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他说得有点道理,我虽不认同那个法师,但认同万师兄的推理。但是,另一方面,我怀疑,这是民宗部门搞的一个搭头。

    来这里朝圣参加法会的人,各类各派都有的。请一个密教师父过来,估计也是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这就像做生意,有一个诀窍:货卖堆山。不管赚钱不赚钱,多弄些品种来,生意就会好些。

    当然,不排除,有真价值。毕竟,见性师,对所有佛法活动,还是有原则的。从这次法会兼旅游的策划来看,地方部门,对佛法及见性师的尊重,也是明显的。

    我们收拾行装,听说那边没有被子之类的,虽然只有两天,但有一晚上要在那里睡的。我想找钱师兄问细节,但总没碰到他,他一直在庙里帮忙,没空回宿舍。

    结果,我整理完毕后,看见小胡进来了。我问他:“你是准备要离开了吗”

    “不,我和你们一起去听。”

    “什么意思你不跟小戴一起走”

    “听完后再做决定,小戴在大理等我。”

    此时万师兄也过来了,听到小胡这话,相当不理解。“你跟我们这闲得无事的人混什么还不把小戴抓紧点你太磨叽,不像个男人。”

    这话非常刺耳,可见万师兄的心情。毕竟,小胡快乐起来还是近几天的事,如果这样就犹豫了,恐怕再难有这种机会了。

    “其实,听这法是小戴让我去的。”小胡低声说到:“她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沉淀一下,再做决定。”

    这让我们大出意外,在我们的追问下,小胡说了缘由。原来,小戴充分理解小胡对佛法的感情,毕竟付出两年多的心血与感情,毕竟小胡对佛法真理性的追求是真诚的,毕竟小胡从来没有见识过密教,所以,当他心还没定的时候,必须听完这种课,然后,再做出决定性的选择。

    这个小戴,对小胡真是了解、理解啊,我心里想,她对小胡坚定的爱情,是多么期盼。她不需要同情下的爱,她需要小胡理智加感情的全部。

    姑娘,你有点冒险,但为了整个人生,值得一拼。

    “我只听听,没什么,过两天就回来跟小戴会合。”

    小胡说完,就回他宿舍,拿上了他的行李,跟我们一起上路了。

    到那位置其实只需要两个小时,到了才知道,所谓茅篷,也是有殿的。这只是一个不成规模的土院子,一个大殿,也供奉着西方三圣,也可以坐下百来十人。当然,个人修行的地方,是后面靠山边的小茅屋,一人一间,虽然简陋,但可以住人。这地方冬天是修行的好地方,因为没有蚊子虫蛇的干扰。

    下午,法会正式开始。来的是一个穿红色喇嘛服的汉族人,因禁忌,这位上师的藏语名字就不说了。按密教的规矩,他讲的,是共法。因为我们这几十个人,不是他传统意义上的入门弟子,所以,没资格听受他的密法。

    密教法会开始前的仪轨是很复杂的,我跟万师兄像看西洋镜一样,看着那些,他自己带来,供奉在法台上的奇怪造型的菩萨像,看着他摇铃铛。

    七里八里搞了好半天,他才开始讲话。

    果然标准的普通话,确认了,他就是个学密法的内地人。他**的中心思想是:不执着模式的修行。事前,我悄悄问了在这里服务的,一个崇圣寺的和尚,可不可以录音。和尚回答可以,因为这是共法。

    他一开口,就显示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我忠实地记录下来,很有意思的。

    “出家专修的人,就一定比在家的人强吗不一定,我看到的是,很多人,越修越执着,反而退步了。”

    这话题一出来,就让我们这些把出家人叫师父的在家人,吃了一惊。

    “当每天的磕头、每天的诵经、每天的禅修等等行为成为一种自我存在感、一种自我满足感的时候;那么如此种种行为增长的是菩萨道上最大的障碍——我执,而不是息灭我执。很多佛弟子每天都在这样的困扰当中,诵了不同的佛经、持了不同的咒子,但换汤没换药;这样做一辈子都不会知道什么叫修行,一辈子也都不会修行;所以,这是特别错误的。”

