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多尔衮的眼前不禁又浮现出皇太后布木布泰漂亮可人的面庞。
……迁都北京,远在盛京的小皇帝福临蹦蹦跳跳的倒没什么意见。郑亲王济尔哈朗请示皇太后后,大家立刻忙碌起来,做着各种迁都的准备。
八月二十日一早,顺治帝福临一行正式起程。这支队伍中不仅包括皇室宫眷,诸王贵族,还有众多大臣,八旗兵及其家属,加上各种辎重器物,车马道路,络绎不绝,绵延几十里,浩浩荡荡,真像举国大搬家。
他们的行动非常缓慢,用随行的朝鲜人的话说,就是“寸寸前进”,从盛京到北京一千六百多里路,他们整整走了一个月。
前方,辉煌的前程在等待着他们。
明末那些事儿 第62章 李岩之死(1)
正当年轻的摄政王多尔衮盘算着如何将都城从盛京迁来北京的时候,败退回西安的李自成处境越来越不妙。
大明王朝原本共有十五个省(包括北直隶,南直隶两个直辖省)。实际上,在北方五省中,多尔衮只控制着北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一带)一个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省仍属大顺朝的势力范围。
从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到占领北京,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大顺政权控制的区域迅速扩大,华北一带几乎是传檄而定。由于时局变化太快,李自成根本派不出这么多的官员去管理,有的州县只派一名官员单骑上任,有的即使派去军队,人数也少得可怜。多数地方仍由明朝原来的官兵驻守。
当李自成在山海关惨败撤离京城的消息传开后,各地官绅认为时机已到,纷纷发动叛乱,擒杀大顺朝委派的官员。华北大地又一次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叛乱首先在山东境内爆发。
德州之变
大顺朝派往山东德州的行政长官(州牧)叫吴征文,军事长官(防御使)名叫闫杰,他们忠实而愉快的执行着大顺朝“追赃助饷”的政策,对德州的官绅富商严刑拷打,甚至剁掉手指,挑断脚筋,手段毒辣之极。
有一位明朝宗室朱帅钦曾任香河知县,他弃官欲逃往有名的“杂技之乡”吴桥避难,不料半路上被大顺防御使闫杰抓住,囚禁在德州监狱,受尽折磨。
德州秀才谢陛等人忍无可忍,决定起兵,杀掉大顺朝这两名酷吏。谢陛是原明大学士谢升的弟弟,勇武侠义,在当地素有威望。为了保证行动万无一失,谢陛定下一条妙计。
四月二十八日这天,相传是瘟神的生日,谢陛联合当地乡绅拿出银两,安排在城外搭台演戏,请来最火爆的戏班子。
果然,德州城里的男男女女都涌出城门看戏,连跟随吴征文,闫杰两位大人的士兵也都溜出城看起戏来。
下午三点左右,突然一声炮响,德州城四门紧闭,谢陛等人带领家丁闯进衙门,高喊“杀贼”,将吴征文,闫杰五花大绑,推到城头剁下脑袋高悬在旗杆上示众。
谢陛对城外大声喊话:“有能杀贼兵一名者,赏银十两,衣甲一副。”正在城外看戏的大顺士兵一听,都吓得四散奔逃。
为了增强号召力,谢陛带人到囚牢救出朱帅钦,拥立朱帅钦为盟主,号称“济王”。其实朱帅钦与崇祯皇帝朱由检关系非常疏远,八竿子都打不着,可大明封在山东的几位王爷不是南逃,就是被大顺军俘获,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
朱帅钦倒也勇于负责,他命令谢陛训练民兵,发布檄文,并在城头竖起两面大旗,一面大旗上写着“大明中兴”,一面大旗上写着“忠义勤王”。
一时间,群情激昂,德州周围包括济南,莱芜,海丰,沧州等四十三个州县积极响应,赶跑或杀死大顺朝委任的官员归附“济王”。
远在西安的永昌皇帝李自成鞭长莫及,已经无法控制山东一带的事态发展。
明末那些事儿 第63章 李岩之死(2)
远在西安的李自成鞭长莫及,已经控制不了山东的事态发展。
