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大明的绝顶官僚申时行(当年明月先生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此人有着非常引人入胜的有趣叙述),有个孙子叫申济芳,被大顺军用绳子勒得窒息了,又用棍子狠打了一顿确认已经死亡。等家人把尸体领回家入殓时,忽然听到他喉咙里汩汩作响,灌进点水后,竟微微喘起气来,复活了。家人不敢声张,仍然把他放在棺材里运到江南,才算捡了条命。
就在四月十二日这个血泪横流的夜晚,大明的官绅人家个个咬牙切齿,并秘制白衣,暗藏兵器,盼望吴三桂快快到来。
他们对大顺朝李自成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
四月十三日天刚蒙蒙亮,北京城正门正阳门洞开,李自成在刘宗敏,李过,谷英,唐通等将领的簇拥下,率领十万大顺军,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离开了北京城。他“擎刀牵马”,一身戎装,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气概。
在队伍中间,有四个身份特殊的人物,他们是崇祯皇帝的三位皇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炯和吴三桂的老父亲吴襄。李自成对吴三桂还抱有最后一丝希望,他希望吴三桂能够顾念父子之情,君臣之义归顺大顺朝。
整个北京城,今夜无人入眠。早起的市民们打开大门,冷眼瞅着这支匆匆而去的队伍。有人在心中默默念叨:“这伙野蛮的贼兵,在战场上都死绝了吧!千万不要再回来!”当看到队伍中间三位未成年的皇子,黑衣黑帽,佝偻着身子,惶恐的伏在马背上,人们又不禁鼻子发酸,潸潸落下泪来。
四月十四日,大顺军到达通州。
四月十五日抵达密云。
四月十六日来到三河。
这时有人报告,从山海关来了六个文质彬彬,谈吐不俗的读书人,他们说吴三桂现在非常后悔,想到先帝已经驾崩,家人尚在京城,思来想去,决定还是向大顺朝请降。
这下又把李自成弄糊涂了。
这个吴三桂,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明末那些事儿 第27章 抉择(4)
生存还是毁灭。
攻占了山海关,发表了讨贼檄文,吴三桂有些累了,头脑也渐渐冷静了。他知道,跟李自成之间再也没有通融的余地,李自成很快就会发大兵征讨自己。
人们都传言,李自成有百万大军,很多名将如孙传庭,左良玉,陈永福,唐通等都被他打得丢盔卸甲,满地找牙,最后或战死,或逃窜,或归降。而山海关,一座孤城,弹丸之地,四万关宁铁骑,加上招募的新兵和归降的溃兵,也不足五万人马,怎么能抵挡住人多势众,气势汹汹的大顺军。
山海关前很快就会血流成河。怎么办?怎么办?平西伯吴三桂急得团团转。
生存还是毁灭,这确实是个问题!
突然,一个念头眼前一闪,这个念头,近几天已经在眼前闪过多次了,但他拿不定主意。
吴三桂召集自己的亲信将领和幕僚,还特意邀请了几位当地乡绅,希望听听他们的意见。大家七嘴八舌,义愤填膺,悼念先帝,痛斥闯贼,但对于如何对付大顺军,却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
最后一个叫胡守亮的部将打破了僵局,他说:“众寡不敌,不如向“北朝”请兵,共歼“李贼”,事成后重重的酬谢“北朝”。”
这正是几天来萦绕在吴三桂脑海里的想法,被胡守亮说了出来,吴三桂长出了一口气。
所谓“北朝“,就是雄踞辽东的满清,当初起兵时只有十三副铠甲,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人的经营,现在已经拥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十几万大兵,兵精粮足,勇猛善战,前几年松锦大战,十三万明军被打得全军覆没。这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果联合他们攻打李自成的大顺军,必定会一举成功。
吴三桂微笑着点头,大将杨坤,郭云龙拍手赞成。他的智囊童达行更是竖起大拇指:“好主意!春秋战国时有个申包胥,为了恢复楚国社稷,跑到秦国借兵,在秦庭哭了七天七夜,眼睛都哭出血来了,终于感动了秦王,派兵相助。唐朝安史之乱,叛兵猖獗,汾阳王郭子仪向回纥借兵15万,打败叛军,收复京都长安。这都是前朝有名的故事。只要向北朝借兵成功,伯爷就是当代的汾阳王郭子仪啊!“
但也有人提出疑义,特别是几位乡绅,他们担心清兵来了,如果赖在中原不走怎么办,这不是“开门揖盗”吗?
