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我第一次听到,随缘消旧业,是这样理解的。当然,这个理解,与佛经中的原理,并不矛盾。
“再往后用功,整个心底,都是念佛是谁了,那这个妄想就没有再生之处了。要有功夫才能了生死啊,不是说一下子就了,等开悟了就叫了,开悟了就彻底了。我们从参禅下手,这叫生死门头。才用功的人,初发心都是这个样子,也就是打妄想,不过妄想与妄想的分别不同,你不要说念佛是谁,就是说我们做做功课,念念真言咒语,念念经典跟打妄想都不同。因为它是净念,净念跟世间的妄想不同,世间妄想叫尘劳妄想,它想的负担重,象挑担一样重。所以要懂得这个心随着这个念。”
这大概是安慰吧,以我的实践来体会,我总在打妄想,为此而焦虑。如果说每一个初学者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就不用怕了。当然,他还说祖师们几辈子修行的话来,让我有点害怕。此生,难道,我有可能一事无成
“我们要时时刻刻一天到晚保持这个话头。你说忘记了,它肯定要忘记的,因为生嘛,忘记了想起来就提起来。要久用心,用它熟了,到你不要用心它就来了。甚至你念其他东西,你刚念半句那半句就成了念佛是谁了。因为它熟了。那时候我们在虚老那里,把谁字看熟了,到了后来念头不太会动了,只有动那个谁字了。你看看,因为它熟了,你再念其他东西很吃力的。所以说:一切唯心造。”
把习惯固化后,想改变就难。但是,这算不算一种洗脑呢虽然信仰就是一种洗脑,但作为现代人,对洗脑这个词,还是有点警惕的。
“初发心的人,只要保持一念心,在这一念上下功夫,没有其它的巧妙。赵州祖师说过:用功犹如上战场,紧把念头做一场。总要在这一念上下点功夫,我们无量劫来都没有在一念上下功夫,都是在一念上向外驰求,在那些相上追求。只要回过头来,在一念上照察照察,这就了生死。我们要恳恳切切在自己的脚跟下办一下子,这叫做本份事,也叫根本事,发明我们的心地。”
赵州祖师所说,与另一位所说:“根尘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非常相似。他之所以举赵州祖师,是因为,传说,虚老和尚,是赵州祖师的转世。他们还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长寿。活过了百岁。
“对于妄想来说,必须要认识它,这个妄想是虚幻的,由来已久了,不是一下子能除掉的。就是功夫不得力,有妄想我也不怕,只管提功夫。祖师说:清净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断除妄想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也是邪。就是叫你不取不舍,就是叫你抓住这个念佛是谁就行,再也不要找真如,也不要再去另除妄想。你除它,你除的心就是妄想。你取真如,你取真如这个心也还是妄想。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但尽了凡情,再不要找其它的,只要有这个话头在就是用功。那么来老说过的,只要有念佛是谁,虽然你不会起疑情不会参,等于一个人站在路上,你少许会参,念佛是谁参一点,那就开了步往前走,不过走得快慢不一定呀。你若疑情有了就飞跑,一行千里了。只要我们有这个话头在,等于站在这个路上,惺惺寂寂地用它一番,路上站着也是好的,说走就走。”
守定一个笨办法,小车不倒只管推。这办法,不需要你去思路对与不对,祖师告诉你,这是对的,你就认了,因为你自己没有判断力的。
“所以初发心的人,只须在这一念上用功夫,别求巧妙。说得再多,到心上用起来,丝毫用不上。非要从你心上行一番不可,那什么都是佛法。就在这一念上用功,在这一念上用纯熟了,那你也懂得疑情了,也懂得什么叫参究。再把这个话头用熟了,你只要把话头一照顾,它就现前,它就时时刻刻听你招呼,它得力的时候你也不知道这个人坐在那里了。身体有的时候空了,这叫做忘人我。但是还没有忘法,心中只有一个念佛是谁,没有了其它的念头,这个功夫就比较纯熟起来了。那么再进一步,功夫得力了,也不知道心中什么话头不话头,心里只有一个历历分明的,也不知道自己是站着坐着,只有一个历历分明的话头现前,不是糊里糊涂的,而是历历分明的,就是没有分别心。”
