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如同多数父母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肩负荣耀家族的使命。这其实是全然的自私。我不认为他们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过。他们不过是希望让孩子满足他们的自我,重建他们失败的人生。
在爱情里,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对方全然满足我们的自我。我们之所以爱对方,因为对方爱我们几乎像我们爱自己一样,我们在他这里可以体会自我被全然满足的快感。但好景不长,很快,因为对方也是自私的,他来我们这里也是为了满足他的自我。
因此,当最初的冲动慢慢停滞下来之后,双方都开始看到对方的一点真面目。那时候双方都开始要求对方提供不少于自己的爱的爱,这是潜规则,你当然不会说:我给了你这么多,所以你也必须给我这么多。但没有说不代表你没有想。一切都心照不宣。
双方关系最佳时期可能就是双方收支比较平衡的时期。但很快,我们被其他事情分心了,其中一方可能不能及时提供对方所希望的那么多爱了。这个时候,另一方就会感觉不安全。争吵就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发生在我们的爱情和亲情上。
如果双方收支已经到了差异巨大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倾向于建立一段新的感情以维持自我的养料。这就是我们的爱。我们是这样的人,即使我们在墙上画了一朵花,我们都会希望它得到别人的关注,每次路过我们都会提醒其他人:那是我画的。因为我们有期待,我们期待收到几句赞美。
我们在这里猜想一下圣者的爱,依据佛教的理论,如佛陀一般的圣者已经证悟无我,他没有一个自我需要被满足。因此,他不需要通过结婚,或是建立家庭,结交朋友来摄取安全感。他呆在黑暗里也不会怕黑。他也不需要电影音乐来娱乐自己。
想象一下没有自我的人,他没有自他分别,他不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我们认为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更重要,无非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这些重要的角色,我们的自我的大部分食物都由他们提供,因此经营好与这些重要人物的关系在我们的生命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一个成就者,他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因为他无需从他们那里获取自我的食物。
一个完全无我的人,一个视你如他自己的人,他爱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样化,但他最关心的当然是让你获得和他一样的解脱。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顿,可能给你讲佛法,也可能和你讨论女人,只要可以将你导向解脱,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种回报,因为他没有自我需要被餵养。他不需要计算付出的爱和收到的爱是否均衡,因此他的爱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我们假模假式的爱。
我们当然不是圣者,我们都是普通人,包括我,包括在坐的各位。但我们如何观察哪种爱更广大更无私呢
有一个标志,就是随喜的能力。别人哪怕有一点好处,都要赞叹或者发自内心的欢喜。这种欢喜所表达的爱,可以说是推广到外面的所有人了,这就是去掉自我,无私之爱的开始。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随喜的功德。
随喜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只是嘴上随喜是没有福德的,只有从内心里真正随喜他人的功德才能得到同样的利益。
别人做善事好事,自己的心里能真正随之欢喜,自然而不造作,好比一个母亲特别执着自己的孩子,特别希望孩子有出息,当有一天孩子成功了、升官发财了,母亲一定会随之欢喜雀跃。只是这种随喜是自私的,不是此处讲的随喜
第五百二十九章 收拾当初心
