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明末那些事儿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赤脚踏沧浪
崇祯十六年(1644),农民军与官军最后决战的时刻到了。久经沙场的主帅孙传庭任命了两位勇猛善战的先锋官高杰和白广恩,带领六万精兵,一鼓作气收复了河南的宝丰和郏县,擒杀大顺军果毅将军谢君友。
官军正在庆贺胜利,闯王李自成亲自率领大部队赶到了。“翻山鹞”高杰立即向孙大帅请战,大将白广恩却认为应该固守阵地。正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孙大帅认为白光恩胆怯,当即下令高杰率军出战。
谁知刚一接战,官军就陷入了埋伏,高杰登上一处高坡瞭望,只见漫山遍野都是民军,知道抵挡不住,忙下令撤军。躲在远处的白广恩冷冷地望着战场上的局势,不仅见死不救,而且带着自己的部属偷偷溜走了。明军丢盔弃甲,死亡数万,高杰随孙传庭一直从河南败逃到河北。
很快,闯王李自成率军渡过黄河,进攻陕西的东大门潼关。孙大帅命令早已撤退回来的总兵官白广恩固守,这次白广恩倒是竭尽全力拼死抵抗,但到底顶不住大顺军凌厉的攻势,而高杰则忌恨白广恩此前作战时袖手旁观,因此现在也按兵不动。
潼关不可避免地失陷了,在混战中陕西总督孙传庭阵亡,白广恩投降,与李自成有夺妻之恨的高杰不敢投降,只能仓皇溃逃。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占领西安的李自成一边准备进攻北京,一边派遣“一只虎”李过追击高杰。高杰经渭南,延安,宜川一路狂奔,在寒风凛冽中终于来到黄河岸边。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傍晚时分,河水正好结冻,高杰轻松地渡过了黄河。等第二天“一只虎”李过率军赶到时,河冰又一块块融解了,这么多军兵根本无法通过,只能望河兴叹。高杰侥幸逃过一劫。
崇祯十七年春天,“翻山鹞”高杰被任命为总兵官,崇祯帝调遣他速速救援山西太原。可高总兵见李自成势大,根本不敢北上,经山西,河南一路南撤。京城陷落,皇帝殉国的消息传来,高杰跑得更快了。
这时的高杰,收集陕西的残兵败将,号称四十万,铺天盖地,一路大肆抢掠。江北的百姓都惊呼“高兵来了”,一个个失魂落魄,感觉大难临头。
凤阳总督马士英听到消息,赶紧派人跟高杰联系,把这伙乌合之众迎接到南直隶的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
……超级帅哥刘泽清
如果说“翻山鹞”高杰是一位有女人缘的帅哥,淮海战区司令官刘泽清就是一位超级帅哥。据史书记载,刘泽清“白面朱唇,貌甚美”,恍如画中人,简直帅呆了,酷毙了,但就在这一副无比漂亮的臭皮囊下,却包藏着一颗肮脏丑陋之极的心灵。





明末那些事儿 第173章 江北四大牛人(6)
超级帅哥刘泽清
如果说“翻山鹞子”高杰是一位有女人缘的帅哥,那淮海战区司令官刘泽清就是一位超级帅哥。据史书记载,刘泽清“白面朱唇,貌甚美”,恍如画中人,简直帅呆了,酷毙了,但就在这一副无比漂亮的臭皮囊下,却包藏着一颗肮脏丑陋之极的心灵。
刘泽清,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在江北四镇中,他是难得的有文化的一位,因此年轻时也想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但就在他去省城参加乡试的时候,却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三拳两脚把一位官府侍从给打死了。他只得扔下笔管,逃到边疆去投军。
