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雄起中亚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爱做的事

    对此,大辽上下。不仅没有半分警觉,还引以为喜。认为这些契丹部族都是大麻烦!投效蒙古人,还免除了安置的隐患。

    尽管有心忧国事的御史,进言过此事的利弊。可是朝堂上的整体态度,都安于享受。

    所以除了一顿斥责免官外,就没有旁的结果。

    李世昌深知朝堂上追求安稳的态度,也只能叹气的保持沉默。

    这心思,耶律子正是不知道的。而且就算知道,他也会和李世昌唱反调。因为他也认为那御史危言耸听!

    到底那些投靠来的契丹部族,并不能为大辽带来助力。反而因他们的到来,使得大辽颇耗精力。徒惹麻烦不说,还要耗费一定的钱财。

    说起来,简直有害无益。

    因此投靠蒙古,还无形中为大辽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另外乃蛮部,之前可是臣服大辽的。在承天皇后摄政时期,投靠了女真人。促使德宗当初起兵之地--可敦城,成了隔开的飞地。更北部的谦谦州,也失去了掌控。

    大片疆土,就此沦落女真人之手。

    这种叛服无常之辈,本该得到讨伐的。

    毕竟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可是和大辽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乃蛮部臣服于大金,简直让大辽威严扫地。

    如今被蒙古人讨伐,部族尽灭,领地尽失。犹如遭了天谴!

    受到背叛的大辽,应当是乐见其成的。

    况且乃蛮部已被蒙古人打散了!曾经称霸北方草原的霸主,也就如过往云烟,成了蒙古人的奠基者。屈出律的乃蛮大汗之子身份,也就无甚用处。

    即使他自作主张的,继承了乃蛮大汗之位。在失去了部族的情况下,也就是个名头。

    再与其搭上关系,也就并无大的用处了。

    那位回回朝官想了想!见耶律子正似乎对此事颇为有意,就思索了一番,出声道:“当前乃蛮部为蒙古所败,太阳汗也已然死于蒙古人之手。再与其有所纠葛,怕是为蒙古人所不喜。且屈出律的身份,也无从考证。王爷若是有心帮衬,还是慎重为妙!”。

    这话说得在理!其它朝官,也都小声讨论了几许后,连连点头。

    到底乃蛮部以及附属部族,已被蒙古人收编。太阳汗、不欲鲁汗、脱脱等乃蛮以及乃蛮从属部族族长,也已身死。再算算时间,距离蒙古收服阿勒坦山以北之地,已有近两到三年的时间。

    这期间,能证实屈出律身份的人,怕也寥寥无几。

    所以真真假假的情况下,还是得慎重为妙。

    &nb




第一百八十三章 难以决断
    便忍住心下的激动,整理一下思绪。将自己的计划,原原委委的吐露出来。

    看向诸位朝官的眼神,也是想得到一致的赞誉与认可。

    但是他显然将事情想得太理想、太简单了。

    即使眼前这些人,算得上心腹。但他的提议,也不是都言听计从。尤其是这种明明并无可能,却定要施展的计划。

    也是大辽这些年,安稳的日子过惯了。朝官们,也都不愿再起兵戈。以免发生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白白破坏了当前的安稳日子。

    显然他们是看到了这些大辽的衰败,所以害怕一个不好,被人扯下遮羞布。

    想当初古尔国一战,大辽虽胜了。但是算起来,也是险胜。

    要知道,出征之前,各位朝官可是提心吊胆了好久。因为与古尔国曾为巴里黑城的归属问题,爆发过战争。结果令人失望的是,大辽大败。

    所以后来面对古尔国大军时,大辽上下,也只抱有五成胜算。

    幸运的是,最后还是战胜了。

    但古尔国赶走之后,花拉子模又强势崛起了。大辽的西边,也开始颇不安宁。若再与兵强马壮的蒙古国交恶,那大辽东边,也就永无宁日了。

    尽管在场的朝官们都安于享受,但脑袋好歹是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利益与大辽息息相关!所以大辽的稳妥,也是他们最大的利益所在。

    因此对帮助屈出律重振乃蛮一事,还是觉得吃力不讨好。

    其实说来说去,最终的原因,其实还是他们对屈出律所代表的乃蛮人没信心!

