高呼:
“吴三桂,你借助清兵,不是英雄。今日我俩单打独斗,不求人助,才是真的豪杰!“
对于李自成的叫阵,吴三桂毫不理睬,挥动令旗命关宁军全线出击,阿济格率领的大清军前锋部队也很快加入了战斗。双方短兵相接,混战在一起。
永昌皇帝李自成催动乌龙驹,挥动花马剑,首先冲入敌阵,大将高一功手提双刀,一刻不离皇上左右。
果毅将军刘体纯(小名二虎),威武将军李双喜(自成养子,本名张鼐)两员小将都骑着白马,长枪盘旋,像两股旋风冲杀在最前面。
大顺军将士都知道今日是为生存而战,又有皇上与大家并肩杀敌,群情激奋,殊死决斗。
这是真正的生死对决!激战从清早一直持续到下午,血肉横飞,天昏地暗,大地都在颤抖。
骁勇善战的关宁铁骑和大清兵如同打了兴奋剂,左冲右突,攻势凶猛,但就像面对着一堵铜墙铁壁,不能前进半步。
吴三桂和阿济格都杀红了眼睛,像气恼的两匹野牛轮番出击,将坚硬的犄角不停的刺向敌人的胸膛。
两军势均力敌,地上死尸狼藉,如果一直这样互相砍杀下去,也许两边阵地的战士都死光,也难以分出胜负。
战斗完全陷入了僵局。
突然,起风了。
东风,又是东风,从渤海之滨猛烈刮来,带着浓浓的血腥味。刹那间,“猛风东来,卷沙蔽日,贼营旌旗俱折”。
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山海关大战时,也是这样一股逆风,吹得大顺军睁不开眼睛,等风沙散开的时候,一支形象怪异,威猛凶狠的军队已经冲到眼前。大顺军霎时崩溃了。
今天,今天又刮起了这样的怪风,飞沙走石,天地变色,大顺军军旗的旗杆拦腰折断。
旗帜就是目标,旗帜就是命令,看不到旗帜的大顺军,现在是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各自为战,成了一群乱哄哄的无头苍蝇。
相信天命的李自成,勇气和信心刹那间消失了,因为老天爷已经站在了敌人一方。
他调转马头,紧急下令“收兵”。
李自成真想仰天长啸:“老天爷,你对我为何如此不公!这是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啊!”。
慌乱中突然一支冷箭飞来,正射中李自成肋下,李自成大叫一声,跌落马下。多亏大将高一功冲过来俯身一把抱起李自成,奋力疾驰,眨眼间返回了真定城。
李自成又一次失败了。
他知道北直隶(今河北,北京,天津一带)已经没有了自己立足的地方,只得率领残余的人马退入山西境内。
李自成命令果毅将军,巫山伯马世耀坚守固关,自己同刘宗敏返回西安,去舔舐伤口,重新筹划复仇大计。
他不会就此甘心失败的。在山西,陕西他还有几十万人马。他要卧薪尝胆,重整旗鼓,准备掀起新的怒潮,向吴三桂和大清军发起更加猛烈的冲击。
五月初七,获得真定大捷的吴三桂乘胜追击,直抵固关。
此关雄踞北直隶和山西之间,易守难攻。关宁军和大清军从山海关一路长驱直入,行程数千里,不间断的行军打仗,人困马乏,已是强弩之末,在险关面前,不堪再战,急需休整。于是吴三桂决定班师回京。
五月十二日,吴三桂,阿济格,多铎等出征将领回到京城,受到多尔衮,范文程的热烈欢迎。
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吴三桂借助清兵支持,连续打败李自成,报了君父大仇,救出了爱妾陈圆圆,一段曲折跌宕的吴,陈风月故事也暂告一段落。
这时,曾写出不朽名篇《圆圆曲》的大才子吴梅村,情不自禁的为他们又写了一首七言诗:
武安席上见双鬟,血泪青娥陷贼还。只为君亲来故国,不因女子下雄关。取兵辽海哥舒翰,得妇江南谢阿蛮。快马健儿无限恨,天教红粉定燕山。”(吴梅村《杂感》)
当年在田国丈的宴席上见到了梳着双鬟的陈圆圆,命运多舛的她今天淌着喜忧参半的泪水从大顺兵营逃回吴三桂身边。
真的只是为了给先帝和父母报仇才来到这战火纷纷的中原,难道不是因为妖娆的美人才离开山海雄关?
