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但后来,朱由检的观念却改变了。因讨厌大臣们结党营私,窝里争斗,他把感情的天平开始向太监一侧倾斜。从此宫廷里太监人数激增,很多被派往各地充任监军。
崇祯派到南京来的大太监叫韩赞周,担任南京内守备(官职名)。据史书记载,韩赞周还是一个不错的阉人,年纪一大把了,也没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应该算是太监中难得的好人。
在众多中国皇帝的心目中,太监才是最亲近,最忠诚的人。他们认为太监“无鸟一身轻”,没有妻子儿女拖累,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心目中只有皇上,能够全心全意为皇上服务。
五代时期有个南汉小朝廷,还曾专门制发过一个文件,规定凡想进入高层领导圈的男人,必须先阉割了,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境界后,才有资格接受提拔。
噩耗
崇祯十七年春天,中国的北方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百姓生灵涂炭,皇帝自缢殉国,而长江以南,因有长江天险阻隔,仍保持一片安宁祥和气氛,莺歌燕舞,追欢逐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空彻夜飘散着香艳的歌声。
南京城内,一个身材短小,面目黑瘦,表情坚毅,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不禁喟然长叹:“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
这个人就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他正为日益恶化的时局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自从三月初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以后,就再也没有收到北京城的任何讯息。
南京的官民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中。
明末那些事儿 第155章 大臣们很纠结(3)
噩耗。
崇祯十七年春天,中国的北方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百姓生灵涂炭,皇帝自缢殉国,而长江以南,因有长江天险阻隔,仍保持一片安宁祥和气氛,莺歌燕舞,追欢逐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空彻夜飘散着香艳的歌声。
南京城内,一个身材短小,面目黑瘦,表情坚毅,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不禁喟然长叹:“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
这个人就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他正为日益恶化的时局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自从三月初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以后,就再也没有收到北京城的任何讯息。南京的官民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中。
四月初一日,史可法大会臣僚,誓告天地,发布檄文,号召南方各镇兵将勤王救驾。他亲自率领三千精兵首先渡江北上。
史可法能够调动的人马实在少得可怜。就在他率军抵达南京对岸的浦口时,忽然接到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京城失陷,崇祯帝乘船从海道南下,很快就能到达南京。
史可法心中略感欣慰,赶快写信把这一消息通知留守南京的同事们,让他们做好迎接皇上的准备。南京的官员信以为真,一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
谁知第二天却传来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的消息,包括太子朱慈烺在内的崇祯的三个儿子也都被李自成抓获,未能逃出京城。
这真如晴天霹雳,把史可法震懵了。他面北长跪,放声恸哭,以首触柱,把头撞得鲜血淋漓,血一直流到脚跟。
他下令全军缟素,为皇上发丧,然后决定带兵直奔京城,与闯贼李自成决一死战,宁肯战死,决不回头。
这时的史可法因为悲痛,已经失去了理智,手下的谋臣苦苦解劝:“大帅,大帅,您是江南官民的主心骨。国不可一日无君,我们还是应该先回南京,拥立新君,否则,国家就真的完了。”
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史可法想到了肩上的责任,他擦擦眼泪,慢慢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该拥立哪一位宗室做下任皇帝呢?
立亲pk立贤。
北京的朝廷覆灭了,作为留都的南京很自然的成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留在南京的官员惶恐,悲哀,但也按捺不住兴奋。闲置多年的弟兄们,时来运转,也许大翻盘的机会到了!
