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需要说明的是,在战斗正式开始之前,李自成和平之心不死,又做了最后一次劝降努力,将崇祯皇帝的三位皇子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推到阵前,派人向吴三桂喊话。但回答李自成的是一阵箭雨和隆隆的炮声,吴三桂向对岸开火了。
李自成怒喝一声:“出击!”刘宗敏,李过率领精锐的大顺军骑兵冒着敌人的炮火由西向东冲向敌阵。他们知道:只要冲过石河,跟关宁军短兵相接,山海关城头的大炮就失去威力了。
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毫不示弱,高举战刀迎面而来,猛劈猛砍,血肉相搏。两军在石河两岸展开了拉锯战,战鼓如雷,喊杀声响彻云天,地上死尸狼藉,石河的水流很快变成了血红色。
激战从早晨一直杀到午后,在优势的大顺军强力攻击下,关宁军防线的北段被撕裂了一道口子,数千名大顺军骑兵突破石河,飞奔山海关城前面的西罗城北侧,准备登城。不少关宁军在城下被击毙。
山海关自古防御外敌,西边从没来过敌人,因此西罗城城墙单薄,且无壕沟,基本上算无险可守。
西罗城危在旦夕。
守卫西罗城的吴将又玩起了诈降的花招,他们从城头上挥动白旗,大喊投降,暗中却派遣一位偏将带兵绕到大顺军身后的北山坡,鱼贯而下,偷袭大顺军。
大顺军将士正停止战斗,仰起脸等待西罗城里的守军打开城门,缴械投降,不料想身后突然喊杀声大作,城头上也万箭齐发,吓得大顺兵抱头鼠窜,哭爹喊娘,自相践踏。西罗城下横七竖八躺满了大顺兵的尸体。
这些质朴单纯的农民军啊!
就在西罗城转危为安之际,山海关的北翼城又战事吃紧。
冲过石河防线的大顺军,集中兵力攻击北翼城,希望在这里实现突破,从而占领山海关。他们向北翼城发起了多次冲锋,一批战士倒下了,又一批战士又冲上去,拼死搏斗,死战不退。
驻守北翼城的副总兵冷云登,脸色铁青,怒目圆睁,身上已经多处负伤,鲜血浸透了戎衣。城下的大顺军越来越多,他的身边,人却越来越少。
有几名大顺军战士已经攀上北翼城城头,冷云登使出全身力气,将一名登上城头的大顺军士兵狠命拦腰砍为两段。
这时,不远处有一百多名守军忽然打出白旗,向城下喊话,准备打开城门,放大顺军入城。
身边一名亲兵催促冷云登说:“将军,快撤吧,北翼城守不住了。”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吴三桂派来的一支生力军赶到了,山海关城头的大炮也轰鸣起来,将大顺军后续的援军拦腰截断。
爬上城头的大顺军战士全部被击落城下,变节叛降的部分守军也被斩杀殆尽。
北翼城暂时安全了。但大顺军就像狂风卷起的波浪,仍源源不断的向北翼城和西罗城奔涌。





明末那些事儿 第37章 不能再回头(1)
经过一天的激战,吴三桂算是领教了大顺军的实力。虽然大顺军死伤众多,但吴三桂也损失了几千人马。照这样消耗下去,关宁军早晚得玩儿完,因为吴三桂就这些人马,死一个少一个,而李自成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北大片地盘,不愁兵员的补充。
就在几天前,吴三桂还把山海关看做自己的命根子,非常不情愿八旗军到来,现在,他却急切盼望多尔衮快快来到。他站上城头不住的眺望东方,为什么还看不到摄政王多尔衮的影子?现在山海关军心不稳,死伤严重,没有大清兵的帮助,眼看就要支撑不下去了。
天黑的时候,吴三桂得到报告,八旗军已抵达欢喜岭,距山海关只有五里路程。他立即派出使者,催促多尔衮赶快入关。而多尔衮却非常沉得住气,驻扎在欢喜岭就是按兵不动。
救兵如救火,吴三桂急得嗓子眼都冒烟了,连续不断的派人催促,据史书上记载,“三桂遣使者相望于道,凡往返八次”,也没有请来多尔衮的救兵。
吴三桂心中恨恨地说:多尔衮,算你狠!
他明白,多尔衮对自己还有疑虑,特别是双方合作的条件还没有正式谈妥。当初的考虑是不是太天真了,多尔衮的胃口大得很!
