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但是不搞机器的话,就不会有工业来吸收多余人口,我们知道,工业化时代人口才是资源,在那之前,人口经常是累赘,农业社会对过剩人力的吸收能力极弱,过剩人力进一步导致人力成本低,恶性循环。
结论,中国在当时的那个情况下,进入了一个循环向下的通道,无论如何都没法不依赖外界的情况下打破自身的循环,突破手工业和农业“结界”,就像一个无形的玻璃似的,挡在中国的前边。
“内卷化”就是一种自我锁死在低水平状态上。为啥喜欢这个逻辑呢
一方面能说服我,能感受到有种冰冷的逻辑链存在,而不是简单的“中国人的思维有问题”,“思维有问题”这就叫廉价的解释,这种解释方法能解释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问题,比如为啥有的国家穷他们国家人的思维有问题。为啥中东总打仗因为思维有问题。其实吧,喜欢用这个逻辑的人思维才有问题,而且全家思维都有问题。
另一方面,把这个逻辑扩散下,就能发现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例子。
比如,一个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很早就辍学,然后进入社会当小工,只有体力可以出卖,闲暇时间也被网络游戏给挤占了,想学习点新东西,基本不大可能得到周围人的支持,而且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这就是一种“低层次循环”,日复一日,人生越混越掉坑里了。
再比如,一个京沪白领,天天早上出门,晚上很晚到家,天天都在忙,但是过了一些年才发现,以往的那些红利,升职加薪,本质都是教育和年龄红利,等到黄金年龄一过,如果没有升到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上,绝大部分人迅速进入下行通道,似乎越努力掉的越深。
那大家肯定要问了,你说这些我们已经懂了,接下来你该说你有什么建设性意见了吧。其实我也没招,一旦进入真正的“内卷化”流程,只有一个办法能解决,就是外界资源的注入。
我们复盘下,为啥后来我国从内卷化里逃逸出来了
有这么几个因素,一是建国后在初代领导人大手笔操作下,我国被深层次犁了一遍,生产,建设,平等,妇女解放,全面识字,基础道路交通设施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奠基,这算作是个人努力。对标印度,是最好的证明。
虽然甘地被称为圣雄,他避免了革命中的破坏性,保留了原始的印度生产力。但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至今,种性制度和土地私有化的割裂状况,让它的生产力产生不了现代效应。中印虽然几乎是同时立国的,今天的差距,大家都明白了。中国的革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但新卷子画出的图画,起点就高得多。
其次是苏联投资,在苏联支持下,埋藏在我国地底的财富被挖了出来,我国也就有了第一笔上桌操作的筹码。我们原始的工业基础,大多与苏联有关。比如东北,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都有苏联援建起的工厂,支撑着中国的重工业。武汉的长江大桥,也是苏联人设计的。
他们不仅帮我们建立了一个基本可靠的工业骨架,更重要的是,培训了一大批工业人才。当时,他们的确完是贵人。虽然这个时间并不长。他们也没全部教我们,但架不住中国人学得快,聪明。
最后一发是加入wto之后出现了像大海一样的市场,前期的准备才有了意义,可以生产,升级,再生产,有了内需,内需又可以拉动经济。一开始生产一些低端玩意,慢慢的生产越来越精细的东西,将来会像台湾和韩国日本一样引领科技进步。
当然了,生产的广度上也有了突破,黄桥镇农民们生产的小提琴干掉了日本同行,市场份额达到了恐怖的世界一半,而且不是低端玩意,很多是中高端的。另外一个村子的农民们控制着全世界最大的快递产业,简直恍若隔世。
大家看到了吧,整体是需要外界的帮助的,外界拉一把,也就是我们民间说的“贵人”,贵人是高阶层的,你的问题在他那里不算问题,他可以把你从底层拉上去,拉上去之后看情况,有可能就进入高阶层良性循环了,形成正反馈,螺旋上升。也有可能是锁死在了一个稍微高一些的层次,只是比之前强一些。
多年以前我从一个我觉得最有脑子的人那里学到了一句话,他说小孩靠教育,年轻人靠勤奋,中年人靠运气,老年人注意前列腺。