这就与死守有区别了,是清醒的状态,而不是昏沉,这种状态,我没到过,不知道该如何理解。
“一念不生,但似有桩事搁在心里没解决,这就叫做疑情;不需起念去疑去参了,这叫真疑现前。这个功夫常现前,那离得好处就不远了。你若这个功夫常现前,那就是说昏沉、妄想就安不上去了啊。所以我们在云门寺打七的时候,那个地方真好,到了再后来就没有睡觉,好象是刚躺倒,哎,打四板了,怎么搞的到虚老那里请开示:老和尚这是魔境吗虚老说:这不是魔境,你心里有难过吧没有难过,那不是魔境。如果说用功识心用过度了,它要难过的。它不睡了,它要难过的。这个功夫现前它不难过的。”
这一段很难得,他终于说到,他在练功夫时,虚老和尚的具体指导。什么是疑情不是话说得清楚的,但有一个状态,我约摸猜想得到了。
“所以真用功的人到了功夫得力的时候,是有境界,不是有相的境界,而是心理上有境界,那不是说偶尔就到,非要慢慢用功夫才到。等于钻木取火一样,你看钻那个木头要取火,它先要冒烟的,它先要发暖的,暖了以后,有的时候还冒点火星出来,然后才出火呢。我晓得,哎,这个就是疑情,反倒成了障碍,就不说的,就叫你用。等你用到了,哎,是不错,是这么用的。所以要见明眼善知识。但是我们现在还在妄想里头,翻来覆去谈不到这些事情。”
这段有点绕,我听不太明白,因为没有遇到过,但是,老实地把他的原话记下来,今后对照,也许有用。
“用功办道,这个我字是最难忘的,最大的障碍是一个我字,个把小妄想,那是挡不住你的,这我可不容易忘啊,那你功夫怎么得力怎么样现前这个我字忘不掉,一时还难有受用,这个我执到了时候障碍大呢。就是我字不好言。所以功夫到了深处的时候,你见到善知识时,很容易落到我字里头去了,你又起分别了。每一句问话,都是这样回答我晓得了。这个我字难忘,如我字一忘,那还有什么事呢现在我们用功是被昏沉妄想所障,到了最后就
第五百四十章 粗心与细心
上午老和尚讲了许多用功的办法,其实,主要是一条,用好用牢那根绳子,就是话头。
他讲了其中一些境界,所谓无人我的境界,就是参着参着,不知道外界的东西了,外界一切声色与我无关了。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只剩下一个话头。
这种境界,我听说过,丽江的刘大哥也讲过这种情况。但是,依老和尚所言,此时还有一个法,修行办法的法,还有这个话头在,还有这根绳子在。
只有这根绳子在心里,可以说是很高深了,这种境界我也从来没出现过。当然外界的声色与自我意识的淡化,我还有偶尔有的,就是对自己情绪干扰不大的外界状态。但不大并不意味着没有,如果出现没有的情况,我怕是上了台阶了吧
整个中午,从吃饭到回到茅篷,万师兄都没说话。其实,听完课以来,我们这些大众,就很少有交谈的了。看样子,大家都在自我检讨,原来这些年学佛,都是在好高骛远,没学会爬,就在学走的。所以跟头不断,却没前行。
他说这个笨办法,现代人实行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让你迷信一个死东西,看不到效果,时间久了,就懈怠了。自己对自己怀疑,是不是那块料。
对于我来说,我迫切希望今生,或者只用几年时间,就可以取得一些成就,如果迟迟在这个话头的圈子里打转,估计我自己也会疑惑。
即使不疑惑方法的正确性,也会疑惑自己是否适应这种办法。佛说一切法,据说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没有适合我,快捷一点的吗
这种怀疑,当然不是那所谓的话头的疑情,这是不信的意思。话头的疑情,是刨根问底的动力。我的怀疑,是抛弃办法的动机。
或许老和尚已经明白大家的心意,或许他也经历过这个过程。在他一生漫长的学佛路上,许多人止步于此,他也许看得清楚,所以,下午,他从怀疑讲起了。
“从昨天以来,我就讲了个死话头,怕你们不相信,我还搬出了大家都听说过的几位大师来。看来,你们还是不太相信,这么笨的办法,可以解决生死。有的人在想:这个老头子,一辈子没什么成就,只晓得骗这些新学。对不对”
此时,居然有人笑了起来,估计是说在心坎上了。