他们都在考虑下一任皇帝的人选,一场勾心斗角的激烈斗争迅速拉开帷幕。
拥立新君,关键要看血缘,谁跟崇祯帝血统近,谁就有资格当皇帝。最合适的人选当然是崇祯的太子朱慈烺,但不幸的是朱慈烺跟他两个弟弟都在闯贼手上,李自成好像也不会发善心送他们来南京。
哎!这一支算是指望不上了!于是,其他几位候选人浮出了水面。
崇祯的爷爷万历皇帝朱翊钧,另外还有直系子孙四位在世:
福王朱由崧,崇祯帝朱由检的堂兄弟。他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崇祯十四年在洛阳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做成“福禄宴”吃掉了。福王的封地在河南,但现在朱由崧正避难逃到南京附近的淮安。
惠王朱常润,崇祯的叔叔,封地在荆州,被张献忠的农民军赶到广西去了。
桂王朱常瀛,崇祯的叔叔,封地在湖南衡州,也逃难到了广西。
瑞王朱常浩,崇祯的叔叔,封地在陕西汉中,躲避战乱来到四川重庆,可他再也逃不出去了,因为张献忠的农民军很快占领了四川。崇祯十七年六月,朱常浩被张献忠抓获。
据说瑞王被杀那天,天空忽然响起一个炸雷,吓得刽子手打个寒颤,鬼头刀差点落地。八大王张献忠仰面朝天大声呼喊:“老天爷啊,如果你再打一次雷,我就饶了朱常浩的小命。”可等了半晌,老天爷竟再没吭声。朱常浩的运气就差了那么一点点。
通过对以上四位热门候选人的资格审查,投票表决,大众评委给出了结论:福王朱由崧pk成功。理由如下:
第一,在崇祯帝的几位亲叔叔中,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居长,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正是遵循这一规则,才将皇位传给长子朱标(即懿文太子,英年早逝)的儿子朱允炆(建文帝),而没有传给朱允炆的几位叔叔。
第二,朱由崧跟朱由检是兄弟,而惠王,桂王都比崇祯高一辈,“兄终弟及”的继统伦序比“侄终叔及”更合适(其实朱由崧比朱由检还年长两岁呢),否则,太庙里先帝崇祯朱由检的牌位不好摆放。
第三,朱由崧如今就在淮安,距南京近在咫尺,而他的几位叔叔却远在广西,四川。
不论按继统伦序,还是地理位置,朱由崧都占有明显优势。看来,坐上那把高高在上的龙椅,朱由崧是最有希望的了。
可是,就在大家认为万事大吉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几位专业评委却都突然摇摇晃晃激动地站了起来,坚决反对。
大家一瞧,原来是南京兵部右侍郎吕大器,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广,都察院右都御使张慎言等,他们可都是南京各部院举足轻重的“大佬“,人们公认的清正廉明,颇具声望的股肱之臣。另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号东林党人。
东林党人给出的理由是:朱由崧不贤。说句大白话,就是人品不好。具体讲,朱由崧有七大缺陷:“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
于是,兵部右侍郎吕大器等人推出一个新人选:潞王朱常淓。
他们解释说:桂王,惠王路远难来,万历皇爷不是还有个亲侄子朱常淓在淮安吗?这位贤王面目慈祥,心地善良,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作为崇祯帝的堂叔,血缘关系也不远哪。
我们力挺潞王朱常淓!
放着万历皇帝的亲儿孙不立,却推荐他的侄子,有毛病啊!但吕大器等人的观点却代表了南京朝野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幕后的策划师则是当时的东林党领袖钱谦益。
被崇祯帝罢官在家闲居的钱老先生虽已年过花甲,但不辞辛苦,最近两次从老家常熟(今江苏常熟市)赶到南京,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建议迎立潞王朱常淓。正在家中守孝的东林党人雷縯祚,礼部主事周镳也跑出来四处串联,宣传发动。一时间,拥戴潞王的“立贤派”在南京朝廷占据了上风。
其实,据史书记载,潞王“指甲长六七寸,以竹筒护之”,平日以“广求古玩”为嗜好,吃喝玩乐,胆小怕事,与所谓“素有贤名”根本对不上号。
钱谦益等人对潞王并没有多少了解。他们抬出朱常淓,目的就是排斥福王朱由崧。他们为什么这样讨厌朱由崧呢?