    这是讲发心,不破我执,所有的坚持都不对,大概是这个意思。

    “十多年前,我看到忙着工作不怎么修法的人,我认为他们是白活着;但,当我后来观察到我所认为的那些在修行的人(每天打座、诵经、念佛),我认为他们也是在白活着。因为他们只不过是看上去象个修行人,但事实上跟世俗的人一模一样。不过是他们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高人一等;他们会通过这种表相的不一样,找到比别人高一点点的地方(优越感),其实还是我执,还是自我存在感。”

    我当时就想起妍子每天修行的坚持,难道,这也有错误的可能吗

    “所以,不管是世俗人也好,所谓的修行人也好,都迷著于表相而堕入我执这个误区里面;因此,无论你是修行,还是世俗工作,你一切一切问题(例如所谓因工作及生活等没有时间修行等等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因为表相的修行或工作之故,而是不知道表相后面的本质是什么,也没有真正正确的去面对他。如果能正确的面对其本质时,其实很多时候工作及生活中的一切也都是修行。”

    生活亦是禅,这观点我在书上看过。但那是大师们的境界,我们凡夫,能够做到吗

    “若你能在你的工作当中保持透视自我虚妄的正见,那么,这就是修行。你没念一句咒语、没磕一个头那也是修行。如果你每天工作当中都能思考无我的道理,那么你去工作的时候、不被自我欺诳的时候、不管你做什么都是修行,而且你还会很开心;绝对不会因空虚、压力而产生烦恼。有人认为每天念了经、念了咒那就是修行,从他们认为的所谓的修行中找到自我存在感,或者找到自我的满足。这实际上是颠倒的,没有任何用!”

    如果不修,何以破除自我。有自我的修,是任何人开始的状态,怎么入手呢

    “要想息灭烦恼,不是换一个外境的问题。无论换什么样的外境,若不能透视核心的东西,那么你所行根本无意义。这就如同,给你一个拿工资的地方,不让你有事做,你会感觉寂寞得不行,感觉自己没有存在感;给你一个事事都需要你去做的工作吧,你又烦得不行,因为没时间去享受生活。这个矛盾从哪来不是工作,不是外境,就是根上——自我的概念!没有透视这个自我的概念,仅仅是随着自我的感觉去认定你的生活,面对你的生活。”

    这是批评,那些没事找事的人吧。

    “所以,当世俗人说因为工作而没有时间修法的时候,所谓的修行人会在心理认为:我们和他们不一样,我们坐在家里修行,我们没有那么多的事。实际上,这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人们都说修行人喜欢清净,那么把你放到寺庙跟出家师父一起生活,在强烈的自我存在感的驱使下你清净得了吗你清净不了。所以最关键的是,当你心中生起:要体现自我存在感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自我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到以后把心安住下来。观察到以后明白这个道理不被他所迷,你再做事情的时候,工作做了但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你被清净无事弄得好象体现不了人生价值的时候、空虚的时候,你再想想自我的问题;明白自我真相是什么的时候,你会享受那种空虚和寂寞,你会很开心。无论是工作的压力还是工作的繁忙,还是空虚寂寞,你都会很开心,没有不开心的,因为你把产生烦恼负面情绪的根除掉了,无论怎样的环境中你都能坦然处之。”

    随后,他举了个例子。

    “前几天,我在北京给一些居士开示时,我说:佛弟子要有节俭过日子的习惯,但有的时候你还要突破自我,还可以不吝金钱而挥霍。你只懂得节俭过日子不懂得挥霍也是束缚;只懂得挥霍不懂得节俭也是束缚,二者都错!同样




