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成功了!

    林羽兴奋的差点叫出来,猛地坐起,看了眼自己的新身体,迫不及待的撕掉手上的针管,接着跳下了床,但脚一落地,身子一个踉跄摔到了地上。

    可能因为长时间躺着的原因,这个年轻人的肌肉有些轻微的萎缩。

    林羽踉跄着爬起来,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日历,发现已经是第二天了,触摸着床和墙壁,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冰冷温度,感觉就跟做梦一样,自己昨天才死,没想到今天又复活了。

    稍微活动下,适应了这具新身体,接着他便迫不及待的冲出了医院,他现在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去见自己的母亲。

    此时包子店里挤满了人,十几个小混混叫嚣着让林羽母亲还钱。

    为了给林羽做手术,林羽母亲被迫借了十几万的高利贷,得知林羽死了,小混混们便急不可耐的来讨债了。

    “你们放心,我这几天就把店卖了,拿到钱就还给你们,求你们先离开吧。”

    林羽母亲红肿着双眼恳求道,希望赶快把他们打发走,儿子刚走,她不希望他走的不安宁。

    “草,你这个破店才值几个钱,你儿子都死了,我们一走,你要是跑了我们管谁要钱去”领头的黄毛混混骂骂咧咧道。

    “你们放心,我肯定不会跑的,我凑够钱,马上就还给你们。”

    “不行,今天说什么我们也要拿到钱!”黄毛不依不饶。

    “可是我现在真的没钱,你们也知道,为了给我儿子治病,钱都花光了”

    林羽母亲心如刀割,沙哑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哀求。

    &nb




第五百四十三章 道密两旁证
    “万师兄,他今天讲的,按说是与实证有关了,但我没有进入过,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善良是一种心态与行为,怎么与超凡入圣扯在一起呢”

    晚霞天天来,小路天天走,我与万师兄把这条向上攀爬的路,当成固定的节目。那绚烂的色彩与茅篷的单调相对比,让情绪有些张力,仿佛在这张力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某种生机。

    下面的小溪人来人往,溪水的声音,我知道每刻都在变化,但听多了,也就习惯了,把它简化为简单的哗哗声,可以伴随自己的睡眠。

    所有被我们习惯的东西,都会造成一个安静的假象。因为它是安全的日常的躲避不了的,所以,你的心情不会被它干扰。凡是不干扰我们心情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安宁。安宁不是声音状态,是心灵状态。

    “我也不知道该如何理解,他所说的禅宗中的境界与进展,我没体会过。况且,这是不言之教,自己没进入,就谈不出见识来。但是,我看过其它教派相似的说法,或许可以作为旁证吧。”

    按学术理论规矩,孤证不立。如果有旁证,倒是对证实有价值的。

    “都是些什么”

    “比如你是学易经的,熟悉道家的理论方式。在我看来,南怀瑾虽然略通三教,但他的思维模式,有点倾向于道家。他的书,你看得通吧”

    当然,我就是通过读他的书,才对传统文化有归纳分析的兴趣的。

    “他也讲了一段关于善行的道理,按他的说法,善行,有许多功能。其中有一个功能,从实证或者道家的方式来看,倒是可以理解的。他说,善行,有助于提升阳气。”

    我要求万师兄详细讲讲南老师的论证过程,虽然我没有读过这些内容,但只要细讲,我是能够理解的。

    万师兄详细说了,他所能够回忆得起的,南老师所说的善行与阳气的关系,我不得不佩服万师兄如此精准的记忆能力,况且,他模仿的语气如此准确,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书。

    主题是:善行能为你带来什么。南先生认为可以有多方面的作用,提升阳气是作用之一。

    行善能养生吗?南怀瑾先生认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它首先可以带来心境的快乐。中国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乐。”我们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里都会不安、不快乐、慢慢脸色神气都会变坏,精神弄走样了。“假使你真正绝对无条件地行善,帮助别人,有利于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乐,那个快乐不是道理上讲得出来的”。

    从心理角度来看,善良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容易激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所以《礼记?大学》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其次,行善可以激发身体中的阳气。南先生说:“照中国文化来讲,善心生阳;邪念是阴的,所以烦恼就来了。”内心的阴霾一扫而光,元气就会恢复。善为阳的行为在中国医学上或依阴阳家来说,是属于光辉的一面,是开发性的,而恶的行为属于阴性的,它是收缩的、紧张的,会使自己有恐惧感、痛苦感。

    行善到一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互相影响,元气自然就会恢复,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大概就有这个道理在里面。

    南先生说:“真正修一切善,救助众生,人性的光辉自然发生,智慧便逐渐发起来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开展,甚至立刻就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蕅益大师在《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不想办法开采,它自己不会跑出来;宝珠上尽是污垢,不想办法去擦拭,它自己不会干净;心性有如宝珠,为客尘烦恼所染,不想办法对治,其光明终不显现。