“刚才有人在笑,恭喜你,你承认自己有怀疑了,你有一个直心,不掩饰,不假装。所谓,直心是道场,学佛成就的人,有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不骗别人,更不骗自己。刚才笑的菩萨,你们会成就哟。”
这高帽子一戴,整个气氛就好多了。
“再说,你我几十年,哪个没被骗过呢我年轻时,也跟从过大师,当然也遇到过许多骗人的所谓高手,觉得很有意思呢。”
把骗人与被骗说得有意思,看来是有故事的。
结果,他根本不讲故事。“我生活的年代,世事动荡,人命如草芥,莫说那些骗人的,就是老实种田的,有几个有好的归宿呢我是幸运的,能够活下来,还活这么长,因为年岁长一点,到哪个庙子挂单,也会吃到豆腐汤,我还有什么埋怨的呢”
这是开解的话,意思是从结果看,活着就是胜利者。
“再说,那些骗我的人,现在是死是活,我不知道,大概大部分都死了吧。即使他还活着,也在我心里死了。一个大活人,跟一个死人计较什么呢大家听我这么说,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有点骄傲活得长有什么了不起对啊,就该这么想啊。”
他这种正反都说的态度,就表现出态度上的张力,与前几课相比,轻松得多了。
“活得再长,也只不过多几十岁,有什么呢无常鬼饶过你吗天天在我身边游荡,如果摆脱不了它们,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再说,我活八十几,虚老活了一百二十岁,他天天都在努力做功夫,我怎么敢骄傲呢有一年,大概是一百一十来岁的时候,他被打了,人也病得差不多了,我们都以为他不行了。他昏迷了好几天,我们都围着他念经。结果,后来醒了,说他做了个梦,说弥勒菩萨说,要让他再驻世几年,任务没完成,不能走,所以,他又多呆了几年,做完了自己的任务。所以说,他活得长,是菩萨有任务的。我活这点岁数,也没有菩萨给我交作业,活跟死,有什么区别呢”
他所说的虚老被打,是指历史上有名的云门事件,这事在政治与佛教中,影响很大。这位老和尚,当年亲历这种重大事件,可以说人生是经历过巨大风浪的了。
“我们经常被人骗,天天被自己骗,对不对所以,作为修行人,我们要明白,在没有打破黑漆桶的那天,我们看到想到的一切,都是自已骗自己,所以要安下心来,不要埋怨。”
那说得轻巧,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任何人知道自己被骗,都会自动产生愤怒的情绪,这该如何化解呢假如说,你教我们这个死话头,我搞了一辈子,结果任何成就没有,临终时,想愤怒,也发不出来,那才叫上了大当叫不了苦,那就惨了。当然,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方法,还是要学的。因为,这是高手必备的课程。
我记得,贺部长曾经告诉我:“不要怕首长发脾气,那是工作需要。”这句话相当经典。首长总是在需要发脾气时故意发怒,需要装亲切时满面春风。贺部长还给我说过:“连自己情绪都控制不了的人,怎么控制千军万马”
这种情绪的控制,其实也是一种骗人。但老和尚下面讲的,不是这类控制,他是讲用正确的心态,来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修行人在被骗时,该具足什么心态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种想,就明白了。哪三种想呢了业想,感恩想,忏悔想。”
想就是想象,通过想象,达成某种观念。我以前看过关于《白骨观》的书,好像是南怀瑾写的。里面说修白骨观时,要有脓血想、白骨想。人的思想,总是把零散的知觉,通过想象结合成整体的观念。如果想象的方式改了,观念也就改变了。这相当于小胡所说的心理学规律,自我暗示。
“当你被骗时,首先当知这个成熟的业已经了结了,所以于此时应当心生欢喜,而不应当生气嗔恚。我们今生被骗大都是因为前世的业因所致,所以在被骗时,要知道这是业力成熟的表现。”
业力成熟,也就是过去的因已经受到了果报,从此再也不会影响你后来的果了,是还债的意思,当然是一种轻松的暗示。
“其次,骗你的人骗你时不仅了结了你的业,同时他骗的行为也是在磨练你的道心,承办你忍辱等道业。因此作为修行者,在面对骗你之人时,应当以供养感恩本尊的心来观待对方。真修行者要这样做才行,若仅仅认为自己被骗就当还债了,那么你于被骗时仅仅得到忍辱的功德。在心态上,你只承办了看淡的一种心态,连看破都算不上。”
