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王险城全城陷落,景阳宫已经被汉军接管,卫王成了阶下囚!这令人震撼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到了城中每一个人的耳朵中,在这一个清晨的时间里,已经尽人皆知,然后又飞出王险城,传播向四面八方。
卫氏统治这片土地长达百年之久,养兵自重,不施仁义,只知道横征暴敛,寡恩无德,从来没有收获到真正的民心。因此在一夜之间倒台后,城内民众虽然还没有出现奔走相庆的局面,但相互间窃窃私语时脸上流露出来的喜悦,却是掩饰不住的。
许多人悄悄走出家门,观望之后,见那些在四处街口警戒的汉朝军队,并不像是有多么凶神恶煞的样子,反而纪律严明,态度和蔼,心中都有些安定下来。
于是,大着胆子的民众成群结队开始来到景阳宫附近,想要一探究竟,看看所听说的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那位高高在上的卫王现在怎么样了。
昨夜景阳宫中的战斗并不是很激烈,变故发生的太突然了,忠于卫王的护卫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且军心民心早就不稳,一有风吹草动,皆成了惊弓之鸟,抵抗不久之后,就四散奔逃了。
但伤亡者溅落在地上的血迹,还是偶尔可以见到。此时,有汉军在用清水冲洗着宫门内外,把这些血迹都弄干净。王险城民众只在远远地看着,虽然没有人喝止,但那些寒光闪闪的弩箭和汉刀,提醒着他们所有人,这里暂时还是军事禁区,是不能靠得太近的,否则一个不小心丢了性命,上哪儿说理去!
就在这夹杂着各种情绪议论的气氛中,却见一群真番贵族打扮的人,毕恭毕敬地陪着几个盔甲在身的汉朝将军从里面走了出来。身为王城居民,这些贵族他们大多数都认识,基本上都是身兼朝廷大臣的角色,是几个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中就包括国相崔大人、参政大夫李大人韩大人以及玄将军等人。
他们这些人,既然没有成为阶下囚,而且还和汉军将领的态度如此亲密,已经足以证实,传说中是他们勾结了汉军里应外合献出王城的流言看来是确凿无疑了。不过并没有人恨他们,反而有许多人向他们投去感激的目光。
这怨不得他们这些人如此无情无义,实在是他们对卫王无“恩”可报。所以才会把本应该是卖国贼的这种罪行,反而看成了是一种驱除暴戾,解救民众的行为。
令围观者感到有些奇怪的是,这些在他们眼中的大人物,在众多精锐汉军士卒的簇拥中,就那么站立在了景阳宫门口,像是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大家的猜测没有错,不久之后,有一匹马从宫门广场东侧渐渐地行了过来。见宫门口等候的人都朝那个地方看过去,所有人的目光便也追随着望去。
那正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方向,在一轮蓬勃朝阳的映衬下,光晕之中有些瞧不真切,只看到马背上坐了两个
第三百三十九章 辽东雪 塞上风
王险城民众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欢迎大汉太子殿下入城。楼船停靠在南岸后,所有的汉军将士盔明甲亮气宇轩昂,护卫着太子刘琚正式踏上这片归降的土地。/p>
从东宫跟随而来的一些属官和随从,意气风地跟在太子的身后,心中的得意劲儿就别提了。这到手的功劳简直来得太容易了吧!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的灭国之功啊。/p>
想当初从长安出时,刚刚听到要随军远征辽东消息的他们,心中是有很多抵触的。辽东之地偏远苦寒,尽人皆知,在这大冷的天跑到那儿去,岂不是活受罪吗哪里有安安稳稳地呆在长安来的舒服。再者说了,太子储君的地位早已经确定,哪里还用得着亲自去受这些苦来为自己加分儿呢/p>
只不过这件事是皇帝陛下亲自决定的,而太子本人和即将成为大汉皇后的卫夫人也极力赞同,就自然没有他们这些东宫属官说话的份。然而每个人心中的埋怨和腹诽还是有的。/p>
然而等到今天来临的时候,所有的一切不满都烟消云散。离开长安以来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不要说受寒受苦了,就是连路都没用他们走几步。每天陪着太子在船上好吃好喝,除了感觉有些气闷之外,简直和在东宫的时候没有什么两样。/p>
