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有一位南投名间国中的老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病人,每天我在病床旁边,总抱著一种学习的心境来倾听他们的教导,他来住院的时候,肿瘤已经蔓延到脊椎骨,压迫到脊髓神经,双脚完全不能动了,经过紧急放射治疗以后,勉强可以撑拐杖活动,近在旁边(在我们走起来是二、三步)的厕所,对他来说是遥远的距离。每每看他奋斗着从床上起来,撑著上厕所,虽然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但眼睛非常的有神,后来他更衰弱,吞咽很困难,讲话也很困难,肿瘤侵蚀了脑神经,睡觉的时候眼睛也没办法闭上,后来腿又骨折,在这种病况中,他告诉我:“可惜啊!我现在已经不能教书了!”(他曾经是一位非常认真教学的老师),他说:“我经历人生这么大的磨难,这么大的痛苦,我了解这个人生,了解一切人的痛苦,我会更加的来爱护学生,可惜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我说:“您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师,光是在受苦中能发这样子的愿心,就是非常令人尊敬的。”

    他从床上奋斗着要起来,但只能将头抬离床铺半尺至一尺,我们是一跃而起,他奋斗得满身是汗,只能拼三、四十度的距离,但是他很勇敢,他告诉我说:“我今天可以爬到这样的距离。”对我来说,他起身三、四十度的这个角度,比我看“飞跃的羚羊”在“世运会”上飞腾更有意义,因为这里头包含了他想要奋斗着起来,再继续站在讲台上来爱护学生的那种爱心。我们每天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常常计较芝麻小事而自寻烦恼,对工作也多埋怨,有身体也不做好事,想想啊!一个已经躺在床上的人,他就是苦于没有机会能更多爱他的学生一点、多照料他的学生一点,虽然他终于没有能再站上讲台,但他那一念真诚的心,已经使他站上了永恒的讲台,作我们千千万万人的老师。

    曾有位末期舌癌的患者,他的癌已从舌头穿过了下巴长到整个下颚满满的,他从强健可以走路,到需要二个女儿搀扶,到坐轮椅,到没有办法动弹。这个癌腐烂,每天滴滴答答的流脓,他每次来换药的时候,就问我:“为什么越长越大呢”(他已经讲话讲不清楚了),就这样无力地躺着,我给他换药洗这个创口,他那种眼神,好像问着“我到底会不会好呢我快要死了吗”那一种害怕的神情啊!这是恒河中生死的影像。

    一切众生在面临死亡时,都是感觉孤单、害怕、恐怖的,即使一位有八十多年人生阅历的老母亲,当她六十岁的儿子去世时,她依然会依在我的怀中哭得像一个无助的孩子,颤抖又冰冷……。

    有一回去听




第五百二十七章 因果不立处
    到虚云禅寺,我们都以为是讲禅法,结果不是,这让我们都感到意外。

    回顾一路上山下山,所有的佛法仿佛都与参禅打坐没多大关系,都是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或者因果报应以及鬼神仙佛的事情况。要知道,这座山因迦叶尊者而闻名,因虚老和尚而兴盛。这两者,都是禅宗的代表,这朝圣法会,怎么没听见禅法的东西呢

    进行山门,我与万师兄首先进去接洽,接待我们的是一个戴眼镜的和尚,他笑着说,让大家歇了,歇下来,听听一名学僧的开示。

    我有点懵,既然叫学僧,怎么又叫开示呢

    学僧,是指还在修行过程中,并没功成名就的人吧。开示,一般是指悟道或者具德大师,给后辈们的教育与提醒。是过来人的话,也是指路人的话。

    我这个疑问还没问出来,万师兄就提前问到:“师父,怎么这一路走来,没一个教我们禅法的呢”

    那师父笑笑,眼镜后面透出神秘的光,我看出来了,这是一幅变色眼镜,可以根据外面光线的强度,自动调节明亮程度与颜色。很时尚啊,这个年轻的师父。

    “哪一个,又不是禅法呢师兄,禅为不言这教,所以言说都是戏论,上根器者方可接引。而这一路的法会,都是为那作准备的啊。”