教育也是个“贵人”,知识本身就是上帝,可以超度一些人,而且相对平等一些,毕竟你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耶鲁大学的心理学课程,还是翻译过来的。到现在了还有糊涂蛋在问看书和教育有什么用,如果真接受了正儿八经的教育,就不会问这么蠢的问题了。高考其实是“教育”这个上帝的对你的一次救赎,把你往上拉几个阶层。
&nbs
第四百二十一章 为何不平等
在网络上,许多人埋怨社会,很重要的议题是关于平等。尤其在中老年人中,比较盛行。估计因为他们生长于计划经济年代,共同贫穷的生活经历,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对不平等变得敏感。
人人生而平等,是指人格或者价值。但从结果上看,不管是自然『性』还是社会『性』,人与人都是不平等的。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以其本质的竞争『性』特点及反馈机制,加剧了甚至是加快了这个不平等的程度和进程。
平等作为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事实上人人生而不平等反而是更容易为人所理解,我们长相各异、聪慧有别、内敛外放、灵巧钝拙、甚至气场迥异。
一旦这些特质变得重要起来,不平等就会随之出现。当我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这些社会特质时,我们就会发现还有许多人比我们更富有、更成功、更友善。
从出生之日起我们就置身于社会、家庭和许多其他组织中,与成长相伴随的是,我们发现在自身所处的每一个群体和组织中我们都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上。我们很难摆脱不平等和对它的感知。
18世纪末期的法国大革命带来了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呼声。革命的目标是要摧毁横亘于皇室、高级神职人员、贵族和老百姓之间的巨大鸿沟。催生这一革命的想法来自一场名为启蒙运动的文化革命。
正是启蒙运动哲学家意识到不公平源自社会不平等并教育大众:社会本可更公平。他们对如此严重的不平等竟能蔓延整个欧洲,甚至还会有人提出理论来解释它的貌似不可避免『性』吃惊不已。
除此之外,启蒙运动哲学家还达成了如下共识:是社会本身的『性』质造就了不平等,而『政府』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这种不平等。社会学家一致认为,社会自身很容易滋生不平等,忽视它会造成严重后果。长久以来社会学的一个目标就是,努力以某种方式与社会不平等和平共处,并就它产生的原因寻求共识。
美国社会一直以她的民主理想为荣,因为它“为所有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但诚实地说,我们并不能忽视那些长久存在的巨大的不平等,它们的存在甚至让我们无法信奉那一民主理想。
依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数字,2005年,最富有的20的人口占据504的总收入;相比之下,最贫困的20的人口只占据总收入的42。前40人口的收入占据总收入的77。现如今,由于美国社会中交织起作用的各种力量,富人的收入增速要远远超过其他人群。
总资产很难衡量,但有一种公认看法是,这一领域的不平等要大大超过收入领域。2007年,美国最富有的1的家庭拥有社会总资产的46,美国最不富有的80的家庭只拥有15的总资产。2007年,中游家庭的净资产分别是:白人家庭14600美元,黑人家庭900美元,拉丁裔家庭9100美元。11的白人家庭没有任何净资产。黑人家庭的这一比例为41,拉丁裔家庭则为5。
那么,不平等缘何会存在大多数人思考的出发点都是人『性』、生物构造的复杂程度、超自然力量,乃至自由市场体制,但社会学家却是透过我们社会生活的现象看到了本质。想要理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就要了解社会组织本身,要将社会不平等当成社会的核心特质来看待,要将交织作用的各种社会力量当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社会学家通常会考虑两个问题:不平等出现的原因,不平等如何得以持续——为何不平等一旦出现就会在社会中扎下根为什么难以限制它的发展为什么难以改变它的重要『性』社会学强调社会结构的重要『性』:社会组织创造了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则创造了不平等。
