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这种情况下,文艺生是第二批被淘汰的对象了。文艺生到了成年时代,写的歌,大多是顾影自怜的,或者是悲伤忧郁的。这正是他们成年后人生状态的写照,算不上无病呻吟,因为他们真的有病。躺在过去恋人的怀念中过日子,过去的美女今天睡在别的人臂弯。
杜月笙的建议中,还有一条,说爱骂人者都不自信,最安静的人往往最有实力。
看惯了生意场和官场的人生百态,我对此话体会最深刻。我岳父就从来不骂人,他其实是最有实力的。他跟很多省部级领导,都有不错的交往。
&n
第四百零六章 智者的下场
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是被人民杀死的。想不到吧,这个人间最大的智者,死在最熟悉他的人民手里。
有人据此推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这个逻辑有点对不起苏格拉底,他白死了。按他提出的逻辑方式,他的死,只能证明:人民也会犯错误。或者说,有时候,群众的眼睛也是糊涂的。
如果这个论证成立,西方一人一票制的民主,肯定有问题。
那么,中国古代最聪明的人呢估计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们规避了这种多数人的暴力。
比如老子,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聪明的人,对他的记载,大约只有孔子与他见面后的话。当然,那些话是劝孔子隐退的意思,我想,老子的劝告是真诚的。
老子跑了,虽然留下一部《道德经》,但他确实跑了,不管隐藏还是潜伏,人们找不到他,也就没有审判他的机会。
孔子没跑,还想做事,周游列车,遇到的总是绝大多数的反对的声音,他没办法,以另一种形式躲藏起来:写《春秋》,或者教书。
他估计缺乏离开社会独立生活的技能,跑不掉,跑了是要饿的。因为他受困于陈蔡时,就有饥饿的危险。我断定,他没有隐居离世生存的技能。
既然不能跑,就不做出头露面的事吧,教书和写书,不烦别人,大概就不能被群众审判吧。
当然,他的生命保全,还有一个因素,他的弟子比较强大,人数众多,起到了保护他的作用。要不然,他估计也死得惨。
他号称有三千弟子,这些人可不是吃素的。至少,为了老师,可以掀翻一个国家。再加上,孔子老了后,也不参与社会活动了,大家也懒得跟这样一个退休在家的老人为敌。
他的弟子中,有执政的季氏的家臣冉有,担任着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的职务,通风报信,在领导面前解释说情,是没问题的。
他的弟子中,有勇猛的子路。曾经有一个国家要与鲁国谈判,说政府不派代表也可以,子路来,我就认可了。可见子路对一个百乘之国甚至千乘之国的,军事影响力。这种力量,也吓阻了大部分政治投机分子和普通群众,对孔子的嫉妒报复行为。
当然,他最聪明的弟子中,有子贡。在历史上所有的纵横家或者战略家外交家中,子贡可是鼻祖。历史上,子贡一出,天下大乱。为了救鲁国,他出来使用计谋和游说,居然让五个国家打了起来。
这种聪明弟子在侧,一般国家和人民是不敢动他的。
所以,按智者的聪明程度排序,老子孔子之后,估计是子贡了。
但是,子贡还是一个其名的商人。他据说运用信息不对称手段,开办了民营企业,搞长途贩运盐巴,居然成为天下首富。但他成为首富过后,总是搬家,让人找不到他。他这也是一种隐退手段:我只是赚点钱好玩,与你们吃政治饭的人,不抢饭碗。
子路属于二等聪明的人,所以死在自己的勇武上。凭借聪明想打天下,危险系数很高。尤其对有理想有底线的人来说,与邪恶打交道,总会吃大亏。兵者,诡道也,子路不是不懂,但他总是不屑,不使用诡道。这点比不上子贡油滑,所以死得快。估计,孔子跟他讲的道德,他听得太多,他信了,他认真了,认真,他就输了。
与子路这个流派相同的二等聪明人,比如商鞅,也是这样。以为掌握了富国强兵的道理,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其实,你只是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政策,却改变不了人性。
后来的张良,再现代的刘帅,都是靠提前退休来保全自己的。他们有能力有头脑,更了解人性,有生存的技能。
当然,张良是道家人物,祖师爷的教导肯定是读过的。但刘帅的提前退休,估计与他的经历有关。那样一个从苏联回来的军事天才,报着巨大的热情,在万县进行武装斗争。战争已经打赢了,当然,他在面对这些小角色时,赢是肯定的。但因为一颗流弹,差点要了他的命。他垂危之际,是被人担进过阎王殿的,那是一次生死的洗礼,那是一次神圣的教化。
那是他思想境界的一次飞跃,后来才做出做手术不打麻药的决定。他本来只是个聪明人,从那以后,就变得有大智慧了。
传说,古希腊还有个智者,他采取了另一种办法。这个智者叫什么名字,大概不清楚了。但当时,他确实是很聪明的。
