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你就拿我们十年隔离那段时间,你说念佛是谁的这种德性,它真正是有德性。你没有烦恼的时候,说现成话好说,这个功夫那个功夫,等那个境界到头上来,你用功就不容易了,一天到晚几个人围着你,逼你交代这个、那个的胡说八道,不是吼就是骂,他们走了以后,在那个小窗眼还有人偷偷看着你,你看看心里头这个样子有境啊。想想用什么咒吧,可是念什么也念不到头啊,这个烦恼心上来,平常的烦恼可是跟这个烦恼不同,是真烦恼,那就不知什么时候还找你,那个烦恼还真麻烦,有的时候也想得开放下它,虽然这么说,那不管用,也知道烦恼是放下就没有了啊。你这个用功的念头是勉强的,哪里能抵住它呢”
那段历史,我们都是听说过,或者在书上见过。但一个和尚来回忆那一段历史,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所以实在没有办法了,还是用念佛是谁。你就看这个念佛是谁,管它疑情不疑情,这个有心造作的疑情还起作用吗抓起念佛是谁来就参!唉!不管你多大的烦恼,多大的难过,念佛是谁参它一阵,心中立刻平平静静,那真是烦恼即菩提啊!这才体会到烦恼即菩提。你有了功夫,你功夫一提,那个烦恼妄想就转过来了,就转成了功夫,这就叫做菩提。不是烦恼的时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觉照啊,看起来这个念佛是谁实在是有用的。”
我以前看过一些资料,说参禅要抱死一个话头。如果你有心的话,就死在这个话头的心上。这就是抓住绳子不松手,到时终究起作用的笨办法。
“那么在隔离当中所用的那个功,在那种困难的当中,真是昼夜烦恼,经过五个多月,俺那个里头用的功夫,那个境界平常还得不到,因为那时放下了,反正不让自由了,一天锁着个门,那就是恶关,不是善关。有人看着你,一天到晚找你麻烦,那你不放下也没得办法,只得放下。所以这个“念佛是谁”要相信,不要想巧妙。你初发心人,就在它上头,你念也好,参也好,追究也好总要保护它,等你把它参的不要你费力了,你只要一照顾它就来了,随便你这个心中怎么样子提,怎么样子参都不伤气,都没有妨碍,那个才是有的受用,那你敢用力量,你可以放开手来用力。”
我在北京家里时,偶尔也学着妍子试着念佛号,不过我当时是持六字大明咒,专门打坐时倒还记得起,人一起来,就把咒忘掉了,可见,自己持咒的方法,到了关键时刻,就用不起来,不起作用了。
“在平常的用功都是造作呀,要怎么样怎么样,那个时候没有时间造作了。所以我们初发心用功的人,总要在这一念上用功,不要听人家说,人家说了跟你的境界不同,对我来说,用功是这样,那就拼命地把“念佛是谁”闹了几年。虽然多少年来也没有认真地把它用过,可任何时候提它都不费力。我有的时候不提它,不用它,到了时候有了境界,还是要它,什么也抵不住它,别的念头放到心中来,你说念快了,心里上火;念慢了,抵不住这个妄想烦恼,不容易啊。你说全靠这个一念的功夫还容易啊。你看这个念佛是谁还是有用的。”
他说的话很平实,但是真实经验,是有用的。
“我们初在北京跟真空老法师学用功,是参父母未生以前。那我就不参父母未生以前,老法师也同意的,只要你用功就行,那我看的一念未生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是我个人想出来的办法,老法师也很赞成,不一定提到父母,因为提到父母啊,有些事情,好象心里有点分别,因为父母不赞成我们出家,逃出来的,所以不提父母。我跟老法师说:提到父母心里就有点分别,被它转,你看怎么用功我‘看一念未起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老法师说:可以,能这样用就行。”
看来,只要能够制心一处,管它什么话头,都可以当绳子。他首次提到真空法师,结果却一闪而过。
“可是到了高旻寺,来老和尚不赞成,他说:现在用功只有念佛是谁得力。那我就参念佛是谁,念佛是谁这个话头对今人来说最对机。为什么要参念佛是谁呢?来老说:因为今人念佛的多,都知道佛是十法界最高的。可是不晓得会念佛的这个心是什么东西,什么人在念佛,究竟这一个念头从何处而来,向何处而灭。不明白,一定要参究‘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才对机”。