生存还是毁灭,这确实是个严峻的问题。不能再等待了,必须给予多尔衮更大的让步,甚至……
吴三桂不敢再想下去了,他要亲自前去欢喜岭,拜见多尔衮,请求大清兵立即进关。
四月二十二日凌晨,吴三桂带领一百多名骑兵飞驰欢喜岭。
距离山海关五里处的欢喜岭,原名凄惶岭,因为有明一代,通过山海关去辽东的主要有三类人:戍边的士卒,充军的犯人和逃荒的难民,他们背井离乡来到此地,回望家乡恋恋难舍,瞻望前途一片茫然,心中自然凄惶,难受。
但有人觉得凄惶岭这个名字不吉利,偏偏愿意称它欢喜岭。因为那些不幸的人们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能够返归故乡时,同样经过此处,登上此岭,山海关近在眼前,又会有举足到家的“欢喜”。
一处山岭,两个名称,正反映出人们复杂矛盾的心理。今日的山海关前,不也正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吗?
今天摄政王多尔衮心情异常兴奋,他的脑海里不知为什么,忽然又浮现出顺治的母亲庄妃那姿色撩人的面容。父兄的遗志即将实现,虽然吴三桂还让人有些疑虑,但我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的!
当然多尔衮也很警惕,谨慎,因为他毕竟率领着大清朝几乎全部家当,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他登上威远堡,瞭望山海关前的战况。他必须进一步考察吴三桂的诚心,也迫切需要了解从未交过手的大顺军的战斗力。
这时忽然有人报告:明朝的平西伯吴三桂求见。多尔衮不仅抚掌大笑:
“天下在我掌中矣!”




明末那些事儿 第38章 不能再回头(2)
平西伯吴三桂不愧职业军人出身,说话一点不拐弯抹角,他向摄政王多尔衮抱拳行礼后,直截了当的提出:
“王爷,请立即发兵,助我剿灭流贼。事成之后,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大清。我则寻访先帝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与大清朝永结盟好。”
对吴三桂开列的条件,多尔衮没有反对。也许这时的多尔衮还没有更大的野心,能够占领黄河以北就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也许多尔衮别有所图,另有打算,故意的不动声色。不管怎样,多尔衮很爽快地答应了吴三桂的请求,并提出与吴三桂歃血盟誓:
“将军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我今领兵前来,就为成全你的意愿。”
他命人按照满族习俗,杀白马祭天,宰乌牛祭地,并吹响螺号助兴。多尔衮,吴三桂二人手牵着手,面向大海立誓。他们不拜玉皇,不拜佛祖观音,也不拜关老爷,因为山海关面临渤海,因此只拜海中的“煞水神“,求”煞水神“作证:诚心守誓,决不背盟。
多尔衮高兴地说:“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军进关,定会严明军纪,若有人敢动山海关一根草,敢拿一粒米,定以军法处置。望将军通告关内士民,万勿惊慌。请你带关宁军先打头阵,把流贼引出来,我率八旗兵突然杀出,管教李自成猝不及防,一战崩溃。”
他仰头想了想,慢悠悠的又说:“不过,你们跟流贼同为汉人,面目服饰一样,恐致误杀,请吴将军和关宁兵都按满俗剃发,以示区别,来不及剃发的士兵,就用白布缠臂,作为记号。“
吴三桂听了不由一怔,脑袋嗡嗡作响,感觉像被绑架了一般。但一想战场上刀枪无眼,多尔衮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
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杀败流贼再说!
于是他故作轻松的说:“剃发亦决胜之道,只要能杀败流贼,盟誓剃发无恨。“
很快,吴三桂跟他带来的一百多骑兵的头发被剃掉了,脑后都垂下了一条小辫子。吴三桂面无表情,内心却在滴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感觉自己已经变成一个不忠不孝的无耻之人。
吴三桂的内心在挣扎:我只是请兵,我不想投降,我是大明崇祯皇帝敕封的平西伯,绝不能留下汉奸卖国贼的千古骂名。李自成,刘宗敏,这可都是你们逼的,你们这伙十恶不赦的反贼!
