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说完,带领自己亲随的女兵,拼力向外厮杀,最终只带着三名亲兵杀出重围。后来竟不知所终。
有人说,逃出虎口的红娘子又拉起一支队伍,既与李自成为敌,又抗击清军,最后在与清军的激战中不幸阵亡。
也有人说,红娘子其实没有死,而是来到王屋山出家当了尼姑,法号圆静,与徒弟们在川陕鄂交界处传经布道,为下一次农民起义播洒下白莲教的火种,。
李岩,这位大顺朝的主角之一,既见证了大顺朝的崛起,也见证了大顺朝的衰落。
他请兵河南到底意欲何为,也许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李自成既然疑心,不派遣他出征也就罢了,对这样一位立有大功的功臣,又何必同室操戈!
退一万步说,即使他真的想自谋发展,对李自成也未尝就是一件坏事,能牵制住部分清军,也是为大顺朝减轻压力。
永昌皇帝李自成轻率地杀害了李岩,但从此一个高大完美,事事正确的耿耿忠臣形象却矗立在后人的心中。这里面有历史的真实,也有明末清初历史家的渲染。
翻阅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我发现不论是明末遗民,还是清朝文士,几乎无人不赞美李岩。因为贵公子李岩,确实令人同情。他是个读书人,却被迫无奈参加了农民军,后来又被农民军杀掉,他的身世,命运自然引起知识阶层的强烈共鸣。
更重要的,他还是被十恶不赦的闯贼李自成亲自下令冤杀的,而大顺朝和李自成很快又失败了,这正像崇祯皇帝杀掉了督师袁崇焕一样,他们都是在自毁长城。
他们的失败罪有应得!
有人愿意这样说,有人希望大家如此说,因为越是褒扬袁崇焕,人们越感觉崇祯亡国是咎由自取,越是褒扬公子李岩,才越能把李自成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明末那些事儿 第70章 李岩之死(9)
不管怎么说,李岩无疑是大顺朝的精英,他的死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矮军师宋献策听到李岩兄弟被害的消息,痛哭失声,心彻底凉了。他找到权将军刘宗敏,愤愤不平的说:“将军知道李岩兄弟被牛丞相杀害了吗!”
刘宗敏拍案而起,手按宝剑,咬牙切齿的吼道:“牛金星手无寸箭功劳,竟敢擅杀我两员大将,我见到这个家伙,一定亲手宰了他!”
刘宗敏早就对牛金星这小子奴颜婢膝的样子心生厌恶,这个只会舞文弄墨的臭老九,平时居然跟我平起平坐,遇上重要庆典,甚至还排在我前面,算个什么东西!我决不会放过他!
刘宗敏的怒骂传到牛金星的耳中,牛金星惶惶不安,知道自己小命堪忧,天天盘算着如何离开大顺朝,远远地躲开这个杀人不眨眼的刘铁匠。
至此,大顺朝将相不和,文武离心,真正到了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地步。
平心而论,李自成并不是一个残忍好杀的人。
李自成小时候给财主放羊,曾因饥饿难忍,偷宰了主人家一只羊。主人把他绑起来毒打,鞭鞭见血,但他得势以后,并没有寻隙报复。
后来李自成攻占了西安,开始称孤道寡。衙门里有个小吏叫邱从周,身高不满三尺,有一天喝醉了酒,闯进王宫,竟指着李自成的鼻子诟骂:
“李自成,你不过是一介草民,竟然大模大样占据王宫作威作福,你也该撒泡尿照照自己,是个什么德行!”
而李自成也没有大发雷霆,只是说:“哪里来的醉鬼!”,派人将他逐出王宫了事。
特别是明朝的开封守将陈永福一箭射瞎了李自成的眼睛,使他留下终生残疾,但他并没有耿耿于怀,誓报此仇,而是推诚相待,折箭为誓,加官晋爵,终于招降了这员不可多得的将才。
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度!
李自成之所以能够做到如此,是由于他内心的强大。
可现在,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李自成性情大变。
他开始变得残暴和多疑。
明末那些事儿 第71章 李岩之死(10)
可现在,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李自成性情大变。他变得残暴和多疑。
大顺军节节败退的时候,有的将士退得匆忙,把弓箭扔掉了。李自成知道后勃然大怒,下令把这些将士一律砍去左手,号哭惨叫之声痛入心髓。李自成竟没有想到,这些官兵失去了左手,以后还怎么打仗!