向辽东借兵的吴大将军真像投降了安禄山的哥舒翰,从战场夺回的绝世佳人如同唐明皇最欣赏的歌姬谢阿蛮。
骑着快马驰骋疆场前仆后继的英勇将士该有多少的遗恨和未了心愿,是天意让一个女人改写了历史,名垂史册,安定江山。




明末那些事儿 第52章 多尔衮进京(1)
李自成撤离京城时放的一场大火,一直燃烧了一天一夜,越烧越旺。当时没有消防车,更没有高压水枪,人们只能眼巴巴看着火势蔓延,宫殿倒塌,却无法上前扑救。
半夜时分,下起一阵急雨,浇熄了熊熊燃烧的火焰。紫禁城到处残垣断壁,砖土瓦砾,很多地方浓烟滚滚,散发出呛人的焦糊气味。昔日结巢于宫殿重檐下的家燕无家可归,在昏暗的天空下不停地盘旋,哀鸣。
现在的北京城,真正成了一座无主之城,陷入了无政府状态。城内有一些掉队的大顺军士兵,慌乱的藏匿于各个角落。一些地痞流氓也趁机出笼,抢掠奸淫,无所不为。
人们惶恐不安。
五月初一清晨,北京西城出现了一个人,明朝官员打扮,一瘸一拐巡视着劫后余烬的北京城,忽然放声痛哭。
他叫曹溶,在明朝官居御史,曾被大顺军严刑拷打,伤残了一只脚,缴纳了二百五十两银子后,才被保外释放。
曹溶恨透了李自成,感觉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维护京城的治安。明朝的旧臣们也积极响应,老百姓都被组织起来,拿起木棍,铁锹,镐头,煤铲子,掏灰耙等,走上街头,开展自卫。
大顺军的残兵很快被肃清了,地痞流氓们也吓得缩回头去,北京城的秩序渐渐稳定下来。
几天来,京城里一直哄传:宁远总兵,平西伯吴三桂借来清兵,打败了闯贼李自成,在战场上救回皇太子朱慈烺,很快就将拥太子进京继位。他命令城内臣民为先帝发丧,到时候“惟素冠者不杀”。
早就盼望这一天了!大顺军进北京后的所作所为,让京城的官绅百姓大失所望,特别是有钱人更是战战兢兢,感觉如同生活在地狱里。人们不禁留恋起存在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朱明王朝来。如今听说太子将要返回北京,重建大明王朝,有些人竟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家感激吴三桂,称赞他是能为君父报仇的大英雄,是明朝一个大大的忠臣。
西江米巷的商人们,合资为吴家买了三十八口上好的棺材和寿衣,给死者穿戴整齐入殓,共花费了三千多两银子。
很多人自发的来到吴府,为死去的吴家人焚化纸钱,点燃蜡烛,送上供香。
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崇敬的吴三桂将军已经投降了清朝,受封为大清朝的平西王,此时正奉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绕城西去追杀败退的大顺军。
有的人其实也听到了这些传言,但根本没有人相信吴三桂决不是这样的人!大家都忙着赶制白色头巾,准备为先帝戴孝。
很快,在午门前,御史曹溶安排人设立了灵堂,神牌上大书“大明大行皇帝崇祯之神位”。神牌前有一只香炉,案前站着一大片人。
曹溶头戴白帽,身穿白袍,神情肃穆的站在最前面,他身后是十几位明朝大臣,后面是小吏和乡绅,远处还有不少百姓。
曹溶手举一柱香,鞠了三个躬,把香插进香炉,然后连叩四个响头,伏在地上忍不住失声痛哭:
“先帝爷,您死的好惨啊!你快睁开眼睛看看吧,闯贼李自成已经被打跑了,平西伯吴三桂保护着太子就要来京继承皇位。您的在天之灵快来保佑太子平安归来吧,保佑您的臣民免遭凌辱,保佑大明江山永传千古啊!”