他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从他决定向狡猾的多尔衮借兵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向汉奸卖国贼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走上了这条路,已不能再回头,他也不想再回头。
从欢喜岭回来后,吴三桂立即着手做两件事。
一是号令关宁军将士“裂白布三条,斜束项背”,以区别于农民军。我想象了一下关宁军的样子,活像庆功表彰大会上披红戴花,上台领奖的模范工作者,可惜花丢了,斜肩带背缠着的只有是三行白布条。
二是大开城门,放清兵入关。山海雄关的“镇东门”吱扭扭洞开,望关兴叹三十年的大清兵如一股洪流,浩浩荡荡直入山海关城。
现在的关宁铁骑,有大清兵做后盾,有恃无恐,士气高涨,都挺枪跃马,跃跃欲试。按照约定,吴三桂一马当先,率领关宁铁骑首先向石河西李自成的营垒发起冲锋。




明末那些事儿 第39章 不能再回头(3)
大决战。
昼夜强攻的大顺军天亮前已经停止了战斗,撤回石河西岸休整。
李自成吃惊于关宁铁骑顽强的战斗力,这真是一支可怕的劲旅,是他过去遇到的其他各地明军包括左良玉的军队无法比拟的,更不用说大顺军向北京进军途中所遇到的那些一触即溃的军队了。
李自成明白,下面,将有一场更加残酷的恶战,要想彻底击败关宁军,大顺军必须付出更惨烈的代价。
军师宋献策曾提醒注意大清军的动向,李自成却天真地认为,吴三桂与大清军仇杀多年,必不相救,即使来救,大清兵在沈阳,粮草衣物器械需要准备,也不是短时间能够来到的。
从北边的燕山到南边的渤海,大顺军一字长蛇阵排开,旌旗飘扬,战马嘶鸣。“成败决于一战“,为了保证这次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李自成把全部军队包括预备队都投入了战场。
刚刚吃过早饭,突然一声炮响,从山海关城内冲出一支人马,风驰电掣般直扑石河西岸大顺军的营垒。
吴三桂跨马提刀,身先陷阵,被激励起来的关宁士兵都像猛虎下山一般呼喊着,人人争先,个个奋勇,无不以一当百。
刹那间马刀闪闪,人头滚落。
大顺军在大将刘宗敏,李过率领下,也毫不示弱,拼命反击。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立即冲上去,以优势的兵力渐渐形成对吴三桂的三面包围。
“冲啊!”
“杀啊!”
一霎时,金鼓之声,呐喊之声传到百里之外。
李自成带领宋献策和少量亲兵,还有崇祯太子,立马高岗。战争全景,尽收眼底。
在大顺军的层层包围之中,吴三桂率领关宁军临危不乱,拼死冲杀,竟然杀出一条血路。但大顺军身经百战,训练有素,犹如海浪冲击般无穷无尽,很快又把吴三桂裹在核心。
吴三桂向左突围,军师宋献策的令旗就向左指,吴三桂向右冲击,宋献策的令旗就向右挥,大顺军如同一条暴怒的巨蟒,用尽全力把吴三桂缠绕起来,令其呼吸困难。
从早上交战到日上三竿,吴三桂带领关宁军左冲右突,一次次杀出包围圈,一次次又被大顺军重新围困,“阵数十交,围开复合”,关宁军逐渐减弱了冲击的势头。
吴三桂心急如焚,心中暗骂:“多尔衮,你真的见死不救吗?”
……此时埋伏在西罗城外的摄政王多尔衮,正眼睛一眨不眨的关注着战局的变化。
听着震天的杀声,八旗军群情激昂,都有一种上马杀敌的冲动。多尔衮身边的猛将阿济格首先沉不住气了,不住的催促:”快下令吧,吴三桂的关宁军快撑不住了!“
多尔衮坚决地摆摆手,他就是要让关宁军来消耗李自成的实力。损失了吴三桂的人马,有什么可惜,只有打掉了吴三桂的爪牙,他才会乖乖的就范。
他回头对阿济格,多铎等高级将领训话:“你们不能急躁冒进,流贼的战斗力很强,不可轻易出击。此战非常关键,大家要竭尽全力,打败了流贼,我们就为大清国立下了旷世奇功。“
太阳偏西了,大顺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收越紧,吴三桂的关宁军死伤惨重。
这时,从山海关方向忽然刮起一阵怪风。风起得那么猛,刮得那样凶,刹那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因为是逆风,大顺军士兵都睁不开眼睛。
多尔衮瞅准时机,果断地下令:
“出击!”




明末那些事儿 第40章 谁赢得了战争(1)
突然,从山海关方向刮起一阵怪风。
风起得那么猛,那样凶,刹那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因为是逆风,大顺军士兵都睁不开眼睛。多尔衮瞅准时机,果断地下令:“出击!”