在辽东抵御清兵的战场上,刘泽清并没建立多少军功,但因拍马溜须,善于钻营,升迁很快,即使因克扣军粮被人检举,也没能妨碍他于崇祯六年(1633)升任总兵。这一年他刚刚三十一岁。
崇祯十一年(1638),山东总兵刘泽清镇守兖州(在山东省西南部),清兵入侵,深入山东,向刘泽清行贿白银十万两,总兵官刘泽清竟无耻地弃城而去,任由清军在他的家乡兖州烧杀抢掠。
刘泽清既贪婪残忍,又懦弱胆怯。李自成攻打开封时,刘总兵奉命渡河救援,在黄河边与大顺兵相持三天,互有杀伤。正胜负难分的时候,刘泽清却突然下令拔营东撤,士兵顿时大乱,争抢船只奔逃,很多人竟活活溺死在黄河里。
……对于刘泽清的种种不法行为,给事中(言官)韩如愈异常气愤,准备写成奏折向皇上报告。刘泽清听说后,连忙派人送去厚礼,耿直的韩如愈不仅不接受,反而严厉斥责刘泽清。这让刘泽清恨得牙根疼。
不久,皇上派韩如愈到南方办事,路过东昌(今山东聊城市),山东总兵刘泽清竟偷偷派兵前去截杀,士兵连砍韩如愈几十刀,一边砍还一边气哼哼地叫嚷:“让你议论我家主将!让你议论我家主将!”韩如愈就这样惨死在屠刀下,却无人敢向朝廷汇报。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皇上调遣刘泽清前往彰德(今河南安阳市)阻挡从西安向北京进军的大顺军,刘泽清不仅不奉诏,还谎称在山东境内取得重大战果,邀功请赏。
崇祯十七年三月,京城告急,崇祯帝朱由检下令刘泽清,吴三桂,唐通火速进京救驾,骑马征战多年的刘总兵因惧怕闯王李自成的强大威势,竟回复皇上说,“我骑马坠地摔了个屁股墩儿,把腰胯摔伤了,需要卧床静养”,崇祯帝信以为真,还下诏赏赐了他四十两银子作为医药费。
北京失陷了,为了躲避大顺军,刘泽清率军“大掠临清(今山东临清市)南下,所至焚劫一空”。
到达江苏淮安时,南京城内正为拥戴谁做下一任皇帝而争论不休。刘泽清开初看到拥立“潞王”的呼声高涨,就顺风决定支持“潞王”,可一听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人的动向,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加入了效忠福王的行列。
刘泽清庆幸自己没有站错队,很快被弘光帝朱由崧封为东平伯,并且因资格老,能折腾,不久又进爵东平侯。其实在江北四镇,他的实力是最弱的。
刘泽清经常自豪地对部下说:“我二十一岁投笔从戎,三十一岁登坛拜将,四十一岁裂土封侯,真不知这二十年来都干了些什么?”




明末那些事儿 第174章 江北四大牛人(7)
花马宝刀刘良佐
凤寿战区司令官刘良佐,字明辅,因常骑一匹花斑马,使一把长柄大刀,骁勇善战,人送外号“花马刘”。
刘良佐的籍贯,史料上记载比较乱,有说他是山西大同人,有说是北直隶人,还有说他是陕西人。笔者倾向后者,因刘良佐早年跟高杰一样,都是李闯王的部下,高杰护内营,刘良佐护外营。
后来“翻山鹞”高杰归降官军,花马刘的立场也随之动摇了,瞅机会带着队伍投诚了淮扬巡抚朱大典。后来他一直在南直隶的凤阳,庐州,六安一带同农民军作战,胜多败少,屡立战功,最后升任总兵官。
崇祯十五年受凤阳总督马士英节制,同大将黄得功一道在潜山大败八大王张献忠。史料记载:“得功骁勇殊绝,荡决无前,人以黄闯呼之。良佐勇亦差等。……江淮间无不畏惮此两人。”
北都覆亡时,刘良佐正转战河南,马士英要求他立即返回南直隶。刘良佐“沿路淫劫”,老百姓叫苦连天。
