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你看从生理机能说到进化史,这就没办法好好聊天了。我回复到:“如果说山东人爱嚼硬东西,那还真有历史,也许六千年前,他们的牙口就与众不同了。”
这引起了她的兴趣,非要我讲下去。我不得不给她谈及了,位于山东的,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在神农氏时代,与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三足鼎立,分布于黄河下游,山东地区和江淮地区的一种文化。她由北辛文化演变而来,年代在距今6500年-4500年之间,延续约2000年左右。
有意思的是,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墓葬,显示这种文化,存在着15-20岁之间的成年男女,进行普遍的拔除门齿,以及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的现象。
另外,有的人,还长期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也造成了颌骨的内缩变形。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呢
这就不得不把当时华夏地区普遍的意识形态,以及大汶口文化与红山文化、庙底沟文化之间的关系,综合起来进行考虑。
当时的华夏地区,“五行”学说是大行其道的。而由于金属还没有普遍使用,当时的“五行”元素中,是没有“金”元素的。当时的五行元素,是“石、木、水、火、土”;也就是用“石”代替“金”。
我们从女娲氏“炼石补天”的传说,以及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遗址“炼石补天”的遗迹,都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地信奉“五行”学说。
这是早期的大汶口人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以及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的文化上的原因。
那么,什么原因,是导致早期的大汶口人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以及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的直接因素呢
这就是战争。
《三皇本纪》记载,伏羲氏“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这里的“都于陈”,就是说,伏羲氏部族在现在的河南淮阳立都。这是在战略上造成进攻山东、“东封太山”的一种军事态势。
因为,在当时,黄河以北,连续有古黄河和古济水两条河流,横档在河北与山东之间。在河北,是不好对山东发动进攻的。而在河南,则没有大的河水,阻挡河南与山东之间的联接。这样,淮阳,就成为立足河南进攻山东的前线基地。
那么,伏羲氏部族要进攻山东“东封太山”,山东地区的原住民们,会怎么办呢他们当然会奋起反抗。
而反抗,第一要有硬件,要有得以进行反抗的人力物力;第二要有软件,要有足以鼓舞人心、支撑人们抗战信心的精神意识。
而根据伏羲氏的“木德王”来看,伏羲氏部族的德运就是属于“木运”。也就是说,在山东地区的原住民们看来,伏羲氏就是属于“木妖”。
那么,对付“木妖”,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根据“五行”学说中“石克木”的原理,来以他们本部族的“石灵”去克“木妖”了。这就是今天的山东人,仍然在以“泰山石敢当”的“泰山石”,大赚其钱的文化由来。
那么,在当时,山东土著们在战胜了“木妖”,赶走了伏羲氏之后,他们,是否就会深信他们部族的德运为“石运”,他们就要想办法保护和增强自己体内的“石气”,而破坏自己体内与“石气”作对的“木气”呢
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无疑就是为了破坏自己体内,与“石气”作对的“木气”,使自己体内的“石气”,始终处在优势的状态。
因为,“石死木活”,“木”是具有生长性的;而人身上的骨头,也具有生长性。骨头,也就是“木”。
与拔除门齿、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和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现象同时出现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的,还有獐牙和獐牙勾形器,以及龟甲。
獐牙和獐牙勾形器,应该是对牛图腾的符号化;也就是以一个简单、抽象、而又贵重的东西,来代表牛图腾,以象征部落首领的身份。
《三皇本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
神农氏的图腾为“人身牛首”。而神农氏为当时的天下盟主。东夷氏部族尊崇神农氏的牛图腾,是神农氏部族的文化,以盟主之地位向东夷氏部族发生影响的结果。
而龟甲,应该就和红山文化遗址、凌家滩文化遗址中的“无足玉龟”一样,是代表部落首领的身份。只是,大汶口文化中的龟甲太多,又没有像“无足玉龟”那样经过精雕细琢的加工,所以,就没有“无足玉龟”那么神圣和庄重。
这也许是显示,大汶口文化的极权意识不强,没有一个集权中心。
所以,他们每个部落的酋长,都可以把自己当成本部族的首领,当成“四岳”岳主之一,从而享有龟甲,以显示自己四岳岳主和部族首领的身份吧。
大汶口文化中,也有八角星纹图案。这些龟甲和八角星纹图案,都表明了,大汶口文化所在的东夷氏部族,曾经和共工氏部族一样,也是与伏羲氏部族进行过生死决战。
