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有人想问了,为什么要少说话呢我今天把这事的原因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第一条原因是: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尽力修睦十善业,积聚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能够避免辛劳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散失掉,也可防止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害,在较大的水平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大概的意思是减少障碍,避免麻烦的意思。因为在人群中,总是相互影响的,减少这种影响,是保持清静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谚语有谓人平不语,程度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因为心坎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好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切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阐明他简直还没有觉醒,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离生逝世出三界之心。”
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愧疚,必定会爱护时间,把精神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未免对他人的害处远弘远于利益,而且又缺少真挚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损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化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协调,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损坏了处死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作了恶劣的修学氛围,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人群中有矛盾,大多是由言语引发的。况且,语言是内心的表达,内心没干净,好话也就不纯粹了。你以为的好话,或许对另外的人来说,就是坏话。
“第三个原因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工夫。凡夫烦恼习气很重,碰到不满意如意的事件就会发怨言,看人不悦目就想去纠君子、批评人。譬如见人谈话太大声,就想去禁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暴,发出宏大的声音,又想去改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驳他。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受,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缓缓地就会做到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步就会理解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徐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别人赞扬你,你骄傲自满,别人批评你,你怨恨愤怒,这都是烦恼。而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超脱出烦恼。
“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是依教奉行的表示,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
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恐怕话就少多了。更不要说废话,浪费自己与别的时间。古代许多高手,表现出来都是木讷的,老子也推崇沉默寡言。大道唯一,高手们在表现上看,大约有相同的特征。
“第五是能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由于止语,受到别人的烦扰会比拟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的起心动念,懊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敏捷地觉察,并且令其息灭,长此以往,烦恼习惯就会被把持住。同时也经常比较轻易发觉出本人的弊病跟差错,也能较快地矫正过来。”
关注自己的内心,减少表达,多修车,少开车,车辆的保养状况就得到改善。向内挖潜,心内求法,当然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达了。
“从方便法的角度上讲,还有第六个好处。能够比较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喧扰心。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必常常敷衍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充耳不闻,心里没有忧愁挂念,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若无闲事挂心头,处处都是好时节。你不喝酒,总是拒绝别人的邀请,时间长了,别人喝酒也就习惯地不叫
第五百四十五章 他给的糖果
不知道他所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大家不好意思说话,反正,中午从吃饭到茅篷,几乎没有听到有人说话。
万师兄是跟我一起吃完回来的,在回茅篷的路上,我两人几无交流,眼神对视也少,好像在故意回避什么。
刚开始不觉得,中午回屋上坐时,记住“莫妄想”三个字,好像入静比较快。但不过一会,发觉自己突然妄想多了起来,也许是静极生动的原因,我倒不怎么着急了。
我有点像个无赖,过一天算一天,这功夫上没进展,吃饭时还心安理得。打坐完毕,出来时,有一种想说话的冲动,喉咙非常滋润,甚至想唱歌。我知道,这差不多算戒断反应了。
“上午给你们说了两个规矩,就是不准的意思,大家有点憋屈,好了,下午我发糖果,给大家一个甜头。人嘛,一个打一个手摸,胡罗卜加大棒,你们就接受了。”
下面哄然一笑,有些突然。估计不单纯是老和尚说话俏皮,更重要的是,几个小时没发声音了,此时找到机会,搞个报复性反弹。我们知道自己笑得夸张,但还是要瞪鼻子上脸,如同孩子们的淘气。网更新最快 手机端:https:/m..com/
我们当然知道,他发的不是真正的糖果。
“既然法露师给了任务,要我打个底子,我就给大家打个底子。你们大概都上过学,知道教科书的好处,虽然读起来没趣味,但都有用。我今天按教科书的方式讲,你们录音也好,记录也好,都不如拿心来听,跟得上我的思路,才算是最好的办法。”新首发
我们最适应那教科书的讲课办法了,因为我们习惯了。
“我这两天,要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叫四禅八定,许多人书上看了些,也听别的法师零碎讲了些,但都不是出家人,学得不系统,我这两天,给大家一个整体概念,过后做功夫,自己到哪一步了,好参照。”
