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竹下梨(书坊)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35章 七九四 具体计划
不过董策也知道,这便是有求于己和无求于己的区别,方才刘大器有求于己,所以才有了那兄弟的法。实话,如果不是他为了从自己这里打听消息的话,以自己的身份地位,想跟人家称兄道弟,还真是没资格。
董策是不会放弃这么一个增强自己人脉结识高层的机会的,他也是豁出去了,还就不信了,以自己的酒量,就不能把刘大器奇给放倒?
却没想到这刘大器酒量当真是好,两人杯来盏去,转眼间便是四五斤酒下肚。刘大器却还是眼神清澈,面色如常,董策不由得暗暗叫苦,心道只怕自己这次要栽到他手里了。而这时,刘大器忽然凑到董策面前,低声道:“董老弟,你家刘大人到底是个什么打算?你真不知道!?”
董策心中一凛,他看了一眼刘大器,心中暗道:“这刘大器当真不简单,他方才表现出来的,只怕都是假象而已,此人心机实则颇深,明着是让我陪他喝酒,实际上只怕是为了把我灌醉然后套出话来。”
既然这样那就更不能醉了,董策故意装出一副两眼惺忪,醉态迷离的样子,结结巴巴道:“刘,刘,刘老哥,我,我骗你做什么?弟是真不知道啊!来,来,喝酒!喝酒!”
着,便又是把刘大器的杯子给倒满了。
刘大器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他也摸不清董策到底是在装醉还是真醉了。但他也知道,今日想从这子口中套出事儿来,是不太可能了。
心中烦闷之下便是酒到杯干,他本来酒量是要比董策好的,但是今日却有儿喝闷酒的意思,是以醉得倒是比董策还要快些。到了后来,他醉得趴在桌子上不省人事的时候,董策大致还能保持一丝清醒。
一直到深夜,酒宴方才散去。
刘大器喝醉了,自己都没办法上马,还是他的亲兵把他给抬回去的。看着他这副醉醺醺的模样,刘若宰和白贻清的脸上,都是掠过一丝不满。
而董策把刘大器灌醉之后,刚出去吐了一阵儿,又用凉水洗了个脸,这会儿却是面色如常,根本看不出来刚才他也喝的差醉倒。
然后他和刘若宰便是回到了已经为他们安排的驻地。
这驻地倒是不错,想来原先也是某个富户的大宅,地方很大,足够容纳他们这几百号人。房屋也很宽敞干净,住着是很舒服的。
一夜无话,第二日董策早早起来,打拳,洗漱。刚吃完早饭,便有人来通知他,刘若宰请他过去。
董策怔了怔,心里有些纳闷,不知道这大清早的刘若宰把自己叫去是要做什么。
他收拾了一下立刻就去见刘若宰。
书房的窗子开着,董策往里头瞧了一眼,只见刘若宰正自踱着步子,似乎在思量着什么。董策轻轻敲了敲书房的门,刘若宰的声音传来:“进来!”
“是!”
董策应了一声,心翼翼的推门进去。
董策行了礼,刘若宰摆摆手道:“起来吧,你帮我看看这个。”
着他指了指书房的北墙,董策应了一声,起身,往墙上看去。只见书房的北墙上,挂着一张硕大的地图,董策扫了一眼,便从上面标注的地名判断,这应该是一张甘肃镇及部分甘肃镇以北区域的地图。
“关于这次咱们具体该如何行事,老夫昨日与白巡抚商议多时,今日把你叫来,是想听听你怎么?”