    马鸣菩萨提出解决的办法是“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应该发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脱离无边的苦海,露出真如本来的清净光明,“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如”。南先生说:“本性的光明是主体,外界的染污叫作客尘,靠修行才能把主体显示出来。”每做一件善行,犹如一次激起海水的波澜来冲荡内心的尘埃。

    当我们自性的光明能够逐渐显现出来而智慧开发时,我们自然能更加善巧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能随时体会到心灵的清净,《圆觉经》说:“发清净心,远离诸病。”生理的病痛也就逐渐改变或消失了。

    南先生从心理因素分析,我们打坐静不下来的原因就是烦恼,而这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不靠善行等去转掉烦恼这个东西,心境不变清明,禅定不易于成就。而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他反反复复讲到行愿这个问题,身口意三业不转,八十八结使不解,没有随时行善积聚为福德资粮,道业总是无法成就。念头转善一点,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

    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禅定与善行两者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生活中缺少时间静坐的人来说,善行就很重要了。凡是人真心为善的,多半就是凡夫禅,心境上一定比较清净。禅定有养生之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善行有利于禅定,就是有利于健康。

    善是心理上的东西,气脉是生理上的东西,“善行能变化气脉”实际上讲的就是身心之间的关系。心理影响生理,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这里就不赘述了。

    南先生要深化的是,“气脉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他说:“打坐时,气脉打通的地方就会有喜乐的感觉。”所谓离生喜乐、定生喜乐、离喜妙乐都是气脉影响心理的问题;《楞严经》讲圣者悟道时有“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等的描述,这就是心理行为变化气脉的问题了,也就是儒家所谓的变化气质。

    南先生认为“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位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修心养性的人气质就会随着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都跟着我们的心念在变,所以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烦恼转成菩提,随时清明,生理也就完全转了。

    南先生讲,纵使没有行善,但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气脉也会转一分。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

    吴信如大德也说:“真心发愿,脉就张开了。发心发得越大,脉就越容易张开。越是抓住我不放,私见很重,越是‘我的、我的’,脉就越坚而不松,松不开。”又讲“戒守得好,脉就畅通柔软”、“通过脉可以修智慧,通过智慧可以调整脉”。

    要行善利益众生便是发愿,止于至善便是持戒,把善事做好便是修慧。

    明代儒家史桂芳说:“劳则善心生,养德养身咸在焉;逸则忘念生,丧德丧身咸在焉。”劳动更知柴米贵,思之不免善心生。南先生讲,体力劳动者或是爱运动的人,在累到极点时随便坐在一块石头上喘口气,当下马上清净。所以,中国古人说:“劳者善心生。”善心生起,就容易得到清净心。

    终上所述,所谓行善养生,实际上也就是“以虚养心,以德养身”。《遵生八笺》中说:“盖心如水也,久而不挠,则澄澈见底,是谓灵明。故心静可以固元气,万病不生,百岁可活,若一念挠浑,则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荣卫昏乱,而病相攻,寿元自损。”那么行善不讲养气,而养气自在其中。

    “以上,就是我所能够回忆得起的南先生,关于善行的功用说法。当然,或许其中掺杂了许多我个人的引用与发挥,但可以保证,言不害意。”

    其实我也只是听个大意,毕竟,这种讲述方式,对于我们这种喜欢学术的人来说,好理解。

    “你开头不是说,有两个旁证呢这好像才只一个吧”

    “另一个是关于密教的,有一位法师,他也曾从禅定的方面讲过,善行与入初禅的关系。你知道,初禅已经是很不得了的成就了,我们这一生,如果能够到这个层次,也不算冤枉了,对不对”

    当然,不要说成就,就是一点消息,都可以极大的鼓舞我们。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一点消息也没有。小胡学佛,没得到消息,所以爱情信号一来,他就回家了。

    “这位法师,是修习密教的,他也谈过善行慈悲与初禅的关系。大体上的意思,与今天我们所听老法师差不多。这算不算旁证呢”

    “你得先说,看我听不听得懂。”

    “我觉得,他当时说法时,我是大致听懂了的。他有一个大致的思路,从善行到善心,再到慈悲,这个扩充的过程,贯穿整个修行的过程,最后才有可能达到初禅的果。”

    我就是要这种听得懂的有思路的**,可惜我没听过,所以,尽可能地,让万师兄复述出来。

    他在复述之前,谦虚了一下:“我可不能保证是原意,原话就更谈不上了,估计加了许多的个人理解与说法,而且,我在讲时,你莫插嘴,要不然,我思路断了,就回忆不起来了。”