在西撤路上,李自成听说吏政尚书宋企郊营私舞弊,任人唯亲,二话不说就给他套上枷锁,一路牵着押回西安,到西安却又让他官复原职,照常处理政务。
新任兵政尚书张元第原是归降的明朝大臣。李自成知道他是北直隶人,家乡已被清兵占领,就随口问他:“你的家人在老家还好吧?”
张尚书见皇上这样关心自己家人,赶忙跪下口不择言的说:“谢皇上垂询,臣家乡的人都说臣做了“贼官”,于是抄没了臣的家产,打死打伤了好几位臣的家人。”
李自成厉声问道:“你说什么!”
张元第毫无察觉,仍重复说:“臣家乡的人说臣做了“贼官”……“
李自成突然将御案一拍,高声叫道:“给我绑了,推出去斩首!”
吓得张元第磕头如捣蒜,苦苦求饶。李自成冷笑道:“做了我大顺朝的高官,却口口声声称呼“贼官”,这样怀揣二心的无耻之徒,留着总是后患。斩!斩!斩!”
满朝文武吓得脸色苍白,小腿打颤。
新任刑政尚书耿始然因一点小事惹得李自成不高兴,回家以后痛哭了一夜,跟妻子双双自缢。
户政侍郎李天笃因事被判流放,过了几天李自成不知为什么感觉处罚轻了,重新改判为用绳子勒死,将他的妻妾财物都赏给士兵。
李自成还专门定做了几口铜铡刀,只要官吏被判定受贿,就用铜铡拦腰铡断。老百姓偷一只鸡也判死罪。
大顺皇帝李自成方寸已乱。陕西人整天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李自成是想用杀戮和恐怖来证明自己的力量和权威,可恰恰相反,他的所作所为,正显示出他的内心已经不再强大,他开始变得虚弱和不自信,他已经不再相信自己,因此也不再相信任何人。
多年来,李自成一直认为老天在眷顾着他,很多人都相信,李自成就是那个应运而生的真命天子。
可现在,天命已经转移,他分明感到,老天爷已经站在了大清朝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那一边。
明末那些事儿 第72章 李岩之死(11)
顺治进京。
九月十九日下午,顺治皇帝福临一行在路上整整颠簸了一个月,终于望见了巍峨雄伟的北京城。小福临惊讶的叫起来:“看!多么高大的城门!”
摄政王多尔衮早率领诸位王爷,贝勒,贝子,公及文武大臣肃立在正阳门(前门)外等待接驾。他带领众人先来到皇太后面前行三跪九叩首礼,接着又向七岁的侄儿小福临行三跪九叩首礼,然后紧走几步与福临再行满族人表示亲热的抱见礼。
多尔衮心中异常兴奋,被李自成放火烧毁的宫殿已经修缮一新,被李自成改称“大顺门”的“大明门”,在范文程先生的提议下,现在已经改称“大清门”。大清不再是一个偏处一隅的地方政权,自己辅佐的顺治皇帝福临,即将成为全中国的主人。
为了定鼎中原,一统华夏,顺治小皇帝进京后,多尔衮辅佐他立即着手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再即帝位。
明末真是一个奇怪的年代,什么事都出。
大顺朝的李自成一年之内举行过两次开国大典,一次在西安,一次在北京。
福临的父亲皇太极也曾举办两次即位大典,天启六年(1626年),英明汗努尔哈齐去世,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继承汗位,年号“天聪”,崇祯九年(1636年),因获得历代传国玉玺,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再一次在盛京即位称帝。
现在,小福临也面临二次称帝。也许有人会说:这不是没事找事吃饱撑的吗?