刘若宰看着董策,温和道:“我知道你素来是有见地的,有什么话,不妨就直。老夫,定不会怪罪。”
董策昨天刚跟刘大器,刘若宰在这种事儿上绝对不会跟自己商量,却没想到,今日一大早刘若宰就把自己找来,为的就是商量这件事。
从刘若宰刚才的那一番话,他也明显感觉到了刘若宰对自己态度的变化。放在以前,这种事怎么可能会让自己掺和?只怕自己如果多嘴一句,就会被严厉的训斥。刘若宰更是不会出‘不妨直我不会见怪’之类的话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终归还是因为自己做的好,使得刘若宰对自己更加看重了。
董策应了一声,沉沉头,脸上并没有露出什么骄傲自矜的神色,这是刘若宰很欣赏他的一。
董策走到地图前面,细细的查看。这地图很大,几乎占据了整面墙壁。看得出来,制作这地图的人很用心,地图上面山川河流,城池村镇,都是标注的很清楚仔细。董策过去看到的这个时代的地图,有的抽象的简直跟山水画一般,不过这副却是不同,力求精细。甚至还在某两之间会标注上距离。
而在每一处城池军堡的上面,还会标注上此地的驻守兵力,这让人看起来就方便得多了。
出肃州卫往西北而行,不足百里便是嘉峪关,而由嘉峪关往北约二百里外,便是大草滩。如果从嘉峪关出发,队伍又全部都是骑兵的话,一日之内就可到达大草滩。而且照这个速度,对战马也不会有太大的损伤,到了地头上依旧会有相当的体力。
“大人,”董策看向刘若宰问道:“属下冒昧问一句,不知道咱们能动用的兵力,一共有多少?”
而后他又刻意强调道:“只算骑兵。”
刘若宰沉吟片刻,道:“刘大器这里有一千五百骑兵,他还有二百多精锐家丁。嘉峪关游击将军那里约莫还有三百骑兵并五十余家丁。动用的,大致也就这些。”
怎么会这么少?董策心里一惊,但是接着便想到了理由。
虽然同为边陲重镇,但是和蓟镇、大同镇、宣府镇这些连年与建奴或是北边儿的蒙古部落打仗的边镇相比,甘肃真的战事无疑要少了许多。现下朝廷财政也是非常困难,府库空虚,朝廷也是捉襟见肘。为了银子的事儿,崇祯皇帝愁的白头发一天比一天多。靠着这儿微薄的朝廷财政,想要保持全国各地所有军队都是同一个待遇,那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必然会有所侧重。
建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敌,所以辽镇的官兵们待遇就最好,拿到的粮饷也最充足,兵丁也更足额。而义军是仅次于建奴的第二号敌人,所以正在率领军队围剿闯军的三边总督洪承畴,以及其他将军诸如曹变蛟等人手下的士卒,待遇也还不错,仅次于辽镇那些人。再次一,就是如大同镇宣府镇这些地方的募军。
而在朝廷那里最不受待见,拨给的粮饷最少的,就是那等战事不多,周边的敌人似乎也没什么威胁的军镇。
朝廷每年拨下来的银两就那么,还要被层层盘剥,等落到甘肃镇头上就已经剩不下多少了。更别,甘肃镇这些文武官员也要从中捞上一笔。别人不,就白贻清、刘大器、王武略这三人,他们每年绝对是不会从中少捞银子的。
等他们再捞完,剩下的银子还有多少?
董策这么一想,忽然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刘大器能养着一千多骑兵,还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属下敢问大人,不知您对这察哈尔部,到底是怎么想的?是要打,还是要抚?”董策又问道。这个问题其实相当难回答,刘若宰拧着眉头想了好一会,方才沉声道:“能抚,尽量抚,如果抚不了,那自然就要打!”
【嘿,想免费读此书?快关注微信:和阅读】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36章 七九五 直接大兵压境!
而现在刘若宰很明确的告诉他:“只要有必要,我就敢这么做。”
也就是他,换做另外一个大明官员,不定就没有这样的勇气和担当。要知道,擅开边衅这个罪名,如果真要算起来的话,那是要杀头的。
当然,刘若宰之所以敢这么做,也是有他的倚仗。此次来肃州卫,虽然没有钦差的名头也没有钦差的仪仗,但实际上,他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钦差的角色。这一从朝廷给他下达的旨意中就可以看出来,旨意上对刘若宰的权限规定的很清楚:来到甘肃镇,可以全权调度此地兵力,解决此事。
也就是,他才是这件事的主导者。虽然他官位低,但是白贻清王武略刘大器等人,实则都要听命于他。
这明朝廷和皇帝对他是很信任器重的。人常持宠而骄,实则在这个年代,持宠而娇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趁着受宠的时候骄横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刘若宰这种做法倒算不上是持宠而娇,他只是很清楚地认识到,眼下这种情况下,自己哪怕犯某些错误,朝廷和皇帝也会睁一只眼闭只眼。再者了,这件事儿如果做得不漂亮,最后差使也没有完成,那叫擅开边衅。如果做得漂亮了立下大功了,谁还会计较这个?