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出宫游玩儿”中,他们等来了平定真番国的大功劳。身为宫廷优选派在太子身边的人,都是些精明的家伙。每个人其实心里都很清楚,这样的功勋到底是属于谁的。但他们同时更加清楚,那位小侯爷把这些功勋转嫁到太子头上后,究竟对太子的地位稳固和未来意味着什么!/p>
无论世人怎样认知和理解,年幼的大汉太子第一次随军远征就平定了敌国这样的事实,是无论如何也抹杀不了的。而只要有这一点就足够了。/p>
和一大帮属官们的兴奋情绪比起来,太子刘琚则显得高兴中带了几分羞愧。因为自己什么也没干,就跟着看了一路热闹。他所在的楼船被保护在正当央,不会有一点儿危险。每当听到护卫们在兴奋的谈论元召取得的那一次又一次胜利时,他也会高兴的像个孩子。/p>
对于这些杀伐征战,刘琚其实并不热心。之所以关心这些,是因为那个领兵在敌人国土上拼杀的将军,是他认识了八年多的朋友。/p>
自从那年他和舅舅被元召所救,他就已经从心里把他当作了唯一的朋友。无论元召是那个梵雪楼中的流浪儿,还是今天的大司马大将军,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p>
而今,元召领着他的士卒凭着无双勇力征服了一个国家,就等着自己去接收,在进城的路上,他想起了父皇和母后曾经叮嘱过的话。/p>
“元召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如果能得到他的真心辅助,皇儿的未来,将会比父皇的路更加宽广……至于能不能把握得住他,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喽!……。”/p>
刘琚虽然年纪还小,但他自小聪慧,这些年又在名师指导下饱读经书,通晓世事,他自然能够明白父皇和母后对他嘱托过很多次的话中隐含的意思。不外乎就是帝王秘传的恩威并施御下之道也!/p>
但刘琚从来没有想过对元召耍什么手段,他只想把他当做一个朋友,一个可以平等对待的朋友。利用任何手段来笼络这种关系,他觉得都是一种亵渎和贬低。此刻,远远地看着高大的城门边那个熟悉的身影,大汉太子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p>
“大将军威武!辛苦了!所有我大汉将士也都辛苦了。”/p>
几丈之外,刘琚还没等等候的人行礼,他早已主动的跳下马来,先提前大声的说出了自己的问候。这些为国征战浴血沙场的好男儿,当得起任何礼遇。/p>
“大汉威武!皇帝陛下威武!太子千岁威武!万胜、万胜……!”/p>
以大嗓门儿的公孙戎奴领头,几千名汉军将士整齐的大声呐喊,声音威武而雄壮。那些远处观看的真番民众不禁心中暗叹,有这等强军,而卫王还去招惹,真是自作孽而不可活呀!/p>
元召呵呵笑着,给太子介绍过各位有功人员,刘琚态度和蔼,一一慰问嘉勉。他虽然年龄尚幼,但终究是大汉的储君,未来的帝王,谁也不敢轻视半分。得到他亲自勉励的人,都喜笑开颜,与有荣焉。/p>
当下来到景阳宫中,大略听元召说起战争过程和俘获的卫王等人情况,刘琚便只是频频点头,做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早已恨不得大家赶快离去,他好痛痛快快的拉着元召,好好听他讲是怎么去把那位淮南的表姐救出来的。/p>
也不怪他如此着急,相比起这些军国大事,其实这位十四岁的太子更在意的是元召心里有没有忘了自己的大姐儿素汐。/p>
看着他心不在焉的样子,元召对他使个眼色,示意他要注意自己的威仪。这些真番投降的贵族臣子们现在的心理敏感,一点点儿轻微的举动,有可能就会引起他们的胡思乱想,在大汉的镇守官吏还没有派来之前,还是需要好好抚慰的。/p>
所谓的等到
第三百四十章 白头将 烈焰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这样的句子,自然是后世某诗人的脑洞大开之作,夸张的有些过分。如果元召现在当面吟出这样的诗句来的话,估计会被老将李广当头一个爆栗。将士们在这小雪的天气里已经铁甲冷难着,还“大如席”?那岂不是所有东西都统统活埋掉!/p>
也不怪李广如此恼火,匈奴人这次也不知道了什么疯,自从展开冬季攻势以来,竟然纠缠不止、烽火难休。在从云中到渔阳的千里北疆防线上,一轮又一轮的在各处起攻击,令人防不胜防。/p>
仅仅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边关郡县损失惨重,匈奴骑兵来去如风的侵扰下,每日里总会接到屯镇民众伤亡的报告,这让身为右北平太守的李广既愤怒又忧心。/p>
