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从司马迁的记载开始,李广的命运就和代替李牧的无名氏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偏离。
古人有句话,叫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王勃写的。还有句诗,叫做“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是王维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呢这些说法,来源都是司马迁《史记》。
从司马迁的记载开始,李广就迅速成为古人常常吟咏的一个悲情英雄。而与他同时代的卫青,则有了一个相对负面的形象。比如说排在李将军列传之后的卫霍列传是这样记载卫青的: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意思是说,卫青用“和柔”的样子争取皇帝的好感的,但是不能让天下信服。
“以和柔自媚於上”这个**还算比较温和。还有更加露骨的说法。在之后的汲黯传里,则是这样记载卫青的:汉武帝见汲黯,必然会衣冠整齐;见丞相公孙弘,有时会不加冠;但是见卫青,蹲在厕所里拉屎的时候见他。也就是说,汉武帝不尊重卫青。
后来苏轼为此写过一篇短文,说:到了苏轼,就已经发展到将卫青视为奴才了。而苏轼已经是宋代非常优秀的顶尖人才了。
这样,一个韩白卫霍级别的名将,在司马迁的笔下就变成了一个谄媚的奴才。并在文人墨客的描述中,变成了“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卫青不败是走运,李广不能封侯则是由于倒霉。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没有取得成功,没有能力上的原因,全都是别人不好。这种无病呻吟没病也要吐上三斤血的病秧子文人风气,我一直是很看不起的。
当然,通过阅读原始资料,尽管司马迁在李广传里的记载有问题,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通过比对客观事实,破除一部分谬误记载造成的迷雾,抽丝剥茧捕捉到一部分真相。虽然不是说所有的真相都可以剖析出来,但是破除一部分,也足以让我们超过依旧陷在迷雾中的人。明人黄淳耀说:“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不掩。”
逻辑和理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不要相信那些所谓“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鬼话。首先,历史是掌握话语权的人书写的。其次,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些记载探查到一部分真相。因为还有一句话:
你可以永远欺骗一个人,也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但是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在卫青与李广的问题上,如果我们注意分析,就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我们通过课本学习历史的时候,读到卫青多次出塞、鏖战大漠南北的篇章,都会觉得这样一个大军统帅是一个英雄。但是当我们去看司马迁所写的、细节十分丰富的历史记载,卫青似乎又变成了一个谄媚的奴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区别呢
原因很简单。一个因素是我国历史课本和司马迁之间的记载,存在明显的不同倾向。还有一个根本因素在于,我国历史课本在讲述历史时,无意中坚持了“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一哲学原则。
我国历史课本抛开了那些浮华的表面纹饰,抛开了大量的、对于漫长历史来说意义不大的细节,将重点放在事情的主要性质方面。这样就在无意中抛开了最初历史记载中添加的那些有意引导读者判断的细节,抛开了那些掺杂着书写者本人感情、判断在内的因素。
与此相反是英美国家常用的教学手法。他们喜欢抛开事情的主要方面,然后将经过精心挑选的历史细节拿出来,诱导学生做出结论。
如果抛开一切虚妄的细节,集中去看事情的主要性质,那么卫青李广的事情很简单:在汉朝对匈奴多年不胜的情况下,卫青带兵出战,不但屡战屡胜,而且决战必胜。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司马迁在次要方面添加的、试图干扰读者判断力的无数细节,什么汉武帝对卫青不尊重啊,什么李广深得军心啊,在抛开细节、抓住重点的讲述中都消失了。