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们的争论
    下午的法会完毕后,我们先回到各自的茅篷,整理东西。这个地方叫做茅篷,其实就是土墙小屋,上面盖了一层茅草,但栋梁及支撑板,还是木头棒子组成的,比较牢固,住人没问题。

    屋内就是一张木板,搭在两块石头之间,可以算作床了。厕所,是在屋子外两面约十几米的地方,是个旱厕。这是典型的农村厕所,积下来的粪,可以浇农田。我看到,这里有一大片菜园。

    想当年,虚老和尚在此时,崇圣寺的菜园,还出现了一个传奇的大师,其经历,大约与六祖相似。他最开始因贫困生活,来到这里种菜,因无文化,不能参加寺庙的念经打坐,求老和尚得到一个念佛法门。

    从此以后,他就整天念佛,做任何事都在念佛的道场里。最后,他得道了,用所谓三昧真火,将自己焚化。这个故事是虚老和尚亲述的,也得到当时许多见证人的证明,是近代佛教史上的一个传奇。

    种菜得道与六祖的舀米得道,好有一比。江山代有才人出,此生何缘能亲见

    而洗脸的地方,大约只有旁边那条小溪了吧,水是清的,长流不断,只是缺少水桶,不好将水打回来。好在庙子里有,可以借用。这个所谓的茅篷,门都是象征性的,用木棒夹上竹席,就算是门了,当然也没有锁,只是起个抵挡风寒的作用。

    如果你不将财富放在屋里,根本就不需要锁门。路不拾遗,除了是民风好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地上遗失的东西不值钱。夜不闭户,不一定是风气好,有可能是门户内,根本没什么东西值得偷。

    有老人回忆前几十年那良好的社会风尚,说一个官员贪污了几块钱,就要坐牢。其实,那时候,如此贫困,几块钱,也许可以支撑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不少了。

    我突然意识到,不一定,这种思维方式,是不是也受到了下午法会的影响

    最先来找我的是小胡,他的茅蓬离我很近,大约只隔了四五间房。

    “庄师兄,你觉得,这位法师,路子正不正”

    “我没资格判断吧,毕竟我也对密教不熟悉,但从道理上来说,他好像说得是那么回事情。”

    正说到这,那边传来万师兄的声音:“你们也不喊我,把我当外人吗”

    小胡笑到:“正准备去找你呢,谁知道你自己来了。我们在说,这位法师的路子,是不是对的,你觉得呢”

    “什么小胡,你后悔了吧该后悔的,那么好的姑娘在等你,你跑到这里来,听不了解的法师说话,万一法没得到,姑娘又跑了,有你后悔的时候。”

    小胡涨红了脸:“我们说正经的,你又来取笑我。”

    “我才是说的正经的,在什么情况干什么事,不正经吗”

    这事不能再往下说,毕竟明天下午,他要走的话,自然就和小戴汇合了,不差这一两天。我说到:“是他的就是他的,万师兄,这点信心,对小胡,我还是有的。聪明善良,一表人才,重情而多金,小戴舍不得这块宝的。”

    我跟万师兄有控制地笑,不能给小胡以欺负他的印象。万师兄是个明白人,他马上转移了话题。

    “首先说,我不了解密教。但不管显密,都是大乘都是佛教,所以道理是相通的。从法师所讲的道理来看,是对的,至少,我没看出毛病。”

    万师兄喜欢争论,我成全他。“没毛病的话,正确的废话,哪个不会说。万师兄,开会多,还听得少了吗”

    小胡也在点头:“我听起来也是觉得有道理,但是收获了什么,我也不知道。”

    “万师兄可不一定这样认为,他在课堂常讲废话”我要挑起论战之前,决定幽默一下。我记得一个相声的段子,好像是侯宝林大师的:《脸盆的问题》。

    我装模作样地学了起来:“我们今天开会,议题只有一个,就是脸盆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们是剧团,剧团是要演戏的,演戏是要化妆的,化妆后是要卸妆的,卸装是要脸盆的。原始社会是不需要脸盆的。”