认真分析当时的形势,这样做其实确有必要。因为福临去年在盛京第一次即位,那只是一般性的父死子继的皇统延续,而这一次在北京隆重举办即位大典,是为了向全天下人宣布,大清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福临是全中国的皇帝。
九月二十五日,多尔衮带领群臣上书,希望福临立即登基称帝。
第二天,摄政王多尔衮又代替顺治皇帝给自己回复:衷心感谢你们的拥戴,现批准请求,兹定于十月初一日荣登大宝。
……十月初一是个好日子,太阳刚升上地平线,小福临就穿戴一新,在仪仗队开道与侍卫亲兵的保护下来到南郊,祭告天地。临行前,母亲嘱咐他:
“你坐在宝座上,要一动不动,不管什么人向你磕头,你都不要说话,看见可笑的事情也不要笑。你要时时记住,现在我是全中国的大皇帝。”
乐曲响起来了,在盛京听惯了的海螺的声音没有了,演奏的都是明朝的皇家音乐。福临走上天坛,在赞礼官的引导下,忽而下跪,忽而叩头,忽而起身,忽而上香,忽而又跪,又叩头,又起身……一连跪了四次,叩了四次头。然后还有什么献玉帛,献爵,亚献礼,撤馔,送神,读祝文等繁琐仪式,福临就像一个小木偶,被人用线牵着,做着各种动作,脑子嗡嗡响,头都涨大了。
音乐终于停了下来,小福临以为结束了,刚想回宫,却又被人拉到更衣室里,换上黄袍,面南独坐,文武百官列于两厢,一批一批走上前来行三跪九叩首礼。
怎么这么多文武大臣啊!小福临忽然感觉膀胱膨胀,想要小解,更不敢动弹了。
对这些庄严肃穆的仪式,小福临并没多少感受,只是感觉膀胱越来越涨。倒是站在百官最前列的摄政王多尔衮,心情最不平静。他利用吴三桂“请兵”赚进了关内,击败了声势浩大的大顺军,他通过一系列果断的措施,迅速稳定住京城周围的局势,他又力排众议,不顾困难重重,把顺治小皇帝迎请进京,今天终于君临天下,他的心中怎能不激动万分?
看着高高坐在宝座上的侄儿福临,多尔衮又想到了福临的母亲端庄美丽的布木布泰,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霎时充满了他的内心。
明末那些事儿 第73章 李岩之死(12)
举行完登基大典,第二件事是大封功臣。
大清朝定鼎北京,第一功臣非多尔衮莫属。
十月初十,顺治皇帝晋升摄政王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赏赐给多尔衮一顶帽顶上镶嵌着十三颗东珠的黑狐帽,一件黑貂皮大衣,一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一万疋绸缎,十匹鞍鞯齐备的骏马,九十匹不带鞍鞯的马和十头骆驼,赏赐可谓丰厚。不久又加封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
更为重要的是,顺治还专门为多尔衮颁发了一道册文,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说他“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遂取燕京,抚定中夏,其功德远过周公,应树碑立传,垂功名于万世”。
当然,这一切都是多尔衮亲自授意完成的。通过这一手法,多尔衮进一步确立了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殊地位。
十月十三日,顺治加封郑亲王济尔哈朗“信义辅政叔王”,赏赐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绸缎千疋,晋升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为亲王,恢复肃亲王豪格的爵位。另外,所有随多尔衮出征的八旗将士都得到程度不等的封赏,升官发财,皆大欢喜。
同时,又确定出大清朝王公贵族每年的工资(俸禄)标准:摄政王白银三万两,辅政王一万五千两,亲王一万两,郡王五千两,贝勒两千五百两,贝子一千二百五十两,镇国公,辅国公六百五十两。
大清朝封赏的第二大功臣则是降将吴三桂。
山海关战役一结束,多尔衮就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但那只是口头承诺,现在,顺治皇帝亲颁诏书,授予印玺,正式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并赏赐白金万两,鞍马一匹,不带鞍之马两匹。
在委任诏书上,顺治皇帝其实是多尔衮对吴三桂同志作出高度评价:咨尔平西伯吴三桂洞识天时,开关迎入,又随叔父摄政王破贼兵二十万,底定中原,大功茂著,特授以册印,封为平西王,世袭罔替。
从此,吴三桂成为清朝赐封的第四个汉人王爵,且地位远远高出其他三个汉人王爷。
那三位汉王何许人也?不瞒你说,就是十年前“率众航海来归”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明末那些事儿 第74章 李岩之死(13)
那三位汉王何许人也?