前面我们早已经认识的那位一激动把爱妾送给了领导宋企郊的老兄王孙蕙,被大顺朝任命为长芦盐运使。这虽是个外任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肥差,王大人心满意足。
他穿上绯红色的官服,坐在扎着篷子的马车里,高高兴兴去上任。前面有鼓乐引导,吹吹打打,就像当今领导视察时在前面开道的警车不停地鸣笛。仪仗中高举着两面蓝色旗帜,上写“钦命督盐”四个大字,格外显眼。
一路上大摇大摆,不紧不慢,看看来到德州地面。远远望见城头竖起一面大旗,“大明中兴”四个大字在闪闪发光。王孙惠猛吃一惊,一打听才知道德州秀才谢陛联络一班乡绅已经起兵反正,盘查过往行人,专门截杀大顺朝任命的官员。
王孙蕙吓出一身冷汗,慌乱中赶快脱去官服,把“钦命督盐”旗子撕碎,焚烧李自成授予的委任状,并将官印埋于地下。
无奈携带的行李上都有大顺年号及官衔,粘贴得十分牢固,一时无法祛除,那时又没发明修正液,急得王孙蕙和几个仆人使劲往行李上吐唾沫用力擦,只希望把字迹快快抹掉。
从北往南而来的官民越来越多,大家都躲进旅店里窃窃私语。王孙蕙这才知道大顺朝大势已去,李自成已狼狈的撤出北京。
半夜时分,再也无法入睡的王孙蕙老兄悄悄起身,丢下所有的行李和随从,只带一个小僮,扮作乞丐,两人从小道绕过德州城,偷偷跑回了老家无锡,再也不敢出门。
王孙蕙的丈人包春,就是那位小妾包氏的父亲,老人家听说女婿回来了,女儿却被扔在了京城,不由得痛哭流涕,登门詈骂,最后竟一纸诉状将王孙蕙告上法庭。
这则诉状洋洋六百余言,可称一篇旷世奇文,字字饱含血泪,句句充满悲愤,其中有几句尤其令人痛心:
“忘身忘家者,君臣之大义,无觍颜事仇之经,同衾同穴者,男女之至情,无献妾求官之理。……嗟乎!女儿同出兮不同归,如今是人耶还是鬼?”
诉讼的结果,史料上没有记载,虽说江南一带还控制在明朝官绅的手中,但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人心惶惶,当时法制又不健全,估计最后也只能是不了了之。
对于山东境内的变乱,大清国摄政王多尔衮非常关注。他知道李自成还有相当的实力,山东,山西,河南是大顺朝的屏障和外援,只有首先扫清外围,进攻西安的时机才能成熟。
多尔衮决定采用文武两手,派出明朝降臣方大猷,王鳌永招抚山东,同时又派大将觉罗巴哈纳,石廷柱率兵前去攻打。
临行前,两位将军发出一道言简意赅的檄文:“奉摄政王之令,调动大军征讨山东,所过各处官民都出城迎接,违者以抗师治罪!”
同时又以平西王吴三桂的名义大张文告,文告上写着:“摄政王派遣数十万雄兵南下,山东各地速速投降!”
两道檄文先声夺人,气势汹汹,在德州主政的“济王”朱帅钦,谢陛等人本不愿归顺清朝,但“济王”部下都是些乌合之众,根本没多少战斗力,又加上孤立无援,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只得拱手迎降。
清军很快毫不费力占领了山东大部分州县。
七月初三,多尔衮下令,调觉罗巴哈纳,石廷柱进军山西。
明末那些事儿 第64章 李岩之死(3)
山西的陷落。
山西省处于陕西与北直隶之间。清军占领了北直隶,山西就成了大顺政权与清军对峙的最前线。
山西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是晋北的大同和晋中的太原。守大同的是大顺军制将军张天琳和明朝降将姜瓖,守太原的是曾射瞎过李自成一只眼睛的陈永福。
另外,定西侯唐通随大顺军一路西撤,驻守在与陕西毗邻的晋西北军事要地保德州。
五月初十,姜镶在大同发动叛乱。
姜瓖原本就是明朝的大同总兵官,三个月前,大顺军进军北京途中,坐守坚城的姜总兵不战而降,满怀希望的等待李自成的犒赏。
可李自成没看上这种不忠不义的小人,一进城竟命人把姜总兵绑了起来。他指着姜瓖的鼻子斥责:“朝廷将如此重要的军镇交给你,你却毫不抵抗,率先投降!”
按说李自成也是多事,人家好心好意投降你,你犯得着这么大火气嘛!他却越说越来劲,最后竟拔出宝剑要斩杀姜瓖。多亏站在身后的制将军张天琳手疾眼快,一把拉住李自成,为姜瓖求情说:“闯王,杀了姜瓖,以后谁还敢投降您呀?”