凤阳府临淮县军民听说刘良佐即将来到,都自动登城固守,不让刘良佐过境。刘良佐恼了,下令攻城,可攻了半月也没将城池攻下来。凤阳总督马士英一看事情要闹大,赶紧派人让刘良佐离开临淮。
就是这个刘良佐,福王朱由崧登基后,被晋封广昌伯,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后来竟成了导致南明弘光政权彻底垮台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便提一下,他还有个弟弟,名叫刘良臣,也是一员武将,崇祯四年(1631)大凌河之战时,跟随总兵祖大寿投降了清朝。
扬州之乱
督师大学士史可法前往江北,要节制的就是这四大牛人。
四个人封侯的封侯,封伯的封伯,但并不心存感激,因为在他们头脑里,皇帝都是我们拥立的,怎样封赏都是应该的。
虽然在江北划定了四个防区,但四大牛人都没有各就各位,他们一心想占据繁荣富庶的大城市,尤其是美丽富饶的扬州。对于本应由他们保护的百姓,他们竟肆意蹂躏侵害。
最先抵达扬州城下的是“翻山鹞”高杰。对于这支军纪败坏的部队,扬州士民避之如虎,他们自动罢市,登上城墙,在知府马鸣騄(lu)率领下,紧闭四门,昼夜坚守。
自谓立下定策奇功的兴平伯高杰不由恼羞成怒,下令攻城,并焚烧城外的房屋,抢掠四郊的妇女。扬州人恨透了高杰,有的偷偷藏在城外河边草丛里,见到高杰部队的散兵游勇,就痛下杀手。士兵和百姓之间的仇怨越积越深。
扬州城内有一位家居的进士名叫郑元勋,细心的朋友可能认识,因为前面他已经出场过一次。他与高杰是旧相识,担心扬州城抵挡不住高杰大军的进攻,于是挺身而出,决定单人独骑前往高营,劝说高杰退兵。
他的家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了,拉住马缰不让他走,他摇摇头坚定的说:“事急矣!吾不惜此身以排乡人之难。得民安,虽丧元勋何伤!”
兴平伯高杰听说郑元勋来了,非常高兴,摆酒为老朋友接风,两人一直畅饮到天黑。他告诉郑先生,自己进城只是想将家眷安顿下来,并没有别的意思。
郑先生责备他为什么侵害百姓,抢掠妇女,高杰有些羞愧,难为情的解释说:“这些事都是我的手下副将杨诚所为。”他当着郑元勋的面,下令将放纵士兵抢劫淫掠的杨副将斩首,并向郑元勋发誓,入城以后保证辑兵安民。
高杰下令退兵五里外,天真的郑先生回到了城内。这时,扬州知府马鸣騄正召集市民商议守城事宜,郑进士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高帅此来,奉有皇上的敕书,马相国(马士英)的邀请信,我也看过,他们进城后一定会安抚百姓,一无所犯,请乡亲们放心。”
不料话音未落,四下却响起一片斥责声:“高军杀人如麻,难道你郑元勋没长眼睛?”
郑元勋辩解说:“城外杀人之事是杨诚的人干的,不能都由高帅负责。”
众人并不知副将杨诚何许人也,误将“杨诚”听成了“扬城”,以为郑元勋说的是扬州城的民兵,更加怒不可遏了,很多人厉声呵斥:“郑元勋勾结高杰出卖扬州!不杀此人,城不可守!”
众人不分青红皂白一拥而上,当着知府马鸣騄的面,一顿拳打脚踢将不通世故的郑元勋当场打得脑浆迸裂,有些失去亲人的市民更是恨之入骨,竟将郑元勋的尸体寸寸碎割。
高杰闻听郑先生被害,气得暴跳如雷,“攻城益急”,并下令放手杀戮郊外百姓,一时间头颅遍野,血流满地。扬州的士绅绝望地向南京朝廷大声疾呼:
“高杰至扬州,杀人则积尸盈野,淫污则辱及幼女,环围绝粮,已经月余,作为官军,为什么不去恢复失陷的州邑,反而屠杀自己的良民啊!”