“诸位菩萨,你们这几天这么忙,上山下山的。别人过年享受,你们过年吃苦,为什么呢在这山上,又有什么可得呢”
慧光方丈这一问,人群立马就安静了。
上午法会,属于散漫引导型,中午就在这庙子里吃了点斋饭,下午主持法会的,是这个寺庙的方丈慧光法师。他年纪比较大了,说话时节奏比较慢,即使在话筒扩音器的帮助下,大家听起来也必须专心,才能够听得清楚。
他问得对啊,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反问。自己这么辛苦地来,难道只是来看风景的吗得到什么了呢
“诸位,你们一路来,嗑了不少的头吧,也听了不少法师给你们**,也看到一些法会一些表演,算是看了演出吧有什么用呢你们哪个悟道了呢哪个有收获呢如果有人得到了宝,请你为众生,勇敢站出来,到这法座上来,我来当你的学生,向你请法。菩萨,你们在哪里呢”
大家互相望了望,肯定没人站起来了。
过了一会,法师才慢慢说到:“没有吧既然没有,你们的功夫,我们的功夫,不是都白费了吗如果你们认为,这鸡足山是宝山,值得来一趟,来了,有什么值得的呢如果你们认为自己上当了,不该来,那么,历史以来,多少人上了这个当,今天还不醒悟呢”
上当这个词,简直太打击人了。在这山上来,除了多了些见识,确实,扪心自问,得到了什么呢
“上得宝山,空手而回,是不是这样啊”
他这一问,底下的听众,有点头的,有小声说是的,也有互相低声交谈的。
“上当了啊,大家都上当了啊,不该来啊,对不对呢”
他这话,居然让大众都静止了下来,我不知道,大家是在反思在后悔还是在猜疑:这老法师,究竟想说什么呢
“其实,这里到处都是宝啊。你们见过放焰口,也给了功德,那是宝。你们听了各位法师的心得体会,那是宝。你们拜了愣严塔、华首门,那是宝。只是你们认不得,拿不来,所以空手而归,对不对”
大众还是没有说话,因为这话不太好理解。
“我在这山上守了一辈子了,也没得到什么,你们有家可归,我是个出家人,连归的地方都没有了,比你们还不如,可叹可悲。我是个要死的人了,说几句话,不好听,但是实话,年纪大了,就啰嗦几句罢了。”
这话听起来,相当伤感了。人家做到方丈这个层次,一辈子修行,居然说自己无家可归,学佛,有用吗
“到了我这个年纪,才知道,生死事大,如果不找个依靠处,此生空来一回。就像大家一样,我年轻时,也是这里参方那里行脚,喜欢辩论口头机锋,脚踏实地坐下来,看看自己的心,这个决心小了,向外寻求为外道,看看自己的内心,才是佛道。我们在这里,面对禅宗的初祖迦叶尊者,不知道我心是谁。我们在这里,虚老和尚光大佛门的地方,参不透念佛的是哪个,搞些七七八八的外道功夫,没得用的。”
他终于说到禅宗了,这是我们此次朝山,第一次听到禅宗的东西了,也是离开此山最后一次听法,终于归结到禅宗的初心。
“我没得法的,年纪大了,经验没有,教训倒是不少。大家要不走弯路,就得回到初心。这一路来,大家听到,有教你如何看待生死的,听念佛有什么功德的,甚至还有介绍科学与佛法异同的,都是在观念上给大家纠偏。我呢,没什么学问,也没什么教给大家。但是,大家总要得到个什么才满足,怎么办呢”
是啊,没有具体的得到,怎么对得起这几天的辛劳。
“有居士菩萨发善心,出钱印了几本书,都是我认为对大家有帮助的,散会过后,大家自己到前面去领。回到家以后,孩子问你们,到圣山去,得到什么了吗你们可以拿这几本书给他们看,算是一个交代,对不对”
气氛轻松起来,想不到,老和尚还是有点幽默的。
“这个活动搞得大,见性师,法露师,他们都抬举我,要我在大家临行前,讲如何参禅,如何办道,我做不到。但是,人活了几十年,总是听得多些。我讲不出好道理,说不出好办法。禅宗是不言之教,怎么说呢如果我想扯葛藤打闲岔,虚老和尚早就说过了的,我没资格跟他比。我想啊,这山是虚老和尚兴旺起来的,他老人家讲的话,是最好的了,我就借用他的话,给大家一个交代吧。”
我想起,原来看过一些虚老的法语,这慧光法师,说话的语气与方式,跟他简直是一个路子的。估计,这位法师,是虚老禅门的人才了。原来虚老在说法时,总是自谦,自己是扯葛藤打闲岔,借用古人话啰嗦,看样子,这是他们宗门中的一个俗语了。以下是他讲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虚老和尚当年开示的原话。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他讲了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熟悉佛经的人,都看过。不熟悉的人,听听,也明白因果的重要性。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