张天琳绰号“过天星”,是与李自成差不多时候起义的民军领袖,后来主动归附了李自成,资历深,威望高,很得李自成器重。他为姜瓖求情,李自成当然给这个面子,再说张天琳的话也不无道理。
死里逃生的姜总兵抹一把头上的冷汗,看着张天琳,感激得热泪盈眶。
李自成命令姜瓖协助制将军张天琳镇守大同。
姜总兵热脸蛋贴上冷屁股,对李自成是又怕又恨。
大顺军兵败山海关的消息传到大同,姜瓖眼珠一转,认为时机终于到了,立即带人前去围攻张天琳的帅府。
张大帅听到报告,还以为姜总兵前来叩谢救命之恩呢,根本不做防备,被姜瓖一头闯进来,将张天琳按倒在地,随即砍掉了脑袋。
姜瓖控制了大同,很快打出“擒贼复明”的旗帜,并拥立一个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明朝枣强王后裔)为盟主。跟很多大明臣民一样,姜瓖也天真的以为多尔衮是来为先帝崇祯报仇的,迟早要滚回东北老家去。
不料得到消息的摄政王多尔衮却大光其火,马上派人给姜瓖送来了书面警告:“大同总兵官姜瓖忠诚为国,擒杀伪将,平定大同,值得嘉奖,但立枣强王摄理国事,大不合理……”
由于战事还在继续,大顺军随时准备反攻,多尔衮还不敢对姜瓖过分斥责。他需要姜瓖这样的鹰犬,于是委任姜瓖为大清国主持大同地区的军政。
但见风使舵的姜总兵却吓得心神不宁,立即废掉盟主,遵命采用顺治年号,发布安民告示。不久又上书摄政王多尔衮请求原谅,说自己不懂事,犯了“不学无术之罪”。
明末那些事儿 第65章 李岩之死(4)
姜瓖的反叛迅速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八月初六,摄政王多尔衮亲自给驻守晋西北保德州的唐通写信招降。
经过观望摇摆,八月下旬,定西伯唐通感觉大顺军难以抵挡住大清兵,继续效忠李自成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决定反戈一击。
与姜瓖一样,唐通最初打出的旗号也是“反顺复明”。保德州位于山西,陕西交界处。发动叛乱的唐通从保德州西渡黄河,突然袭击陕西省府谷县,与镇守陕北的一只虎李过激战半个月,占领了山西保德州,岢岚州,永宁州,河曲县,兴县,岚县,临县和陕西的府谷县,葭州一带。
九月初七,唐通回信多尔衮愿意归顺清朝。
十月十一日,唐通改用顺治年号,正式降清。
多尔衮将唐通由定西伯加封为定西侯。
姜瓖,唐通的叛变,使山西北部全部沦陷清军之手。不仅如此,由于唐通还占领了陕西边境的一些州县,对大顺政权的陕北防务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日后清军进攻陕西打开了北大门。
李自成简直被气懵了。
唐通的老娘和儿子都在大顺军手里,李自成下令立即处死。现在他感觉这些明朝降将,一个都不可信任。
平心而论,李自成在授予这些明朝降将高官显爵的同时,应改编他们的军队,或以亲信大将为主帅,辅以降将,但他却草率的任用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官率领原班人马独当一面。结果形势一变,这些对大顺政权一系列政策本来就心存疑虑的投机分子立即反水。不能不说这是李自成的驭将无方。
随着清军的大踏步前进,再加上多尔衮对归降的原明旧官一律任用,许多明朝降将在反叛大顺政权后很快投降了清朝。这是多尔衮开明用人政策的胜利。
但在明朝降将纷纷反水的情况下,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官对李自成却表现得无比忠勇,这个人就是在开封保卫战中曾射瞎李自成一只眼睛的明朝总兵官陈永福。
当年陈永福射瞎了李自成的眼睛,但李自成不计前嫌,折箭为誓,招降后对其推诚任用,提拔为制将军,晋爵文水伯,现在又把镇守山西省会太原的重任交给他,陈永福被李自成的宽阔胸怀和极大信任所感动,防守太原城非常尽心。
遵照李自成的指示,为加强太原防务,陈永福采取了两手措施:一是处死在太原的明朝宗室上千人,并将大批山西官绅押解到西安,其目的是调虎离山,消除内患,一是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下令拆除太原城外的许多房子,以防清军攻城时用来作掩护。
明末那些事儿 第66章 李岩之死(5)
九月十三日,多尔衮派来进攻山西的清军在能征惯战的老将叶臣率领下抵达太原城下,双方展开一场激烈的攻防战。
太原主帅陈永福是一员经验丰富的将领,当年李自成几十万大军三打开封,都没有踏进城池一步,现在陈大帅充分发挥了“善守”的特长,调度有方,防守严密,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清军无机可乘,只是在城下扔下大片尸体。
老将叶臣急得眼睛都红了。他赶紧派人调来“红衣大炮”,这种火炮威力巨大,又被称作“西洋神袍”。