朝廷和皇帝只会记住你的功劳。
董策瞧着刘若宰,一字一句缓缓道:“大人,属下以为,终归是要打的。哪怕是要抚,也要先打一次再!只有把他们打疼了,打怕了,他们才会老老实实的听你的。甚至,都不用咱们去找,他们自己就会投奔,会贴上来!”
董策这么,是因为他对自己前世那个时空里的这段历史,非常熟悉。
在那个时空,多尔衮领兵向西,收服这些部落。而很多部落,其实根本就不是被多尔衮给打下来,是听多尔衮到达某地之后,自己投奔上去,自己贴上去的。
为什么?因为他们被建奴给打怕了,打服了!
“大人,收复察哈尔部,不但是咱们大明的需要,其实也是察哈尔部的需要。”董策沉声道。
“哦?”刘若宰拧着眉头问道:“你再得清楚一些。”
董策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思路。道:“林丹汗当初率领察哈尔部,纵横漠南漠北,风头一时无二,固然是声势显赫。但在被建奴几次打击之后,其声望,其势力,比之当初都是已经远远不如。当初林丹汗手下号称有数十万控弦之士,现在还能有几人?”
“而且他当初得罪人实在太多,现在林丹汗死了,察哈尔部不少附庸都是离开,现下的察哈尔部,不但声望大降,便是战力也是大有削减。在别的蒙古部落面前,这就是一块大肥肉,至少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就对他们虎视眈眈,他们的处境其实也是颇为的艰难。如果他们能投靠了咱们大明或者是建奴中的任意一方势力,就能够得到庇护,从而保住保护自身。”
“而且他们不但跟喀尔喀蒙古有仇恨,跟建奴也有仇恨,他们如果不投靠建奴,就必须要投靠大明,不然他们也会担心要遭到贱奴的攻击。”
“不单单是咱们大明有这个想法,建奴们不也是正在做吗?不定还走到咱们前面去了,已经和大草滩上的察哈尔部接上了头。只不过,既然白巡抚察哈尔部还待在大草滩,那么建奴应该就还没成功。”
刘若宰已经完全被他带到这个思路上来了,急切地问道:“那你咱们跟建奴中谁的机会更大一些?”
“要我,五五分,谁也占不上上风!”董策了一句,而后跟着解释道:“建奴屡屡攻打察哈尔部,察哈尔部当初也是屡犯建奴领地,两股势力之间可是有血海深仇。这些察哈尔人,尤其是那些手上沾了建奴血的察哈尔人,他们不可能不考虑,如果他们投靠了建奴以后会被怎样?会不会被秋后算账?”
“而林丹汗跟咱们大明之间,素来还是颇为友善的,咱们跟察哈尔蒙古,也没有什么大的战事,这是咱们跟建奴比的一个优势所在。”
到这里董策心下不由得有些黯然。其实他的父亲,就是死于察哈尔人手上,不过那一次并不是察哈尔部发动的大规模的侵袭,而是下面部落自己来明朝境内打草谷。
在大局面前,这些仇恨是可以放下,当然,只是暂时放下而已。董策也不会那么便宜了当初杀自己父亲的人,等察哈尔部真正归顺之后,他自然有法子把那些人找出来,一个一个宰掉。
董策继续道:“不过咱们跟建奴比,也有劣势。”
刘若宰看着他,问道:“是兵力?”
“没错儿!”董策叹了口气道:“虽属下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承认,至少在察哈尔人眼中,建奴的军队比大明的军队要强的。”
他知道刘若宰是个明白人,也不会在这种事儿上犯那种讳疾忌医的忌讳,所以也不在意,直接就出来了。
刘若宰臣臣头:“的确如此。”
“所以,咱们就要向察哈尔部展示咱们的军队!”
“对了!”董策忽然问道:“不知白巡抚这边派人和建奴接触了吗?”
“已经接触了。”刘若宰道:“当初朝廷给老夫下令之余也给他们下了一道命令,让他们先派人跟察哈尔部接洽,他们也派人去了。”
董策赶紧问道:“怎样?”
“没什么成效。”刘若宰摇摇头:“派去的人倒是也见到了他们的囊囊福晋,试探了一番。对方很客气,但就是装听不懂,对咱们的人倒也颇为礼遇,还派人护送回来。那使者回来,只要一谈到正事,察哈尔部人就是东拉西扯。”
“这是好事儿啊!”