其实,如果我们足够关注整体,善于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我们甚至还会发现一些在历史整体上应该存在、但是在历史记载中缺失的细节。
比如说,在历史上,卫青第一次闻名于世的出战,就一直打到了匈奴祭天的龙城,斩首七百。乍看起来,斩首七百只是很小的胜利。但是有句话叫做“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们同时要记得,当时是五路大军出击,与卫青同时出塞的名将李广,被无数文人墨客咏怀的李广,他的战绩是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而那些在司马迁的记载中被说成是愿意追随李广作战的士卒呢看到“全军覆没”,我们就会知道,历史上真正的细节就是:
第一,那些可以证明士卒都愿意追随李广的士卒,要么死了,要么被匈奴抓去做了奴隶。换句话说,所谓李广善待士卒、士卒乐于追随这样的“结论”,是没有人证的,全靠司马迁一张嘴。其实就算是一度有人真的愿意追
第四百二十三章 书与事有别
42书与事有别
通读二十四史中关于战争和军事家的例子,我始终认为,一个名将,在顶级的层面,必须是有大局观的。也就是说,他不是因个人名利而打仗,不是因一时胜败而打仗。
他更像是一个政治家,在权衡各种因素后,才决定打不打、怎么打、打了以后怎么办。只有这种类型的军事家,才称得上大气。
如果仅以是否在某一仗打得赢为标准,来确定打与不打,那么,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希特勒以战争胜率的数据来算,是个厉害的指挥家。但以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就有问题。以自己这一点国力,铺开打苏联那么大一个摊子,即使打胜了,又怎么办呢
他即使考虑过这个问题,也没有深入思考。况且,他根本就没打赢。
以司马迁的观点为主导历史观点认为,李广是一个优秀的名将。古诗经常说李广如何,像王昌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多人都解释说这是指的李广。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情,一个因为『迷』路『自杀』而成名的名将,一个在一场几乎成为滑铁卢战役的重要战役中『迷』路的名将。实际上,司马迁对李广的照顾是有着“事后诸葛亮”的错误问题的。
漠北决战之前的分兵决策历来是一桩公案。司马迁或李广家人对这一战前部署进行了激烈批评,他们普遍认为卫青的目的是排挤李广、不让李广参战、从而“独吞”大功、照顾卫青自己人。但是,这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看法。因为:
第一,如果卫青的目的是不让李广参战,那么卫青事先不可能知道自己以一半左右的兵力就可以在决战中击败匈奴单于,这就意味着卫青是在『自杀』。
第二,如果卫青的原计划是让李广包抄,那么独立包抄作战正是发挥名将才能的最佳机会,这就意味着卫青是在帮助李广。
首先,卫青获知了匈奴单于的消息后,命令部队分兵两路,自己率领一路北上,李广和赵食其率领一路走东道,然后会师决战。对此,李广表示自己是前将军,要和卫青一路。司马迁或者李广的家人解释说,卫青这一举动是因为觉得李广的运气不好、不能对抗单于,同时也想为自己的朋友公孙敖夺取爵位,让公孙敖去与单于决战。
这一观点明显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卫青如果通过分兵不让李广与单于决战,那就意味着自己要以几乎减半的弱小力量去和单于决战,这简直就是找死。卫青事先知道自己能以少量兵力打赢匈奴单于所率主力
其次,司马迁及李广一系解释说,卫青安排李广行军的东道存在行军困难、不利于大兵团行进的问题(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这个解释很有意思,其不合理『性』很多。一是因为包抄可以更加轻松得捕获敌军统帅,所以承担迂回任务只能有利于李广捕获匈奴贵人从而立功。二是因为如果迂回真的非常困难,那么更加需要一个优秀的将军去带队,所以,要么就是卫青认为李广的能力比较强,适合作为分队主帅,要么就是李广认为自己能力比较差,别的将领比自己更胜任这项更加艰苦的工作。
那么,李广到底是能力比其他几个将军强,还是比其他几个将军弱呢薛定谔的名将么摘桃子抢功就打头阵,吃苦受累就谦虚谨慎请别人先上李广争先锋,本身就是失去公心的表现。
对于“势不屯行”的艰难条件下行军的问题,古人曾经谈到过一个评断用兵才能的概念,我觉得很很适合用在这里:“用兵以能聚散为上。”