这话说起来可就长了
明末那些事儿 第156章 大臣们很纠结(4)
水有源,树有本。
朱由崧的奶奶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宠爱的郑贵妃,因为皇后无生育,朱翊钧曾答应郑贵妃,只要你生下儿子,就保证立为太子。据说朱翊钧还仰面对着月亮发过誓,并把誓言写在纸上,郑重其事的交给郑贵妃保存。
虽然西方的莎士比亚老先生说过,不要对着月亮盟誓,因为它是阴晴圆缺,变化不定的,可朱翊钧先生发过誓后,愣是牢牢的记在了心底,几十年都没有忘记。
有一件事情,朱翊钧想起来就后悔。
那天他想洗手,让宫女端来一盆水。因为皇帝也是人,难免有时也要洗手。但朱翊钧洗完手后,却没有马上让宫女离开,而是对着她那一双白嫩灵巧的小手产生了兴致,拉过来不住的打量,摩挲,最后竟不知不觉将漂亮宫女揽进怀里,“幸”了。
“幸”过以后,朱翊钧也没当回事,就扔到脑瓜后去了。没想到一枪命中,王宫女竟怀上了龙种,十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崇祯帝朱由检的父亲,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
心爱的郑贵妃还没生皇子,王宫女倒先生下了龙种,朱翊钧觉得对不住郑贵妃,因此也捎带着不待见朱常洛这孩子。
为了弥补自己的疏忽,从此以后,朱翊钧几乎天天在郑贵妃宫里留宿。郑妃的肚子也算争气,四年后,终于为皇上也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
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则,皇长子朱常洛应该立为太子。朝中的大臣们多次提出来,但朱翊钧就是不答应。因为他想把皇位留给受宠的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
废长立幼,历来为大臣所忌。固执的大臣们前仆后继,不怕降职,不怕离婚,不怕坐牢,不怕充军,甚至不怕杀头,坚持要求皇上把皇长子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就是万历年间闹腾了十五年之久的“争国本“事件。
指定皇位继承人,在封建君臣看来是头等大事,是国家维稳的重要举措,因此称做“国本”。即使贵为皇帝,也不能随意破坏规矩。其实大臣们对朱常洛也没什么特别印象,他们之所以孤注一掷的“争国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原则。而坚持原则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他们大部分是东林党人。
闹得沸沸扬扬的“争国本”事件,是大臣和皇帝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文武百官的力争下,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已20岁的朱常洛才勉强被册立为太子。
为了安慰郑贵妃,朱翊钧封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福王,希望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宝贝儿子一辈子都能幸福安康。
“国本”虽然争到了,但朱常洛的危机并没有结束,皇宫之内和朝廷之上的斗争仍在继续。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一个疯疯癫癫的男人,手持枣木棍,突然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宁宫,见人就打,一棍击倒了守门的太监。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梃击案”。
这个疯子到底想干什么?背后有没有人主使?“梃击案”审了很长的时间,也没审出个结果,最后不了了之。
终于,万历皇帝朱翊钧驾鹤升天,朱常洛苦苦熬过了整整三十八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就在他即位第三十天的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竟莫名其妙地去世了。
随后围绕短命皇帝朱常洛的突然死亡,皇宫里又发生了著名的“红丸案”和“移宫案”。“明季三案”使朝臣与郑贵妃母子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很多东林人士坚持认为,三案的发生与郑贵妃及福王朱常洵不无关系。
后来,得势的九千岁魏忠贤为了专权,借“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组织手下人编篡了一部大作《三朝要典》,作为东林党人结党营私,挑拨皇室关系,诬陷福王,郑贵妃的罪证,妄图将朝廷之上的东林党人一网打尽。
从此,“三案”成为东林党人与阉党反复激烈较量的工具。
作为老福王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是东林党人眼中的一粒沙子。
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不懈努力,万历皇帝朱翊钧和郑贵妃希望立爱子朱常洵为太子的图谋才最终化为泡影。他们担心,一旦朱由崧上台,势必重翻旧账,打击报复,东林党人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
东林党人的担心不能说全无道理。钱谦益,雷演祚两人曾经对兵部右侍郎吕大器说:“福王觊觎天位,几酿大祸,若立其子,势将修衅三案,视我辈为俎上肉。”
钱谦益,吕大器等东林党人借“立贤”名义阻止朱由崧出山,既有他们的私心,更有他们的恐惧和无奈。
明末那些事儿 第157章 大臣们很纠结(5)
(朱由崧的奶奶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宠爱的郑贵妃,因为皇后无生育,朱翊钧曾答应郑贵妃,只要你生下儿子,就保证立为太子。据说朱翊钧还仰面对着月亮宣过誓,并把誓言写在纸上,郑重其事的交给郑贵妃保存。
乍看这些文字好像有戏说的成分,其实都有历史依据,史书上说:“神宗偕贵妃特诣殿行香,要设密誓,因御书一纸,封缄玉盒中,贮贵妃处为信。”)
另一种声音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选择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是最正确,最科学,最民主的做法。但这一观点在古代宗法社会里却行不通。因为如果“以贤不以亲”,天下所有藩王都有资格起来争夺皇位,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天生昏庸,愚不可及。
在家中孝养老母的扬州进士郑元勋,一听到东林党人舍福王立潞王的议论,不禁长叹一声:“祸乱从此开始了!”