他们,也是女娲氏“断鳌足以立四极”中的“四极”之一。而拔牙、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口含小石球或小陶球,“泰山石敢当”等风俗的流传,就是他们与伏羲氏部族进行过生死决战的后遗症。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征,大汶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对应的,是“天下结盟”之后的神龙时代,年代为距今6300-5500年。
中期对应的,是黄帝部族崛起,神农时代向黄帝时代转化的阶段,年代为距今5500-4800年。
晚期,则是蚩尤氏所领导的东夷部族被黄帝部族战败之后,臣服于黄帝部族,却还没有被黄帝部族所同化的时代,年代为距今4800-4500年。
从早期起,大汶口文化的家畜饲养,就比较发达,各遗址都出土有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之骨骼。墓地中,常发现随葬的狗和猪。
中期以后,墓葬中不断发现整猪、半只猪、猪头或猪下颚骨。用猪随葬的墓,占到1/3以上。有的墓中,随葬的猪下颚骨多达32个,表明中晚期的养猪业,已经十分发达和兴旺。
渔猎和采集生产,这时候仍然比较重要。遗址中,有獐、斑鹿、狸、麋鹿等野生动物的残骨。很多遗址中,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之骨、角质鱼鳔、鱼钩;有扁平三角式、短梃圆柱式、长梃双翼起脊式,等各种骨镞、角镞、牙镞;有石质和角质的匕首;还有石矛、骨矛等大型投刺猎具及较多的网坠。
在兖州王因遗址,还出土了20多个扬子鳄的残骸,与鱼、龟、鳖、蚌等水生动物的骨骼同弃于垃圾坑中,表明当时的人们,能够集体捕获比较凶猛的大型水生动物。
晚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较之前更加严重。有的大墓,随葬品有七十余件,有的墓,则一无所有。考古中还发现,晚期的氏族墓地中,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
这一时期,灵魂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已不再是单单用死因来区分灵魂的善恶了。墓地上出现了无尸富墓、断头富墓。
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的头朝东或朝北,可能是表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于海上。
而后来胶东半岛盛行头向西或西北的葬式,可能是表示,这些人是从内地迁徙过来的。
综合来看,大汶口文化是一种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氏族公社向私有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文化。而她的族群,则是北辛文化族群的后裔,是与伏羲氏部族有着历史过节、并且难以忘怀的、东夷氏部族的后裔。
大汶口文化时期,东夷氏部族的生产技术,是发展得很快的。但是,他们在对于世界的深层次认识方面,在对自己部族的灵魂形态的塑造方面,显然是没有用心。
他们的本族图腾,是基于渔猎生产的海鸥。但是,不见他们像伏羲氏部族和神农氏部族一样,把自己部族的图腾,时刻放在心里,随时找机会去表现。
他们把獐牙勾型器作为权力的象征。獐牙勾型器所代表的牛图腾,与农业生产相关。这是受神农氏部族等外来文化影响的结果。
这也就表明,大汶口文化的人们,不注重对世界、对人类存在之终极意义的思考,不注重对自身主体意识的强化,而比较关注眼前的实利。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汶口文化的极权体制就十分微弱。
他们没有集权中心,所以,也就没有公共资源,去从事专业化的神性创作。而单个的部落,又没有能力,去养活一支进行能够专业之神性化创作的团队。这也就导致他们,只能够用龟壳代替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万物的兴衰
著名心理学家斯皮勒林说过,毁灭是事物出现的原因。这句话倒是很符合佛的意境,空有不二,对吧。
如果物质按随机分布,没规律可循,如量子世界的测不准原理,或者说薛定谔的猫,那世界更是陷入了不可知的境地。这肯定是不行的。
我们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有些规律在起作用。我们如果承认不可知,那么,人类一切的文明成果,都没意义。
老子说过,道可道。
周易还列出了辩证的,甚至是数学的法则。这个世界,确实有些常数,神秘但起着巨大的作用,如,黄金分割点,那个叫e的常数。
社会中,是不是也有些固定的常数呢
最近,网络上,已经有耶鲁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了,这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大批如我一样,整天靠空想过日子的人。
我原来所学的,不管是儒释道,还是周易预测,都有一个隐约的理论假设:天人合人。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那发现它的,就不仅仅应该只是中国人。毕竟,网络公开课里那些外国大咖们,也神经叨叨的,指不定也有些相似的观点。
我们有公孙龙,别人也有维根斯坦。
综合最近的一些观点,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我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就是生物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现的规律,有重叠的部分。这也许,是天人合人的,好的注脚。毕竟,道法自然。