十月初三,觉罗巴哈纳,石廷柱带领的援军也赶到了。太原城外炮声隆隆,清军集中火力猛轰城墙的西北角,城墙霎时崩塌十余丈,大批清军呼喊着蜂拥而入。
由于众寡悬殊,大顺军抵挡不住清军凌厉的攻势,在陈永福指挥下企图从东门突围。但刚冲出城门,忽然又伏兵四起,一场混战,天昏地暗,大顺军全军覆没,陈永福不知所终。
晋中重镇太原失守了,太原府五州二十县全部归降清朝。
十一月份,清军又攻陷晋南重镇平阳(今临汾)。至此,山西全境都落入清军手中。李自成扼守山西的计划落空了。
河南成为焦点。
李自成变得焦躁不安。
这些天,传到大顺皇帝李自成耳朵里的消息,没有一件是顺心的。
刚刚反水的定西侯唐通为了泄愤,亲自带兵攻陷了李自成的家乡米脂,挖掘李氏祖坟,砸烂李自成祖父,父亲的棺椁,将尸骨抛洒野外,并杀死李氏族人多名。
明朝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拥立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堂兄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正准备调动人马,为崇祯皇帝报仇。
曾投降大顺朝的原明兵部尚书张缙彦,如今逃回了河南新乡,他召集散兵游勇,并勾结占据睢州(今河南睢县)的明朝总兵官许定国,专门劫杀大顺官员。
明朝的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知府桑开第因局势不定,一直未去上任,现在一听说李自成战败西撤,立即骑快马飞驰归德,纠集明朝参将丁启光等人发动叛乱。李自成委派的归德知府贾士美等十多人全被擒获,“献俘南京”。
另外河南各地“土寇”蜂起。土寇,说得好听点,他们是小股的农民军,说得难听点,他们就是打家劫户的土匪。这样的土寇河南共有几十股,其中刘洪起,李际遇等人实力较强,他们各自控制着方圆数百里的地盘,统帅着数万军队。
大顺军声势浩大的时候,他们有的就依附李自成,大顺军失势的时候,他们也跟着反攻倒算,大杀李自成任命的官员。有一伙土寇的头目叫韩甲第,一个人就擒杀了大顺官员十六名。
在北京密切关注形势发展的多尔衮也不甘寂寞,派军队开进河南北部,河南省在黄河以北的怀庆,卫辉,彰德三府都被清军占领。
崇祯十七年夏天的河南,真的乱成了一锅粥。
明末那些事儿 第67章 李岩之死(6)
本来,河南是李自成发迹的地方。
正是在河南,由于李岩的帮助,李自成的军队才不断壮大,攻洛阳,打开封,开始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此,李自成开始在占领区委派官吏,占据州县。
但现在河南的局势竟如此糟糕,大大出乎李自成意料,他又急又气。
这些天,因为事事不如意,他经常对身边的人无端的发脾气。
连续的失利和姜瓖,唐通等人的叛变,影响了不少人对大顺朝的信心,有的文臣武将开始自谋出路,开小差的士兵越来越多。李自成对部下的疑忌和防范心理也增强了。
李自成觉得,连乡下的穷百姓也变得十分可恶,大顺军走到哪里,老百姓都远远的躲开,想了解些情况都非常困难。有的人逃走前,还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和粮食席卷一空,甚至连水井都用土或石头填平,让大顺军吃饭都成了问题。
李自成派出制将军袁宗第,刘芳亮等几员大将带兵前去镇压各处的叛乱,他告诫出征的将士,对敢于反抗的刁民决不能手软,每平定一处叛乱,就毫不留情的屠城(杀光全城人)。
对永昌皇帝李自成的做法,制将军李岩很不赞成。他想去劝说李自成,心中又顾虑重重。自打进入北京,李自成被牛金星等一班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的文臣包围着,渐渐的已经疏远了李岩。
追随“闯王”干一番事业,一展文韬武略的理想正在李岩心中一点点破灭。李自成让李岩深感失望,在李公子眼里,其他文臣武将或势利或粗野,也都是些鼠目寸光的庸人。
李岩经常长吁短叹。这一切都让丞相牛金星看在眼里。
这一天,李自成召集文武大臣开会,讨论河南局势。大家坐在一起,愁眉苦脸,一筹莫展。牛金星,宋献策知道李自成心情不好,唯恐说错了话惹圣上恼怒,都偷眼瞅着李自成一言不发。
河南号称“中州”,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断断不能丢失。见大家都不说话,公子李岩忍不住起身发言:
“陛下,守住河南就可以巩固关中,失掉河南则关中也不可守,请陛下给我两万精兵,我愿星夜驰赴河南,收拾纷乱局面。”
面对李岩的主动请缨,李自成竟有些犹豫不决,他扭头瞅瞅牛金星,征询他的意见。
牛金星似笑非笑的微微颔首,暗示李自成可以答应。
明末那些事儿 第68章 李岩之死(7)
到了晚上,李自成秘密召见牛金星。
现在,他最信任的文臣只有牛金星。他对牛金星说:“如今人心涣散,许多人心存二意,李岩急着要去河南,是不是想借机离开我?”