    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蒙古人当成丧家之犬似的,一路追杀。乃蛮大军,也一败再败。这样的实力,只要稍稍眼睛不瞎,就绝对认为其不堪大用。

    看到这样的结果,耶律子正心下稍稍有些不喜。但为了树立虚心纳谏的形象,他还是忍着没有发火。

    便耐着性子,继续商谈。

    而在门外,一个捧着茶盏的侍女,正用一个茶杯贴着门上,躬着身子,候着耳朵偷听。

    同时眼睛不断打量着进来的院门,好及时应对。

    当听到院外传来脚步声时,立时叩了叩门扉,出声道:“老爷!茶来了。”。

    等旁人从院外进来,她已若无其事的走了进去。

    次日,河中郡王府。李世昌穿戴齐整,准备出门上朝。但就在准备出发时,一支箭矢突然从对面射来。跟着嗖的一声,钉在门扉上。

    “有刺客!有刺客!”,护卫们见状,马上惊叫道。李世昌也惊讶不已,呆愣在原地。

    须臾,有护卫惊声道:“老爷!箭上有东西。”。便见护卫捧着一支绑着白纸的箭矢,走上前来。

    待打开一看,李世昌立时面色一白。跟着收了起来,转身进府。

    前去追击的护卫,也返回李府。看他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显然一无所获。

    “老爷!人已经跑了!”,办事不利,护卫们也心生惶恐。李世昌却并没追究,只说了句此事作罢,就头也不回的冲进书房。

    大概过了小半个时辰,总督府。正在整理各处消息的李大义,突然动作一停。却是一道人影,从门外悄声走了进来。

    “李总管,小的已将消息传给老爷了。”。这是个面相普通。丢在人群中,绝对是泯然众人矣的青年男子。

    李大义立时点了点头,应声道:“嗯!你下去吧。”。

    待房门合上,李大义面上显出几丝忧虑。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这自作主张的举动,会不会引起少爷的恼怒和老爷的



第一百八十四章 华纸出世
    屈出律这样的神助攻,那么就让其折腾好了。只要不妨碍到自己的发展,也就听之任之。

    当然,如果他不长眼睛,非要和自己作对。那就顾不得什么,也要让其付出代价。

    这么想着,这事儿处理起来,倒也简单。

    只是耶律子正的事儿,却是有些棘手。

    一来耶律子正的宗室身份,就使其与大辽皇室,亲近了不少。再有这么些年,耶律子正一直以拥护皇室,拥戴圣上的姿态立于朝堂。使得在外人看来,他就是个忠心耿耿的臣子。

    以致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会被人下意识的认为,是以维护皇室利益为目的。

    现在他一心与自己的老爹为难!那么反应到圣上的眼里,就是自己的老爹心术不正了。

    李承绩是知道当今圣上的脾性!

    最是任人唯亲,听信谗言。不然四代国主打下的基业,也不至于颓败得如此迅速。

    且他爹确实权柄太大了!放在哪个当权者的眼里,都容易引起猜忌。现在他都有些后悔,将马合木特拜一派打击得太狠了。否则,也不至于引起圣上的猜疑。

    所以他深知,要扳倒耶律子正这个有皇室护体的宗族,可没有马合木特拜那一介商贾来得容易。

    二来耶律子正对付他爹的事儿,一直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若不是他让李大义,在各个上得了台面的大辽朝官府邸,安排探子。到了大祸临头时,或许都不知道是耶律子正这小人干的。

    就更别说他爹,一直以为耶律子正为人正派了。

    也是耶律子正的演技确实不错。放在后世,不拿个小金人都衬不出他的实力。

    不仅在朝堂上,保持惯有的超然世外的态势。还对他爹干涉皇族内务的事,表现得毫不在意。甚至提出的任何意见,都全盘接受。

    这番低调的姿态,很难让人对他起疑心。

    除此以外,还在明面上,刻意与他爹结交。各种场合,都表现得很是热络。更别说时不时的,经常来李府坐坐,拉近关系。

    即使单独进宫面圣,也常常打着处理皇族事务的幌子。以他惕隐的身份,也确实无可厚非。

    使得短时间内,一般人很难察觉。

    尽管这段时间,他爹感觉到圣上对自己的疏远,回回派系在朝堂上的强硬姿态。但只以为是南北两院合并一事,引起回回朝官的拼死一搏。

    从而在圣上跟前,说了些诋毁自己的话。

    就这事儿,耶律子正还私下里,偷偷知会过他爹。

    于是第一时间,耶律子正的嫌疑,就被撇得干干净净。这双簧唱得!一般不了解内情的人,是绝想不到耶律子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李承绩想出手,就必须让他爹知道,自己知道耶律子正的真面目。并且一直以来,都在关注大辽朝堂。甚至很多朝官的家里,都被他安插了探子。就连李府,也不例外。