有一天,他用自己的一头牛,换了别人一只羊。人人都笑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而他却说,太聪明了活得太累,有时傻一下,反而轻松愉快些。
以前我不太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大约是有点懂了。
智者所面对的,是强大的人性。
普通人的人性,终究是贪婪的,总想做一本万得的事。把所有难题推给智者,智者如果解决了,那是应该的,你是聪明人嘛。如果没解决,就恨不得把智者千刀万剐。
比如普通人拜菩萨,总是拿一两个苹果丢一两块钱,点一柱香,求菩萨保佑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付出少希望得到多,这就是人性。菩萨在做亏本生意,但他是智者,何必跟我们小老百姓计较,拜菩萨的普通人,总会这么想。
如果成了,还好说。如果没成,内心肯定是怨恨的。什么菩萨不灵了,贪污了我的贡果啊,这种腹诽肯定是有的。更有甚者,会动拆庙灭佛的念头。
历史上有几次灭佛的运动,都是这种怨恨被激化的后果。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失就得承担巨大的后果,因为你是智者,你有可能迎接审判和死亡。
孔子也知道,君子之过,天下人都看得见。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可见,他是个勇士。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是,嫉妒。嫉妒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是人与人竞争产生的。在远古时代,人们获得的食物或者**的权利是很有限的。
食物少,就得分配,有人多了,就有人要饥饿,这种饥饿与多寡的联系,让人们自然产生了一个专有的感情,嫉妒。性权利是权利最初的源头,但即使在一个男女数目相当的部落里,也因女性的选择性,以及孕期经期的拒抗性,导致男人的性需求,在总体上,总是处于不可充分满足的状况。那么,那些需求不被满足的个体,看到被满足的,就产生了敌视和嫉妒。
苏东坡就是太聪明,太展露了,于是,就受到了嫉妒。本来,他早期的政敌王安石并不嫉妒他,毕竟王安石也是大人物,气度还是有的。但王的手下,却不一样了,嫉妒地编造故事,皇帝身边的人也这样,编造于他不利的谎言。
谎言多了,就成真了。三人成虎,是群众的力量。苏东坡作为读书人太耀眼了,如果不把他搞下去,有他这个学霸在,我们这些二流学生,怎么有可能拿第一名
应该说,智者没有满足普通人万无一失的期待、一本万利的要求,受到怨恨,还不至于受到杀生之祸。但他对二流人才的嫉妒,却形成了四面围攻的局面,他就难以招架了。二流人才鼓动怨恨的群众,给予智者审判并处决,是智者的归宿。
有鉴于此,许多隐居者,给我们提示,中国最聪明的人,已经给自己找好了归宿。
还有一个原因,让智者始终处于与大众为敌的状态,就是不被理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是最常见的现象。
一个人,不计功名利禄地为皇帝做事,连皇帝都会怀疑,这人有什么动机。也不是没有先例,当年的王莽就是这样的伪君子。
但许多人只是为了天下利益才出山的,根本与功名无关,他们如果不尽早隐退,死得也很惨。刘伯温就是其中之一。
当年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叫郭子仪,已经名满天下,功高盖主,所有荣誉加身,皇帝都不知道拿什么来赏赐他了。他知道,世间的荣华如此繁荣,他就要走到头了。
他就提出隐退,但名声太大,毕竟退不了。你要退下,但拉着你,拜访你的人太多,你无法回避。怎么办他装傻,他装着好钱好色,养着戏班子,美女成群,装出一幅陶醉在温柔乡,胸无大志的状态,让皇帝放心。
与此相似的人,还有一个,辛弃疾,美女香车、华丽庄圆,也只不过是给皇帝装出一幅胸无大志的样子,保全自身。故意把自己的理想弄脏,他就高兴了吗收复旧山河的理想,从来没从他的情感中跑掉,他其实总在痛苦里。
人们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总怀着一种恐惧,尤其是对能力超群的人,恨不得除掉他,自己才能安心。
我在想,那些聪明智慧的人,如果仅凭智商和学识,肯定不会超群的。比如,一个班上的学霸,只比第二名总分高一两分,算不上超群。但750分的
总分,他总比第二名高出好几十分,并且不费力,总是这样保持着巨大的优势,肯定与他认识的维度有关。
降维打击的意思:我比你认识的方式,多一个维度。
有些东西是努力可以达到的,有些维度的差异,无论你如何努力,你都赶不上。
比如,对地形的了解,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登高望远。于是,人们努力地爬山,企图站在山的最高处,看到尽可能远的风景。
爬山是个体力活,但只要你天生体力好,并且持续不断的努力,你是可以到顶点的。当你穷其一生的努力到了顶峰后,你才发现,山外有山,你看到的,只不过是更远更多的山。