虽然与李岩同殿称臣,又是老乡,可牛金星并不喜欢李岩,他嫉妒李岩的才能,唯恐李岩再得到圣上的信宠。见李自成猜疑李岩,牛金星趁机对李自成说:
“李岩勇武有谋略,非能久居人下,河南,是李岩的家乡,他又素得人心,如果给他一支军队,以后就难以控制了。“
“那你为什么同意我答应他呢?“
牛金星眼珠一转,狡黠地说:“李岩心怀二心不是一天两天了,臣劝陛下答应他的请求,是为了先稳住他。李岩跟陛下同姓,当初听到宋军师进献的谶语,就欣然自得,颇为自负。现在河南到处反叛,他不等军令,不推荐别的将领,而要求自己带兵前去,这是想趁机占据河南自立为王啊。“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该不会是指李岩吧?”(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
这最后一句话彻底击中了李自成的痛处,也触动了李自成的杀机。猜疑使李自成丧失了理智,他命令牛金星出面杀死李岩兄弟。
制将军李岩并没有觉察危险已经临近,眼看着大顺朝的局面一天不如一天,他希望凭借自己在河南人心中的声望,回到河南打出一片天地,为大顺朝收拾残局,也借此离开这群胸无远略的庸人。
见皇上李自成犹豫不决,李岩想通过老朋友牛金星再劝劝李自成。
恰在这时,牛金星派人来告诉李岩,圣上已同意他的请求,准备抽调两万精兵随李岩前往河南。请李岩将军速速进宫。
李岩满心欢喜,倒是他的夫人红娘子有些不放心。她告诫丈夫伴君如伴虎,一定要处处小心。并让李岩的弟弟李牟陪伴丈夫一起前去。
李牟,也是大顺朝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
明末那些事儿 第69章 李岩之死(8)
李岩兄弟带着几名亲兵来到宫门前,丞相牛金星早拱手迎了出来。宫门前已经搭建起一座军帐,受皇上委托,牛金星安排了一桌酒宴为李岩兄弟饯行。
牛金星殷勤的亲手为李岩兄弟斟酒布菜,劝他们多喝几杯。他告诉李岩,自己把河南的局势向圣上又分析了一番,圣上终于同意出兵河南。李岩自然非常感谢,恭敬地双手举杯回敬牛丞相。
三个人推杯换盏,正喝得尽兴,忽然牛金星收起笑容,站了起来,厉声说道:
“圣上有旨,李岩兄弟暗怀异图,阴谋叛离,罪证确凿,立即处决!”说完将酒杯摔到地上。
外面一群武士手持明晃晃的钢刀,猛然闯了进来,不由分说,乱刀齐下。李岩兄弟毫无防备,大呼“冤枉”,但那有人听他的分辨,霎时被乱刃分尸,鲜血溅红了白色的军帐。
等在外面的亲兵一听军帐内大乱,知道情况有变,大惊失色,跨上战马飞奔回营,向红娘子禀报。
简直是晴天霹雳,红娘子惊骇得差点昏死过去。
听着外面越来越近的喊杀声,红娘子知道自己无法与李自成对抗,她抹了一把眼泪,怒目圆睁,咬碎钢牙:“李自成,牛金星,你们不会有好结果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