匈奴人都善于耐寒,他们常年在这样的气候下生活,早已经习惯了环境,冬季作战,对于匈奴骑兵来说,战力上与平常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然而对于汉军来说,影响就大得多。/p>
虽然朝廷已经紧急调集了好几批御寒衣物送到了前线,但在即将到来的严寒天气里,恐怕作用有限。那些用厚厚几层棉毡做成的棉衣,将士们穿在身上臃肿不堪,再披挂上盔甲,不要说与匈奴骑兵拼杀了,就是行动都有些困难,这一旦要生了大战,又如何打得了胜仗呢!/p>
“可恨这些匈奴人,这样的天气里,都不叫人安生!”/p>
右北平将军府已经转移到了雁门关内,此刻的李广恨恨的用拳头捶了一下城头砖,低声咒骂了一句。只要匈奴人一天不罢兵退回草原深处,各处边关的守军就一天不得安宁。/p>
李广与匈奴骑兵打了半辈子交道了,他比谁都了解,这些匈奴人和草原上的狼群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大军在后,虎视眈眈,而派出一群群的游骑四处寻找可以突破的机会,如果一旦有机可乘,那么马上就会大军集结,从突破口长驱直入,在大汉的千里沃野上肆虐。/p>
因此,不管是怎么样的恶劣条件下,汉军的防守是一点都轻忽不得的。要是因为畏寒怕冷而疏忽大意,以致匈奴骑兵进入长城之内,后果严重。/p>
西风漫卷黄沙枯草,秦时长城汉时雄关,那些巨大灰砖上的斑驳痕迹记载下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场景,更有无数伟烈英雄事迹在此生,供后人铭记传颂。/p>
老将纵横沙场近四十载,如今已近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有很多曾经并肩作战过的军中同袍早已不在世间,看惯了生死的心也已经坚硬如铁,轻易不会再为了人间悲欢动容。/p>
即便如此,却仍旧有夙愿未消。匈奴大患,家恨国仇,此生未曾如愿,却又怎么能甘愿卸甲归田呢!/p>
看着远处又一处村落被点燃,浓烟和火光冲天,李广眉间的几片白雪抖落下来,一双大手紧紧地攥住肋间青戈宝剑,几次想把它拔出来纵马出城去做点什么,可是最后终于忍住了。/p>
“如果再年轻二十岁,那该多好啊!就不用担这一身的干系,只管去刀头饮血、纵马厮杀!唉!元小子,想当初你送我这春秋名剑,赠我壮怀诗篇……恨之恨,老将白头,英雄迟暮矣!”/p>
飞卷的雪花中,李广心中有无限悲凉,想当初他被文皇帝亲口赞誉为“李广才气,天下无双”!那是多么壮怀激烈的青春岁月啊!可是时光从不饶人,他一生命运多奇,虽然被公认为天下名将,连匈奴人都敬畏其锋芒,不敢直接与他对阵。然而蹉跎易老,功业难成,至今他也只不过是一个将军的身份而已,并没有什么显赫的爵位,封侯更是成为一种奢望。/p>
他虽然不服老,可是毕竟已经不敢轻易的去冲阵冒险了,这不是他胆怯,而是身负边关主将之责,容不得他再率性而为。/p>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不教胡马度阴山……。”/p>
喃喃低语中,李广脸上浮现出苦涩的笑意。当初元召亲自书写了这一诗送给他,表达对他一生功绩的尊崇之意。这些年来他一直引以为傲,视为毕生珍藏。/p>
可是现在,看着那些不时出现在视野中,烧杀劫掠边民的匈奴骑兵,他感到有一种深深的惭愧和负疚感。其他将士脸上的神色也很悲愤,可是他们不敢轻易的出战,在这样的天气里,一旦中了敌人的埋伏,他们的生死是小事,边关有个闪失,可就万死莫赎了!/p>
云层厚密,雪花飞舞,阴沉的天空下,看那处火起的地方,应该就是雁门关偏西方向几十里外的一处山屯了。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上演,令驻守的汉军防不胜防。虽然也曾经组织过几次设伏和小规模的会战,但汉军还并没有取得什么令人夸耀的胜利。/p>
虽然皇帝陛下的命令是要前线将军寻机决战,但这样的战机很难把握。就连素来骁勇善战的李广都很谨慎,别的将军就更不会在这样的天气里离城太远与匈奴骑兵作战了。/p>
就是在这样愤怒而无奈的情绪中,忽然在西城的城墙外闪出了一抹飞红。那红色在这白雪飘舞的天地中是如此的亮眼,不管远近的人,在城墙上都看的清清楚楚。那抹飞红是一人一马,马是赤焰烈驹,人是
第三百四十一章 剑赤火 名英雄
赞曰:
策马嘶鸣号角,重围伏阵干戈。
兵临烽火战连坡,血染江山画作。
一骑当千无敌,挽弓如月当歌。
英雄气概荡山河,欲把苍穹刺破!