给我们一个框架模式,让我们自己判别,这最好不过了。整体概念,我从来没听哪个法师讲过。我所接触的法师们都是应机说法,作用倒是有些作用,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更需要更专业更严谨的东西。我想,万师兄肯定更需要这些。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
对了,他上午所说的虽然简单,也属于戒的范畴,在谈笑风生间,他不知出于理论的严谨还是长年的习惯,也遵守了这个次序,先说戒,次说定。
“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即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和观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如果从汉语字义来看,止是停止,观是观察。但佛教中,这两个字的含义,可是很复杂的。我看过书,对这两字的解释,真让人打头,我当年看到如此复杂的解释,放弃了阅读。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以上算是概论了,把基本内容先列出来,也提出了下面讲课的纲,便于我们有心理上的准备。反正,老和尚如今,如同我大学里的某位老师,虽然他面前没教材,但讲得稳重。
“我们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有点意思了。既然说是欲界定,就是我们这些平凡人的大体安定,这也要分步骤进行吗睡觉时无梦的深睡算不算其中一种呢
“我们把第一个阶段叫做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
说了半天,我才晓得,自己努力这么久,至今才偶尔达到这个粗心住的地步,呼吸细了些,杂念偶尔少了些。这只是凡夫的境界,还是最初的一步。如同小学一年级,我只上了一节课的水平,学会了第一个字母。
以后,不敢随便跟人谈佛法了,层次太低,怕人笑话。
“接着下来,继续努力,你会到达细心住阶段。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细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这里有个客观标准,就是打坐的休息效果甚至比睡觉还好,这就很好考核了。对于我自己来说,肯定没达到。也许,有些老参们,比如钱师兄,大概已经做到了吧
身体自动平衡,坐久也不疲倦,那就可以不为身体烦恼了,这才给茅篷独修有一个基本的条件。
“欲界定不好直接说,我把它与平时的细心住相比较,大家在比较中,可以想象这种境界了。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这里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可以整天坐禅。这可是大功夫。我在《了凡四训》里看到,袁了凡先生在庙里,可以不动地坐两个时辰,就让方丈高看一眼。
整天可以坐禅的境界,可以洞中修仙了吧
“久而久之,如果你福德深厚、功夫得力,就会达到未来禅的阶段,虽然不稳定,但是这也算是个大消息,必将鼓舞你充满信心。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即是进入未来禅。”
这个标准也好掌握,在内心感受上,就是突然失去所有对自身的感觉。在客观标准上,是不会因失调而生病。
好高妙的境界啊,但是,这种高妙的境界,还在欲界定吗难道不神奇吗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这与昏沉的区别,在于,这是按步骤来的,况且是自动的,踏实而清明吧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禅与以下将要介绍的四空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为八定。”
过去看佛经,就搞不清楚这些定义究竟是何所指,没有实践的际遇,也没有认识的阶梯。老和尚今天,给我们一个理解的阶梯,部分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好,大家不要被初禅这个初字所迷惑,看不起它。以我的观察,世界上能够到达此地步的人,万里无一,这是很稀有的境界,也是圣果之一,为此,我要好好给大家谈及一下。”
反正我看其它经论上也这样说,这是一个果位,是有成就的意思。虽然这只是第一步,但是圣位,已经可以作绝大部分人的导师了。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越具体,越有听头,这如同讲故事,我眼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进入初禅的人,身体分别在模拟那些感觉,自动地有些肌肉跳动的样子。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
第二百七十一章 考察的办法
“你晚上就在这里吧,把你那个方姐叫来,我把小林也叫来,我们一起打麻将,怎么样”
“这不好吧”我非常疑惑,这是个什么样的组合姨跟侄儿打麻将,分别带着自己的情况,也有点太扯了吧
“你小脑袋想多了吧”金姨用一根手指点了点我脑袋一下,笑到:“不是来玩的吗不是来开心的吗不是来混日子的吗陪我打麻将,你就不开心了”
她这样说,我怎么拒绝呢陪金姨本人,就是让我上山下海,我都没顾忌。但是,我们身边都拖着一个虚情假意的东西,这算什么事
我嘴上还不得不说:“金姨,你要我怎么陪,我就怎么陪。”
“这就对了”她笑着说:“看把你吓得,你怕什么。你们年轻人的那套,都是我玩剩下的,我跟你说,妍子原来,比我还要疯,你知道吧”
这个,我猜想得出来,但具体的事我不想知道,妍子再疯,那也是我爱过的人。
“但是,妍子坏吗”金姨对妍子结婚前的状态,肯定是了解的,但她不说故事。她知道保护妍子在我心中的形象,她只是拿妍子当年的态度来教育我:“玩就是玩,不要想太多,是为了高兴。她最烦这种把玩当真的人,拎不清。”
对,这是妍子的个性。她可以跟你一起喝酒聊天、唱歌跳舞,但是要正经谈感情,她恐怕马上会离开你。因为,在她心中,真感情是神圣的,不在玩中。她当年觉小苏在追她,马上对我提出了要求,并立即屏蔽了他。
但是,当她在追我的时候,是不顾一切的心机和行为,那不是玩,那是用所有的热情和行动,在对待自己真实的情感。从这一点上,我佩服妍子,她是一个对自己感情非常努力认真的人。
那一次在云南,当我说爱她的时候,她马上就感觉到我是真心话,感动的样子,令人动容。那么,在原来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她明明知道我不是全心全意爱她的,她却没有我面前表现出来,一如既往地对我那么全身心投入。这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啊,她比我还男人。
“好,金姨,咱们打麻将玩,但光玩钱,没什么意思吧”
对于我和金姨来说,她给我十万,我给她十万,根本没有意义。我们之间不可能建立赌博关系,但要说好玩,不会是陪长辈打麻将那么简单吧。
“到时候再说,我教你玩法。我身上没多少现金了,你出去取钱,取一万,晚上在我这里吃饭,你把人带来,也把钱给我五千。”
“好的,那我先出去取钱了”我看着她点头同意,我觉得自己好像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快活地出门了。
我开车在外面找了个atm机,取了一万现金,觉得不太够,又取了一万,总之,多带点没坏处。在回来的路上,我给方姐打了个电话,让她在大厅等我。
等我到了,方姐看到我,兴高采烈的样子,挽着我的手问到:“房间订了吗”
“不需要,今晚别人请我们。”
方姐看着我,表示不理解:“哟嗬,庄总还是个人物呢,这么年轻,这会所还有人请你呢。快说,什么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