这相当于把苦难当磨炼,把被骗当课堂。不仅要看淡,更要看穿。
“若你被骗时,能以正观而观三轮体空,放下能骗、所骗及被骗物的执取,那么于此中即可承办无数功德,所以于此时当对骗你之人生感恩想。你更应该清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骗你的人如本尊及善知识一样是来帮你承办道业的。因此要于此诸人等生感恩想。”
如果这样说,那烦恼即菩提,这句话也推导得出来了。佛教中,总有这种二元一元化的理论模式,至今,我跟万师兄也不太熟悉,这里面推导与认识的规律。但印象最深的是,佛教中总喜欢把二元的东西合在一起说,但又不像辩证法,搞出主要次要矛盾,搞出内因外因。
“最后,在你被骗时你还应当具足忏悔的心,有了忏悔的心这个罪业才能彻底清净。若你仅仅想了一下了业了,而不具备真正忏悔的心,如此则这个罪业不能完全清除。因此若你能以此因缘而发起真正忏悔的心,那么即使你生起一念忏悔心而念金刚萨埵心咒结果就不一样了,于此相应的业全部能摧毁。”
这个咒我在书上见过,但不敢念,据说念咒,需要专门的传承与上师的加持,我这个门外汉,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此中,更当进一步了知业之所以感果是因为其因与果皆无有自性,故而才能如是无欺而现起。因此当安住于因果、罪福无生的正念中成就殊胜的忏悔。”
因与果无自性,都是镜花水月,你操心那干什么操心月亮掉进井里了,那是猴子的愚痴。这种观念比喻,倒是有用的。
“然后你想能帮助你摧毁所有罪业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要不要感恩呢他帮助你摧毁业障了,虽然你曾经欠他了,但此一生帮你摧毁业障了。以前也讲过当他骗你的时候他检验了你到底有没有烦恼,让你发现了烦恼,这样的人是善知识要感恩的。所以感恩的是他帮助我们清楚了业障。第二他让我们发现了内心的烦恼与执着。我们第一刹那的一点点不悦意就是执着,他就是个烦恼,他就是个不舒服。我说过的我在被骗时明知道对方骗给对方的,我认为我没烦恼,事实上错误的,当过了一会儿心里很不舒服,因为过了一会儿其实你观察了。”
这三者的关系是递进的,但是我还理
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点实际的
下午课后,一些人到溪水边洗衣服。男人们洗衣服,动作就比较粗糙,大概泡过肥皂水,在溪水里过几下,就完成了。当然,与女人们相比,优势在于力量,把湿衣服扭干,这事可以干得男人面孔扭曲、肌肉贲张,如同自虐一般。
也有在溪水上游洗脸打水的,有的穿着绛红色的袍子,类似于和尚的袈裟,仿佛不穿这个,到庙子来,好像不专业似的。假如此时有点风就好了,会吹起来,飘飘荡荡的,或者鼓起来,有种自以为的仙风道骨,你可以假设自己成了神仙。
那打水的,或者带着塑料桶,或者端着塑料盆,估计都是一个小卖部出来的货,颜色鲜艳得不成体统。提着水桶回茅篷的,在那弯曲的山路中,身姿妖娆地摇摆。有人左手提桶,右手伸展出来保持平衡,如同不像话的舞蹈,抽搐用力但毫无美感。走路的步点,如同乱了节奏的音乐,桶里的水无规律地往外飞溅。
万师兄喜欢把衣服搞严肃,扣子捉到最上面一颗,双手背后,目光散漫,如同大干部进入会场,就是要有一种以我为主,目中无人的架势。
他看见了我,但并没给我打招呼,连眼神的示意都没有。好像我会自动跟从他似的。
正确,我自动跟他走向那山坡,小镇在远方,是我俩的秘密。在这无聊的野外,能够形成话题的娱乐并不多,我们假装看风景,其实心事重重。
“这个活化石,很有价值。但是,我很失望。”万师兄终于开口了。
“为什么”
“你问的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
“都问。”
“关于活化石,他经历了这么多,可以说是当代禅宗历史的见证人。禅宗过去与现在,究竟是怎么发展的,他已经亲历。口述历史,最为珍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