    这样一来,他爹相信是相信了。但心下,绝对会怀疑他的用意和居心。

    因为监察大辽百官,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事儿。除了圣上,任何人都没有这个权利。李承绩却不仅这么做的,还貌似做得不错。

    那一旦败露出来,这罪名就能让李家死无葬身之地。

    毕竟无论如何,李承绩都没这个资格监察百官。

    所以只要是个脑子稍稍正常些的人,都会理所当然的生出疑心。

    虽然李承绩知道,自己的老爹,还是很偏袒自己的。不然他在河中地区这么闹腾,大辽那边哪能不仅不过问,还全力支持。且张钛铭的事儿,他爹也都听他,尽力帮衬。

    就



第一百八十五章 君臣离心
    李承绩用了一两次,就从经济利益考虑,摒弃不用了。

    可大辽生产的纸张,他又用着不习惯。就‘自力更生’,让小紫结合这个时代的造纸水平,给他弄出一个质高价优的造字法子。

    于是明清才出现的加强版宣纸制造技艺,就被他提前了数百年,拿了出来。

    首先取材上,就比原来的宣纸,要范围更广。像胡杨树,就可以用来加工制造。

    然后加工技艺上,有明显的提高。像施胶,加矾,染色,涂蜡,砑光,洒金,印花等工艺,都在原基础上,加以精简。

    制造出来的纸张,色泽光亮、细腻柔软、厚度适中、匀密适宜。书写起来,也极其顺手。并因质地的不同,分为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

    若不是碍于时代的局限性,李承绩都想弄出铜版纸、书皮纸、字典纸、拷贝纸、板纸等不同类别的纸张。

    但为了方便自己如厕,李承绩还是在这纸的基础上,花大功夫弄出了柔软的厕纸。

    自此,他再也不用学后世的印度阿三,拿水冲洗了。

    由于是他的法子,所以工匠们在造出来后。就讨个巧,让他取名。

    李承绩可是个炎黄子孙,为了后世能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就将这纸,取名为‘华纸’。也是让人知道,这是来源于东方文明。

    只是当前因产量的缘故,还远达不到传播四海的程度。就连自己统辖下的三郡之地,也都没能满足。

    且售价的话,虽然不贵。但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在市面上哄抬得很高。从而使普及程度,大打折扣。

    要知道,河中之地的读书人,其实不多。毕竟这里不像实行科举制度的大宋,民间求学之人众多。并且官府还出面建立太学,设立国子监。

    使得从上到下,建立相对完善的教育制度。

    这样小的市场需求,竟然都没得到满足。由此可见,目前的生产效率之低了。

    对于这种情况,李承绩也没好的办法。只能一边给出建议,一边让工匠们细细摸索。所谓熟能生巧,待工匠们技艺娴熟后,自然会找出提高产量的办法了。

    至于对市面上哄抬物件的行为,他则听之任之。这是市场规律,对不识字的普通百姓,也没有大的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华纸的知名度。

    况且在产量提高后,华纸的价格自然会降下来。如今一纸难求的局面,也自然迎刃而解。

    当下就洋洋洒洒的,写下针对之策。虽然字数并不多,但都敲到好处。主要意思,也是交代李大义在屈出律的事情上,袖手旁观。李府的事,则便宜行事。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暴露了自己。同时益王府,加强探查的力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耶律子正的阴谋得逞。

    李大气还是少见李承绩有这么急切的时候!便话不多说,赶紧帮着传信去了。

    如此过了几日,巴拉沙衮城外的皇帐中。满朝文武,分列左右。连数日身体抱恙,在家养病的李中书,也穿戴齐整的站在百官之首。

    “圣上万安!”,众位臣工齐齐行礼后。端坐在鎏金龙椅的大辽天子--耶律直鲁古,刻意看了李世昌几眼。

    虽说金口玉言,但在结亲一事上,他也自觉理亏。因为结亲一事,本是他提起的。悔婚一事,也由他说出口。致使这位大辽最有权势的李中书,一下子威严扫地。

    所以在其称病后,他还加赏了不少珍贵物件和补品,以示恩宠。

    待一旁的杨大监拎着嗓子,说出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话后。耶律直鲁古又迅速从李世昌身上,收回目光。

    &nbs




第一百八十六章 朝堂暗涌
    在他想着这些时,北枢密院使萧仆那也,当即出列进言道:“陛下!王御史所言,实乃忠君利国耳。为臣观蒙古起于漠北以来,吞并大小部落上百。昔年友邦夏国,更是屡受其害。不仅城寨被夺,还掠民无数。其势之盛,无异于当年天祚帝之时,女真之于大辽。”。
1...4445464748...1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