李广作为名将,理论上来说,应该做到“用兵能聚散”。在东道“势不屯行”的情况下,调整行军方式是正常名将都会做到的事情。在解放军战斗历史上,类似于飞夺泸定桥这样先锋部队甩开大部队急行军抢占要点的事情,我们见得多了。可以说,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名将来说,带领部队分兵前进并率领前锋及时抵达,是名将的基本指挥素质。
特别是,司马迁或李广的家人介绍说,李广事先就知道东道进军存在这些问题。李广不是突然遭遇问题然后措手不及的,而是有备而来的。而且李广自束发以来七十余战,是个经验老道的老将。那么,在他事先知道行军存在困难、又很想争功、自己又是经验丰富的老将的情况下,他应该怎么做呢
历史上的名将大多是以各种急行军来展现自己卓越的组织能力。但是“才气天下无双”的李广,对此做出的回应是:首先,自己干不了这活,要自己跟着卫青走。一个名将,对于克服困难完成作战任务毫无办法,却要将这个任务推给别人,好像别人更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这就是名将的自我判断其次,在推脱不了、不得不硬着头皮执行任务以后,李广的表现是:『迷』路、误期,导致汉军以战前减员的状态与敌军决战。显然,李广在这里的表现根本就不是名将。
对此,我们只有两种解释,第一,李广是名将但是故意表现得不是名将;第二,李广不是名将,是吹出来的。赞同前者,就要怀疑李广的用心;赞同后者,就要质疑司马迁的信用。而无论赞同哪一个,都无法回避一个基本问题:
李广在漠北决战这样规模的大兵团作战中,在这样一个高度组织『性』的巅峰对决活动中,无视汉军整体利益、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而这样的争夺一旦不能得逞,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怒之心,乃至贻误军机。他一开始要出战,要做前将军,就是为了立大功。一旦有一点因素会影响到这个可能,他就进入到了暴怒状态,将战争带入到了意气之争的节奏中去。
考虑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我们不能认为李广缺乏基本的战术素养。那么,排除掉这个能力低下的选项之后,最后李广选择『自杀』,就只能充分说明他在这样的大战当中,首先考虑的完全不是完成作战任务,而是逞个人意气。
卫青不让他在前军,可以强行解释为卫青是为了私人目的。汉武帝不让李广在前军,也可以强行解释为汉武帝是相信李广的运数不佳。但这些解释,是将所有人都解释成为蠢货,只为了证明唯独一个人是英明的。为了粉一个人,就要黑掉所有人。
但是,即便这样,这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这样的大战中,这个被史学家文学家塑造成唯一一个清醒而又英明的人的李广,眼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意气之争呢
李广一直到死,都不是一个成熟的将领。他根本就没有真正成为军队体系的一分子。卫青是名将,他不可能使用一个体系外的人。这个体系不是卫青的私人体系,而是所有人拿命去拼生死的战争体系。
一台机器,总有一个零件想出风头,那么机械师一定会将这个零件换掉,换成一个可以准确执行任务的零件。卫青对李广的任用毫无问题。
直截了当地说,李广是一个个人能力优秀、不听指挥、自由散漫、无视组织纪律的将领。他还根本就不成熟,根本就不是有庞大组织、有严格纪律、为了一个宏大的目标集结了十几万人与凶狠的敌人决一死战的军队体系所需要的将领。
怀才不遇,是李广故事的核心基调。
自古文人墨客就喜欢这样哭哭啼啼、悲秋伤春。其实这些文人,很多是存在严重的能力问题的。因为他们从来不敢想一想,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有系统『性』的严重缺陷,以至于怀才不遇。
他们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的真正原因是没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趋炎附势、欺上瞒下,但是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他们从来不能准确履行职责。
以前有个故事,大诗人孟浩然名动天下,总想有机会得到皇帝的重用,有一次偶然遇到了皇帝,皇帝让他『吟』诗一首,他十分激动,背诵了一首自己写的佳作,背着背着,说到了一句:“不才明主弃。”于是就废了。
为李广故事所激发而有对抗不公的勇气,这是李广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如果以为这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勇气,就可以反过来将真正做事的人践踏一番,甚至发展到以为天下皆醉我独醒,脱离实际,误入歧途,那就是错的。
