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我们把时间缩一下,就很好理解了,对万法的贪著心很容易舍掉。刹那生灭的,你什么都执著不得到的,什么东西都不可得的,抓不住的!但凡夫总是被“相似相续”欺骗——变得没那么快,就执著它。
佛法与世间法最根本的不共之处,就是它看到了生命的内在本质是什么。假如我们没有看到生命的本质,就一直会活在表面现象上。表面的现象也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就是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我们对于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认知,通常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误会,主要包括下面四种:
第一个误会:我们不自觉地会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是永恒的大家有没有觉得,好像我们这个身体是不会死的,哪怕是得了重病躺在医院里面。有些人得了癌症,已经快死了,亲朋好友去看他,他也觉得自己没那么快,不会死的。这种感觉,就是把短暂的人生看作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当然,稍微静下来观察一下,我们也知道世间没有一个人是不会死的;但在具体生活中,在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里,我们就是很容易把自己当作不会死的来对待。“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以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个永恒。
小时候的自己、长大后的自己,小时候的价值观念、今天的价值观念……事实上随时都在改变,随时都受后天学习的知识所影响;但是我们总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自己,总觉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思想、属于自己的心灵。
这是在物质和精神两种状态中执着永恒。
第二个误会:我们以为有一个可以作得了主的“自我。同样的,对于物质和精神,我们以为有一个可以作得了主的“自我”。
我们对于这个身体当然是太习惯了,觉得身体就是自己,以为这个身体能作得了主。其实我们对咳嗽都作不了主,其他就更不用说了。人会老,会死,谁能作得了主?以为自己对自己的衣服、财产、家庭、事业、环境……这个物质的世界都能作得了主,其实没有一样我们能作得了主。我们以为能作得了主的,那是因为我们具足了表面上看起来可以作主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以为自己有能力把这个杯子拿起来,实际上是我们具备了缘起的各种条件——有了这只手,而且是健康的;有了这些条件,才能把杯子举起来。很多手脚不方便的人,连一个杯子都举不起来。我们拥有一切财产等物质,只是因为我们具足了跟这些物质达成关系的一种业报,或者是善业,或者是恶业。除了这些业的缘起以外,没有一点我们能够完全作主。包括举一个手也不是我们能够作主的,也要有空间、条件、思想指导这些聚合的因缘。
对于内在的精神也是一样。没有一种想法是出于我们本人的,我们所有的思想、语言、考虑和决定,都是受外在知识文化的影响。为什么会有风俗习惯?为什么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会有各自的思维习惯?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智
第五百二十五章 医命不医心
下山的路径,除必须经过的地方以外,尽量按不重复的原则,进行了设计。当然,各人因需求不同,各小组的人,也进行了微调。
而我们小组,小胡重新登记微调的人员名单,发现已经有十多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到其它组去了,而其它组,又加进来接近二十个人。
“队伍在扩大,还是很兴旺的嘛。”万师兄说这话时,双手叉腰,临绝壁而迎风,望深壑而读云,如果给他穿一袭长衫,他还真当自己是神仙了。
我们下山的路线,途中有两个地方要作停留,一个是寂光寺,一个是虚云禅寺,都有相应的安排。