一个人,无论是怎样的出身,也无论是伟大还是平庸,总会有一个自己的梦想,那是自己内心最想达到的彼岸。有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缘做到,而有的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做到。
从很小的时候,小冰儿就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当她在街头被那些男孩子欺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悄悄的萌芽。每一次鼻青脸肿的打架过后,某个信念,便在心中更加强烈一次。要变强,变得强大!只为了不再受任何人的欺负。
她从来没有觉得身为女孩子就不行,虽然世间的女英雄凤毛麟角,但她一直相信,自己就能行!
后来她便遇到了元召,这个注定会成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把她的梦想无限扩大了。时至今日,十四岁的少女自己也不明白对师父到底是怀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独特的性格使她没有那些细腻的心思,不会去多想这些问题。只要按照师父所说的去做,就不会有什么错,这是她一贯的认知。小冰儿有时候会暗自窃喜,自己练武的天分极高非比寻常,这样的话是师父亲口所说的。她相信师父不会骗自己的,从他眼神中偶尔闪现的赞叹之色可以看出,对自己的进步是很满意的。这也是最令她骄傲的地方。
和她一起拜在师父门下的崔弘,据元召有一次笑着评论说,崔弘现在的功夫已经差不多可以达到世间武学宗师水平了,可是他在自己的面前,还不是一样的甘拜下风?自己才是师父最嫡传的弟子嘛!
自从元召准许她正式加入黑鹰军后,她便彻底换成了男装。那一身轻便的盔甲,是元召特意给她设计打造的,而且根据她的喜好,为她量身定做了一杆梨花枪。八楞精钢百炼枪头,一束红缨下是通体白梨花木杆,在马上一抖,碗口大的枪花煞是飒爽威风。她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如获至宝。
到得了军中,小冰儿的名字就成了霍去病,如果算上她在内,黑鹰军中,将军以下便共有十名校尉了。除去跟随着元召远赴辽东的公孙戎奴和张次公之外,剩下的都来到了塞上前线。
当然,现在的霍去病是不能和那几个人比的。她现在只不过是相当于一个小队长的身份而已,统领着手下一百名骑兵,属于增长见识,随军磨练的角色。
不过,雄鹰终究会飞上碧空,岂会甘于地面的平淡!今日恰逢其会,在雁门关内听到敌情消息的霍去病第一时间就纵身跃上了马背,率领着她手下的一百骑士飞驰而出。卫青远在云中,管不到她。李广与师父元召的交情深厚,料想也不会难为自己。这可是个难得的杀敌好机会,又怎么能放过呢!
霍去病的罩甲披风与黑鹰军的黑色刺绣战袍不同,她是一袭猩红,色彩与胯下的龙马倒是相得益彰。虽然冷风与寒雪扑面,刺骨的冷,但心中战意升腾,这支黑鹰骑兵如一支利箭直奔烽烟起处而来……。
距离雁门关三四十里的固山屯,顾名思义是一处紧邻山脚的小村庄。不过今天以后,也许它就不会存在了。
半个时辰之前,一个千人的匈奴骑兵分队不知道怎么的找到了这里,然后这个宁静的小山村便陷入了地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