社会结构本就是一种包含不平等层级的模式,所以不管它如何发展,这种根深蒂固的不平等都是存在的。社会学家一致认为,只要人在社会中存活一天,不平等就会存在一天。马克思曾梦想并预言未来会有一个平等的世界,但是就连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切只有在社会和社会模式烟消云散之后才会实现。
社会结构的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并且几乎都是不平等的。为什么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劳动分工(经济、寡头政治、官僚主义、社会分层),社会冲突(得势者和失势者),私有财产制度和聚集财富的能力,权力、声望和特权的相互作用
为什么劳动分工必然会带来不平等米歇尔斯这样解释道: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一旦选择了一个领导,那个位置所拥有的权力就会赋予该领导超过其他人的优势。事实上,领导权通常都会集中在一小撮个体身上,米歇尔斯称其为精英。领导权的定位赋予这些精英巨大的优势,他们能够获取关于组织更多的信息、日常做决定的权力、控制组织中其他人的知情权。随着时间推移,这群精英就将他们自身与组织里的其他人区分开来,并会有意识地去制造能够保住他们所处位置的方法。
没有领导权的那些人最终则变得越来越无力去批评领导——也越来越无意这样去做。任何日后进入这些高层的人都将进入这些本质上更有权力的位置。米歇尔斯关于组织中平等可能『性』的悲观言论被称为寡头政治铁律,即,不管组织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是会有少数人垄断权力,其他人则没有权力。当我们说到“组织”时,其实就是指少数人统治,无论我们称呼这一统治是民主还是独裁。最后,劳动分工本身就意味着权力上的不平等。
一个社会中往往会存在上百个组织,几乎所有这些组织都在有意识地制造不平等的体系。超市、学校、医院、俱乐部、城市、乡镇、工厂、警察局、牙医诊所、监狱——所有这些都展现了组织如何被定位在一个业已建立的结构中并从下往上排序。只要有一家公司开张,不平等的职位就会被建立起来,人们受雇于下面这些职位:董事长、首席执行长官、副『主席』、人事经理等。此外还有更多的职位,如市长、总统、副总统、联邦法官、州立法官、市级法官,也都是等待填补的定位。每一个已经存在的组织都会创造出诸多定位,并会针对这些定位按照权力、声望和特权进行排序。
“组织”这个词告诉我们,这些不同定位之间的合作会被命名和排序。许多个世纪以来,这些组织都是传统的。责任、权利、权力、声望和特权都由传统决定。社区的首领由血缘或家庭决定,其他位置的指派则由忠诚的友谊和感来决定;依照传统,领袖对其自身行为拥有充分的裁量权,甚至是在现代社会,有些群体仍然保留了这一传统,如家庭、皇族、部落、小群体或街头帮派。传统组织通常规模较小,不拘泥于形式主义。
现代社会压制了传统,大力发展了“法律–理『性』”的定位。在既定的规则和法律中,权利、责任、权力、特权和声望都得到明确界定,个体按照自身资格得到选派和晋升。组织变得理『性』,便利于人们在高效高能的结构中进行工作。因此,理『性』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不平等、建立权威和控制工人。
韦伯将现代社会描述为官僚制社会。这些结构中的定位都被正式提出,并会根据它们的资格和责任进行排列。官僚制削弱了出身和血缘带来的不平等。组织里非正式的、传统的和情感的因素都被尽可能地替换掉,以便组织能够变得客观、有效且高效。韦伯知道这种官僚组织往往都达不到它的既定目标,但他相信,人们会发现高效率和理『性』化的不平等体系的重要『性』。对韦伯来说,这一趋势存在于所有现代社会中。
不论何时我们进入组织,这种官僚权威结构都会存在,我们必须按照该结构中的正式定位对号入座并知晓我们的责任权利。不管是传统组织还是理『性』组织,它们都会带来有意识的社会不平等,这些不平等都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用于组织和控制其他人的。社会、社区、正式组织和大多数群体,这些结构都拥有法律、更正式的规则、明确的定位和资格要求。时间一长,我们的目标也就逐渐变成以有效、高效、客观和理『性』的方式来做事。
冲突意味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就他们所看重的事物进行争斗。凡有争斗出现之处,就会有赢有输,又或者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有些人可以更多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出现短缺状况,冲突就会发生:因为东西不够人手一份,没有人能够得到他或她所想要的。如果有人垄断了社会中有价值的东西,其他人望尘莫及,同样会引发冲突。不管是在哪种情况下,只要有人聚集了有价值的财产而其他人则一无所获,结局就会是短缺和不平等的分配。