吴三桂笑了,连连摇头说:“不会。崇祯年间清兵几次进犯内地,都是抢劫财物,掠夺人口,然后退回辽东,从没占据中原一城一地。他们就是一伙贪婪的强盗,进入内地就是为了抢东西。只要清军帮我们打败流贼,我们不惜金银财宝重重的酬谢他们,如果还不满足,就把山海关外的土地全部让给他们。”
有位乡绅还是不放心,怯生生地问:伯爷,您准备让满洲兵从哪里进长城,与我关宁大军合兵一处,戮力杀贼呢?“
吴三桂想了想,说:“当年戚继光将军为了防备蒙古骑兵入侵,沿长城一带一千余里划分成三个防区,称为三协,也就是西协,中协和东协。崇祯二年清兵三路南犯,都是从“中协”即遵化县境进入长城,崇祯十一年,清军第二次入侵,从“西协”即密云县境进入长城,崇祯十五年南侵,也是从密云县北边的墙子岭进入长城。这次我们请清兵也从中协或西协进兵,抄闯贼的后路,我们从“东协”即山海关一带出兵,前后夹击,定让李自成首尾难顾,全军覆没。“
见大家再无异议,吴三桂命童达行执笔,综合以上意见,起草一封向满清摄政王多尔衮请兵的信。这是一封非常有水平的信:
“先帝不幸,九庙灰烬。今贼首僭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其败可立而待也。
“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
“夫除暴剪恶,大顺也,拯顺扶颠,大义也,出民水火,大仁也,兴灭继绝,大名也,取威定霸,大功也。况流寇所聚金帛子女,不可胜数,义兵一至,皆为王有,此又大利也。
“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有人说:从这封信开始,吴三桂投靠了满清,成了可耻的汉奸。
其实,认真分析,这只是一封向清廷摄政王多尔衮“请兵”的信,而不是“请降”的信。吴三桂自称”亡国孤臣“,代表南朝(明朝)恳求北朝(清朝)出兵,目的是帮助他报君父之仇,中兴大明。
这时的吴三桂,仍然是大明朝忠心耿耿的平西伯。
看完这封“请兵信”,平西伯吴三桂很满意。
他恳求六位本地乡绅,希望他们前往京城去见李自成,谎称自己仍愿意归降,好拖住大顺军进军的脚步。
然后命令副将(副总兵)杨坤,游击将军郭云龙二人火速离开山海关,昼夜兼程,前往盛京(今天的沈阳)面见多尔衮,速求救兵。
可吴三桂并不知道,这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并没在盛京。这位不速之客,正统帅着十几万精兵,雄赳赳,气昂昂,大步向前,即将跨过万里长城。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决战临近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28章 天下掉下个吴三桂(1)
吴三桂所谓的“北朝”,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正当盛年的一代英主皇太极“无疾而终”。他的死因,众说纷纭。
有人说,他是积劳成疾,劳累而死。像明太祖朱元璋一样,皇太极也是皇帝中的劳动模范,一生鞍马劳顿,勤于政务,殚精竭虑。可能爱新觉罗家族本来就有“风眩”的遗传基因,七年以后,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也因同样的病症溘然长逝,更凑巧的是,九十年后,他的雄才大略的曾孙雍正又因“中风”突然死在工作岗位上。
也有人说,皇太极是伤心过度,为情而死。由于挚爱的妃子海兰珠去世,他朝夕追思,寝食俱废,长期的哀痛戕害了他的健康。谁能想到戎马一生,叱咤风云的铁血硬汉,竟还拥有这样一腔感人至深的侠骨柔肠?并且,他还将这粒痴情的种子,植入了亲爱的儿子小福临的心中。
当然,野史上还有一种比较胡扯的说法,说皇太极是死于谋杀。他最器重的十四弟多尔衮伙同一位风姿撩人,工于心计的女人,在他经常饮用的牛奶里,加入了超标的三聚氰胺,让皇太极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中毒而死。
皇太极共有五位正妻,有意思的是,她们都不是满族人,而是蒙古人。并且其中的三位,还出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同一个家庭。大福晋海兰珠和侧福晋布木布泰是同胞姐妹,而皇后哲哲则是她们两人的亲姑姑。
