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谈及城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楼房和路,想到巴黎的林荫大道,想到浦东的摩天大楼。总之,你会先想到城市的外观。但一座城市真正的本质其实是人,城市最首要的意义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从而激发出新点子,创造财富,改善生活。正是这些交流才可能会催生出谷歌、阿里巴巴、相对论、量子力学和苹果手机。

    城市就是我们发明的、能实现以上功能的非凡机器。对应的,城市其实也是两个部分的融合。

    一部分是城市的“肉身”,包括它的能量和资源、发展过程、新陈代谢,与“肉身”结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还有其中的网络,比如运输网、电网、燃气管网、水网。

    另一部分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方面,即社会网络,这个部分非常重要。

    社会网络的标志性特点一个是模块化,我们会组成各种小组,比如家庭,比如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团队。第二,你与人交流的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在一个地方待着。无论你用不用智能手机、上不上微信,这些东西都存在于网络空间,但你必须在地面上。这是很重要的。而且你也得走动起来,你要从家里去学校、去办公室、去商店。所以你还要经常移动。

    当把这种模块性和移动情况放在一起进行数学运算,就会得出一定的结果,就会发现社会网络的普遍性。世界各地情况都是一样的。虽然在文化上会有差异,但人类基本都是这样的。

    城市越大,节奏越快,工资越高,这是什么原理呢社会网络的根本特点是,我看不见你,但我能指向你,我可以和你说话。

    你可以跟一位女士说话,可能是你身旁那位,然后你再跟我说话,我们都在对话,不断得到正反馈,很可能我们谈论的东西没什么意思,可能是关于足球比赛,也可能是关于美妆。

    这种交流偶尔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社会互动固有的正反馈机制,引发了跟生物界类似的规模缩放。但它有一个新的特质。我称之为“超线性规模缩放”。这意味着,并不是越大,人均规模经济就越小,而是说越大,这种正反馈会给你更多的人均量,更多信息和更多想法。

    根据常数规律,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后,就需要多一倍的加油站。但实际情况可不是这样!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后,你只需要增加85%的加油站。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倍,你可以节省15%。这跟生物界的情况有点不一样。这里节省的是15%,而不是25%。

    更有意思的是,社会网络和社会




第四百一十九章 可以不崩溃
    最近,论坛上,有一组照片引起了群里的热议。在西安火车站,一个在雪天坐在路边椅子上的小伙子,拿着一个面包在啃,最后,突然崩溃地哭了起来。

    估计大家在这个小伙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某个瞬间,立即产生了共鸣。有的是在自己父母病重时无能为力的那一刻,有的是在发现老公包小三现场抓住的那一刻,有的是在因为孩子上学临时凑不起生活费的那一刻。

    有一名网友说到:成人的世界,就没有容易的。

    我一般在网上不太爱说话,只喜欢看评论。但这一句,却让我看到了某种智慧,我大加赞赏。

    结果,我这个曾经神秘的人开口说话,马上在群里引起了新的波澜。因为“平凡”在群里总给别人介绍,我是个高人。找我问问题的人多,我一般不回答。但这次,恐怕是躲不了了。

    问题集中在为什么崩溃怎么处理这两点上。我以我不太专业的心理学知道和社会阅历,作了简要的回答。

    火车站有雪,他完全可以进候车室躲一躲,面包和矿泉水虽然简单,但可以果腹,这样就崩溃了,按理说实在不符合一个“成年人”的标准。但在网上,每一个看到这个视频的人都在安慰他,因为大家都仿佛看到了那个,在一瞬间就情绪崩溃的自己。

    身上背负着沉重的负担却可以默不作声地咬着牙继续前进,就像是一个永远不会倒下的巨人一样,可就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整个人一下崩溃决堤。

    有一个网友说他看哭了,我平时工作很烦,上次赶上单位超级忙的时间段,忙到一天每喝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我同事吸了烟,我闻到二手烟丢掉手头的工作立马跑到楼梯间大哭。不是因为他吸烟,而是平时很多委屈和痛苦堆叠在一起,觉得生活太苦了,这么苦为什么还要让我闻到二手烟,为什么不体谅一下我

    有一个年轻的女友说了她考研失败的那一刻,备考了好久的考试失败了,还不能休息,要赶去上一天的课,下课去自动贩售机,没注意到果汁卖光了,付了钱没有出来,回到教室坐在那里,一边听课一边泪流满面,还不能出声。

    这也是个年轻人。前段时间压力很大室友又开始在晚上十点多开始煮饭做菜弄的房间全是油烟味。其实味道也不是一两次但偏偏那次就让我特别烦躁。那天发了很大的火也哭了很久。其实哭的是没出息的自己罢了。我再努力一点就不用合租了。

    下面的内容如同成语接龙,有一种比惨的味道。“我有一次忙了一天,还去看病,就想着弄完去吃想吃的牛肉粉,真的很累,结果我想吃宽粉给我下成了细粉,我就很委屈,然后在店里哭了。”

    “积压了很久的负情绪了,刚才猫把鞋架上的东西扒下来,我气哭了。不是因为猫,就是觉得,我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给我找事情。”