明末那些事儿 第175章 江北四大牛人(8)
获知高杰在扬州大开杀戒,督师大人史可法心急如焚,他快马加鞭,马不停蹄,直奔扬州。
如果放在太平盛世,高杰的疯狂行径,早就犯下诛灭九族的大罪,但在敌兵压境的乱世,朝廷还得依靠这些武将,他们又是拥戴皇上登基的功臣,史可法徒唤奈何,“和稀泥”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好在史可法忠正无私的巨大声望,令高杰一向畏服。他听说史督师马上就要来到,自知理亏,赶紧催促手下将士连夜挖出几十个大坑,将暴露在路途和野外的尸骨全部掩埋起来。
第二天,高杰带领全体将官都穿上“橐鞬服”肃立道边迎谒。这“橐鞬(tuojian)服”可不是一般的戎装,而是军人拜见上级领导时的礼服,这不仅是对领导的尊重,更是为了显示愿意服从指挥。
在拜见史大人的时候,高杰由于紧张,面容神色都改变了,手足无措,汗流浃背。史大人则面沉似水,严肃地指出:“将军之所以位尊身贵,是因为有皇上的封赐,如果不遵从朝廷的号令自行其是,那么各地的军人及扬州的百姓,都可以弯弓攒射将军!”
高杰神情沮丧,无言以对。
史大人语气和缓下来,勉励高杰大敌当前,重任在肩,要心存忠义,不断进取,捍卫国土,收复失地。随后他又一一接见和诫勉高杰手下的副将,偏将,和颜悦色,喻以大义,这些将官们都深受感动。
可高杰老兄是个给点颜料就想开染坊的人,见史大人如此胸怀坦荡,平易近人,对其泄愤杀人之事也没有提起追究,不禁胆子又壮起来,要求史大人为郑元勋报仇,诛杀扬州知府马鸣騄,打开城门接纳大兵。
这真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高杰就是这样一个浅薄的小人。
史大人当然摇摇头坚决地拒绝了。
于是高杰把史大人留在了军营里,将其随行人员都分散到自己麾下,然后派出一百多名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史大人身边。
高杰这些亲信每天抱着刀侍立在史大人左右,名义上是保护,实际是监视和软禁。四方来往的文书,都是高杰看过之后才允许交给史大人或派人送出。
心中有底的史大人神情自若,毫不在意,仍是那么坦荡,那么真诚,殚精竭虑地操劳国事。
高杰的事必须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史大人经过深思熟虑,建议朝廷让高杰“屯兵瓜州”。
瓜州距离扬州仅四十里,也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且有城有水,环境优美。高杰释然了,虽不是十分满意,但毕竟众多将士的家属有了一处不错的安置地。
高营全体将士既佩服史大人的英勇无畏,又敬重史大人的公正无私,都心悦诚服的表示接受史大人的调遣,跟随史大人效忠疆场,收复失地。
一场持续两个月之久的扬州危机总算化解了。
高杰离开了,扬州安定了下来,督师大学士史可法又马不停蹄,迅速赶到淮安和临淮(属凤阳府)。
东平伯刘泽清见高杰先期抵达扬州,于是就在淮河两岸大肆抢掠,而广昌伯刘良佐进入凤阳府临淮县,也遭到城内士民的顽强抵抗,兵民交火,打得鬼哭狼嚎。
史大人又是一番苦口解劝,竭力调解,二刘倒不像高杰那样固执难缠,刘泽清收敛起自己的部队驻扎进淮安(今江苏省淮安市),刘良佐则移军寿州(今安徽省寿县)。
史大人唯恐将司令部设在瓜州的高杰桀骜不驯,为了防范和牵制,又调遣忠厚憨直的老将黄得功驻军扬州附近的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市)。
江北四大牛人都进入了各自的防区,督师大学士史可法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他坐镇扬州,设立官署,升帐办公,并派人寻访先帝的梓宫及太子,二王的下落。