    我们这才稍微明白过来,这一路来,都是上的基础课,连概论都算不上,最多算是引子或者前言。当然,这些课,对我们这一帮子初入佛门的人来说,比教他打坐参禅,更有意义。所谓对治,就是要根据受众的情况,开出有疗效的药。

    目前世人坚固心重,执持心重,如果不破我执法执,甚至连我执法执都意识不到,那根本没办法进入禅堂的。

    果然,我们把大众安顿好后,法鼓请出来,一位年轻的,大约三十来岁的和尚,也戴眼镜,读书的大学生样子。这个样子,很符合他学僧的称号。估计世间的文化水平很高吧,想到这时,万师兄轻声给我说了句:“虚云禅寺,变眼镜禅寺了吗”

    我扯了扯他的袖子,提示他,不要乱说。

    等这所谓学僧一开口,我们就觉得,来得太值了。这简直就是为我与万师兄及小胡等人,开的专课。

    这位师父是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的,后来的物理学博士,再后来出家当和尚。他简要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就开始了他的讲述。

    “有人说,破我执难,破法执易。对吗对也不对。我从物理学中得到启示,世界物质现象,本质是空。但这种认识,并不彻底,所以,进入佛门,才真正得到毕竟空的教育,才有今天给大家上这一堂课。仅作交流,不作教导,因为,我还是个学生。”

    话里,有疑问有谦虚有陈述有表达,处处有针对,处处有机锋。我仿佛看到古书经典上,那些其名的公案妙语,辩论机锋,这真的是一个可以说服我们的人。说服我们这些学过几天科学,整天胡思乱想,自以为是的人。

    “世界有边际吗没有边际吗有边际就有空,没有边际,如何确定有呢”

    这一段问题,简直太对万师兄的口味了。这种形而上的问答,不正是他擅长的吗在这位师父面前,万师兄肯定也不敢说话了。只好老老实实地听,不敢挪动一下屁股。

    在物理学中,我们喜欢细分物质,得到原子电子量子夸克等名称,它们再往下分,就发现,首先消失的,是物质最重要的特点:没有质量。这不得不让人猜测:物质分完就是空性

    转过头来,我们用有边际的概念来试试。有边际中所指的“边际”在哪儿呢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东里还有东南西北,北里还有东南西北,这样分下去,恐怕不能分的那个边际,只有靠我们的意识人为地加以规定。

    而事实上,一个物质,由于它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它是越分越小,直至达到微尘这样的极限。而所谓“分不完”的概念,是由于我们人的意识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任意识去无休止地思维,就永远可分。

    但是,事物体积是有限的,它越分越小,直到到达一个不能再分,再分就消失、失踪的地步。就像佛经上说的“微尘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至少无法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和颜色来说明。”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波粒二相性的“波”,其实也不过是个很粗的概念。我们所谓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状态。

    每一粒微尘都会如此消失,消失之后的状况是一片虚空,这叫作单空,是最浅的空性。它们明明是如此地空洞无物,但我们的眼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切,这叫缘起性空。总之,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物质就会有分尽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分不完,只是时间的关系。所谓的分完就是空性。以上是我的第一个发现。

    我的第二个发现是:外在的因果是假立的。

    普通人都认为实有的因和果是存在的。他们认为:物质肯定是实有的,因为烧火的时候就会冒烟,火就是因,烟就是果;有了火就会冒烟,没有火就不会起烟。稻种和稻芽的关系也同样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如果物质不存在或不是实有的话,这些因果关系怎么能成立呢

    请问什么是因果关系有人在抉择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时,认为稻种和稻芽是同时存在的,稻种才会对稻芽的生长起作用。就如同手在接触到一个东西的同时,手和被触物必须是同时存在的,才可能有接触的感觉。

    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站不住脚的。如果因和果同时存在,则因存在时,果也已经有了。那因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因的作用应该是让果从无生为有,若因果同时存在,就丧失了因存在的意义。这就如同左手和右手的关系一样,因为同时存在,所以不可能互相产生。

    还有一种人认为,因是第一刹那,果是第二刹那,前面的因和后面的果之间是有先后关系的。有了因之后,再让这个果生出来,从表面上看,这比前一种说法好一点,很多人都支持这种观点。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种说法还是不正确。因存在时,果却不存在,因又是怎样让果生起来的呢比如,如果豆种豆芽同时存在,豆种可以对豆芽产生作用。但是,豆种存在时,豆芽在哪里哪里也找不到,根本就不存在,因为它现在还没有产生。