不瞒你说,就是十年前“率众航海来归”的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
孔有德,字瑞图,祖籍山东曲阜,据说是孔圣人的后裔,真给祖宗不做脸,竟然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但“躯干伟长,擅骑射,工击刺”,是一员将才。天启二年(1621年)与同乡耿仲明一起投奔皮岛总兵毛文龙,颇受毛总兵器重,任为亲将。
耿仲明,字云台,祖籍山东,虽然跟孔圣人没啥关系,但文化水平却比孔有德高,史书上说他能“识姓名”。
耿仲明最大的特点是脸黑,而手掌却“洁白如玉”。他身体魁梧,武艺高强,且足智多谋,受到毛文龙欣赏,让他主管财务和军械。
尚可喜,字元吉,生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与耿仲明同岁。原籍山西洪洞县,同孔,耿二人一样,因先世“闯关东”而定居辽东。
尚可喜的父亲与毛文龙交情颇深,“结为兄弟”,因此毛总兵对待尚可喜视若己出。尚可喜性格谨厚,为人侠义,喜好弓马,年仅二十一岁就当上了游击将军。
这三人都是皮岛总兵毛文龙的亲信,立下不少战功,但就在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一切都改变了,督师袁崇焕在功罪不明的情况下杀掉了毛总兵,孔有德三人好像一下子都成了没娘的孩子。他们痛哭流涕,愤愤不平。
崇祯四年底,孔有德和耿仲明在山东发动叛乱,后来虽然被明军平定,但孔,耿二人也就此投降了后金。不久,游击将军尚可喜也不堪冷落与排挤,率众投降了皇太极。
孔有德等人在山东叛乱及其投降后金当汉奸的经过,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有着相当精彩的叙述,这里不再重复。他最后总结说:“明军终于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当年明月这句话,却并非都是事实。
崇祯六年(1633)孔有德,耿仲明冲破明军的围追堵截,并经过数月海上转战,终于到达辽东的时候,并不是孤零零的两个人,而是带出了一个军事建制基本健全,能征惯战将领不下百员的庞大军团。包括精兵3643名,战船100艘,水手448名,家属8060名,合计共有12000余人。尚可喜归降后金时,也带来了亲兵500名,官兵及家属万余人。
更要命的是,孔有德将军“率众航海来归”时,还为后金带来一堆宝贝,那就是“红夷大炮二十位,西洋炮三百位,其他火器不可胜数”。特别是使用这些武器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一同来到了辽东,这就使得后金迅速跨过“火炮”技术研究门槛,正式成为火炮俱乐部的一员。
后金不仅一下子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大炮,而且掌握了西方刚刚传入的火炮铸造,瞄准操纵技术,八旗军的武器装备由冷兵器时代迅速向热兵器迈进。
由于有以上这些重要资本和突出贡献,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国号为大清,上尊号称帝时,特别敕封孔有德任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
明末那些事儿 第75章 李岩之死(14)
登基大典虽然热闹,赏赐军功虽然丰厚,但多尔衮并没有沉迷其中,因为天下还没有统一,盘踞西北的李自成还有几十万人马,江南的大片领土还控制在明朝官员的手中,他非常清楚目前最紧要的工作。
第三件大事:派兵出征,统一全国。
十月十九日,多尔衮以顺治帝名义,任命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统兵西征,取道晋北和内蒙古进攻陕北,目标是摧毁以西安为中心的大顺政权。
十月二十五日,任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同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统兵南下,取道山东,消灭在南京建立不久的南明弘光政权。
多尔衮的胃口实在是太大了,他想双管齐下,伸出两个拳头打人,同时消灭大顺和南明两大对手。殊不知这两大对手的任何一方,现在拥有的军队数量都比清军庞大。这时的睿亲王多尔衮,似乎也犯了骄傲轻敌的毛病。
两路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坐镇北京的多尔衮静等胜利的消息。
突然,从河南方面传来一件十万火急的战报:大清军三位高级将领同时阵亡。