李自成山海关战败后,已放弃京城退回陕西,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占领了北京,正传檄四方,命令八旗兵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向黄河流域推进。借此机会,山东,河南的豪杰之士纷纷杀掉大顺朝李自成派遣的官员,占据城寨固守自保。
面对清军咄咄逼人的气势,史可法上书,请求朝廷立即派出使者,带着弘光帝就任监国和登极称帝时的两封诏书,宣谕山东,河南一带,使这里的军民知道,大明朝在南京又有了真命天子。
当前黄河流域的州县大都混乱不定,原有的地方官或逃或亡,史可法请求皇上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让朝内朝外的官员留心和荐举才胆不凡堪当重任者,送来前线,充实各处的地方官。
在扬州,史可法还招募了一百余名精通武艺的壮士,并设立礼贤馆,专门招徕四方智谋之士。一时间,扬州城内人才济济,江北四镇厉兵秣马,在南京的马士英也为前方部队努力筹措粮饷,南明政权在军事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史可法大人终于可以欣慰地笑了,但笑容在他的脸上并没有停留多久,很快就凝固了。因为一场更加激烈的内斗,在他的眼皮底下即将爆发。




明末那些事儿 第176章 江北四大牛人(9)
一波才平,一波又起
史可法大人终于可以欣慰地笑了,但笑容在他的脸上并没有停留多久,很快就凝固了。因为一场更加激烈的内斗即将爆发,冲突双方的主角是“黄闯子”和“翻天鹞”。
本来,史可法安排靖南侯黄得功在距瓜州不远的仪真升帐办公,高杰就感觉芒刺在背,浑身不自在,这天又接到报告,说黄得功带领一哨人马正悄悄向瓜州靠近,高杰大吃一惊,立即派出一支精兵在中途埋伏,并恨恨地说:“这一回,定要生擒黄闯子!”
其实黄得功并不是来偷袭高杰的,而是来迎接前往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赴任的族弟黄蜚。登莱总兵黄蜚原本不姓黄,可他的舅舅大名鼎鼎的前辽东总兵黄龙没有子嗣,就过继了他并由他继承官位,黄蜚这才跟靖南侯黄得功续上了谱,联了宗,结为兄弟,关系还相当不错呢。
史督师推荐黄蜚镇守镇江,可从登州,莱州来镇江要经过高杰的防区,黄蜚唯恐遭受高军的劫掠,就写信给兄长,请求保护。性格仗义的黄得功二话没说,跨马提鞭带领三百轻骑兵就向瓜州方向奔来。
中午时分,老将军黄得功来到一处名叫土桥的地方,招呼士兵解鞍下马,埋锅造饭。饭刚做熟,突然喊杀声四起,飞矢如雨,黄得功手下“马不及介,人不及装”,眨眼间死伤一片。
黄得功被打懵了,怎么也没想到此地会有埋伏。他大叫一声,腾身上马,高举铁鞭,就往外冲。怎奈胯下战马被乱箭射中,头部攒集了几十支利箭,訇然倒地。这是黄得功花费千金购买来的宝马良驹,惨死在土桥,黄得功心疼得差点落下泪来。
但不容迟疑,黄得功赶紧跳上旁边一匹无主的战马(主人已战死),双鞭运转如风,拨打雕翎,护住全身,像一头发疯的猛虎,哮声如雷,溃围而出。一员骁勇的大将骑一匹大黑马,高举金顶狼牙槊,率领着十几名骑兵,看来是记起了高杰要活捉黄闯子的命令,一个劲催动战马紧追不舍。
黄得功气恼已极,猛然回身,断喝一声,把敌将劈头砸下来的狼牙槊夺在手中,远远扔出,然后运足力气,双鞭齐下,将敌将连人带马打得稀烂。
后面的追兵都怔住了,这时黄得功又从腰后抽出雕翎箭,搭弓在弦,连发七箭,七名追兵应声落马,箭射光了,他又挥动铁鞭,纵横驰奔,杀死三名敌将。其他追兵再不敢紧逼,眼睁睁看着黄得功跨马提鞭,缓缓离去。
可黄得功带来的三百骑兵却都已抛尸沙场,再也回不去了。
回到仪真的黄得功暴跳如雷,咬牙切齿,他如何能咽下这口窝囊气?
