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洪山诗人
这显示了具有真实纯粹的信心是多么重要。并且作为所依,我们观想自己的处所是桑东巴瑞铜色吉祥山,自己周围的有情是诸勇士与空行,自己是益西措嘉,头顶上方是众眷属围绕的莲花生大士。随后我们念诵七支供和本修法中其它祈请文,虔诚地作祈祷,并生起定解如此具足信心地祈请,必定会得到悉地成就。
这些咒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不仅解释得清楚明白,而且整个咒语所代表的意思,也是一个体系,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个本子内还记载了大圆满法的传承方式与祈请文,按阿秋师兄的说法,这些东西,根本不需要我现在了解,这个本子是上师最终要送给我的,所以提前把大圆满法的东西写了上去,以便我今后独自修行。
当时,我只是略略看了一下,只记得上面说,大圆满法有三种传承方式密意传、表示传和耳传。
阿秋师兄也没得到上师传承的大圆满法,所以,他按照戒律,把这一段跳过去了。直接翻到后面另一个更为神秘的部分秘密灌顶。
如果以一个没学过密教的人看来,灌顶这个词从字面意思,好像武侠小说中,师父给弟子输入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内功,让其能力达到一个新层次。
其实最开始我也有这种想法,然而随着进入密教后,才知道,这个想法是太天真了。
上师瑜珈修习时,活佛已经给我灌过顶了,大概总称为四灌顶。但这种灌顶只是一种仪式,最多得到的是心灵上的感受与内在思想上的联系,与所谓的真气所谓的武功无关。但是,它又有其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传法的一部分,更是智慧增长的一种加持。
在阿秋师兄解释中,在这个本子上的记载中,我才开始真正理解这四灌顶的真实意义。
什么叫灌顶呢以金刚乘之方便,行者以观想光芒的方式接受上师的加持,此即是灌顶。称其为灌顶是因为当接受了某种灌顶后,我们就获得授权修习此特定法门,直至证得其相应成就。我们中大多数人以及从具德上师得到过灌顶,这种灌顶可以称之为根灌顶,但为了让灌顶的加持力持续不断并延续其力量,我们需要通过修持上师瑜伽法由我们自己不断反复地领受四灌顶。这种因为修某种法而特殊进行的灌顶,叫道灌顶。事实上这是上师瑜伽修法中最精髓的部分。莲花生大士亲口开示说“如果你活一百岁,每年得到一次灌顶,那总共会得一百次灌顶。那即便你堕入傍生道中,也将成为万兽之王。”
灌顶是接受上师身、语、意、智慧加持最精髓的方式,它将遣除我们自己身、语、意和俱生智的客尘与障碍。
为了堪能真实领受四灌顶,首先我们念诵传承祈祷文热切祈请诸传承上师,最后观想所有的传承上师、本尊、勇士与空行化光融入我们的根本上师──其身相为莲花生大士,我们观想他位于我们头顶前方。此时他变得比以前更神采焕发、威光赫奕,他总集过、现、未三世一切诸佛的大悲与智慧于一身。
接下来就是我已经经历过的四种道灌顶的内容,以及注意事项,包括其中的意义,无一不是佛法传承的体现。
最开始到这里来,接受的第一个教法是修宝瓶气。直到看到这本书以后,才知道,这也是为修上师瑜珈打基础的。
所以,第一个介绍的,就是宝瓶灌顶。观想上师莲花生大士白毫间白色“嗡”字放射犹如水晶一般晶莹剔透的光芒,融入于自己前额中间所观白色“嗡”字,并充溢我们全身──我们仍观想自己是金刚瑜伽母。从而净除三身业以及脉障,因为脉能够产生身体。
在我们体内,有三条主要的脉,但由于我们的无明与迷惑,是“业气”在这些脉中循环。它们被左右二脉与中脉间二十二个脉结阻碍,使得“智慧气”无法循环,由此产生迷惑幻相。当这些脉结两两解开,我们证悟菩萨的初地直至十一地佛果。
在此一灌中通过接受上师身加持,脉的所有障碍、垢污、不净被净除。接受了瓶灌以后,我们得到授权可以修习生起次第,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观修本尊了。我们也许会问观修本尊有何意义呢答案是,这种观修让我们证悟所有诸显即本来清净器世间即是佛刹,一切有情即是上师化现的勇士和空行,一切声响即是天籁之咒语,一切诸念即是智慧的游舞。在我们现在的状态下,我们被显相所惑,因此每当我们见到美丽的形色,便为之贪着,而当我们见到丑陋的形色时,则感到厌恶排斥。这正是我们在轮回中漂泊的因。
