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国朝古式的楼房,越往上空间越,而西方正好相反,底层最窄最阴暗,人都尽可能往上住,这是建筑结构决定的,中国的抬梁结果,为了稳定,必须向上收缩,而西方的墙体承重,墙壁下部厚,越往上越薄。一楼的空间大差别如此之大,故而国人喜欢住一楼,美其名曰“接地气”,而西方人则是把窄逼的一楼留给奴仆、西方楼房中每一层木梁都能起到横向稳定两侧墙壁的作用,如果觉得还不够稳定,干脆弄成“回”字形四合院楼,就更加稳固,故这种布局在西方很常见。由于中国楼房层屋檐太,不能遮蔽全建筑,故每一层都要出腰檐,形成重檐。是以不论是单层还是多层,常见的建筑外形,中国都是重檐,而西方则是墙体外立面为主。
总而言之,由于西方是因为墙体承重,所以可以很方便的盖高楼,无非是增加墙壁高度和厚度。而国朝则是木柱承重,想要盖高楼,那首先就得有足够大,足够粗巨的大木为柱才行——但问题是,修建墙体的石头砖块好找,那等大木可不好找。
是以便是身为大明朝帝都的北京城,高层建筑也是相当有限。
但来也是奇怪,虽然中国古代的建筑和西方比起来是在建造高楼上是不占优势的,但古代世界最高的高楼,却是出在中国。
由此可见,国朝之建筑技艺,当真是登峰造极。
这两座建筑,一为明堂,一为天堂,建于武后年间,乃是大唐建筑技术之巅峰巨作。
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东汉明堂为“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
武则天所建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层,下层法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为圆盖,以木为瓦,夹纻漆之,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借以为本。下施铁渠,为辟雍之像,号曰万象神宫。
明堂气势恢弘、壮观华丽、巍峨参天,有吞天吐地、包罗万象之气。
外观凡三层,可登临,底层为正方形,端庄如印;中层为十二变形,覆有圆盖,上有九龙;层为二十四变形,覆有圆攒尖,其上立饰金宝凤;室内为多层复合,中有巨型大柱,上下通贯,直径有十人合抱之粗。
如此巨大辉煌,那这明堂到底有多大,多高?
史载高三百尺,并无疑问,但尺是唐尺,唐朝一尺约为三十二厘米。
则明堂高达八十六七米,边长则是九十六米,面积达到了八千二百多平方米!
何其巨大,何其辉煌,何其壮观,何其巍峨!
现如今紫禁城里头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加起来都不如这一个明堂大!再加上一个太庙前殿似乎也还差了不少,再加上一个祾恩殿或许够了。
这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巅峰之作,正如李白天宝初年游洛阳时曾作的《明堂赋》中言道:“盛矣,美矣!皇哉,唐哉!”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最大的乃是后来在明堂后面修建的天堂。
建造这天堂主要用来安放一尊大佛,《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言道:“怀义作夹大像,其指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之,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
也就是,天堂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
“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库为之耗竭。”
由此也可见得,这这一工程其浩大壮观远胜于明堂,其第三层已高于明堂的八十六七米,若是按五层每层高度都一样来计算的话,则其总高度理当是接近了一百五十米!
要知道,这可是在唐朝啊!在没有混凝土,没有钢筋,没有现代化材料,现代化技术的唐朝!工匠们只是用一根根柱梁,一个个榫卯,将其互相连接,硬生生的造出这么一座人间天堂。
这才是真真正正,实至名归的通天之塔!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上面的局限性,使得建筑物的高度受到了柱子的极大限制,而明堂之所以能建的这般巨大,就是因为有了一根巨柱。
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
十围是多少?这里的十围,指的不是直径,而是周长,也就是周长是十个成年男子合抱这么大,而一个男子的合抱长度,其实就是其臂展。众所周知,黄种人的臂展跟身高相差无几,是以白了,十围就是十个唐朝成年男子的身长之和。唐朝富庶,百姓也比较富裕,营养跟得上,身高就比较高。往矮了儿算,就算是一个人一米六五高,十个人算下来,就是十六五米。
周长十六五米,则这根巨柱的直径便是五米多!