    “有时关不上冰箱的门,脚趾撞到了桌脚,临出门找不到手机,嚎啕大哭,你觉得小题大做,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为什么。”

    “我有一次晚上回家准备吃饭了,然后领导临时让我改稿子,我就觉得很委屈啊,凭什么占用我下班吃饭的时间啊,当时我改完稿,面都凉透了。然后这个时候我妈又给我打电话,说那天我生日,我一脸懵逼,连自己生日都不知道,妈妈说要我自己今晚多买点好吃的,我挂了电话以后就开始爆哭。”

    我听到网友们最多的一句话是:“活着,真不容易。”

    小时候,我们总觉得“长大”这个词是一个光芒万丈的词,我们憧憬的未来五彩缤纷。可是等人真的长大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被生活狠狠地夺走天真,磨平棱角,失声痛哭之后。才发现“长大”是一个挺悲观的词,这种悲观像阴霾一般覆盖在每个群体,每个年龄段上。

    之前网上有一个信息,这条信息是一个烧烤店店老板发的:昨天夜里很晚的时候,我的店里来了一位客人。他点了两瓶啤酒、一碟小串,在外面坐了很久很久。快凌晨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他突然很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也不进来躲雨,浑身都被浇透了。

    我很想过去叫他进来,但又没敢打扰他。我不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旁观的我也忍不住心里发酸。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又会这样默默承受呢。

    我一直相信一点,生活不易,对于谁来说都不易。

    有时候我会幻想是不是电视中那些明星的生活会好很多,他们的心里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有很多苦楚。

    但我又清楚地知道,生活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那样——“生活处处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台湾明星小s也曾经在社交平台上po过自己情绪失控的视频。

    因为在探望奶奶时,发现奶奶已经不记得自己,夜深人静之时,她又想起在天上的父亲,po出爆哭4分钟影片中,他刚开始她不发一语,只是默默听着歌掉泪。

    可转眼间就情绪崩溃爆哭,眼睛跟鼻子都红了,哭了2分钟后,才开始哽咽说”爸,你过得好吗今天我去看奶奶,她不记得我们”,不过她觉得奶奶记得爸爸,所以如果奶奶去找他时,希望爸爸可以跟她说“我很想妳。”

    村上春树有一句话: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不准情绪化,一直被当做一个成年人的标准之一。所以,展现给外人的永远都是一副笑脸,内心的暗流涌动,五味陈杂都自己默默消化。这当然是对的,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不能随便给别人添麻烦。

    但是,我们忘了,人终究还是人,人不是冰冷的机器,即便是成年人,也是可以哭的,也是需要发泄情绪的,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成为一滩死水,它需要外界新鲜的空气来唤醒。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人在夜里是极度感性而脆弱,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刻,脑海里总会涌出一些苦涩。

    生活不易,每个成年人,一定会有情绪崩溃的经历。

    天亮之后,你还是会默默删掉昨天夜里发过的“矫情文字”,不让别人知道你撕扯过,绝望过,投降过。你还是会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出门,工作,微笑面对其他人,不让任何人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

    作为成年人的你我,一直都是一个既脆弱,又坚强的物种,我们就像莫泊桑在《一生》中写的那样:“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那该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认识社会,这是人生观的大问题。我当然不可能把这样复杂的事情讲清楚,只能用心理学的情绪发现与控制方面,给大家进行一些交流。

    我首先提出,所有崩溃的触发原因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大致相似的:长期的情绪压抑。

    神经崩溃指的是在一段时间内,个体陷入强烈的抑郁、焦虑,或感到压力过大,以至于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神经崩溃一词在上个世纪曾作为术语记载于医学文献,但如今已经失去了临床含义。人们更多地用它来描述那些突然、强烈或看似难以理解的情绪反应。

    陷入神经崩溃的人,可能会有以下这些感受和表现:感觉生活中处处是压力,好像要把自己压垮;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变得特别艰难,无法处理;陷入抑郁情绪,比如极度的沮丧、绝望;对一切都丧失兴趣和动力;睡眠不好、失眠或频繁做噩梦;想要逃离生活,甚至可能有自伤、自杀的念头;表现出焦虑症状,比如紧张、发抖、心悸,甚至惊恐发作;强烈的情绪波动,或原因不明的情绪爆发;感觉自己“要疯了”。

    有人在网上问我,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我是研究心理学的吗我当然不能告诉他原因,因为从我母亲离家以来,我已经崩溃过好多次了。

    可能导致精神崩溃的原因很多,包括持续压力、创伤、生活遭遇剧变、个人或家庭经济危机、精神疾病史或家族病史,等等。但从情绪的角度来看,一个很重要的、可能导致神经崩溃的因素,就是对负面情绪的长期压抑。

    情绪压抑原本是一种情绪调节(eotionalregution)的策略,具体表现为对内掩盖内心的感受,对外压制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按俗话说,就是假装没事。如同在当年在二娃面前,强颜欢笑。