董策却是忽然一击掌,笑道:“至少他们没有明确回绝,没有直接把咱们的人给打出来或者一刀杀了!这就明他们对于这件事儿,其实也是心动的,只是在犹豫在观望,或者,是因为咱们大明开出的条件还不够!”
董策对察哈尔部的这种心态很了解,他们应该是也有所心动的,但由于当初刘若宰等人还没来,大明朝派去的那个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决定权的,他不可能也不敢给出任何承诺和条件。
你连条件都不明白,人家自然是不可能来投靠你。
“属下有个提议,颇为大胆,若有何错漏之处,考虑不周之处,还望大人见谅。”
董策忽然道。
“你!”刘若宰拜拜手。
“照我,”董策道:“咱们也别来那些虚的,直接就率领大兵压境,来到察哈尔部驻地左近。咱们在这里瞎猜胡想,也是无用,还不如到了近处,也可以知道察哈尔部到底是什么情况。贱奴的人到底来了没有?那些察哈尔部的贵族们是怎么想的?那些林丹汗的遗孀又是怎么想的?”“那些心向咱们的,咱们可以好生笼络。那些摇摆不定的,咱们可以徐徐分化。而那些铁了心要跟着建奴的,”到此处,董策顿了顿,冷然一笑,脸上有着毫不掩饰的肃杀之色,冷冰冰道:”那就让他们尝尝咱们手中刀子的滋味儿!如此一边拉一边打,效果就会好很多!“
【嘿,想免费读此书?快关注微信:和阅读】
一
%77%77%77%e%64%75%0%0%e%6%6/
崇祯七年 斯时何时?战乱之时! 第637章 七九六 再次出发
董策倒也不着急,只是站在一边。
策对这件事儿,他还是有几分信心的。
在他那个时空,察哈尔部几乎不是被建奴给收服,而可以是被建奴的几个上层给瓜分了。林丹汗的那些福晋,基本上都变成了皇太极那几个兄弟的妾侍,而这些福晋们本身拥有的那些牧民和户口,自然也变成了这几个兄弟的。
你要林丹汗那几个遗孀在投靠建奴前没想过这种情况,那是低估他们。这几个草原上最有权势的女人,她们的心思可不那么简单。而他们既然想到了这一,为何还会投靠建奴?
不是因为想投靠,而是因为不得不投!当时多尔衮率大兵压境,他们如果不想死,不想被剿灭,那就只有选这条路!
而且在那个时空,大明朝根本没有想到这一茬,根本没有给她们另外一个选择。
但在这个时空,有了自己的出现,有了大明朝掺和进这件事,这些福晋们会怎么选那就不好了。
他们当也能够想到,投了大明之后至少不会比在建奴那边差。
而且察哈尔部中是肯定有人心向大明的,因为在董策原来那个时空中,林丹汗那些遗孀大部分都归顺了建奴,但却还有两个福晋带着她们的部属逃到了大明境内。至少这两个人,都会是大明朝的铁杆儿支持者。
刘若宰沉吟片刻,道:“那你的意思是,咱们直接就大兵压境?”