进军的号角吹响了,数万憋足了劲蓄势待发的八旗兵在勇猛凶狠的阿济格,多铎率领下,如弦上之箭,一下子飞也似地冲了出去。惯于骑射的八旗军,从马上发射出一排排箭矢,像一阵箭雨密集地射向大顺军。
狂风的咆哮声,大炮的轰鸣声,万马奔腾的马蹄声和“哇哇”怪叫的喊杀声(在满语中,“哇”就是“杀”的意思)混合在一起,惊天动地,令人心胆俱裂。大顺军被打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当沙尘散开的时候,大顺军这才看清冲到眼前的是一支长相,穿戴,旗帜与关宁军绝不相同的军队,就像一群神秘的外星人突然从天而降,他们身形高大,面目狰狞,脑后都拖着一条小辫辫。连他们的战马,都身披铠甲,金光闪闪,刀枪不入。
“啊!鞑子。鞑子兵来了!鞑子兵来了!”
大顺士兵都惊呼起来,心理防线一下子崩溃了。与关宁军苦战了大半天的大顺军精疲力竭,已经无法抵挡凶猛的大清军。现在,他们打也打不了,跑又跑不动,有的干脆扔掉刀枪和弓箭,跪地求饶。
但凶狠的大清军满脸狞笑着,抡起大刀,根本不理会大顺兵痛哭流涕的的哀求,毫不留情的将他们砍为两段。陷入困境的关宁军看到盟军到了,顿时精神大振,乘势反攻。大顺军十五员大将当场被斩杀,勇冠三军的无敌大将军刘宗敏也多处中箭,身负重伤。
现在的战场上已经没有了战斗,只剩下杀戮。大顺军完全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和勇气,哭爹喊娘,到处乱窜,自相践踏,只顾逃命。八旗军和关宁军都杀红了眼睛,像追赶着一群孱弱的猪羊,比切瓜砍菜还轻松。
石河完全变成了一条血河,尸体塞满了河道,血水漫上了两岸。战场上到处都是死尸,有些缺胳膊断腿的士兵在痛苦地翻滚着,哀嚎着,抽搐着……有的士兵被马踏如泥。
站在高岗上观战的李自成见败局已定,大势已去,忍痛传令撤兵,带领亲兵卫队策马西去。
大清军,关宁军紧跟李自成之后,一直追出四十里才收兵。有些大顺兵跑到渤海边上,纷纷跳海逃命,被海浪卷走淹死的又不知有多少,留在岸上的,被清军赶上,都逐一斩杀。




明末那些事儿 第41章 谁赢得了战争(2)
一次关乎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山海关战役就这样悲壮的结束了。
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斗中,李自成无疑是最大的输家。他率领的大顺军几乎全军覆没,能征惯战的大将阵亡了十五员,从此再也没有实力和勇气抵挡住紧追不舍的八旗兵。
《明史》上说,“贼众大溃,自相践踏死者无算,僵尸遍野,沟水尽赤”,山海关前的石河从此真的成了一条死河,夜夜似乎都能听到冤魂凄厉的哭叫,谁也不愿再踏上这片荒凉的土地。
数万士兵暴尸荒野,这里面既有大顺士兵,也有吴三桂的关宁将士,最可怜的是那些被临时拉来推车子,赶骡驴,支援前线的民夫。
地上遗骨堆积如山,多年以后,人们路过此地,还能随手捡到散落的骨头。
二十年后,一位前来上任的官员,怀着好奇的心情巡视山海关战场,心情沉重地写下了一首诗:
二十年前战马来,石河两岸鼓如雷。至今河上留残血,夜夜青鳞照绿苔。
而吴三桂,也不是这场战争的真正受益者,他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一切。关宁军损失过半,他再也没有了跟多尔衮讨价还价的资本,只能俯首帖耳的接受多尔衮的调遣。
什么拥立太子,复兴大明,那都成了梦中的呓语,心中的理想彻底破灭了。想到京城中的老父亲,心爱的陈圆圆,还有家中三十余口亲人,他不禁潸然泪下。
现在吴三桂的脖子上仿佛套上了一根细链,他已经变成了一条驯服的走狗,任由多尔衮驱使,为大清朝卖命。
虽然他不甘心,不愿留下一个狗汉奸的千古骂名,但也只能把这股怨气深深地埋在心底,不敢表露,直到二十九年后的那一天……
至于多尔衮,他是名副其实的赢家,真正是“坐收渔人之利”。大清军付出了极小的代价,只损失了一员参将,就摘取了丰硕的胜利果实。
朱家面,李家磨,做成一个大饽饽,送给对门的赵大哥(指爱新觉罗氏,传说他们是赵宋王朝的后裔)
这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后来多尔衮曾轻松而自豪的说:“我朝定鼎燕都,统一之基,实始于石河之战,逆闯既歼,大业遂定。”
这是策略和智慧的胜利。多尔衮巧妙地利用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吴三桂困难凄惶的处境,有步骤而又迅速的诱迫吴三桂就范,为进军中原扫清了道路。
现在他看着战场上堆积如山的战利品,不由哈哈大笑,把它们全部赏赐给有功的将士。然后下令残存的关宁兵和山海关附近的士民全部剃发,向大清国效忠。
他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封吴三桂平西王,并当场把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自己的侄女建宁公主许婚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与吴三桂结为亲家。
平西王吴三桂赶忙向摄政王多尔衮三拜九叩行大礼谢恩。看着吴三桂匍匐尘埃虔诚叩头的样子,多尔衮志得意满,踌躇满志。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来到了!