一根直径超过五米,高度超过八十米的通天巨柱!
也唯有这么粗大的巨柱,才能撑得起这么高大的建筑。真真是不知道,此等巨柱是从何处寻来。需要何等巨木巨树,才能有此巨柱?
但正所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哥俩儿都挺悲催的、先是被薛怀义一把火给烧了。后来重建了之后,又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军给烧了。
真起富裕程度来,明朝肯定是胜过唐朝,但那是民间,真要朝廷掌握的力量,能抓在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的看得到的国力——赋税,能调动的人力,军队等等——那可是比唐朝就差了不少。
而且建造这种巨型建筑物,也需要巨型大木才成,现如今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反正自唐之后,这等巨型建筑物便是再没出现过。
以至于邀山阁这等不过四五丈高的都能在北京城排的上号了。
不挑剔的话,这里倒是一个观景的好所在,何瑞徽曾经在白天来过这里,一眼看去,整个北城一览无余,当真有一天把这北京城踩在脚下的感觉。
除了那几座宝塔之外,整个京城中比这座退洗斋更高的大型楼阁极少极少,怕是只有几位公侯的府中才有那么几座。当然,这就不能把紫禁城算上了——且不那景山,御花园,便是宫城四角的角楼也比这个高多了。
其实一般来,在京城,修建高层建筑是有儿危险的——皇帝登高望远的时候,免不了就会瞧见你的楼阁,你的宅子。若是兴致上来,一问左右,这是谁的宅子?若是左右的和你关系好还成,若是关系一般或者干脆有些仇怨,添油加醋的上那么几句,那就得倒霉!
尤其是今上这等疑心重的,肯定就想了:建这么高的楼阁,这么大的宅子,你是得多有钱?朝廷俸禄够你花销么?你那钱是从哪儿来的?
如此心里便是对你印象变差了,以后不得什么时候,有了个由头就得收拾你。
而且若是楼高了,被人在外面瞧见了,不得就得传出一些风言风语来,名声须得不好听。
不过谢升不用担心这个,当初李广建这宅子的时候,便是已经想到了这一,因此院墙建的极高,想要外头大街上瞧见也很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时候,明朝末年很多地方尤其是沿海像是广州这等沿海大埠,大户人家的围墙都很高——主要是为了防海盗防贼。三五丈高的也很常见,是以谢升这宅子五丈高的院墙也不算是多显眼,北京城比这个高门大户的多了。
毕竟这世道不太平。
而且就算是皇帝登高瞧见了,就算是有人趁机找事儿他也不怕,反正这宅子是皇帝赐的,李广建的,跟他没什么相干。
起来谢升还真的好好谢谢李广。
也是近水楼台先得与,别人家就算是有这么大的地面开出了这么大的池塘,也是未必引得来活水,毕竟北地干旱也不止一年了,上哪儿弄水去?但谢府对面却就是什刹海,当初李广李太监建造的时候,便是着人从地下深处挖掘了暗道,直通向什刹海,将什刹海水引了过来。
得了这项便利,才有了这惊艳的可园。
何瑞徽又回头看了一眼这退洗斋,不由的吸了口气,尽管不是第一次来了,但每次站在这里,何瑞徽心中总有些异样。或是震撼,或是艳羡,或是期许。
而每次来到这里再离开之后,也都是更加强了他的一些信念,比如——定是要好生做官,一刻不停的,抓住所有机会往上爬。有朝一日,也能官居二品,也能有这等雅居所在!…………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四四 夜出行
待何瑞徽走了,谢升又是绕着那金星紫檀打造的《天马赋》屏风绕了好几圈儿,越看越是喜欢。
再想想刘若宰给自己承诺的东西,顿时心中就更是一片火热。
若此事可成,不知道是多少金银要滚滚而来!想想张家口堡,想想大同那些大商人,他们中多少是靠着边贸起家的?自家本就是朝中大员,本身就占了莫大的优势,无论是行事,采买,销路,都是比别人占了许多便宜。真若是能把这生意做起来,赚的不比他们多?别的不多,单单是这些商人进出口内口外,上下打边关军将,要花去多少银子?自己若是差人做买卖,谁敢收钱?