    &nb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
    “前天法露师传话来说,你们中有些人,要参加打七的,要我多给你们讲点基本常识。我看,你们中有聪明人,整天这原则那理论,搞得不亦乐乎,还有讲定境讲空性的。都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别说盲人摸象了,象都没见到过,更没摸到过,怎么可以随意乱说呢”

    他好像是在说我跟万师兄吧我总有一个感觉,他仿佛能够猜透我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如果他真有这个功能,我的天,这就神通啊。

    我听说佛教中有一个他心通,就是能够在瞬间看穿别人的想法。如果哪个有这个功能,所有心理分析大师,都是他手下败将。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我不对未经证实的事情,轻易下结论。我不讨厌复杂的问题,我反对问题简单化。我宁愿多走一些路去思索或者实践,不愿意迷信。

    这是一种自信,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及实际磨炼的自信。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就能够理解复杂的东西。

    当然,在我们这一堆学法的人中,有一群单纯迷信的人。也不是说他们不对,历史上有些大师,最开始入门,都是从迷信来的。但是,把迷信当成习惯,是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没有思维上的自信。

    比如,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太快,一些老人在理解这个社会时,出现了障碍。他们本来思维模式就比较单一,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比较少,他们不会系统地分析整理各种现象和观点。这种情况出现后,他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一切现象简化,通过贴标签的方式,便于理解。

    这就容易被人利用,被喊口号的利用,被煽情的利用,被鼓吹道德假象的人利用。

    多次上当和被骗后,他们容易产生两种应激反应。第一,凡是我不好理解的东西,我就拒绝接受,我就反对。反对一切复杂的东西。这就象小孩子听课,如果暂时没听懂这个老师所讲的东西,就发自内心地拒绝它,讨厌这个老师。

    听说这几年,西方因为白左教育,也出现了一大堆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他们对所有进步与新东西,都采取敌视与拒绝的态度。比如,不管专家解释多少次,手机基站幅射对人体无害,甚至给出了国家标准与技术指标,由于他们看不懂,就觉得别人在骗他。于是游行示威,反对进步。

    我反对,一切我不理解的东西,我都本能地反对。后果是,社会总得照顾那些理解能力最低的人,整个社会进步受阻,发展水平被普遍拉低。向最下方看齐,是白左反进步的实质。

    第二种反应,就是情感驱动型接受。人不可能拒绝所有东西,人都有追求。这种理解能力受限的人士,总是采用共情原理,用立场来理解情感,用是非作简单判断。这是典型的情感驱动型。

    比如孩子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孩子首先判断,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做的一切都好,包括杀人,都是英雄。坏人做的一切都坏,包括送礼物。

    判断倒是简化了,但人类的智商,岂不是拉低到儿童水平

    我看过历史,深知伟大人物不被理解的痛苦。既然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他的作为。他虽然为绝大部分人奋斗,但却经常受大众的批评。

    为了照顾大众那可怜的理解能力,他们为了做成事业,只好编瞎话,大众反而信了。比如什么天降神圣,比如祥瑞以及神仙入梦等。

    走神了半天,被老和尚一句话搞回了神。

    “打七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有的可能要说,要有慈悲心,有的说要有信心,要有坚持的决心,要有正见,要有正勤。总之,恨不得把佛经上看到的话,都重复说一遍。有用吗”

    这是真实问题啊,我们正是这样的状态。

    “没用啊,菩萨们。搞来搞去,脚不点地,走不了路的。下来闲谈时,跟一位居士谈话,他说打七前,守戒最重要,有点沾边了,但是,谈何容易呢戒律这么多,你做得到吗我这八十几岁的人,一天都要犯几次戒,你们有那本事”

    他所说的戒,除了原始佛教经典中所说戒律,还包括百丈清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戒,只有全部做到,才算得上戒成道成,那是圣人才做得到的事。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实际,我今天先给大家讲两个老规矩,这两个老规矩,是大家约束身心的入手处。不要小看它哟,人人都好像做得到,一辈子都做不完呢。”

    他给我们**,正如他所说,相当于在打七前,给我们做准备动作。这种最基础的准备动作,往往最为重要。比如在部队训练,讲进攻队形,先得学会爬,学好匍匐前进。保存自己,才谈得上消灭敌人。

    “我要讲的第一条,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你们到过许多庙子,进殿前,门边贴了纸条,叫止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仅是进庙修行的时候,就是平时生活的进修,也要少说话。这一点,大家不要以为容易做到,越年轻的越做不到。年纪大的好像能够做到,其实也不是,就是精力不够了,说不了那多话,心里还是想说的。”

    按佛教原理,只要心里还想着这事,就意味着戒不完整。
1...304305306307308...3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