通过修持生起次第将会生起清净观,此乃幻相被净除的征相。事实上,所开显的仅是诸法定本来面目而已,例如五大是五方佛母,五蕴是五方佛父。
接受初灌让我们播下异熟持明成就的种子。获此种成就的行者其意已经转变或成熟为智慧。虽然其身体躯壳仍在那里,但并非由凡庸的五蕴组成,在命终时即可融入智慧身。在旱地上的鱼儿肯定命不长久,同样地,意已经于智慧中解脱的瑜伽士知道此身即是自己最后的凡庸身,并在一旦此肉身躯壳在死亡时毁灭,他将立刻证得解脱。异熟持明成就对应于显宗经部五道中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得到初灌让我们播下证悟化身的种子。
看到此处,加上阿秋师兄的解释,我才明白一个东西。我问到“师兄,前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大致上已经降伏了我的身体,是不是与身体气脉有所打通,与这个宝瓶灌顶有关呢”
“当然,如果没有上师加持灌顶,你的宝瓶气不会有如此进展,如果内气不足,气脉不通,哪里来的身体安定”
我可以把宝瓶灌顶当成是给我的身体打基础,接下来就是秘密灌顶了,因为这是传授密法的前奏。
赐予上师语加持的第二灌被称为秘密灌顶。观上师喉间红色“啊”字放射无量无边明曜的红宝石光芒,融入自己喉间所观“啊”字,并充溢我们的身体,清净了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四语业。
我们的身由脉、气、明点三种成分组成。脉障由初灌净除;在二灌中,生气贪、嗔、起惑造罪的业气被净化为智慧气。业气犹如瞎马,上面骑着犹如瘸子的心,到处胡冲乱撞。由于气与心密切相关,通过把业气净化智慧气,迷惑的心将被净化为俱生智。因此当这红色光芒遍满我们的身与脉时,乐空之智降临于我们的相续中,我们得到二灌。
赐予上师语加持的第二灌被称为秘密灌顶。观上师喉间红色“啊”字放射无量无边明曜的红宝石光芒,融入自己喉间所观“啊”字,并充溢我们的身体,清净了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四语业。
我们的身由脉、气、明点三种成分组成。脉障由初灌净除;在二灌中,生气贪、嗔、起惑造罪的业气被净化为智慧气。业气犹如瞎马,上面骑着犹如瘸子的心,到处胡冲乱撞。由于气与心密切相关,通过把业气净化智慧气,迷惑的心将被净化为俱生智。因此当这红色光芒遍满我们的身与脉时,乐空之智降临于我们的相续中,我们得到二灌。
接受了秘密灌顶已,我们得到授权可以念诵咒语。我们也许会问咒语为什么如此重要这是因为咒语不仅仅是凡庸的字或音,它们是经本尊加持而与本尊无别。咒语还包括本尊的明号,因此正如当你反复不断地呼唤某人的名字他们会忍不住只能答复你,诸本尊也无法不加持我们。
在四种持明的果位中,第二灌播下证得寿命自在持明的种子。顾名思义,此等成就者证悟了不变法性,并且身与心都已转变为智慧。
在四身中,密灌播下证悟报身的种子,证得报身后可见到位于东南西北中五方报身佛刹。
拥有某种共同的秘密,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心灵联系的一种手段。在这里,我理解,它不仅是一种手段,还是一种资格。意思是,你可以学习这个密法了,因为我给了你秘密灌顶。更重要的是,它让你通过这个灌顶,不仅有资格得到了上师的传承,更是历代上师乃至根本上师,莲花生大师以来的圣者,都对你有了加持的作用。
这种加持当然不是外力上的所谓“真气”,而是心灵内在的影响。毕竟,所有的佛法,都是心的法。如果不依靠这个心来修行,那就是外道。
接下来就是简要但要的慧灌。所谓慧灌,就是增长智慧的意思。本来按佛法的中心思想,所有修行的成就,其实是智慧的成就。而佛祖本人,也只不过是觉醒了的人,拥有智慧的人。
看清了世界,就不会走错路。看清了人生,就是大彻大悟。这就好比一个数学系的大学生,从来不会为小学数学考试而着急一样,淡然甚至超然地看待,人生的每一次考试。