他一边派人向南京朝廷申诉,一边调兵遣将,并联络老战友刘良佐,发誓与“翻山鹞”高杰决战到底。
眼看江北四镇中战斗力最强和实力最雄厚的两支军队就要惨烈火并,督师大学士史可法赶紧派江北监军万元吉前来和解,万监军磨破了嘴皮,好说歹说,可黄得功铁青着脸,就是不说一句话。万元吉无法,只得飞报史可法,说自己已无计可施,只能由督师大人您亲自出面了。
这时正赶上黄得功的母亲去世,史督师亲自赶来吊祭老人家。哭拜之后,史大人站在灵堂前诚恳地对黄得功说:“土桥之战,是个人都知道是高杰理亏,请老将军看在国事危急,再也经不起折腾的份上,看在刚刚故去的深明大义的黄老夫人的面子上,平息怒火,捐弃前嫌,让天下人都谴责高杰的不义,感念黄老将军的顾全大局和耿耿忠心。”
听督师大人如此说,黄得功的脸色渐渐和缓了,但终究因丧失那么多弟兄和马匹而心存忌恨。
于是史可法派属下参谋到高杰大营继续调解,对高杰说:“靖南侯已经听从督师的劝告,高将军难道因为爱惜几百匹马就要危害国家大事吗?”
高杰自知理亏,无言以对,只好挑选出一百匹战马赔偿黄得功,可送来的战马大多羸弱不堪,来到仪真大营不久,有的就病倒了。史可法无奈,只得自己拿出三千两银子代替高杰补偿黄得功,并命令高杰拿出一千两银子为黄老夫人送葬,这场纠纷才算了结,可因为内讧造成的裂痕却是永远难以弥合了。
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史可法督师扬州的本意,是稳固江北,然后统领四镇之兵“讨贼西行”,收复失地,可实际上他根本指挥不动江北四大牛人,他的主要精力都耗费在了息风灭火,调解矛盾,排除纠纷上,活脱脱成了一个救火队员,“和事佬”。
本来,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之后,重文轻武,以文治武的行政格局已经形成,皇帝和朝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出任统帅者如督师,总督均为文臣,武将即使贵为总兵,官居一品,封侯封伯,也必须接受督师,总督的调遣和节制,谒见时都要大礼参拜,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二百多年。
也许由于受到压抑的时间太久了,崇祯末年,武将拥兵自重的现象已露端倪,但除个别将领如左良玉外,武将们还没有人敢于公然违抗朝廷所派重臣的调遣和节制,可如今,高杰,黄得功,刘泽清等人自恃定策之功,骄横傲慢,蔑视文臣,侵害百姓,并且相互争斗,形同水火,而督师大人史可法“既不能以德化,又不能以法制”,只能苦苦解劝和恳求。
看来,大明王朝以文治武的的局面已经结束,武将跋扈称雄的时代来临了。而这种持续激烈的冲突和内耗将彻底摧毁大明复兴的一切希望。




明末那些事儿 第177章 清流河浊流(1)
正当史督师在江北为弥合武将之间,兵民之间矛盾冲突而打躬作揖,委曲求全,疲于应付的时候,南京朝廷之上,大臣们窝里争斗,闹得也是乌烟瘴气,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1...3334353637...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