众人随着曹溶齐跪于地,也放声大哭,顿时,灵堂前哭声一片,悲声震天。其中哭得最沉痛的是那些曾经投降过李自成的官员,他们也许是想用这嚎啕的哭声,来立功赎罪,洗刷掉身上变节的污点,以便太子回京后能对他们网开一面,仍给他们官做。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哭得也很痛。大顺军占领北京后,他被刘宗敏打得死去活来,逼出白银三万两。他盼望太子快快回来,念他在李自成占据北京期间吃过不少苦,让他仍作锦衣卫指挥使。
今天他已经吩咐手下一班人将皇帝专用的仪仗,车辇都安排好了,随时准备迎接太子进宫。
骆养性虽是锦衣卫(特务机关)高官,但跟他的前辈们比起来,他并没做过多少坏事,唯一的恶习不过是喜欢用锤子敲打犯人的牙齿。




明末那些事儿 第53章 多尔衮进京(2)
五月初二一大早,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亲自带人将迎请太子的仪仗,车辇摆放在北京城东门朝阳门外。官绅百姓纷纷涌出城门,在路旁摆上香案。他们焦急不安的伸长脖子向东方张望。
太阳已经升起一竿子高了,不知谁喊了一声:“看!来了!”果然远处尘土飞扬,马蹄声响。一会儿功夫,已经看到了骑兵身上盔甲的闪光和迎风招展的军旗。
曹溶,骆养性等明朝旧臣赶快带领众人跪伏在道边。终于能够再见到太子和吴将军了,有的人激动得又要落泪。
“嘚嘚嘚”的马蹄声已到近前,御史曹溶偷偷的抬眼寻找太子。不对呀!这是怎么回事?他看到来人的装束和打的旗子都不是明朝关宁军的装束和旗帜。太子和吴三桂将军呢?
曹溶揉揉眼睛,再仔细看:这些新来的将士,一个个挽弓挎箭,头戴圆顶胡帽,脑后拖一条长辫子。最前面一匹枣红马上端坐一位将军,身材颀长,脸色白皙,留着发辫,穿着马蹄袖旗装,看上去三十出头,双目炯炯,威风凛凛。他的身后是一柄黄罗伞盖。
“啊!鞑子,是满洲人!”曹溶一下子傻了。他低着头悄悄的往后蹭,想趁人不注意偷偷的溜走。
但骆养性等几位大臣稍一犹豫,已经抢前几步又一次跪拜下去:
“叩见皇上。”
“请皇上乘辇进城。”
立马黄罗伞盖下的满族将军不觉笑了,他操着很不熟练的汉语说:
“我不是皇上,是摄政王,这皇帝的龙辇我可不能坐。”
他的话几乎一字一顿,让我一下想起小时候听刘兰芳大师讲评书《岳飞传》,金兀术就是这样说话的。
听了摄政王多尔衮的回答,骆养性在地上赶紧直起身子说:“摄政王就是当代周公,周公辅佐幼主,代行天子职权,也曾面南受礼。摄政王乘辇天经地义,您就不要再推辞了!”