布木布泰这个名字,你可能有些陌生,但她后来的一个称呼你一定知道,叫做“庄妃”,又叫“孝庄太后”,在野史中她还有个乳名,叫“大玉儿”。她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今年刚刚六岁。布木布泰虽然不是皇太极最最漂亮的妻子,却是一个最有才华,颇具政治头脑的女人。
通过和平友善的联姻方式,皇太极建立起牢固的满蒙联盟,随后又征服了朝鲜。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他组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拥有了一支相当强大的军队。
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名“满洲”,改“大金”国号为“大清”,正式称帝,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
不久,他又亲自指挥八旗兵在松山与明军展开决战,使13万明军全军覆没,从此明朝一蹶不振。
接下来,他将进军中原,争夺天下……
但就在皇太极雄心勃勃,豪情满怀的时候,却突然撒手人寰,驾鹤西游。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皇太极走得太匆忙了,白天忙碌了一天,一点要走的迹象都没有,晚上却突然驾崩在盛京(沈阳)清宁宫的御榻上,临死前没有跟家人说上哪怕只言片语。
满族人推举接班人还没有父死子继的习俗,皇太极之后由谁继承大位,一下子成了一个棘手问题。不少人擦拳磨掌,跃跃欲试。
当年的四大贝勒,死的死,亡的亡,如今只剩下礼亲王代善一个人硕果仅存。代善本来性格谦和,现在又年过花甲,自然无意再争皇位,但他辈分长,威望高,又掌握着八旗中的两红旗(正红旗和镶红旗),在关于接班人的问题上,他说话很有分量。
当年的四小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这时都已长大成人,且个个精明强干,功勋卓著。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二贝勒阿敏的弟弟,从小由努尔哈赤养育长大,青年时代就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现在作为镶蓝旗旗主,又掌管着六部中的刑部,他与堂弟多尔衮两人是皇太极最信赖的人。虽然他没有资格竞争皇帝宝座,但他把这关键的一票投给谁,谁在皇位争夺战中就占据明显的优势。
英郡王阿济格,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三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勇敢善战,屡立战功,特别是多尔衮,文武全才,智计百出,多次统兵出征,功勋卓著。他们三兄弟掌握着八旗中的两白旗正白旗和镶白旗。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是睿亲王多尔衮的铁杆粉丝,力挺多尔衮当皇帝。
爱新觉罗?多尔衮,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与我们最近常打交道的吴三桂同岁。
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年仅十六岁的多尔衮与小弟多铎随皇太极出征蒙古,两兄弟冲锋在前,斩获颇多。皇太极非常满意,当即授予多尔衮“墨勒根岱青”的光荣称号,“墨勒根岱青”翻译成汉文,就是“睿智”的意思,而授予多铎的荣誉称号是“额尔克楚虎尔”,翻译成汉文,是“勇敢”。
在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多尔衮以“聪明机智”著称,是皇太极之后,最足智多谋,富有政治头脑的人物。皇太极称帝时论功行赏,分封给多尔衮的爵位就是“睿亲王”,睿亲王者,“聪明王也,让他统摄位居六部之首的吏部。
在觊觎皇位的众多选手中,睿亲王多尔衮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位。他的竞争资本,除了本身的赫赫军功,还有身后的正白旗,镶白旗和骁勇善战的两个亲弟兄。
多尔衮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他早就盯着皇太极空出来的那个位置了,但脸上却尽量表现得若无其事。
他的心中十分焦虑,因为他的竞争对手,也是一个非常强大,非常可怕的人。