    不知道是我的四川口音,还是模仿侯大师的语气,反正他两人,都被我逗笑了起来。侧边几个同来的居士,也都靠了近来,听我们谈话。

    人一多,万师兄就会把这当课堂。他开始了立论:“大师今天讲的,你们没注意听,是有很大意义的。这种看似没有收获的听课,其实给我们种下了很好的种子,时间一到,这种子成熟了,就是大收获。”

    “你这种子说,我不赞同,什么叫种子,总得有个东西在,对不对”这话有毛病,我是故意这样说的,周边的人也有表示赞同的。

    “纠偏算不算破除错误,算不算就像整理土地,把垃圾扔了,算不算种地的过程”

    “种地是种地,种子是种子,你不要偷换概念。”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万师兄这个自称理智的哲人,也会犯错误。可见,理智,很难战胜感情。他的错误,来源于,他被情感所蒙蔽。这么多人面前,以他自以为骄傲的逻辑,灭批驳他,是最能够让他无法容忍的。

    “好吧,刚才我是激动了。你说得对,我偷换了概念。但是,种子说仍然成立,比如,给我们种下了正见的种子:无我。”

    他这个人,虽然与我们一样,理智往往压制不住感情,但是,可以说服。他是一个服从逻辑的人。这是他专业训练带给他的,也是他的习惯与性格。

    “好吧,就算你说得对,无我,是正见的种子。这里有两个问题,他破了很多,很少立,有意思吗”

    这才是真问题,我们回归到就事论事的讨论之中。争论与讨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争论是以输赢为标准的,而讨论,是互相交流与吸取,并无输赢之心。

    过去说,不要跟傻子争论,因为你把他当对手,你本身就输了。但是,可以跟任何人讨论,孔子也跟小孩子谈话太阳的大小。只要为交流,所有人所有话题,都是可以讨论的。

    讨论的诀窍在于,就事论事。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与事实范围内,发表观点,就有讨论的基础了。我刚才所说,正是我自己关心的疑问,也是想寻求答案或者看法的,报着良好的讨论态度。

    果然,万师兄的表情舒缓多了。我们长期在一起讨论,是有默契的。

    “对,你所说的是对的。破,是他今天**的主要内容。况且,这种绝对的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也感到不太适应,有点震惊。但是,在我所看到的密教的经典中,看到许多以破其名的经典论集。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定解宝灯论》,最开始,就是以大量的破,才引出最后的立。”

    小胡此时终于说话了:“其实在《愣严经》中,佛祖与阿难最开始,七入征心,八还辩见,主要的内容,也是佛祖对阿难观点的破,对不对”

    万师兄所说的论,我没听说过。但小胡的例子,我却非常熟悉。我也点了点头,认可:破也是一种为立正见的方法。

    “既然你也承认了,那么,我们回顾一下,他都讲了些什么。或者说,他先破了些什么。”

    小胡说到:“第一个问题,他好像破了假修行,对不对”他是最强大脑,记忆当然没问题。

    “对,他所强调的,是破除那种自以为在修行的人。因为有个自以为的观念在,所以,受到了束缚,不开放不自由,其实就不是佛法的空性了。甚至,他说,这比不修行还要差,因为这种修行,只是强化了我执。”

    万师兄这个分析是对的,法师所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居士不如俗人,出家人不如在家人,都是因为强化我执的态度,让修行的结果与初衷,越离越远,南辕北辙。

    “他所说的我执,还列出了表现,出现贡高我慢,自以为是,这些,都是强化自我意识的表现,与佛法精神背道而驰,当然是要破的。”

    看样子,万师兄今天听课,比我还要认真,他真是带着问题思考去听的,要不然,这些细节,我还不容易回忆得起。当然,从智商角度来讲,我当然比万师兄差,更比不上小胡。
1...298299300301302...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