小胡现在有点明目张胆了,他跟那个小戴居然有说有笑,也不怕我们看见。我悄声跟万师兄说到:“报告师兄,据我观察,小胡与小戴的距离,从来没有超过两米,什么情况,请你判断。”
“怕是要出事了。”他一边说,一边做出沉重点头的样子,仿佛一个忧国居民的智者,很是搞笑。
能出什么事呢一对年轻的人,产生了爱情,应该是好事。另一方面说,在这佛教的圣地,一个曾经立志学佛的人,被美色所扰,是好还是坏呢
心一旦有了牵挂,超脱就不可能。这两米的距离,他们都超脱不了,何况人生。
心理学高手,是医心的。如今,他自己的心,已经进入被扰动不自主的情况,谁来医他呢我正想到这里,万师兄说:“听说寂光寺有位高手,是医生出家的,他今天要给我们上课,恐怕很有意思吧”
“肯定有意思,你想,医生是研究科学的。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后发现了什么这些领域,是我们都不清楚的。我倒是好奇,他是如何以医生的身份,在佛教领域中找到自己存在的。”
“存在与不存在,好像都是假象吧。明成师的话,你忘了”
万师兄这一说,我有点想笑。一个生意人跟一个哲学教授谈哲学,而哲学教授的回答,居然是宗教的内容,这是不是有些颠倒
下山的路因为有秩序,所以行进得比较顺畅,很快就到了寺庙了。我们集体坐好,听那位医生和尚,给我们开示。其实,这个活动组织起来,还是有些问题的。因为那医生和尚已经对上一组还没讲完,我们这一组又到了。
小胡跟明成师联系后,明成师对他说,接着听就行了,不需要重新讲。反正这和尚今天要讲半天的,过一个小时休息一会,各朝圣小组不可能完全按一小时一小的规律,有节奏地踩点到来。
这相当于电影从中间看起,倒也不影响情绪。因为,他是在讲故事。讲的是,他当医生时的感悟。虽然故事很多,也很平实,但为记录方便,还是要录音。
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内容。
出家前在医院工作的时候,常常有病人会问我:“医师你几岁啊”我说:“三十二岁。”“结婚了没有啊给你作媒。”我就会请问她:“请问您的日子过得很幸福是不是”唉!竟然没有一个人跟我说“是”。
一直到后来,有一个病人,她患子宫颈癌,每次来看病的时候都化妆得非常的漂亮,手指、脚趾都擦指甲油,口红也擦的很红。她每次来看完病就要给我作媒,她说:“我侄子在国泰医院,人很不错。”我问她:“你真的过得很幸福是不是”她说:“对呀!我的先生对我非常的好,我的孩子可以说非常的孝顺,家境也很过得去。”过得非常惬意,真是不错,很恭喜啊!这是末学听到唯一说幸福的患者,真令人为她庆幸。
然而,过没多久,护士看了报吃惊地告诉我说她自杀了!护士说:“报纸上写了某某人在丰原某某圳一个大水沟被捞起来,她离家出走五天,后来就自杀了。”我说:“她不是过得很幸福吗唯一幸福的病人怎么自杀了呢”各位,大家要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先生的恩爱唤不回她一念想要活下去的心。
为什么孩子的孝顺也不能叫她回头为什么钱财买不到舒适的身心先生再恩爱无法代受腹痛,孩子再孝顺也不能代上手术台,这么一个漂亮的女人,她到底是怎么样的心境奔出家门,又跳入污黑的大水中也许就是因为她以前都感觉到人生非常的幸福,不知尚有苦在后头,她没有念过“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所以心里没有一点准备,人生的考验一到就受不了,没有打预防针,没有免疫作用,苦到受不了时就自杀了,末学真忏悔没有来得及告诉她佛法,让她及时回心转念向光明,回首向弥陀。这样的苦法也许大家想“那很少嘛,自杀的人不多”。
自杀的人很多啊,末学在肿瘤科工作,如果有一天没有人来告诉我说他想自杀,那今天是大好的日子,非常稀有难得,真的啊!“我还是死了比较好!”是天天可以听到的,求“健康快乐、被关怀”却不可得时,往往就反过来自杀了,我常常三更半夜被叫起来处理自杀的事件,某某人想不开又要自杀了!一不是他故意不愿意活,是太苦了,不知如何撑下去。
还有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躺在病床上,有位病人整个子宫、**下段肠子都烂掉了,只好在肚皮上开了一个人工肛门,然而也无能愈合,大便从肚皮里头一直流出来。她的房间在三楼,从二楼就可闻到味道,并不是她味道特殊,而是我们任何人遭遇到相同状况,都会如此。她的儿子在里头照顾她,不得已用一条棉被把自己鼻子遮起来。这个人每天都想死,但找不到机会,有一天趁着她儿子去买早点的时候,就奋力地爬起来,从我们医院的三楼往下面跳,没想到恰好她的儿子正买豆浆回来,看到妈妈从三搂那边要跳下来,就赶快跑过去把她接起来,结果跳下来没有死掉又外伤。本来就已经很苦了,再加上外伤,每天都痛苦的不得了,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寿命未尽,自杀也无用(自杀和杀他都是造杀业,都是重罪),死后是无穷的六道轮回,是无尽痛苦的重演。