李广有没有能力呢有。没有能力,是到不了决战战场的。虽然他有一些不足,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能和他对比的。比如说,我们没有能力『射』穿石头。再比如说,我们没有能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李广的故事是不是有感染力呢有。李广有相当不错的个人能力,还有『射』虎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
那么,我们就始终停留在“怀才不遇”的阶段吗不行。我们做事,在己则有家庭父母妻儿,在外则有事业理想抱负,在庭为柱,在屋为梁,为家国担当,哪里能够容得下这种风吹草偃、自怨自艾的破事儿呢
我们要有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李广同样的行为,放在李牧传里就是无名氏。在李牧面前,做这样的事情连名字都不配留下来。面对这样的对比,再看一看历史上的描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那么我们至少能够知道:李广虽然很优秀,但是他远远不如卫青优秀。
然而,古往今来,却有很多很多人,将李广捧得很高,将卫青踩得很低。
韩信曾经说过一句话:生乃与哙等为伍。同样的,经过文人墨客的不断渲染,我们也可以说一句话:青乃与广等为伍!
相比苏轼那篇文章,李广与卫青齐名,这恐怕才是对卫青真
第四百二十四章 职场进阶法
在网上,跟这个it从业者的年轻人探讨了很久,我理解他今天的焦灼与不安,以及他那迫切要求进阶的心情。我先从大势和理想来破灭他不切实际的期待,降低期望值是心理安慰的法宝。但我又不得不给他指出前进和方向,让一个年轻人失去奋斗的动力,是最大的罪过。
我在网络上当人生导师,不是因为我的人生有多么成功。其实,我的人生,按我自己的期待,是比较失败的。我想得的没得到,而我拥有的,不是我期待的。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怪。
我想起了那个关于二娃的梦,我本来可以做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谁知道,这个无法作主的命运,把我推到了,今天这个孤独的境地。我没有方向,但我有见识,我有教训,我见过很多成功的人。
比如班长,比如李茅小苏以及思远,他们幸福地活在各种不同的生活里,这是我指导年轻人的底气。
我们谈到工作的意义,他在痛苦中不得不坚持的尴尬,我深有体会。但是,工作既然痛苦,如同生活本来就是苦一样,你是避免不了的,这是人生的真相。那么,就尝试接受它。并且,努力适应它。最后,用心改变它。
当下,他只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就可以获得很好的体验。起码,让一个苦苦奋斗的人,心理舒服些,也是功德。
我觉得,这次对他的劝告,是真心的。我对他说到:恕我直言,现代的大多数工作——划一个地方美其名曰单位,让大家按时集中扎堆,各自有个狭窄的工位,牺牲白天八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噼里啪啦做事——是违背人天『性』的。
人的自然天『性』,就是没有任何压力时表现出来的那些:好逸恶劳、贪生怕死、爱吃爱喝、喜欢漂亮的可交配伴侣。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磨炼出来的,包括但不限于:忍耐、自律、理智、合群、自控能力、延迟满足。
所以现代的工作是:一个人,在庞大而发达的社会体系里,找一个岗位;付出劳动力和时间,发挥自己的社会技能,压抑自己的天然本『性』,换取满足自己身体或精神需求的物质资料。
这不意味着工作本身有多神圣。工作本身应该是你养活自己、顺便愉悦自己的工具。其他附加意义,是其他的事。
当然,人类是会自我调节的动物。有的人就会不断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样一边挣钱,一边也很开心。可惜,让自己精神愉悦的工作,报酬普遍不高;报酬高的工作,自己普遍不会太高兴。又高兴又高报酬的工作,凤『毛』麟角。
也有些人自我调整:哪怕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要自己跟自己说:“我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特别有成就感”。以此来自我压抑,压抑过度了,就崩溃。不要这样子。对自己好一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