两位大师都有道理,大概是对人不对事,各有侧面而已。
“所以要寻找念佛是谁这个人,要参念佛是谁了,这也用了很大的力量才转过来呀。没有用过的人不知道,别看这一个字,这一个字要放到心里去,它的性质就不同,你比方参念佛是谁和参父母未生以前就不同。你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昏沉多,你初参念佛是谁妄想多昏沉少。因为本来面目的目字它是个底音,往下去的音,所以昏沉多妄想少。那个谁字是上音,这不用心的人哪里会知道呢”
这种具体体验,还真是个窍门,下沉与上扬的音,居然还可
第五百三十八章 理解小胡了
“受刺激了”我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一向法会后滔滔不绝的万师兄,很难表现出这种沉默与自省。
他没立即回答我,只是示意我陪他向山坡上走去。大理的冬天,山坡上依然有花有草,灌木杂丛,绿叶婆娑。
绕过小溪,来到一个高处,向远处望去,有一个小镇,在那边的山洼,烟火蒸腾。这是春节,行人已经归家,这是团聚,各有家长里短。
“你不到这坡上来,不知道那小镇,另外还有个世界,与我们所住的茅篷清冷,各是一个人间。”
此时,万师兄如同一个诗人,感伤中带点超然。
“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小胡,他是聪明的。他离开,是因为决心没下,没有死心的人,念佛不老实。不老实的人,得不了道。”
这个思维跳跃有点大,也许,今天这位老参的两堂课,让他的情绪发生了巨大转变。
没有反对派就没有政治,没有交锋就没有谈论。我试图平衡一下正反方,说到:“其实,小胡就是想拥有一段爱情,没你说的那么深思熟虑吧。”
谁知道,他并不接招,提前妥协了。“也许吧,也许是我想多了。”
如果这样谈论下去,整个话题就像白开水,一点都不刺激了。他不争辩,我都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了。
过了好久,他才蹦出一句话:“本质上,我跟小胡是一样的,三心二意地追求所谓真理,不实修是不行的。这个师父是实修几十年的老参,他所说的东西虽然平实,但我们无一人做得到。所以,听了,又怎么样呢”
“这只是一个侧面,与追求理论上的自洽,或许不冲突吧”我安慰到。
“就像我们没上坡,怎么知道有个小镇呢庄师兄,我们以前讨论的所谓真理的话题,都是想象与猜测。逻辑与数学的力量,人的智力,远没有达到概括真相的程度啊。你想想,我们在山坡下,怎么可以想象与推测,远处那小镇的风光呢”
那是,我也只能沉默。
“要知道那风光,只有亲身上来才行啊。这就是实修。实修的基础,这位老和尚说得很明白了,就是生死心切,抱死一个话头。我们的念头太多,我们舍不得的东西太多,我们,至少我跟小胡,是做不到,抛弃一切可能性,只在这山上走路的。”
“不一定吧观音菩萨不是指出闻思修的路径,闻与思,同样重要,至少是有益的吧”
“那是有目的的真闻真思,不是我们这样,拿个逻辑或者数学的工具,凭空推断。况且,人家菩萨是什么人历世修行之人,慧根卓越。我们呢有情众生,怎么点得透呢你没想过,六祖当年是怎么出家的吗”
这一问,把我愣住了。最早对慧根有理解的,就是六祖的故事。当年他是一个卖柴糊口的文盲,只是偶尔听到外地商人念《金刚经》,那是最新出的书,莫说文盲,就是读书人,当时也极少有人听过。但那商人只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当时就愣在那里了,发明了出家的念头。
这不是宿世慧根是什么按六祖的说法,他当时觉得,自己好像在哪里听过这句话。佛门说,这是前世积累的修行,在今世被唤醒。总之,这是对大慧根之人解释,最生动的实例。
近代日本一位高僧,也有这种表现。他是日本人留在中国的孤儿,战乱时期与父母失散,当地一名孤老太太收养了他,这位老太只知道叫羊角氏。
这孩子四五岁,一名五台山的和尚路过这里,到家里来喝水。看到孩子睡在地上,甚是可爱。就逗他:“你家有床,你怎么睡在地上呢”
“睡在地上,不会掉下来。”这是这位从未出过门没读过书的孩子的回答。而他所谓的教育,只是一个贫苦乡下老太的言传身教。