众人都跟着附和,摄政王多尔衮也就不再坚持,下马登上龙辇,进入朝阳门,直入紫禁城。坐在三十六人抬的豪华的龙辇上,后面跟随这么多大明的官员和百姓,多尔衮的心中充满了骄傲,也充满着胜利的喜悦。
父亲努尔哈赤戎马一生,打败明朝,割据东北,但从没有进入中原的奢望,八哥皇太极文武双全,励精图治,做梦都想进军北京,占领中原,但梦还没有做完就撒手走了,而我多尔衮一战击败李自成,竟然这样顺利地进入北京城,坐上了明朝皇帝的辇车,也许,中原大地上一个新的王朝大清朝从此就这样开始了。
北京,我来了!感谢大明的臣民如此热情好客,迎接出去这么远。多尔衮频频向道路两旁的人挥手致意,真想大声喊一句:
“同志们辛苦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54章 多尔衮进京(3)
出奇的文明。
因为绝大多数宫殿都被烧毁,摄政王多尔衮只能在武英殿办公。迅速获得的胜利,使他感觉有些不真实。
胜利来得确实比较侥幸。如果不是李自成政策失误,逼反了吴三桂,八旗兵不会这么顺利进入山海关,如果李自成不决策东征,而是凭借北京坚城以逸待劳,北京之战很可能会陷入旷日持久,如果李自成出兵迅速,八天之内打败吴三桂,拿下山海关,决定命运的山海关之战就不会如此轻易取胜,如果多尔衮不当机立断,拥立六岁的小福临称帝,大清国继承人之争必然酿成内乱,绝不会这么快能够挥师南下……
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多尔恶不敢得意忘形。他觉得拿在手里的并不是荣耀的花环,而是一份无比沉重的责任。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他尚有几十万人马,随时都会卷土重来,伺机复仇,长江以南大片的领土还控制在大明官员的手里,听说他们正在南京蠢蠢欲动,准备拥立新君。
四十几天的时间,北京城三易其主,人心惶惶。看北京市民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并非真心拥戴,而是一种恐惧和无奈,他们一向称满族为“建虏”,“东奴”,在他们眼里,八旗兵就是凶恶,落后的野蛮人。
我们是凶恶,落后的野蛮人吗?从山海关向北京进军途中,多尔衮和八旗军表现得出奇的文明。
出发前,摄政王多尔衮首先为八旗军制定“三大纪律”:不杀无辜,不抢财物,不烧房屋,一改过去五入中原时“烧杀抢掳“的作风,并命令大学士范文程起草檄文晓谕明朝官民:
“大清仁义之师此次入关,是替你们报君父大仇,不杀百姓,只诛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
一路上,对各地迎降的大明官员,多尔衮都好言抚慰,赐予锦袍,让他们仍旧供职,开仓济贫,让百姓各安其业。严令军队宿营城外,以免扰民。从山海关到北京将近一千里路程,处处播撒下了大清国仁义爱民的种子。
来到京城,多尔衮只带一千名护卫进城,其余人马一律留驻城外,无摄政王特令不得踏入城门一步,并严禁军兵进入百姓之家。
由于军令严明,士兵们都在道旁宿营做饭。军营附近的老百姓送来食物,没有一名士兵敢于接受。他们每天吃的是黑碎干硬的炒牛肉干,必须就着水才能吞咽下去。这都是从东北老家带出来的,足足够三个月的口粮,切实免除了军粮长途运输的麻烦。
多尔衮还下令:“凡强取民间一切细物者,鞭八十,贯耳。”有几名八旗士兵杀了老百姓一条狗,狗主人出来跟他们理论,竟挨了一箭。多尔衮立刻将射箭的士兵砍头,其余参与的各鞭一百,“贯耳鼻”。
我考察大清朝这一奇特的刑罚时,首先想到了“如雷贯耳”这个成语,“贯”乃“进入,穿通”之意,但“贯耳”这一刑罚如何执行,却不得要领。翻阅《汉书》时看到一句话:“使肉袒自缚,箭贯耳”,才明白汉朝时是用箭在耳朵上穿一个窟窿,让人挺痛苦的!