想着脸上便是露出了一抹掩不住的笑意。
忽然身后一阵香风卷来,接着两条柔弱的手臂便是圈在了他的腰上,谢柔的声音传来:“老爷,都这般晚了,还不歇了么?奴奴都倦了呢,奴奴,想跟老爷睡觉了。”
温热的呼吸打在了他的后颈,弄得身上酥麻酥麻的,让谢升不由得便是心中一阵荡漾。似乎心里的那火儿,更旺盛了几分。
谢柔的声音很糯,很甜,偏又有着一丝少年人的天真。
谢升扭过头来,伸手在他脸蛋儿上轻轻捏了捏,嘿嘿笑道:“你这浪蹄子,这般想老爷?”
谢柔脸一红,却是连连头。
他肤色白皙如玉,脸上红晕如霞,头发有些凌乱,媚眼如丝的瞧着谢升,红菱也似的嘴儿微微翘着,娇媚十足,哪里有半分男孩子的样子了?
分明就是一个年岁尚幼,却尝过人事,因此欲罢不能的娇羞少女。既有少女的纯真,又有一丝妇人的媚态。如此矛盾的两种神态,竟然在这个男儿身的少年身上并存着,当真有一种邪恶的美感。
谢升瞧了,不由暗自得意。
那送礼之人把谢柔送来的时候,便是言道,这男孩儿虽然是打儿就当女孩儿养的,而且长得也确实是漂亮之极,但终归还是男儿身。男人身上该有的零件儿,那是一样不少。现在年纪尚幼还好,若是长大一儿了,能行人事了,养在这后宅之中,难免有诸多不便。
谢升后宅中妻妾众多,他只有一个人,年纪也大了,难免便伺弄不过来,有的妾那里,便是十天半个月都去不了一趟。这些妇人正是如狼似虎的年纪,又是耐不住寂寞,面前又是整日有一个这般俊俏年轻的可人后生在晃悠,天雷勾动地火,岂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这谢柔穿了女装自然是男人喜欢,若是穿了一身士子的衣服,打扮的稍微阳刚一儿,便是个极俊俏的公子哥儿,怕是那些久旷妇人喜欢的恨不能把他囫囵吞喽!
这自然是个隐患。
不过那人也是有法子,当即便给谢升留了一副成药,一份药方。言道只要是按照这方子抓药,如这上面所之要药材,之分量,分毫不差,熬出来的药汤,给谢柔喝下去,保管谢柔是越长越女人。非但言谈举止,神态动作都像女人,便是那张脸,也是会越来越女性化,声音也不会像变声期的少年那般嘶哑,而是会懦甜非常。
这是他祖传的秘方,等闲人便是成药都是不会卖给的,但面对谢升,却是连方子都拿了出来。
谢升自然也没亏待他,当初那商人虽然势力颇大,但都是在江南苏州扬州一带,还拓展不到北边儿来。毕竟干他这一行儿的,在哪儿都是划分了地盘儿的,你想去人家的地盘儿,都已经被瓜分完毕,各自有各自的势力,各自的销售范围。你若是越界,那便是坏了规矩。
他的势力一直被淮北以及山东的一些商帮给牢牢的挡着,使得他不得寸进。但巴结上了谢升之后,在谢升的帮助下,现如今他的声音甚至已经做到了临清、通州!