我们平常所说的慧根,就是智慧的根基。从我们普通人来说,慧根是很浅的,总是在糊涂与情绪中打转。即使一个心如止水的人,只能说排除了干扰因素,还不能说有多少智慧。只有那些一眼看穿本质的人,才称得上智慧。
我本人漂泊多年,也算接触江湖人士够多。以我的能力观察,比我聪明的人很多,比如李茅,比如小胡,比如万师兄。他们的智慧与佛的智慧比较起来,不知道差了多少。
我进入佛门以来,我所见到的见性师、法露师,其智慧之广大,简直到了我难以理解的地步。就是明成师、木江师兄,也让我五体投地。
今天,我所面对的阿秋师兄,虽然跟我一样,当年考大学时成绩不怎么好。但是,他经过这些年学佛的历练,经历过上师的多次灌顶,其理解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也远超我之上。可见,如果不遇到大人物、聪明人,普通人是不知道自己有多笨的。
真正的聪明人,其实与文化水平关系不大。比如有人说“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知道;有些事,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有些事,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说这话的人,算是有自知之明了,算是很聪明的了。
当年,著名学者兼佛学大师慧远禅师,其学问声振华夏,以至于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无人不敬重。这样的人,戒律修持极严,以至于,当时有个和尚到江西拜访他时,曾经准备了一些礼物,但当他看到慧远和尚时,居然不敢把礼物拿出来。
做人的威仪与高洁,甚至连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将军,路过山下时,都不敢骑马而过。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居然感叹,以自己的智慧,此生估计无法悟得大道。于是依据阿弥陀经中的誓愿,认为,此末世,要得佛道,必须祈请阿弥陀佛的加持接引力量,才有可能往生西方,于是,开创了净土法门。
连这样伟大聪明的人物,都需要佛的加持才能够开智慧,我们又算什么呢所以,这个智慧灌顶,是必须的。
此本只记载了慧灌的基本内容,而我问阿秋师兄具体的意思时,阿秋师兄也不作解释了。他的回答是“我是个没智慧的人,没这个能力解释它,你只记住基本内容即可。”
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是知也。阿秋师兄,就是这样的人吧。
慧灌从心吽字犹如天空色放光,入住我心,清净意业及明点障,得意金刚之加持,获智慧灌顶,成乐空“旃札里”器,生手印持明种子,心具法身果位之堪能性。
四灌中最后一个灌顶,名字比较复杂,叫做“胜义明智力灌”。我发现,这个灌顶与上一个灌顶结合起来,就是智慧的意思。胜义,在密教的意思是了义,最终最上意义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灌顶有点像个祝福,意思是让我们得到这个灌顶后,在修这个法时,能够得到大彻大悟,明白最终的佛法。
当然,阿秋师兄仍然无法解释。因为涉及到最上智慧,他谦虚到“我不是上师我没资格,我没悟道,我没这个能力。所以,你是修习者,我也是修习者,我不能按我的片面理解去把你带进沟里。”
这是负责任的态度,我今后,只能靠反复练习,或者“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办法,得到它的真实意义了。
胜义明智力灌又复从心吽字射出第二吽犹如流星,与我心无异和合,清净诸业及所知障,得智慧金刚之加持,获文句表诠胜义灌顶,顿成本净大圆满器,生任运持明种子,心具究竟果位法性身之堪能性。
这种灌顶又涉及大圆满这个词了,我不知道这是指大圆满法,还是最终成道的意思。但在这本子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东西。