理解权力的角『色』可以最好地解释冲突中的胜利。胜出一方必然比其
第四百二十二章 如何看名将
在网络争论中,年轻人最热衷于军事和历史,尤其是对中国历代最著名的将领,喜欢给他们排座次。其实,每一个名将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如果把赵云与赵奢来比较,虽然都姓赵,但完全没有可比性。
当然,也有些人喜欢在网上找事干,你要说同时代的人不能比,那就比同时代的。同时代的人,如同是敌对的双方还好,毕竟交手的纪录是客观的。
但如果是自己一方的,没真正交过手,怎么评价按功绩你会说他们职务及任务不同。按名气,你会说传说或者历史有误。其实,网络上热衷于军事的人,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没接触过一天军事。
战术与战略家完全不同,有力量与有智慧也不是一个档次。为此,可以用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个人来作为分析的对象。他们就是飞将军李广、大将军卫青。
卫青是古代名将,历来有“韩白卫霍”之称。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将。准确地说,是四大顶级名将。卫青是四将之一。
李广则是一个著名的悲情英雄,李广射石的故事流传千古,而其人高开低走的坎坷遭遇也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咏怀。
但是他们的水准似乎是不同的。
我看《史记》时,看到李牧传,其中有关于他们的记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二者其实说的是一件事:戍边过程:李广传:“匈奴日以合战。”李牧传:“匈奴每来,出战。”日以合战和每来必战,一样一样的。
戍边结果:李广传:“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李牧传:“数不利,失亡多。”连将军都有高度的战死风险,那么,士卒应该蒙受了多么沉重的损失呢士卒损失大,就是“数不利,失亡多”的委婉**,一样一样的。
战后处置:李广传:“乃徙为上郡太守。”李牧传:“复请李牧。”李广从军事任务重的防区撤走。替代李牧的将领也被撤走。一样一样的。
历史评价:李广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以力战为名。”李牧传:“使他人代将。”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李广逃离了重点防区,却得到了极高评价。而替代李牧的那位“无名氏”,连名字都没有提名字,可见历史评价之低。
对于李牧传里那个替代李牧的将军,只是“他人代将”四个字,历史没有记载那个人的名字。这就是历史对他的评价:没有资格提名字。对于李广传里的李广,历史是这样记载的:“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两厢对照,同样的行为,在司马迁笔下却得到了不同的评价。这样我们就知道,司马迁明显偏袒了李广。同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不是因为他“天下无双”但“数奇”,而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放在李牧传里只能做无名氏的将领。水平不到,所以位子也不到。
从记载对比就可以看出,李广虽然是个出色的将领,但是还达不到名将的层次。或者说,他只是一个“出名的将领”,而不是“超凡脱俗的军事家”。对此,明人黄淳耀评价说:“李广非大将才也,行无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矣。太史公叙广得意处,在为上郡以百骑御匈奴数千骑,射杀其将,解鞍纵卧,此固裨将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阵,正正之旗,进如风雨,退如山岳,广岂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谋反,只惮卫青与汲黯,而不闻及广。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