    那么豆种怎样让豆芽产生出来的呢我们无法回答,即使借助于各种仪器,也找不出答案。所以,我们得好好地观察、思维一下。但是,众所周知,豆种在适当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豆芽确实就产生出来了。

    原先这粒种子的内外都没有这个豆芽的影子,但是因缘和合以后,就是出现了这样一个豆芽。那它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无法自圆其说。这就是佛教里讲的因缘和合。

    但在世俗中,的确存在前因和后果之间没法沟通的情况,就如同一对父子,在孩子还没有出生时,父亲就已不在人世,他们之间就根本没有办法沟通。一个生,一个死,不是同时存在的,但在不观察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承认他们是父子。

    同样,我们肉眼能观察的宏观世界或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都存在相同的情况,虽找不出内在的原因,而结果却这样产生了,这就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后就会产生另外的一些物质或现象,从我们人的角度去解释,可以说后面的物质是由前面的物质产生的,但这是根本就没有办法证实的。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科学有办法证明,但科学也没有办法证明,因为科学本身就是很有限的。

    众所周知,在微观世界里,物质分得越小,科学就越模棱两可。现在的量子力学已经被认为是目前物理学研究成果的顶峰了,可是在关键问题上还是很模糊,因此,我们认为这还不是最究竟的。

    虽然牛顿等很多科学家在他们那个时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当时被认为是科学领域的巅峰,但是都被后来的理论推翻了。因此,科学也没有最究竟的办法来证实这种现象。

    只有佛教理论才可以准确无误地解释这一切。龙树菩萨所阐述的缘起性空的理论,就可以涵盖世界的一切现象。唯识宗认为,因果关系是阿赖耶识上的有序的种子成熟的现象,并不是外在的物质。

    我的第三个发现,这不是我的发明,我只说发现,因为,从佛陀悟道的那天起,这些结论都已经存在了,我们原来,只是不相信而已。我的第三个发现是:智慧的根本,也是空性。

    前面说了,万法为空,因果为空,那么我们学佛,是追求智慧的成就,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空的。有人就问了,你这求来求去,追求到最后,什么也没得到,那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吗

    对的,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错了。但是错得有道理,我在最后要跟大家解释,如何理解这个错,我们为什么要坚持这个错。下面,我具体论证一下,为什么说智慧的根本也是空性,甚至说,菩提心也是空性。

    方便的根本是发菩提心,智慧的根本是空性,具备这两种修行称顺解脱分,它的结果是达到解脱的境界或得到遍知的境界。顺解脱分是消除烦恼障,得到灭谛的境界;是正在走向空性,得到方便的根本是发菩提心,智慧的根本是空性了类似的状态,因此智慧与空性的结果能达到解脱或遍知的境界。

    为了自己得到解脱的发心也会了悟到人无我,会了悟到无自性的法无我,悟到人无我和法无自性的智慧是得到涅槃,或称孤独断证。由于利他的菩提心了悟人无我的见



第五百二十八章 心爱与念佛
    终于到下山最后一站,佛塔寺,这里要举办上午与下午各半天的**开示活动。今天上午,给我们讲解的法师,却是大有来头,据说他在哲学与形而上的研究与著述,已经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还被邀请到北京的著名高校,进行过演讲。

    上午的演讲,规模比较大,是在广场上进行的,我粗略看了一下,这恐怕容纳了将近两千人的队伍,利用扩音器,听得很清楚。而法师本人的情况,还没来得及打听,演讲就开始了。

    这种大型活动,必须按规程进行,不容许有半点差池。万师兄自从上次在虚云禅寺听了那位学僧的法会后,一路上都很沉默。那次演讲,对他冲击很大。

    主要是法师太高明的逻辑能力及理论分析水平,让万师兄陷入了无话可说的地步,看到差距,懂得谦虚,这是万师兄的本性,他是一个学者,尊重知识,自我消化,是他踏实的地方。

    而今天,虽然这位法师也被学术界重视,但讲的,却是我们普通人遇到的基本问题,甚至说更偏重于实践。

    这位大师毕竟是在大学讲过课,今天面对如此之多水平参差不齐的听众,当然利用了大家最容易理解的讲课方式,并且讲解了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