要不是阿秋师兄特意指出,我还以为这是两个普通的观想或者仪式。“庄师兄,千万注意,最后两个,是最有效用的。比如化光融入,这个法门,几乎就是你临终时最好的依靠。此生学佛,如果临终时无法得到佛菩萨的接引,那就一事无成了。所以,它是个救急救命的法则,你必须完全背下来。”
我看完他所说的化光融入部分,联想到西藏度亡经,发现,自己终于有一个传承,让生命得以依靠。上面写到化光融入。何时命终舍寿时,于彼自现吉祥山,双运化身净土中,身成金刚瑜伽母,于明亮光团丸中,与夫至尊莲花生,无异而成大佛果,大乐空性所幻化,广大智慧游戏境,三界无余诸有情,于彼殊胜大导师,莲花生处得救拔。从上师心中顿然生起红暖之光,触于自身金刚瑜伽母心中,成红光团,入咕噜珍宝心中,融成一味无有差别。
阿秋师兄解释到“这一段话不仅要牢牢记入,而且在修法中反复练习,这其实也是修法最后部分的功课,每次必做的,只有你把它当成下意识的习惯,在临终时那样恐惧与急迫的情况下,才回忆得起来。”
我看到,后面写到于离境相、思维、言诠之本性中安住,起念出定。
果然,在修法入定的最后阶段,在出定前,必须练习这个法。
出定后,也不是修法过程的结束,当然还的祈请文,有点类似于汉传佛教中,在每一个法修完后,必须回答众生一样。这里的名称叫做“结行祈祷”,所谓结行,就是暂时结束修行的意思。也就是,修法的最后一道程序。
结行祈祷。具足功德根本上师宝,住我心轮莲花金刚座,已于大慈恩门摄受我,祈请赐予身语意成就。具足功德上师解脱相,虽一刹那亦不生邪见,恭敬胜解所作见皆善,祈愿上师加持心相契。生生世世遍遇清净师,不离殊胜妙法恒受用,十地五道功德胜圆满,祈愿金刚持位速证得。
这个小本子,我们用了将近十个小时,才把它初学一遍,不是它的文字多,而是它是精华。如此之多的内容被浓缩起来,就是阿秋师兄略去了大圆满法的部分,就是他在有些章节不解释,也用了如此之多的时间,来帮我理解。
更何况,在理解的过程中,遇到观想或者仪式或者咒语,我都要练习一遍,直到准确无误,才敢进入下一阶段,所以时间非常长。
但是,这个小本所记载的东西,几乎可以说是密教中极为秘密的部分。我不理解的是,上师把如此秘密的东西交给我,还专门让人辅导我,是什么意思呢
第五百八十九 为何要融入
“秋师兄,我总觉得,这种强调融入的法门,总是有一种不讲道理的味道,你觉得呢”
我有潜台词不好意思直接说出来,我有个感觉,前面所说的,包括那本子上记载的,只叫你想什么、念什么、祈祷什么等,不说为什么,只让怎么办,不像是我以前学习的路子,即使教学方法粗暴,也不该如此蛮横吧。
“庄师兄,你的意思是,这种法门介绍,没给你说道理,有点像迷信一样,是吧”
他真是一语中的,看穿了我的心思。我根本接不上话,不能否认,也不好肯定。
“那我问你,你觉得净土宗里面,成就的大师多不多”
我点点头,历史记载摆在那里,在近代,印光大师门下修净土的,成就者如此之多,为一时之盛。他著名的语录“一心念佛”,已经成为内地各大寺庙最重要的标语了。
就是以参禅悟道闻名的禅宗,近代虚老和尚,门下也有单纯修净土念佛法门而即身成就的人,就是那个在崇圣寺种菜的和尚。正因为如此,现代佛门中,大家最提倡的方法,也要求禅净双修。
“那净土宗,要求你只念一句佛号,就可以成就,是什么道理呢”
秋师兄这一问,我觉得问题很大,想了想,试着回答到“也许是能够制心一处吧”
“那我问你,如果是制心一处的效果,拿什么来制心,所制之心到何处去,万法即使归一了,一又归何处”
这一段反问,显示出秋师兄渊博的佛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前面是说的主体客体与目标。后面所谓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个问题既是个实践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
从哲学上看,佛教的最终彼岸是空,也就是零的意思,连一都要去除掉。所以,单纯万法归一是悟不了道的。从实践上看,制心一处后,用什么方法能够舍掉这个一,也是很难实现的。
他看我不作声,就对我说到“万法归一的方法是融入,融入到哪里到佛那里,到上师那里,佛与上师已经是空了,所以这种融入的一,最终得到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