诗人泰戈尔他说:“生时丽似夏花,死时美如秋月。”你要丽似夏花可能还不会很难,但要死时美如秋月,要下一番的功夫啊!有时候有些人,会责备我们佛教徒说:“唉!你们佛教徒总是喜欢讲这个‘死’,讲‘临终’啊,太夸张了,好像忽略了这整个人生,佛教在人间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你们净土宗的人,天天念‘阿弥陀佛’,准备要往生西方,真是消极。”其实感觉上整个人生好像在画一条龙一样,每一笔每一笔都非常的重要,临终就如画龙点晴,生时死时都重要,没有一笔是可以苟且的,而念佛是至善之念,正是积极使生与死都至善至美。在这里是先跟大家随便聊一聊。
生命的恒河中,有一位先生,平日爱吃槟榔、抽烟、喝酒,后来罹患了口腔癌,来到我们的诊疗室中,他口腔内的癌已长大、腐烂、穿透了面颊,不断地流出脓水,食物会由穿孔中漏出来,这时,即使喝平日所嗜的酒,都痛如“烊铜灌口”,即使吃平日所爱的槟榔,也苦似“吞热铁丸”。壮实的身体,在无法进食及万分懊恼中很快消瘦了,痛苦中只好插一支鼻胃管到胃里灌食,他的太太无限悔恨地告诉末学:“我们夫妻二人经常吵架,他骂我,我很生气,也就骂他:‘好,你骂我,你会得口腔癌,我要你得口腔癌!’谁知道他真的得了口腔癌时,最痛苦的就是我,除了要随时跟着处理滴滴答答流出的浓血涕唾,陪他南南北北找医生,还要烦恼钱……”
其中真有说不尽的辛酸血泪,相信她若早能预知今日的苦景,便会珍惜彼此康健共聚的时光,也会认为:“他骂我时,我宁可去礼佛百拜,为他祝福,再请他吃冰淇淋,也不愿与他恶言相骂!”二人一起在香光中念佛,不是比吵架舒畅多了吗可惜我们常会选择痛苦的方式消耗这苦短的生命,对于这不久住的身体也多是—“无病时糟蹋,有病时埋怨”,但愿我们在这转眼即逝的因缘中,掏出悲心诚恳相待,气恼和怀恨会为自己辅下荆棘路。
这位患者告诉末学,他平日喜欢钓鱼,槟榔烟酒伴钓竿,很觉爽快,但是,在癌烂穿了面孔时他突然深深触动,感受到了鱼钩刺人鱼面颊时,鱼儿心中的痛苦和害怕,这是一个说话已困难的人,在末学为他处理脓血溢流的伤口时,勉力发音吐露的觉醒、忏悔,他感受到:当日为了短暂快乐所加给鱼的颤栗、痛苦,今天返回到自己身上,竟也是口颊穿孔的痛苦,当自己吞咽就像热火在烧、刀在割时,也是忍不住想挣扎蹦跳,这和鱼儿在钓钩上、鱼篓里的挣跳,又有什么两样他给末学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
在照顾口腔癌患者时,常不禁想到,偶然自己口内有一个小溃疡就疼痛不堪,一吃碱辣更刺激难耐,何况这么大烂穿面颊的伤口,吞口水也要颤抖。当我们出言不逊时,用五秒说一句话,可以使人终
第五百二十六章 佛是大医王
休息期间,大家七嘴八舌,居然有台湾来的信众,也加入了我们这个组。他们说话时,我隐约听到,这个医生原来就是台湾的医生,后来也是在台湾出家的。台湾佛教与大陆佛教同出一门,但经过几十年不同的发展环境,也显示出不同的传教特色。
更何况,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庙子请他来给大家讲人生与佛教,效果还真不错。
我跟万师兄简单交流了一下,觉得这个医僧讲的是人生观,感性的东西多,主要是为了打动普通人。
但万师兄却不这样认为:“他讲的是苦,苦是四圣谛之首。况且,身体的苦,按他的说法,是苦苦,是最容易体会的,所以,对于这些普通的信众来说,大家都有共鸣。你要说的感性,是说他在以情感人,大概是说的苦苦的这部分。”
“你还听出来,他还讲了其它部分”
“对,佛陀说有三种苦,你还记得吧”
“当然记得,苦苦,坏苦,行苦”我回答到。
这是佛学的最基本问题,在万师兄这个哲学教授面前,我就不多嘴了,他肯定清楚这三种类型的苦,所包含的所有解释。
“他讲了坏苦,你听出来了吧”
我觉得是那么回事,这位师父所举的例子,包括了许多坏苦的内容。比如贫穷与富贵的变化,比如幸福后的痛苦变化,由健康到疾病。最后,他说了由生命到死亡。所以,我点了一下头。
“你既然知道他讲了坏苦,在大众中,用什么感性方式在起作用呢”
“恐惧,对吗”
“对,通过引导大家认识坏苦,让大家产生恐惧的情感,从而引导大众发起生死的迫切心,这种生死心切,是学佛修行必要决心产生的条件啊。”
万师兄这一提醒,才让我明白过来。这个师父所有讲的医生的事例,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大家更加信仰佛陀。