“不简单,有慧根”这位五台山和尚高度评价这孩子,向老太太提出,由他把孩子带回庙子。老太太年纪大了,无法养育这孩子了,就很高兴地同意了。
这孩子在五台山跟和尚学法,果然聪慧异常,进步神速。到了中日停战,作为日本遗孤,他回到日本时,就已经成了名震一时的高僧了。一个老太太,一个游方老和尚,能给他多少教育呢他这种成就,从何而来最合理的解释,是他的宿世慧根。
当然,后来,他在中日建交后,又回到中国,寻找师父,师父不在了。寻找养母,养母去世了。他隆重祭奠了老太太,修墓立碑,叩头念经,以报答救命养育之恩。
我们是平常人,不能跟这种宿世慧根之人相比,所以,要悟道,就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
“我们以前研究佛经,听它说,该怎么走,走到哪里去,哪里有彩云哪里有阳光哪里有极乐哪里有清凉,我们以为通过研究与模拟,可以重现。谁知道,我们是在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人家是见过风光的人在说话,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说的什么哟。”
“你的意思是,我们没能力看懂”
“字面意思当然看得懂,没办法想象,没办法参照与对应。你仔细想一下,所有经典与语录,是不是,都是成就了的圣人写的说的是不是都是那些,已经上了山坡,看见了小镇的人写的他们说,那里有条公路,那里有个高楼,那里有几辆汽车,甚至,还说出了汽车的颜色与速度,公路的长宽与车道。但是,对于没有进入工业文明的人来说,这些形容,有意义吗”
这个比喻太绝了。根没有进入工业文明的讲蒸汽机,如同讲到一个怪物,无法想象,至少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
假设你根一个从未读过书的农业社会的山民,讲解火车的原理与结构,他根本无法理解。那么,你就跟他画张图,甚至给他放个电影,让他看到比较直观的火车行驶的场景,他也无法理解。最多,他会发出感叹:“这家伙,爬着跑都这么快,要是站起来,怎么得了”
“我们平常人,自以为聪明,拿我们有限的见识,去猜度那超然的世界,最终的判断,一定是可笑的。小胡看出了自己的不足,承认了自己机缘不够,他退出了。至少是暂时退出,是对的。当你不准备爬山时,就不要试图理解山外的世界。”
我大概明白这个意思,说到:“小胡选择了下山,而不是上山,因为他的路很多,他很年轻,想回头也有机会。”
“对啊,你看这些学佛的。我们来的人些人,我这几天观察,得出了一些结论。我把我们这群人,分为四个部分。”
这倒有意思,属于社会调查范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了解了身边的人,就大约了解了自己。小胡不用,他通过了解小戴的眼睛,就看清了自己。
“第一种人,是有点钱有点闲的,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我打听到,在我们这个队伍里,比如电力的通讯的大企业的中层,他们没有多少事业追求,但他们有钱有闲,为了给自己生命赋予某种意义,到佛门来碰运气,赶热闹,你说,有没有”
我承认,这种人占比还较多,从穿着打扮及态度行为,都可以看得出来。他们追求佛门的东西,与追求艺术的态度差不多,就是个业余爱好。按兴趣出发,没有兴趣,就换方向。
“第二种人,是有病的有灾的,给自己的人生找条出路。这种人是最迷信的。他们要得多,他们自认为拥有少。他们总愿意相信有某个神秘力量帮他们走出难关。他们认为自己无路可走,学佛有临死抱佛脚的求拯救心态,这种人虽然最迷信,但是最虔诚。”
当然虔诚了,因为自以为无路可走嘛。把一切不幸归结为命运,要改变命运,只能求助于神。这种人,以年纪大的为主体。
“第三种人,是来碰运气的。他们什么都信,其实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有神就拜,有法就听。今天搞搞禅,明天问问道,后天,说不定还研究起星座,总之,机会主义,是他们的特征。”
这种人最多了。严格来说,宗教信仰是死信,绝对地迷信。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没信。这种碰运气的最大害处在于,找不到因果关系。比如明天中了彩票,如果昨天拜了菩萨,他就会以为是菩萨显灵。假如昨天拜了祖先,他会认为是祖先保佑。