后来了解到古代酷刑中确实有“贯耳”,“贯鼻”两种刑罚,是用铁链穿透犯人的耳朵和鼻腔,并把铁链固定在一个特意选好的位置,让犯人保持一个非常痛苦难受的姿势。
在这方面,我们中国人倒蛮有智慧的!
处理完这场有关狗的纠纷,多尔衮又给京城的官员派发了一项任务:调查鳏寡孤独,谋生无计及在街上乞讨者,政府一律发给救济。
这一来,京城里人心很快安定下来。史书上说:“中原人士,无不悦服”。




明末那些事儿 第55章 多尔衮进京(4)
发丧。
北京市民长出了一口气,不再害怕,但让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这些言语,容貌,穿戴,风俗完全不同的异族人,却并不容易。
摄政王多尔衮刚刚进京的时候,大明旧臣除一部分将错就错把摄政王迎接进皇宫外,其他很多人都是冷眼观望,采取不合作态度。
早在李自成撤离京城前,那位善观天文的魏学濂同学就已经自裁。他并不是为大顺朝殉葬,而是对李自成失望至极。心目中必有天下的大英雄,竟原来这样的不成器。他愧悔自己跟错了人,在纠结苦痛中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嗨!说起来,都是天文学害了他啊!
魏学濂的同学周钟和光时亨,张缙彦等人不愿默默无闻的死去,纷纷逃出京城南下,毕竟江南的半壁江山还控制在明朝官员的手中。
周钟恬不知耻的对结伴而行的陈名夏同学说:“过去我们屈膝降贼,还不是因为听说李自成封赐太子为宋王,我们想保护太子成就一番事业嘛。现在东宫太子杳无下落,这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让我们如何开口向世人表白哪!”
无行才子龚鼎孽同学也没有随李自成西去。他穿着短袄破裤,用粗布蒙住爱妾顾媚漂亮的脸蛋,狼狈的逃窜到荒郊野外,坐在草丛里长吁短叹。
他非常害怕吴三桂保护太子进京,清算他投降大顺朝的罪过。
对明朝旧臣的种种表现,多尔衮好像并不在意。
他在武英殿内悠悠的喝着茶,吸着烟斗(像二战时期苏军统帅斯大林似的),早已成竹在胸。他是个有名的烟鬼,一个烟草袋和一个烟斗盒挂在腰带两边,顷刻也不离身。
五月初四,多尔衮接受大学士范文程的提议,颁发谕旨:
“流贼李自成本是明朝百姓,却纠集丑类,攻陷京城,逼死皇上,并对王公大臣及百姓酷刑肆虐,掠夺财货,真是天人共愤,法不容诛。我大清虽与明朝为敌国,却非常同情大家的遭遇,今特令举国臣民为崇祯帝挂孝三天,以尽君父之情,并按照天子规格隆重安葬。“
多尔衮下令从初六开始,举国臣民为崇祯帝服丧三天,当然也没忘记在谕旨中将李自成痛斥一番。他就是要利用大顺政权的失误来赢得人们对清朝的好感。
此令一出,北京城内不论官吏士绅,还是平头百姓,都倍感欣慰,奔走相告。
本来一个月前,李自成为崇祯帝已经发过一次丧,但他没把这项活动提到讲政治,讲策略,收拾民心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大明的官员都心存疑惧,不敢在李自成面前表露自己的悲伤,老百姓更不敢前来吊唁。而聪明的多尔衮在为朱由检发丧这件事上,却是做足了文章。
他首先询问汉官中谁最贤明,很多人推荐李明睿。多尔衮当即任命李明睿做礼部左侍郎,让他主持讨论崇祯帝的谥号。这位曾建议皇上南迁的明臣却不愿做清朝的官,借口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极力推辞。
多尔衮很有耐心的开导他:“明天就要为你们的皇上发丧啦,让京城官民前来哭拜,没有谥号,怎么立神主灵牌?没有灵牌,让京城官民到哪里去哭临祭拜?”
1...91011121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