多尔衮猛吃一惊,既定的军事部署一下子被全部打乱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76章 九宫山上莫独行(1)
反攻。
河南的局势很复杂。
由于没有听从制将军李岩的意见,大顺军现在只保有豫西(河南西部)一块地盘,清军已经占领河南省黄河以北的怀庆,彰德,卫辉三府,而其他地方不是被死灰复燃的明朝官绅窃据,就是被乘势而起的“土寇”控制。
躲在西安的李自成不想坐以待毙,他的战略思想是固守陕西,伺机反攻。他一直在做着反攻的准备。“追赃助饷”的错误政策已经废除了,李自成开始向陕西老百姓征收地租,一亩派银五分,并且还征集布匹和雕翎(造箭用),组织工匠打造盔甲。老百姓叫苦连天。
李自成选定的攻击目标是河南怀庆。怀庆北临太行山,南界黄河,处于南北要冲,如果大顺军打下怀庆,经卫辉,彰德,就可以直指京师,因为前方根本无险可守。
……十月十二日,大顺军二万多人向怀庆地区发起强攻,很快攻克济源,孟县,多尔衮任命的怀庆总兵官金玉和领兵出战,在柏香镇全军覆没,金总兵与副将常鼎,参将陈国才被当场击毙。大顺军乘势进攻怀庆府驻地沁阳,形势危在旦夕。
怀庆的惨败震惊了北京的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他认识到自己错了,低估了大顺军的实力,于是果断下令豫亲王多铎暂停进军南京的计划,先救怀庆,然后取潼关,与阿济格部清军南北夹击大顺军。
大顺军发动的怀庆战役就像二战时日军偷袭美国的珍珠港,虽然取得了局部胜利,但却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一下子,李自成把两路清军都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了。
……“定国大将军”多铎刚刚走到山东济宁,忽然接到新的命令,转而向西进军,救援怀庆。正围攻怀庆府沁阳的大顺军倒有些自知之明,远远望见大清军的军旗,知道抵挡不住,一枪没放,就撒丫子撤回了陕西。
占领怀庆后,多铎的大军稍作休整,很快渡过黄河,继续西进,一路势如破竹,旗开得胜。十二月二十二日,大清军推进到距离潼关二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多铎告诫军兵:不准出战,坚守阵地。
兵强马壮,来势汹汹的大清军为什么不立马进攻潼关呢?原来他们在等待一样东西,一种重型武器。
明末那些事儿 第77章 九宫山上莫独行(2)
红衣大炮又叫红夷大炮,清朝初年满族人忌讳“夷”字,并且也为了书写方便,所以改称“红衣大炮”。
“夷”是古代中国人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人的蔑称。所谓“红夷”,其实是指满脑袋红头发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红夷大炮”的意思就是西方红毛鬼子造的大炮。
红夷大炮于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的重型武器。它身长三米左右,重达两吨以上,口径110—130毫米,射程可达十里开外。红衣大炮能自主调节射角和射程,并装有准星和照门,依据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高,威力大,炮火到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惨不忍睹。
后金军擅长骑射,本不会制造和使用火器。他们人人都披着用精铁制成的铠甲,不仅护住胸,背,而且把手,臂和头部都保护起来,他们的战马,也身披厚甲,无懈可击。后金军在野战中以重铠铁骑冲锋,其势锐不可当,每次与明军对阵,都把明军杀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战无不败的明军一直在苦苦寻找克制后金重铠铁骑的办法。天启六年(1626年)有一个小人物经过仔细观察,终于找到了后金铁骑的弱点。
这一天,他站在宁远城头,眼望着无边无际,来势汹汹的后金军队,凭借着城头11门西洋制红夷大炮,连续开火,“每炮所中,糜烂数十尺”,其中一炮击中了远处黄龙大帐内一位正运筹帷幄的“贵人”,八旗军将士哭嚎着匆匆撤退(“嚎哭奔去”)。
这个小人物就是时任明朝宁前道的袁崇焕同志,而那位坐在黄龙帐中的“贵人”,据说正是戎马一生,所向披靡的后金统帅努尔哈齐先生。
半年后,努尔哈齐先生含恨死去。
庆功会上,袁崇焕同志总结成功经验时说道:“虏利野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着。”
后金将士也在虚心总结失败的教训,他们的结论是:“野战,你们不行,攻城,我们不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