“倒也不能直接就这么做。”董策道:“如果咱们直接带兵去到察哈尔部驻地附近,怕是会把他们给吓到。所以,兵一定要带,但却不一定都住到人家家里去,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既不把他们吓到,同时在需要兵力的时候,也立刻就可以得到增援。”
刘若宰颇以为然,轻轻头。
而后,刘若宰又和董策商议了一番细节,两人谈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董策方才离开。
董策刚走没一会儿,刘若宰便是在谢鼎坤等人的簇拥下,赶往了白贻清府上。他确实是个做事的人,一旦心里有了底儿,就会很迅速很用心的去做这件事。等到了晚上,他从白贻清府上离开的时候,两人基本已经把事情给定下来了。
当晚,刘若宰又把董策叫到自己书房中,两人一直商量到深夜。
第二日一大早,天光微亮,太阳还未升起,但此时,肃州卫已经苏醒了。
大街之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商队,大大的都有,他们是为了赶早出城,好在白天有充足的时间赶路。没办法,肃州卫每日进出的人流量实在是太大,如果起得稍晚一些,再想出去就要排很长时间队了。
那未免就太耽误做生意。
而在此时,大街两侧的那些早铺子,也都已经开门了,他们的主要顾客就是这些早起的商人。不单单是那些有着正儿八经店面的早铺子,更多的则是路边的摊。有卖油条豆腐脑儿的,有卖混沌的,也有卖阳春面羊肉汤的,而更多的,则是卖水盆羊肉的。
这种水盆羊肉,是由羊羹发展而来的,白了,就是拿羊肉煮的汤,但是跟一般的羊肉汤还有些区别。
在西北地区,这种食物很常见,吃的时候在里头拌上辣酱,就这馒头或者是大饼一起吃。吃的时候把人给辣的那是汗流浃背,不过却是酣畅淋漓。把里头的羊肉捞完之后还可以把馒头或者是饼子掰碎了泡在里面,把汤一块喝掉。
快夏天的时候,店家就开始卖这种食物了,因为当地人认为吃这东西可以祛暑气。
大街之上弥漫着一股诱人的香气。
当董策等人策马行进在大街上的时候,这股香气便是一个劲儿的往鼻子里钻,让不少人都快流口水了。策马在董策身边,田实微微笑道:“等这趟回来,一定要尝尝这肃州卫极有名的水盆羊肉。”
董策笑着头:“那是当然。”
经过在澄城县的那一番合作守城,两人的关系略有些改善,至少现在见了面不会都冷着个脸了,而是有有笑。甭管心里怎么想的吧,反正至少让大伙面子上都过得去。
在两人前面不远处,是被谢鼎坤等人簇拥在其中的刘若宰,而在两人身后,则是跟着他们各自的家丁。他们一大早就起来了,当时天还黑着呢,吃过饭之后,便是出了府。而此时,他们前进的方向,乃是北城门。
与此同时,肃州卫城西军营之中,也是一片忙忙碌碌的景象。这一处军营极大,营房连绵,一眼望不到头,论数目只怕不下数百间,至少容纳个上万人是不成问题的。
在军营的西侧,还有一个面积极大的广场,此时广场之上,黑压压的一片,整个广场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面积都被士卒给占满了。
这些士卒全部都是骑兵,他们都没有上马,而是牵着马站在那里。
这些骑兵,数目至少也是一千五百往上数,他们一个个神情彪悍,身上透着一股铁血气息。显然,这些人一个个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只怕每个人手底下沾的鲜血都是不少。
而站在最前面的那些骑兵则是更加精锐,他们都坐在马上,胯下是高大雄峻的上等良马,身上穿着甲胄,马鞍旁边则是挂着腰刀和双插。
这样的骑兵,大约有二百人左右。这些人便是甘肃镇总兵刘大器的家丁,这二白人中,穿棉甲的大约在一百五十上下,而其余那五十人,身上穿的则是厚重的铁叶甲。甚至就连他们胯下的战马,都披着棉甲。
显然,这五十人,才是精锐中的精锐。
这上千人马在广场之上,却是安静异常,没一个人话,只是偶尔能听到几声战马的嘶鸣。显然,这些人的军纪非常好。
没多一会儿,远处便是响起一阵暴烈的马蹄声,接着便是看到刘大器在几个亲兵的簇拥下,打马向这边过来。
刘大器勒马在阵前停下,胯下良驹向前缓缓地走动,而刘大器的目光,则是在自己手下这些骑兵脸上扫过。
“弟兄们,咱们今日,要出城北上,去做一件大事!”
刘大器忽然面朝众人大声吼道。
其实具体要去做什么,刘大器也不知道,白贻清只是通知了他,让他今天带着所有骑兵,出城与他们会合,却没告诉他到底要去做什么。刘大器也早就习惯了这种待遇,并不以为意。只不过虽然白贻清没告诉他,但他也不是傻子,大体也能猜出发生了什么事。
在他看来,这分明是要对察哈尔部动手了!
这个发现,让他非常兴奋,心里对刘若宰大加赞扬了一番。心中暗道:“这位刘大人,倒真是个能做事,敢做事的。当真是雷厉风行毫不拖延,昨日刚到,今日就要带着大伙儿出发了。”
“这件大事,只要是做成了,弟兄们都能升官发财,谁也跑不了。只不过,咱们丑话在前头,”刘大器忽然顿了顿,语气也变得森然起来:“今日,都给老子我精神着儿!别给我丢人,谁敢给我丢人,我就让他丢了性命!明白吗!”
刘大器暴烈的吼道。
“明白!”
上千骑兵齐声叫喊。
“出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