他解释说:“应该立的人不立,那么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在武昌拥立一位藩王,郑芝龙在福建也拥立一位藩王,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人能够阻止?再说立了关系疏远的潞王,把血统亲近的福王置于何地,是囚禁起来,还是杀掉?这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哪!”
“争国本”的激烈斗争,使大批东林党人赢得了声誉,因为他们坚持了原则,主持了公道。
可今天的钱谦益,吕大器等人,又一次面临着“争国本“的考验,却因为个人利害荣辱的考虑,选择了潞王,放弃了原则。
但坚持原则的人还是有的。比如都给事中章正宸,就一直力挺福王。他的观点是:当光宗朱常洛一支尚在时,就以光宗为“国本”,当光宗的子孙都没有了的时候,就应以福藩为“国本”。如果说潞王可以越过福王,那么老福王朱常洵也就能够越过光宗,那还有什么国本可言!
在外的武将们也坐不住了,开始各怀心事。驻兵扬州城外的总兵官高杰征询淮扬(淮安和扬州)巡抚路振飞的意见。路巡抚的回答斩钉截铁:“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唯有福王。”
路振飞一面在当地召集民兵,训练精兵数万,一面派出十七位将官沿淮河一线严加防守。有人劝路振飞离开淮安前往南京拥立新君,路振飞感到为难。他动情的说:我一旦离开驻地,淮安,扬州都会保不住,天下大事就没法收拾了。
他把希望寄托在驻兵浦口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身上,给史可法写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伦序当在福王,请司马早定大计。”
第三套方案
立亲(朱由崧),还是立贤(朱常淓)?两派争执不下,都写信征求兵部尚书史可法的意见。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安排好浦口一带的防务,正准备带几名亲兵回南京主持大计,淮扬巡抚路振飞和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的亲笔信都到了。
史可法是著名东林党元老左光斗的学生,当然倾向于“立贤派”的意见。他捧着吕大器,姜曰广等人为福王朱由崧总结出来的“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不住的点头。
但史大人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他担心舍亲立疏,会有人内心不服,引起麻烦和混乱,不利于今后恢复大明的事业。于是辗转反侧,反复权衡,左右为难。
正当史可法愁肠百结,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很快使他拿定了主意。这个人就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他托人给史大人捎来一句口信:
“立君以贤,不宜拘泥于伦序。”
马士英,字瑶草,万历十九年(1591)生人。
他本来姓李,祖籍广西梧州府藤县(今广西省藤县),与抗清名将袁崇焕同乡,在五岁的时候,被贵阳一个贩卖槟榔的小商人认作螟蛉义子,从此姓马,成了贵阳人。
崇祯十五年(1642),马士英就任凤阳总督,在同农民军作战中,屡次获胜。江南能保持这样繁华安定的局面,少不了马总督一份功劳。
凤阳在南京附近,是大明王朝第一任ceo朱元璋的故里,朱元璋的祖先和父母的尸骨都埋葬在这里。这里是大明王朝的“圣地”。因此凤阳总督一职非常引人注目。
在明朝地方官中,凤阳总督是很有实权的职位。何况马士英麾下还节制着四员身经百战的大将,都是没人敢惹的牛人。
对于马总督的意见,史可法不能不重视,他认认真真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想法,顾虑及吕大器等人总结的福王朱由崧的七大缺陷,都告诉了马士英,并邀请马士英前来浦口商谈国是。