    一个好的演讲是按受众的接受效果来评判的,理论深浅,倒在其次。

    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爱的问题。我偷偷看了看小胡,他正与小戴挨在一处,听得很认真。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很爱自己的家人,你很爱自己的孩子、妻子,不是吗你会带她们去吃他们喜欢的披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从不忘记给他们买礼物,在他们不高兴的时候扮怪物尝试改变他们的心情。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这就是爱,大概没有人会说这不是爱。

    根据佛法,在我们证悟之前,我们所有的爱都是基于自我。或者说,我们所有的爱都需要回馈。当我们给了对方一个吻,我们至少希望也得到一个同样的吻或是其他东西。

    我想稍微谈一下我们基于自我的爱与无我的爱之间的差异。无论我们是否察觉,我们事实上一直在计算。对家人,对朋友,对我们的爱情。

    自我一直没有安全感,它非常缺乏存在感,为此他需要不断的通过他人、外境来摄取存在感。为此我们建立家庭、学校、政府、医院、养老院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以获取各种不同时期所需的安全感。

    在你出生的时候,你有爸爸妈妈,他们是你最大的安全感的atm机。当你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你就会找他们要。当你长大了,你的爱人会给你最大的安全感。当你发现他已经不爱你了,你会寻找另一个安全感的来源——另一个爱人或是孩子,让他们给你新的安全感。

    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我们如何从家庭爱情来获取安全感。这两者在我们生命力所占比重非常大。当你认为你在爱的时候,事实上,你一直在试着维持收支平衡,我指的是爱情上的收支平衡。当然不是完全指金钱,它的范围非常广,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每天都亲吻你的爱人,而他从不主动亲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觉得不平衡。你会怀疑他对你的爱。我指的是类似这种收支平衡。

    假如你付出十块钱的爱,那么你是否要求对方至少付出八块钱的爱。如果对方付出的爱只有五块钱你就会非常生气,但你会试着告诉他你付出的是十块钱,因此他不能只回馈五块钱,但通常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争吵。我们吵嘴的时候都会说: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可你呢

    这表示我们一直在计算,试图维持感情方面的收支平衡。连最纯洁的爱情也未能免俗,因为我们有自我,我们需要喂养自我。这让我们无法专心的爱,无法心无旁骛的爱。我们和对方拥吻的时候手里都拿着计算器。

    家庭或爱情是一个我们最不希望出问题的地方,因为它是一个我们可以不断从中吸取安全感的来源。但他同样很危险,我们以为我们已经调到安全模式,但总是会有意外跑出来打破我们的安全错觉。一旦我们觉得自己在爱情或家庭方面收支不平衡,我们所得到的就是不安全感,我们的自我感到威胁。

    想想看,所有的家庭矛盾,所有的爱情问题都是因为感情方面的收支不平衡。你给了他十块钱的爱,可他呢。他好像完全不知道,他至少应该给我六块钱吧,可他给我的最多只能算两块钱。无论是对我们的男朋友、女朋友,还是我们的先生太太,甚至对我们的父母子女,我们其实都是这样的。这就是基于自我的爱,这种爱要求回报,它从来不是无私的——掺杂自我的爱从来不是无私的。

    我无意声讨这种爱。身为未证悟实相者,即使我们想,我们也不可能有超越这种爱的爱。但我不认为这是真的爱,这种爱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真正考虑别人的感受。它以对方的付出来决定自己的付出,这是交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家庭关系老是这么紧张。总是出各种问题。因为我们并没有真的爱过任何人,你有完全不需要回馈的爱过任何人吗不管他做什么都丝毫不影响你对他的爱我很怀疑你们中有任何人有过这样的爱。

    如果我们觉得我们的女朋友不高兴,我们会表现出很关心的样子,那不是因为我们爱她,那是因为作为我们身边的重要人物,她的不开心早晚会波及我们自己。会搞乱我们的计划,我们晚上的计划可能就泡汤了。我们很怕这种麻烦。这只是我们为了避免自我受伤采取的措施。
1...295296297298299...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