明末那些事儿 第29章 天下掉下个吴三桂(2)
叔侄争位。
爱新觉罗﹒多尔衮,满族,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与我们最近常打交道的吴三桂同岁。
崇祯元年(1628年)二月,年仅十六岁的多尔衮与小弟多铎随皇太极出征蒙古,两兄弟冲锋在前,斩获颇多。皇太极非常满意,当即授予多尔衮“墨勒根岱青”的光荣称号,“墨勒根岱青”翻译成汉文,就是“睿智”的意思,而授予多铎的荣誉称号是“额尔克楚虎尔”,翻译成汉文,是“勇敢”。
在努尔哈赤十六个儿子当中,多尔衮以“聪明机智”著称,是皇太极之后,最足智多谋,富有政治头脑的人物。皇太极称帝时论功行赏,分封给多尔衮的爵位就是“睿亲王”,睿亲王者,“聪明王也,让他统摄位居六部之首的吏部。
在觊觎皇位的众多选手中,睿亲王多尔衮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位。他的竞争资本,除了本身的赫赫军功,还有身后的正白旗,镶白旗和骁勇善战的两个亲弟兄。
多尔衮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他早就盯着皇太极空出来的那个位置了,但脸上却尽量表现得若无其事。
其实他心中十分焦虑,因为他的竞争对手豪格,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人。
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三十五岁,他虽然是多尔衮的侄子,却比多尔衮还年长三岁。史书上说豪格人才出众,武艺不凡,久经沙场,屡获战功。豪格唯一的缺憾,就是他不是皇太极的正妻所生,属于庶出。
皇太极称帝时,共分封了七个满族皇室王爷,豪格被封为肃亲王,与几位声名显赫的叔叔平起平坐。皇太极生前亲自掌握的两黄旗(正黄旗和镶黄旗)全力支持他,豪格本人又是正蓝旗旗主,掌管着六部之中的户部,实力确实不可小觑。
今天,两黄旗的八个大臣正聚在豪格家里,宣誓效忠。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高声说:“我们都推举肃亲王继位,如果有谁敢不答应,就让他人头落地。”
为了争取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支持,豪格派出两个心腹去见济尔哈朗。说明来意后,济尔哈朗先是一怔,然后痛快的表示支持。他提醒:
“新皇需诸王共同推举,你们还要看看睿亲王什么意思。”
睿亲王多尔衮正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阿济格和多铎都是直肠子,急得都给多尔衮跪下了,恳请他挺身而出继承皇位。多铎说:
“你不继位,难道是惧怕两黄旗大臣吗?我和阿济格可是谁都不怕!”
多尔衮白了多铎一眼,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应该先摸清两黄旗那些人的底。“
多尔衮找到正黄旗大臣索尼,询问索尼对皇位继承人的意见。索尼根本不顾及多尔衮的面子,斩钉截铁的说:“先帝有皇子在,我只知道立皇子,其他的一概不知。“
多尔衮碰了一鼻子灰,脸色铁青的退回来。他知道两黄旗那些人王八吃秤砣,看来是都铁了心了。
皇太极去世后第五天,商定皇位继承人的专题会议在停放皇太极梓宫的崇政殿举行,会议由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主持。
多尔衮一进入会场,就感觉气氛异常。两黄旗护军全副武装,弯弓搭箭,把崇政殿团团包围起来。鳌拜,索尼首先抢着发言:
“肃亲王豪格是先帝长子,正当壮年,有功于国家,我们主张立肃亲王为帝!“
多尔衮不由勃然大怒,厉声呵斥道:“各位王爷在这里推举新皇,哪里有你们奴才说话的资格!王爷们还没有发言,你们却在这里大言不惭,没大没小,懂不懂规矩!速速退下!“
鳌拜等人没想到多尔衮会突然发这么大火,一时愣住了,退下去低着头暂不说话。
会场里一下子陷入沉默。
阿济格和多铎提议由多尔衮继位,因为睿亲王是先帝生前最为器重的人,文武双全,多次统兵出征,独当一面,战功赫赫,众望所归。
多尔衮看到两黄旗大臣剑拔弩张的架势,不肯轻易表态,他不想在先帝的梓宫前酿成流血冲突。豫郡王多铎看不惯多尔衮那种瞻前顾后,婆婆妈妈的样子,早已经不耐烦了:
“如果你不答应,那就立我为帝吧,太祖(努尔哈赤)的遗诏中提到过我的名字,我当然有资格继承皇位。“
多尔衮气恼多铎的莽撞冒失,就没好气的说:“太祖的遗诏里也提到了豪格,并不是只有你的名字。”