下一个目标北京!




明末那些事儿 第42章 谁赢得了战争(3)
四月二十三日,大军整装待发。多尔衮调拨给吴三桂马步兵一万,来补充伤亡惨重的关宁军,让吴三桂担任先锋官,提前出发,快速追击狼狈逃窜的大顺军。
同时,多尔衮发布军令:“此次出征,除暴安民,剿灭流贼,安定天下,为崇祯帝报仇。不杀无辜,不抢财物,不烧房屋,有违犯军令者一定严惩!”
一路上,因战乱逃窜山中的老百姓听到这一号令,陆续返回家乡,迎接清军。
附录:建宁公主何许人?
最近,经常有人问我:看鹿鼎记,建宁应该是康熙的妹妹,顺治的女儿,皇太极的孙女,多尔衮的侄孙女吧吧?看沧浪怎样回答。
历史上建宁公主确实是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母,皇太极之第十四女。其母为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
建宁初号和硕公主。顺治十年(1653)13岁时嫁给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十四年晋封为和硕长公主。十六年(1659)十二月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
吴应熊与公主婚后,顺治十年(1654)授三等子,十四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十四年因其父吴三桂反叛清廷,同其子吴世霖皆被清廷处死。
吴应熊死后,康熙皇帝经常下诏慰藉公主,谓其“为叛寇所累”。四十三年(1703)公主去世,时年63岁。
历史上皇太极的共有十四个女儿,建宁公主是最小的,年纪比康熙大十三岁。她生母是庶妃,因此可能不太得宠,皇太极二女马喀塔,四女雅图,五女阿图都有留下名字来,建宁却没有留下名字。又嫁给清廷深为忌惮的吴三桂之子,那时她才13岁,这一辈子就注定是悲剧了。
建宁公主也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虚构人物,她最后成为主人公韦小宝的七位夫人之一。
在金庸笔下,这位金枝玉叶的公主却是一个有点心理变态的施虐狂兼受虐狂,常常是刚才还打得韦小宝鼻青脸肿,嘴歪眼斜,转瞬间就跪在地上大叫“桂贝勒”了。
她身世可怜,母亲本是神龙教为了得到《四十二章经》而安排进宫的一个卧底前明将领毛文龙之女毛东珠,而她生父也不是先帝,而是神龙教徒瘦头陀(后来因为吃了豹胎易筋丸而变得又矮又胖),她空有金枝玉叶的名头,却是个私生女,所以她有时对韦小宝有点过份,韦小宝看她着实可怜也就忍了。
《鹿鼎记》是小说,其中的建宁公主与历史颇有出入,如:
1.建宁原是康熙之姑姑,《鹿鼎记》一书将她安排成康熙的妹妹。
2.建宁公主下嫁吴应熊一事,于《鹿鼎记》书中写成建宁不只没嫁吴应熊,还阉割了他。
此外,鹿鼎记中的建宁还是一个有虐待他人以及被人虐待癖好的公主,而且还为韦小宝生了女儿韦双双。




明末那些事儿 第43章 北京保卫战(1)
四月二十六日下午,眼窝深陷,满脸尘垢的李自成带领残兵败将昼夜狂奔,返回京城。他不愿直接走东门,硬是绕了大半个圈子来到城北面从“德胜门”进入京城。图个吉利吧!
1...7891011...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