接到史可法的亲笔信,马士英受宠若惊,即刻动身。
在史可法驻兵的浦口,朝,野两位最有权势的人物进行了一次亲切友好的交谈,就一些双方均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看法,最后达成了一个折中意见:既不拥立福王,也不拥立潞王,而是推举崇祯皇帝的一位亲叔叔,桂王朱常瀛来主持国政。
史可法解释说:“潞王虽然贤明,但关系疏远,福王血统亲近,但有七大缺陷。既为人贤明,又关系亲近的,只有桂王。至于潞王,可以让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全国的军队。”
马士英举双手赞成:“这是个非常合理的方案,但必须行动迅速,因桂王远在广西,要避免夜长梦多。”
留守南京的官员听到这一提议,也比较满意,因为只要不拥立福王朱由崧,他们便没有什么担心。
南京的礼部官员立即安排车马仪仗,准备前往广西迎请桂王朱常瀛。
凤阳总督马士英心里美滋滋的,作为地方官,能与南京第一重臣史可法共同决策,事实上他已经成为拥立新皇的第二号人物。
金光灿烂的大好前程正在向他招手。
从浦口一回到凤阳,马总督就兴冲冲的召集下属,准备宣布拥立桂王的决定。这时,一名亲信幕僚快步走到他身边,咬着耳朵悄悄说了几句话。
马士英不听犹可,听了以后浑身一颤,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明末那些事儿 第158章 朱由崧不容易(1)
凤阳总督马士英很郁闷。
据亲信的幕僚报告,受自己节制的四员武将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集体反水。他们没跟上级领导打招呼,就擅自相互联络,准备拥戴福王朱由崧当皇帝。
如同一桶冷水从头泼到脚,马士英感觉脊背生冷,手心冒汗,对未来的满腔热望瞬间遭遇寒流。
他又生气,又害怕。如果离开这四员赫赫有名的大将,自己无疑就成了光杆司令,被彻底架空。
他不明白,这四个只懂得打打杀杀的粗人,怎么会跟一身毛病的福王朱由崧搅和在了一起。
他赶紧打发心腹再去继续打探消息。
福王的幸福生活
朱由崧从小是在蜜罐里长大的。
他的父亲朱常洵在朝中大臣的激烈反对下,图谋成为太子的愿望化为泡影。为了补偿爱子,万历皇帝封朱常洵为福王,并为他大肆操办婚事,用公款大摆筵宴几百桌,共花掉三十万两白银,远远超过了他的哥哥,太子朱常洛的结婚费用。
同时,万历皇帝下令为朱常洵修建王府,又前后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相当于规定造价的十倍。
福王朱常洵的封地在河南洛阳。按照祖制,皇子被封为藩王,就应该离开京城前往封地,名曰“就藩”,在没有特诏的情况下,一律不准进京。可朱常洵赖在北京,就是不去洛阳。
朝中大臣们坐不住了,认为朱常洵仍在虎视眈眈太子的位置,又开始络绎不绝的向万历上书,力请福王“就藩”。一直闹腾了十多年,万历皇帝无奈,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动用了一千一百七十二艘木船,派出一千多名士兵,满载着数不清的金银财宝,浩浩荡荡的护送朱常洵前往河南。
……万历担心自己的宝贝儿子不能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下令赏赐给朱常洵上等良田二万顷,让他养家糊口。由于河南的沃土不够,不得不从邻近的山东和湖广两省划拨。
即便如此,朱常洵仍贪心不足,请求将没收的原首辅张居正的家产和一些地方的杂税,盐税,茶税收入都交给他,一直怕爱子受穷的万历皇帝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朱常洵还获得了淮盐的独家销售权,在洛阳开设商店跟百姓交易。为了保证儿子生意兴隆,万历皇帝规定,河南人必须吃淮盐,其他产地的盐全部下架,只有从福王店铺批发出去的盐,才允许上市买卖。
一个仁慈的父亲所能给予儿子的一切,除了皇位,万历都慷慨的给与了朱常洵,他唯独吝啬的,是没有教给儿子做人的道理,就像当今某些高官和大款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