为什么我们出生后身体会快速成长,到了一定时间就停止了呢为什么我们的寿命注定在100年左右,而不是更久为什么所有的公司都会走向死亡为什么社会越先进,生活节奏就越快
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一整套复杂的生命周期理论。
小到巴掌大的鼩鼱、大到海洋里的巨无霸蓝鲸,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哺乳动物。我们各自都有过非常不同的自然进化史,在器官、细胞、基因组上的差异性,是我们今天在外表和生活环境上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
表面上看,由于这些哺乳生物的差异极大,如果对它们进行测量,然后把测出的结果绘制在包含动物个头大小参数在内的曲线图上,这些结果会合乎常识地呈现随机分布的样态。
但事实恰好相反。我们画一个坐标,假如竖轴代表代谢率,就是我们为了维持生命,每天所需摄取的食物和能量。横轴代表自己的体重、大小。
你会发现一切恰好都落在一条直线上。这意味着:复杂性背后潜藏着惊人的简单性。
这个坐标表达的其实是生命最基本的特质(新陈代谢),及其最基本的量化指标:新陈代谢率。
它所揭示的另一个重点是:假设不考虑自然选择和进化的影响,很可能有人会认为“如果我们将某个生物的大小放大一倍,或者拿它跟比它大一倍的动物相比较,它的细胞数量当然也会增加一倍”。
也就是说,如果体重体型增加一倍,你会很容易地以为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和食物,也需要增加一倍。
如果按照这个假设,坐标斜线的斜率就应该是1。但事实上它的斜率是3/4。这意味着:随着生物的体积放大一倍,它所需要的食物不是同比增加一倍,而是只需要增加75%,即四分之三。
不论是从2克增加到4克,还是从2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对任何生物来说,大小每增加一倍就可以节省25%的食物。这就是“规模经济”。
事实上,这一规律也贯穿于任何生命体、生理量和生命历史事件。每个生物类群都遵循这一25%的节省规律。
心率,指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如果把心率与体重为坐标画一条生产线,斜线的斜率是-1/4,负数反映的是心率随着体型的增加而降低。
主动脉是指第一根从心脏出来的血管,负责将血液输送到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条斜线的斜率非常接近3/8。通过坐标斜率,我们发现,它们都揭示了一条规律:斜线的斜率都是1/4的简单倍数。
事实上,所有哺乳动物都遵循这条规律。换句话说,我们周围生物界的一切都离不开“1/4”这个数字。
这就是“1/4次幂规模法则”。
其实寿命同样遵循1/4斜率的规律,如果把寿命和体型大小做比较,你会发现寿命增加的斜率是1/4。刚才关于心率的斜线也显示,心率减小的斜率也是1/4。
如果把两者相乘,其中一个增加的倍数正好和另一个减小的倍数抵消了。这也就是说,寿命乘以心率的积其实是个常量,这个乘积就是一个动物一生的心跳次数。
不管是老鼠大小的鼩鼱,还是足球场大小的蓝鲸,它们一生的心跳次数都是恒定一致的,所有哺乳动物也都是这样,这个数字大约是15亿次。
尽管不同的哺乳动物之间存在体型、种类上的巨大差异,它们的进化过程也都不一样,但它们一生的心跳次数却都是恒定一致的,非常有规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所有生命体中都有一种维持生命源头的东西,即系统网络。比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
从数学和物理学角度推导,能发现这些网络系统之中存在一种规模法则。这个法则和构成生命体的网络系统,从根本上限制了生命演进的方式。
当代入新陈代谢、成长、长寿、死亡、进化速度、细胞更新次数、细胞快速更新这些因素,从数学和物理学层面进行分析计算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因素都是相互关联,并且遵循之前展示的1/4斜率法则。
人通过食物获取能量,身体通过系统网络把能量输送给细胞,完成生命体的新陈代谢。但摄取的能量都消耗在哪些地方了呢
一个用来维持已有细胞,包括修复损伤,清理已死细胞,另一个则是供给身体,生产新细胞。
如果我们从数学运算的角度去看待生命体的能量代谢,利用规模法则对其运算时,就能预测出某个系统随年龄变化的速度,也就是成长速度。
老鼠刚开始时快速成长,之后停止成长。事实上,所有哺乳动物的成长过程都是这样,比如鸟类、鱼类、牛。运算过程会涉及一些通用参数,这意味着同样的数学方程(规模法则)和参数控制着一切生物的成长。
换句话说,即便改变生物的体型、体重、时间值等因素,按照数学方程,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所有生物的成长速度是一样的。肿瘤是一种生长于我们体内的生命体,事实上它们也会成长,而且也遵循生物界同样的成长规律。
把生物法则放到公司、城市上,怎么样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差异极大。尽管看起来如此不同,但它们的区别是不是只停留在大小规模上呢
以美国为例,纽约是放大版的洛杉矶吗洛杉矶算是放大版的芝加哥芝加哥算是放大版的圣达菲吗它们仅仅是其他城市的放大或者缩小版吗或者也具有生物界的那种普遍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