“行苦,是世事无常的意思,我相信在座的大部分人,也从师父的故事中听出点味道了。但是,这是属于纯粹理性的东西,光凭事例,只能让大家有点觉悟。要真觉悟到行苦,按前辈们的说法,除非是悟道之后的圣者,才可以真正体验的。”
表面的故事会,真正的劝法场。
短暂休息后,法师又开始了他的故事。虽然比我们后来的这一组也是从中间开始听的,但并不影响大家的理解与兴趣。虽然还是与前一切一样的医生与患者的故事,但我明显听出,联系到佛法的因素,多了起来。以下是他接着讲的内容。
有一位口腔癌的患者,作手术切除,而下巴骨因为癌的蔓延,也切除掉了,只好用这胸部的皮补上来,不得已,他成为没有嘴唇的人,怎么吃饭他不能吃饭,,只能吃汤圆,而且要躺着吃,不然会流出来。然而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嘴巴,就没有所谓“把嘴巴闭起来”这么一回事。你看这些人在痛苦中必须怎么样的努力支撑,有时候我会觉得为什么我这么的安逸呢我们这么样的受苦然而有这样努力过来的人,都有不一样的心境,他们对人生都有不同的体验,而能深信佛语。
我每每觉得,有时候,对年轻人讲佛法讲得唇焦舌烂还是不肯相信,如果像我们病人这么苦啊,没有别的,只问:“难过吗”“难过。”“会痛苦吗”“痛苦。”我说:“佛说世间是苦海,念阿弥陀佛,把心转向光明,离苦得乐。”马上没有第二句话就开始念阿弥陀佛了。怪不得说“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八苦为八师”,苦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们真正要等到这一天吗
另外一位口腔癌的病人,他是一个盲人,口腔癌蔓延到颈部,脓从面颊不断流出来,他的媳妇告诉我说:“我每天在家里洒多少香水都没有办法消除这个臭味。”末学听了,私下告诉他的媳妇:“看您常常陪您公公来看病,知道您是很孝顺的,照顾癌症患者很辛苦,但佛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您尽心照顾他,让老人家欢喜、自然福报无量。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会生病,我们怎么对待长辈,孩子就会学着榜样来对待我们,我们要留意,即使极微细的言语行为,都尽量体贴病患无可奈何、痛苦的心境,老人家自己也不愿意发出臭味,现在每三到四人中就有一人可能患肿瘤,假如是我自己,也无法发出香气,他是不得已的,您能多一分包容,就添一分福气。”
因为他看不见医生,就都很仔细的问、很仔细的倾听。“我这个病到底怎么样,你告诉我实情没有关系,我就是唯一挂念,我的儿子还有一个没娶媳妇”。唉!人真有无穷的烦恼啊,这么痛苦了还有‘儿子没娶媳妇’一大堆的事。
一个人没有能够顾自己以前,实在没办法照顾其他什么人,没有办法超越过自己的苦海时,实在也没有办法度任何人超越苦海。
还有一个患者,胸前剌龙刺虎,大概以前曾一度是叱吒风云的人。自从他得了口腔癌以后,很难能可贵,他开始发奋,真诚的忏悔,他说:“我是活该”!他没有一句的怨言,又很诚恳忏悔,帮助其他病人,尽力修善,对别人而言,有如世界末日的状况,他却勇敢坦诚地将它化为洗心革面修功补偿的良机,虽经历了许多落泪的苦楚,但终于突破而胜利了,内心的胜利,还比身体的胜利更可贵。
常常可以听到病人埋怨:“我这一生不曾坏心毒行,也没做什么坏事,天公无眼,竟让我得这款病,这么痛苦,”然而,让我们深深反省,真的吗真的没有坏心毒行真的都没做过坏事,那显然是圣人了。假如对照佛陀的教导,从小到大,遇不如意事就生气,出言不逊,贪吃、为口腹之欲,不惜小鸡儿丧母成孤儿,不惜小猪一家生离死别,说不诚实的话,做事不认真,对父母多顶撞,不体贴………无一不是贪嗔痴的坏心眼。种过果菜的人都了解,种子虽小,长出的树木果实不小!
果报没有现前时我们可能勇敢地说他人坏话,或在愤怒中伤害别人的心,勇敢慷慨请宾客吃活海鲜,果报现前才知苦不堪言,苦时便求消业障,广公老和尚说:“须从身口意消根本业障”,换句话说,为了自己营养贪吃时,想到这鲤鱼、这泥鳅也是十方如来怜念的众生,如此算来也是我兄弟,如来在念它、母亲在等它;本来想大发脾气的事,因了解到幻化,而不再动怒;忍不过很想骂人时,想到他也是阿弥陀佛日夜忆念垂手要救度的人,他也有被业力束缚不得已的苦衷,就转而念佛忆佛,能积极转变自己,不被一向习惯性言语、行为、意念所障碍,业障就会消除,疾病的苦也会在慈悲柔软的心念中销融化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