    例如,在工作中被老板冤枉了,感到很委屈,还要假装若无其事,强迫自己解决问题,把注意力从自己的感受上移开;明明失恋了很难过,想要大哭一场,但是觉得哭哭啼啼太丢人,所以跟朋友们出去嗨,借酒浇愁。这些做法,都是通过压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研究表明,平时习惯于情绪压抑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会更多地使用发泄的方法来应对。这种发泄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比如在深夜无人时,跑到海边大声叫喊;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比如在工作中不顺心,回家因为日常琐碎冲家人发脾气。

    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压抑自己的情绪,却一直没有机会得以发泄,负面情绪就会不断被埋入潜意识中。长此以往,这些被压抑、积攒的负面情绪,可能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显露出来,例如反复的噩梦、突然的情绪波动和爆发、难以解释的悲伤,或者抑郁和焦虑症状。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压抑也会为我们带来其它



第四百二十章 多数人的坑
    古人说,言多必失。我就是这样的状态,原来本来是因为想做好事,最多与“平凡”搞点心理疏导,但在她的鼓吹下,自己偶尔也回答一些公共问题,在公共的论坛上。

    我本想躲在这个酒店里,如同我不愿意向任何人透露我的真实身份一样,做一个隐于市的人。那个领班虽然知道了我的来历,但也仅此而已,并没对我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毕竟,她已经辞职了。

    当然,大厅的小姑娘们,没那大的胆量直接接触我,但微笑的眼神自然而亲切,“庄总”的称呼已经固定了。

    我把网络当成一个社会,虽然物理上是虚拟的,但在精神上却有很多真实的成分。在这个冬天,哪里都不想去的时候,我如同书店那个老人一样,观看着世间的百态人生。他可以透过表情和身形看实质,我直接通过对话,了解人世的内心。

    或许,这是我另一种参与社会的方法。古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是觅兔角。也许,参与世间人态,才是理解佛法的基础。我在看《证道歌》时,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不得要领,大概是对人情世故世间法门不太熟悉和了解的缘故。

    我要了解人们的感情,知道痛苦和烦恼的多样性,才可以提炼出理解佛法的线索吧。这个冬天,我哪里都不想去,就隔着这个屏幕,与他们做心灵游戏。

    不得不承认,网络上经常发言的,大约都是没什么事做的人。这种人,思维最多,感情最直白敏感,是最好的观察对象。我给予答案时,他们的反应,也是了解情绪最好的实验。当然,他们的吹捧和批评,也会在我心里产生反应,我也更好地观察自身。

    我是一个普通人,这是我通过观察论坛中他人与自己的暂时结论。只不过,由于知识面的广度,一些网友,把我当成了高人。其实,我根本就不高。理论水平,跟弘学差距巨大,甚至连他的讲解都看不懂。论做事水平,跟云南的文大姐夫妇,差距巨大,没有他们那样的周密和扎实。甚至在性情上,敦煌的刘大哥都比我强,他的执着和坚持,保持住了强大的自我,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但是,有些人是需要鼓励的。我尽量做一个正能量的回答者,面对网上需要帮助的人。

    其中,有一个搞计算机出生的,在重庆工作,大约专门在网上调查过我的ip地址,他悄悄我,问我是不是住在五星级酒店的我只得回答是,但我暂时不想见任何人。

    我不想重新进入这个社会,以物理的状态或者生理的状态,因为,旁观者清。

    他理解我的想法,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他已经猜到我很有钱,甚至从我的日常用语中,已经猜到,我并不老。于是,他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是山区出来的读书人,虽然毕业没几年,但迫切想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在现在的条件下,上升的通道比较狭窄,不如北京。重庆搞it的,本来选择面就窄。

    也许是他从小生长在贫困的环境,他很少看到成功者的例子。对于自己可能的成功,也没什么把握。于是,他有一个疑问:对大部分平凡的普通人来说,是不是在走向成功的路上,都有一个巨大的坑,绝大多数人,都是掉在这个坑里了

    他还用了一个物理名词“熵增”,这跟我在网上所说的内卷化,是大致相联系的。

    好不容易,发现我这个“成功者”的实例,他想问问原因。这个因处于平凡人境地太久的人,已经不太相信自己这样的,可以成功了。其实,我本可以给他讲李茅的故事、小苏的故事,小苟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故事。

    但是,面对着一个能够轻易发现我在哪里的学计算机的人,保持合适的信息保密度,是必须的。我不想因为透露太多,而让生活被他打扰。我可以从理论到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毕竟,他跟我曾经一样,对成功渴望,并且需要鼓励。

    有个词,跟“熵增”一样令人着迷,叫内卷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一篇分析清朝经济的文章中,讨论清朝为啥以魔鬼的步伐避开了工业革命的时候,学者们提出了“内卷”的概念。

    这是个啥意思呢这么个逻辑链:

    首先,清朝人口太多,人力成本非常非常的低;所以,不管干啥,都不需要改进技术,通过增加人力就可以解决。比如丝绸和瓷器有利可图,需要扩大再生产,如果在英国,人力太贵,增加一百个人的花费还不如搞台机器来解决,英国人开始研究改进机器。但是在中国,人力便宜,搞机器还不如多雇佣几个人。
1...231232233234235...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