这就像是那跳舞的鸽子,以为跳舞是得到食物的原因。其实,那只不过是个巧合,投食是人为安排的,与它跳舞不跳舞,没关系。
把一个个体的特殊事件普遍化,并且冠之以宗教信仰的名义,是违背基本逻辑原则的。
我想起小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本来英语就学得晚,初中的英语老师水平不高,他自己也不努力学。到了考试,英语中有85分是客观性试题,就是选择题,只有15分是作文。
英语是我们全班人的短板,但他考下来,却最轻松,大概只需要半个小时就交卷了。问他怎么做到的,他的方法最简单。他说他第一次英语考试,选择题靠抓阄来决定选项。结果呢,还得了四十几分。这个命中率,已经比他认真答题高多了。所以,他坚持,凭运气。
他还神秘地对我说:“只要你是有运气的人,就坚决地相信它。不然,运气就不灵了。我一直这样坚持,所以英语考试,我答得最快,管它多少分。也许,我这种坚持,会感动上帝,最后中考时,会特别好,甚至会超过五十分,也说不定。”
当然,后来的结果是,他没考上高中,英语究竟过没过五十分,就没机会问他了。
“第四种人,就是我和小胡这种,自以为学了不少知识,理解力与判断力都高于常人。不是说这种能力对学佛悟道有什么帮助,就是学
第五百三十九章 守个笨办法
投机取巧,总不如截弯取直,所谓直心是道场,用的是这种笨劲蛮劲。人人自以为巧是智慧,其实只是小聪明。那些街上看起来不吃亏的聪明人,结果命运总在给他开玩笑,总是发达不了。
这种认识,我早就有过。在命运的因果面前投机灵,注定要被命运所玩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万师兄所说的风景,没有亲身到达山坡的人,无论他如何聪明,都无法理解。其实理解的方式根本不需要聪明,只需要攀登,你看见了,就明白了。
有时,我觉得我们三人,万、胡与我,像是胡乱分析一堆脚印,来判断飞鸿的人生。“人生到处何以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环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东坡这首诗,是写给其知音兼兄弟苏辙的。如果把它当成禅意诗来读,也未尝不可。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对佛学研究很长时间了。
飞鸿的世界与人生,我们根本无法用自我的经验去判断,我们只看到它偶然停下的足迹,就在推理想象与演绎,结论当然是错的。要知道飞鸿的人生与世界,只有你自己能够飞在空中,有能力摆脱地心吸引,有能力俯瞰世界。
老僧已死,我们看到了他的塔,也见过他偶尔的留在墙壁上的题记,但我们怎么可以据此推断老僧的世界与境界呢
我们根本就没到达过那个高度,所有的论述都是笑话。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往往被我们搞忘。
第二天,老和尚还是继续他的演讲,听一个老人讲大白话,敬畏之心还是有的。
一如既往,他不仅依旧那么平实,更专门打击了我们投机取巧的妄想。“你们都是初发心者,心比天高,总忘记了功夫。以为拜个好师父,搞个小聪明,就可以悟道了错啊,错啊。虚老和尚当年教导我们,要老实,你们还听不进去吗”
接下来,他讲了一些祖师的经历。
“祖师也是这么来的,你别看祖师他闻到一言半句马上就悟,那是上根利智的人,他们的上根利智你不能看当下。拿因果上来推,也是多生多世修来的。比如我们今生参了一辈子念佛是谁就不同了,那个力量就大了。你连续几辈子参念佛是谁,把你这些昏沉、妄想、烦恼、无始来的业障都转成了这个话头,那怎么能不开悟呢所以说参禅开始就了生死,随缘消旧业,旧业就是生死。就是我们没有参禅以前所造的旧业。我们有了话头,一天到晚在话头上用功,一天到晚保持这个话头,那么贪瞋痴等妄想,只要不起它,那么就消它,不增就是消啊。我这个念佛是谁一天比一天熟,这个妄想一天比一天少,这就叫随缘消旧业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