发展之迅速,简直是骇人听闻。而地盘儿如此大的拓展,自然也是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所谓吃水不忘打井人,他可是没忘了谢升,隔三岔五的就前来拜访,能不能见着谢大人不,反正一定是要留一份厚礼的。
至于年节,那就更不用了,几百两银子那是寒酸,上千两也是不多。
而他给的这方子,还真是有效。谢柔果然是越来越女人,若不是那喉结的话,怕是许多人根本都认不出来这是男儿身了。根据谢升暗自里揣测,这药汤理当是那等极阴极柔极寒的东西,极大的抑制了阳气。谢柔这些年身子骨越来越柔软,几乎是软若无骨了,许多高难的动作都能做出来。而且那处男儿的象征,还是跟两三岁孩童的一般,对谢升的后宅完全没有了任何的隐患。
至于谢柔身子骨儿越来越差,时常风寒感冒,娇娇怯怯的走几步路便是气喘吁吁,夏日微微晒了日头便要晕倒这些副作用,谢升自然是忽视了。
反正对他而言谢柔不过是个玩物而已,再玩儿上几年也要扔掉了。到时候就算谢柔不死,他也会让他死。毕竟谢柔住在府中这许久,可是知道许多不为人知之事。
谢升又是拧了他一下,笑道:“回来再收拾你,老爷今儿个兴致高,出去走走。好生在家等着。”
着便是转身出门。
“是。”谢升柔柔的应了一句,瞧着谢升的背影,目光中满是依恋和柔情。
门外,梁管事已经送了何瑞徽出去,正在外头等着。
见谢升出来,他立刻便是把手里捧着的黑色大氅给谢升披上:“老爷,你见不得寒,见不得风,要出来怎生不招呼一声?咱们直接把暖轿抬进屋里去了。”
谢升紧了紧身上大氅,笑了笑:“不妨事,不妨事,今儿个兴致高,出去走走。”
“是。”谢升不再多,只是瞪了一个卫士一眼:“还不赶紧下去叫那俩狗才把暖轿抬上来?”
“是!”
那卫士应了一声,惶惶然的下去了。
少顷,那卫士便是回来,他走在最前面,后面还跟着两个高大魁梧的壮年汉子,却正是方才何瑞徽上来的时候在一层退洗斋旁边的那间房子里面瞧见的。
这两人都是青衣帽,一副豪门家奴的打扮,两人肩上却是扛着一抬肩舆。
谢天官身宽体胖,这身宽体胖,固然是好的,当官儿的嘛,若是瘦骨伶仃那才是被人笑话。只不过这人一胖,毛病也就出来了。尤其是谢天官不但胖,而且从到大几乎都不运动,又是个好色的,整日价只在温柔乡里打滚儿,内府虚得很,体质弱得够可以。
夏天怕热,冬天怕冷,走两步儿就是一身的大汗,喘气如牛一般。
有些下人私底下嚼舌根子,谢老爷便是行房事的时候,都是要在下头躺着的,从来不出力气。
不过自从有两个下人私底下议论被梁管事听见然后直接命人在前院儿大堂前头给活活打死之后,便再也没人敢传这个了。
肥胖虚弱走不得路,府里头又跑不得马车,是以谢老爷在府中来回,都是坐着肩舆的。
就像是他酷爱在这退洗斋层邀山阁中处理公务,读书写字,但若是靠着自己的气力走上来的话,怕是爬到二楼就要生生累死了。是以上下都是抬着,把他送到之后再下去,退洗斋旁边儿那房子里头随时都有人等着,一声招呼随传随到。
肩舆,其实便是轿子早期的原型。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这种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起初只是山行代步之工具,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乘坐时,人坐在椅中或兜中,可半坐半卧,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丝毫没有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更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者之疲劳。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五四五 世道不靖
东晋及南朝时即盛行,晋室南迁,偏安一隅,江南多山,而两晋南北朝之时清谈之风盛行,那些权贵子弟一个个整日价就知道吃五石散,喝酒宴饮,寻欢作乐,一个个儿身子骨较弱得很,怕是连女子都不如,见了马都能吓得屁滚尿流误以为是老虎。偏生这些废物一个个儿的还爱出去游玩,于是这种轻便舒服,上山下坡全然无碍的肩舆便是大量出现。