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
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
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年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随后,他举了那印度过去关于那条毒龙的故事。说五百罗汉以禅定力,也抵不上一个持戒严格的和尚。
“有人又说了。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这些问,是直面我们内心的,我们的毛病,就是听过过,没见过,说得到,做不到。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
用做豆腐来比喻,在寺庙里经常用,寺庙吃斋饭,最好吃的,就是豆腐了。
“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
第五百三十章 台湾女医生
佛塔寺听完慧光禅师的**后,我们回到镇上的宾馆。仅仅这两天,这个镇的商铺突然就多了起来。
我跟万师兄到镇上闲逛,发现许多游客,把一些特产店、工艺品店,围得水泄不通。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在云南呆得久的人来说,那些货物本身没什么神奇。但对于初次到这里的人来说,倒可以作为纪念品,买回去赠送亲友什么的。
到了宝山,不可空手而归,这是慧光禅师说的话。游客们不仅听了法,还拿了书,再加上这些特产,总算可以自我安慰了吧。
“哎,万师兄,庄师兄,是你们两个啊”
突然有人打招呼,我们一看,原来是廖师兄,跟我们在崇圣寺学法,只不过不同宿舍,他也是带领另一组的人。
“你们组也在这”万师兄问到。
“对啊,小胡呢”
“小胡有事,我们出来转转。”我赶紧说到,万师兄给我个眼色,我知道,小胡目前与小戴打得火热,这事就不要官宣了。
小胡跟他一个宿舍,他当然关心。为了岔开话题,我问到:“廖师兄,这么多人买东西,明天后天还要赶路,怎么走”
“嗨!你不知道,生意人有多么灵活。这个铺子,第一次来没这么多吧好多都是这两天才开张的,晓得游客多,临时加进来的。商人聪明得很,这些都代办托运的,通过与快递公司联合,国内三天到达,他们自己就办了。我们组里有台湾游客,要通过邮局才能够办,这不,我就是去找邮局的。”
原来是这样,我赶紧说到:“邮局就在前面,大约百把米,我们去过的,估计还没下班。”
廖师兄迅速离开了,我跟万师兄说到:“我们组也加入台湾人了,他们是不是也需要找邮局呢”
“他们互相问吧,这么小的镇,多问几个人,不就得了何况,没语言障碍,何必操心呢况且,宾馆不是还有小胡嘛。”
我笑了笑:“小胡靠得住”万师兄也笑了起来。
晚上,等到八点多,小胡才哼着小曲回来了,一头扎进了卫生间洗澡,我跟万师兄商量过,他跟小戴的事,我们不要干预,不要细问,我们静观其变。
一个人,如果有片刻美好,就不要打断他。这是善良,也是功德。人生在世,悲苦短暂,有美好的瞬间,才不枉来世一遭。
当然,我们不问,小胡暂时也不会说。因为,他的心,已经飞了,以我的经验,目前,他已经进入了痴心妄想的阶段。
谈恋爱分三个阶段,谈、恋、爱,各有进程。在他们这个谈的阶段,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谈,来互相了解,互相接近。第二个层次,通过谈,来试探对方的感情,对方的内心。在这个阶段,想象与期待并存,妄念与现实玄幻,是很迷人的。
如果小胡是个诗人,他在此时可以作诗了。如果小胡是个音乐家,他在此时可以弹琴。他艺术修养有限,目前靠吹口哨哼小曲,来奔放自己那压抑不住的内心。
第二天,我们继续上路。在路上,我作为安全员,本来应该走在最后的,但小胡主动要求走在最后,我就给他方便。并且,我还帮小胡与小戴的独处找了个理由。
“听说有个女居士,是台湾来的医生。有她在,安全员应该跟她在一起了,毕竟,有人病了什么的,她就是依靠。你只在最后,保证没人掉队就行。”
小胡放心大胆地往后面去了,仿佛他没有被我看穿。其实,我跟万师兄都知道,小戴此时,已经在队伍的最后。
果然,那台湾来的医生最好找了,因为她的台湾腔,说话的声音绵柔,但听得很清楚。而前面来时,救过小戴的那个退休护士,很有兴趣地听她讲话。
“念佛,真有那么大的功德吗”护士问到。
“对啊,我当医生,有体会的,真的哟。我自己也念佛。在山上,我们不是听到那位法师,也是台湾来的,也当过医生,他也是修念佛法门的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