但是,有天才,他仿佛是坐在飞机上或者在云端上看这个世界,他看见了群山平原河流和大海。这种层次,对那些只会努力爬山的人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但他不能叙述,只为,那些爬山的人,根本不知道大海。井底之蛙,无法理解天的广阔。所以,你描述了自己的境界,却不被理解。笨的人总不承认自己笨,他的理由是,
第四百零七章 高手要来了
这两天,宾馆开始噪动起来,明显感觉到指手画脚的人多了起来,服务员用跑步的频繁非常高。
我听到的消息是:领导来了。
为什么领导要来,这是个迷。对于重庆这样的城市而言,北京来的许多人,都可以称为领导,而它也有自己的领导。按这宾馆的标准或者地位,恐怕也不是什么大领导。
一般各省市都有专门接待中央大领导的宾馆。说是宾馆,实际性质是官办的招待所,以别墅样的形式在密林或风景区最隐秘的角落存在。
当然,公开对外的宾馆,也不是没有接待任务,比如成都的锦江宾馆,北京的京西宾馆。在两会开始后,也负担部分政府接待任务。这不是两会季,在忙什么呢
最重要的领导和客人,在北京是住钓鱼台的,在武汉住东湖宾馆,这些宾馆,一般不对外,接待像我这样没身份的人。
一天,还是碰到达县老乡,那个领班,她主动找我的,我才知道原因。
“庄哥,这几天没来跟你打招呼,不好意思啊。”
“没什么,你们在忙啥”
“嗨,最近几天,不是在忙一个接待嘛。市里有领导来亲自安排的,说是一个专家,要来给重庆的经济界人士上课,包括许多老板、政府人员和专家,都要来听的。”
“怎么在你们这里办,不应该在什么政府礼堂什么地方办吗”
“表面上是市工商联请的,也算是政府组织,老板们出钱的。说是要开拓大家的眼界,请了一个专家来。”
我笑了笑,政府搭台,经济唱戏,这是比较常见的。
“对了,这个专家也是个老板,姓冯,叫冯明,你听说吧,很有名的。”
我当然听说过,这个人是改开以来最优秀的商人之一,当年组织的四同公司,被称为中国房地产商的黄埔军校。因为当时的几个合伙人,现今都成了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他是老大,也担任着导师的角色,是个高手。
我点点头:“久闻大名,没见过本人。”
“我来就是问你的,你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搞到票,你去不去”
我吃了一惊,问到:“这种票都是有数的,你怎么拿得到”
“嗨,这是配票的。比如发起企业有一百来张,政府部门人员有一百来张,学术界有五十来张,其它人员有五十来张。我们酒店,有两张配票,但有一个人住在美国不来,经理让我代替一下,让位置不空。说我毕竟读过大学,或许听得懂。我又不感兴趣,我一想,你不是高手嘛,就拿了一张过来,你要不要”
我想了想,这个人比较出名,是可以听一听的。况且,这个人自己能够发财,也能够培训出发财的兄弟,说明还是有些道理的。再加上,这种票不是因为机缘,我是得不到的。
我不能坏了她的好意,说到:“好吧,我去。”
“但是,你如果去,得有一个身份,与会人员名单,可是要打上的。怎么,就假装是这酒店的副总”
一听这种冒充的事,我就不喜欢。何必要凑这种热闹呢我又不是那种制订政策的政府官员,又不是研究政策的学者,更不是想挣大钱的企业家。
我说到:“算了吧,我不喜欢冒充别人。”
“哎呀,哥哥,我这票拿都拿来了,给别人我觉得可惜。你自己编个身份就去了,反正,只要是个公司或者团体,有个头衔就行。我们是组织会议的,我们晓得就是了。”
她一边说,一边还牵着我的胳膊甩,好象在求我一样。求我接受她的好意,或者对她心理是个安慰。
我在这里住了两个多月了,距离到云南的时间也快了。其实,前好些天,她就跑过来,悄悄跟我说过,她怀孕了,估计明年,也不在这酒店干了,他老公下次回来时,还要来感谢我。
其实,他老公还没回来时,估计我就已经到云南了。她不会找到感谢我的另一个机会了,但是,我也感谢她经常以老乡的身份来看我,有时一两句家乡话,也挺宽慰人心。既然是个缘分,就让它圆满吧。
我在我的包里,找了外名片。这个名片,其实是为云南教育项目而印制的。当然我们是正经的基金会,虽然规模不大,但名字却是妍子认真取的。
“庄严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这就是我的名片。当年妍子为起这个名字,可是费了一番脑筋的。最开始,我提议把我们的姓都加进去,她不肯。
“叫什么,庄高,还是高庄,不然叫高老庄”她很少有这种调皮的幽默。
然后,我又提议,不用姓,用名也可以。她还是没答应。“叫庄妍那我改你姓了”
我说到,不用改我的姓,我的姓不要也行。她问到:“叫燕子教育别人还以为是搞鸟类培养的呢。”
我说到,要不然,把妈的姓加进来,叫“鸿雁基金”。她说到:“云南的项目,给人以内蒙的感觉,不行。”
她的道理很简单,这个基金,是我在主要操作和策划的,我的姓可以进来。对于她来说,她并不擅长,也没出什么力。如果是出了心,那也是佛的心,是慈悲心。与其这样,不如干脆借用一个佛教名词,叫庄严基金算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