其制为二长竿,中设软椅以坐人,无论是制作还是使用都是非常之简单。便是寻常人家也是可以轻松造得,不过就是寻两根结实儿的竹竿然后再弄一把椅子就是。
起初肩舆之上并无覆盖,就跟后世四川常见的“滑竿”一般,不过到了后来,慢慢的那些坐在上头的人嫌弃这肩舆四面敞风,兴许刮得他们有儿冷,亦或是觉得不够气派,或者就是不够**,在上头抠个鼻孔都能被外头看的一清二楚……反正慢慢的,在那椅子的上下及四周便增加了许多用以覆盖遮蔽的东西——比如丝绸锦缎,绿呢子蓝花布之类的……
于是便形成了轿子。
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及左、右、后三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窗,另备窗帘。
其状有如车舆,并加种种装饰,乘坐舒适,这就不是肩舆而是轿舆了,唐宋以后开始盛行的就是这个。
不过也不是你想坐什么样的轿子就能坐什么样的,得看级别。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
隆庆二年,应城伯孙文栋违例乘轿被告发,立刻被罚停俸禄。
满清王朝也是规定:“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皂幔。轿同车制。其用云头者禁止。”
官员需按例,百姓有钱也不得逾制。
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
这个跟后世还不一样,后世是对官员坐的车有限制,但是民间则不管,只要你有钱,坐什么车都成。
大明朝最大的轿子自然便是当初真定知府先给张居正张阁老的那一三十二抬大轿了,轿子制作极尽奢华,耗用了无数的珍贵材料。而最骇人听闻的便是其面积,里头的面积合算成后世的单位的话,便是五十多个平方,赶得上一般的两居室或者没有客厅的三居室了(比如苦逼的梨子现在在北京二环附近合租的那个房子)。里头分的有客厅,有会客室,还有卧室和厕所,可谓是齐全精细。轿子外头还有一圈儿走廊,有栏杆围绕,若是首辅大人在里头处理公务累了,便可以在外头溜达一圈儿,凭栏远望,看看景致,舒缓心情。
终明一朝,也没有比这个排场更大的座驾了。整整要三十二个人抬杠,少一个都不成。而且轿子实在是太大,当年张相爷坐着这大轿子回老家江陵,一路上因着轿子太大过不去的地界儿可不少,于是路窄则修路,桥择修桥,街面太窄那就直接拆了两边建筑!
当真是威风凛凛,煊赫无比。
这等座驾,若是放在后世的话,怕是可以比肩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
“我非相,乃摄也”
这位张相爷的权势,已经超过明朝历史上绝大部分的皇帝,怕是也只次于洪武永乐二位大帝了。
谢升谢天官的轿子自然没有张阁老的那般霸气,事实上,他的这架暖舆不过是两人抬着而已,规格可谓是很。但是归,却是极为的精致。
两根抬竿并非是用最常见的竹子制作,因为竹子质地软而坚韧,晃晃荡荡的一般人坐着是挺舒服的,但问题是谢天官却是耐不得晃荡,平素里坐马车,有时候都得尽量行驶的平稳了的才成,若不然谢老爷便是容易眩晕呕吐。
若是一般人家,选个又结实又坚韧,还不晃荡的,用枣木就是很好的选择了。但谢天官是什么人?谢天官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身份?是以两根抬竿都是用上等的紫檀木打造,粗如儿臂,沉重结实,是一种紫黑色的厚重颜色,很是名贵。从头到尾一般粗细,分毫不差,表面打磨的光滑溜溜,就跟上了一层釉也似。
上面放置了一张上好的湘妃竹编成的躺椅,可坐可卧。而在椅子的周围以及下面,则是一圈儿薄薄的花梨木板,上面雕刻着极多极为繁复的花纹,乃是百鸟百花图案,一喙一羽一枝一叶,莫不色彩斑斓栩栩如生。花梨木板外面还围了一圈儿天青色上等锦缎做成的帷子,这些帷子都是双层的,内层外层都是锦缎,内里夹得却是厚厚的棉絮。
谢老爷怕冷,如此便可更好的防寒防风。
而生怕谢老爷在里头呆得气闷,因此肩舆上的木板是可以打开的,外面是用细细的竹篾又编成的一个外,若是闷热了,便可以露出这个子来,通通风,换换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