多铎见兄长不支持,就又推出第三个人选:“不立我也行,论年高望重应该立礼亲王。“
礼亲王代善根本无意皇位,连忙摆手说:“睿亲王如果应允,自然是国家之福,不然的话,就由先帝的长子豪格继位。至于我,一把老骨头,已经不中用了。”
肃亲王豪格见礼亲王代善这样谦让,也不好表现得太露骨了,就象征性的也谦虚了一句:我福小德薄,哪里能担当如此重任啊。“
见豪格谦辞退让,鳌拜,索尼等八大臣有些急了,他们情绪激动的大声说道:“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恩情大如天,如果今天不立先帝的的儿子,我们宁肯死在先帝的梓宫前。”
崇政殿内一片寂静,空气紧张得好像吹口气就能爆炸似的。




明末那些事儿 第30章 天上掉下个吴三桂(3)
崇政殿内一片寂静,空气紧张得好像吹口气就能爆炸似的。
多尔衮的脑子在飞快地旋转着。
他知道今天自己的皇帝梦即将泡汤,但也绝不能让豪格这小子登上那个位置。怎么办?他的脑海里忽然掠过庄妃布木布泰那漂亮可人的面庞。庄妃的儿子福临活泼可爱,出生时头顶有一绺头发耸立不倒,人们都说这是“龙凤之姿”。想到这里,聪明的多尔衮忽然有了主意。他清清嗓子,不紧不慢地说:
“你们大家说的不错,我也赞成由皇子继位。既然肃亲王已经谦让退出,没有争夺皇位的的意思,那就立先帝的小儿子福临吧。不过他才刚六岁,还不会处理朝政,就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暂时辅佐,待他成年后归政。大家不会有什么意见吧?”
这一提议,出乎所有人意料,大家都愣住了。
济尔哈朗一听自己名列辅政大臣,一下子来了兴致,当即举双手赞成。
对于两黄旗大臣来说,只要立皇子就行,无所谓哪一个,只要是皇子继位,两黄旗就仍是天子统领的旗,他们的地位就不会受到影响。
至于豪格,也哑巴吃黄连无话可说。因为福临是先帝的儿子,并且是正妻所生,比自己出身高贵。他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干嘛要谦虚呀!都说“谦受益,满招损”,纯粹骗人,今天,都是谦虚惹的祸啊!
一场天大的危机就这样轻松的化解了。
睿亲王多尔衮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推举这样一个小孩子当皇帝,他仍然能够包揽大权,虽无皇帝之名,却有皇帝之实。等有一天,他的地位巩固了,条件成熟了,照样可以踢开小傀儡,自己当皇帝。
更重要的是,拥立福临,能够暂时团结各派势力,巩固满蒙联盟。否则,两黄旗与两白旗必然会兵戎相见,发生火并,国运蒸蒸日上的大清国就会四分五裂,毁于一旦,别说将来征服明朝,入主中原,就是如今在关外的生存也会面临严重问题。
妥协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智慧,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睿亲王多尔衮用他的大局意识,高瞻远瞩,老谋深算,证明了他无愧于王爵中的这个“睿”字,无愧于皇太极授予他的“墨勒根岱青”称号。
在随后的日子里,多尔衮继续发挥他的聪明才智,手段毒辣,又拉又打,分化瓦解了两黄旗大臣与豪格的攻守同盟,八大臣中有四个很快投入多尔衮的怀抱,桀骜不驯的鳌拜,索尼等则被抄没家产,削职为民。不久,又找了个借口,将豪格在正蓝旗中的几个心腹处死,豪格则被削去王爵,废为庶人。
对于每天并排而坐的济尔哈朗,他也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就不间断的打压他,让他抬不起头来。济尔哈朗还算知趣,第二年(1644年)正月初十,他当着多尔衮的面诚恳的对文武大臣们说:“今后如有什么事需要请示我和睿亲王的,都先去请示睿亲王。”
从此,睿亲王多尔衮站稳了脚跟,独揽了大权,并且由辅政王晋升为摄政王,更加无所忌惮了。
真正的多尔衮时代正式开始。
他雄心勃勃,意气飞扬,一心要建立辉煌的伟业。出兵明朝,占据中原,这是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两位前辈的遗愿,也是他的宏愿。
这时,他并不知道李自成已经攻陷了北京城。但是有一个人讲了一番话,坚定了多尔衮实现这一宏愿的决心。
讲话的这个人,是清朝开国史上功业煊赫的一位大人物。
1...56789...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