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幸福来敲门
林延潮道:“此吾也要考虑。”
玄苏道:“经略大人,这是你我有权作出决定,至于进一步还需要贵国天子以及敝国的关白定夺。所以还请两边能够相互派出使节,容吾等朝见贵国天子,也请贵国派出使节与敝国关白亲自说明,而这一次绝不会再有逗留之事了!”
拘押了林材,陈行贵四年多,居然说成逗留。
林延潮心底冷笑,面上却道:“可以,就让沈游击去一趟名护屋,大师以为如何?”
一听沈惟敬的名字,玄苏顿时精神一振当即道:“如此真太好,贫僧拜谢经略大人!”
林延潮闻言不由叹息,看来沈惟敬这大忽悠在日本人那威望还要在自己之上。
ps:明日有更!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五十章 晋州
却说谈判之后,林延潮提出令林材及陈行贵的妻女回到明朝,方才答允暂且息兵之事。
玄苏觉得抓住了林延潮的要害,于是同意将陈行贵的妻女先交给明朝,同时在自己见完大明天子后,也会把林材归还明国。
而且也会先一步将朝鲜两位王子临海君,顺和君送还朝鲜。
林延潮看这议和条件尚可于是就同意明日之间暂且息兵,另外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添兵添粮,一面让玄苏,内藤如安二人上京拜见天子,同时也派出沈惟敬等人出使倭国。
先说沈惟敬,徐一贯,吴幼礼组成的明国使团抵至釜山浦。
沈惟敬对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道:“上朝已派七十万人马横于朝鲜边境,本欲以大兵剿灭尔等,是吾苦劝经略不可,经略这才同意先商谈后再行用兵。”
沈惟敬之言听的小西行长等人无不震惊,而装完逼后沈惟敬渡海至名护屋见丰臣秀吉。
再说玄苏,内藤如安经过义州,见到了宋应昌。
宋应昌知道林延潮请求朝廷添兵再战的请求后,暗自不安。
这时候他见到了玄苏,内藤如安二人,玄苏当即用他的如簧之舌游说宋应昌。
他提出了将残留朝鲜半岛的倭寇,说成了是三浦旧倭,说是倭寇已经尽退,同时玄苏还提出以‘假和亲’的办法,来达成明日议和的协议。
宋应昌三思决定答允了此事,但他知道林延潮绝不会答允。于是就没有经过林延潮同意而直接禀告给石星。
兵部大堂。
石星已得到了宋应昌的禀告。
作为蓟辽总督宋应昌是受林延潮与石星二人的双重领导,而且当初举荐宋应昌出任经略时,作为兵部尚书的石星话语权当然比作为礼部尚书的林延潮重。
所以宋应昌理所当然对石星更亲近,石星也将宋应昌视作自己人。
在宋应昌的信中,转述了不少玄苏添油加醋的话。
石星从头到尾看到了一遍,不由将信放在一旁道:“吾将朝鲜之事托给林侯官,哪知他却刚愎自用,政由己出,到朝鲜以后事事都不与兵部商量,而是自作主张!”
石星的幕僚道:“老爷,林部堂向来跋扈惯了,你切不可动气。”
石星道:“吾并非揽权之人,只是你看倭寇明明已有许和之意,从倭使玄苏口中可知倭寇其实已大半退出,剩下是三浦旧倭而已,就算残留也不算太多,为何林侯官却仍向朝廷要兵要粮。”
“还有两边和议最大分歧,首在和亲,次在国土。国土上,我军兵锋已至洛东江上,倭寇已不请求割让四道之地,只求几个港口栖身,还有和亲之议,他们也知道吾大明不会嫁公主,也不会嫁以宗室之女,但送一宫女去又有何妨?”
“当年王昭君不也是宫女吗?两汉之时国力难道弱于现在吗?效仿王昭君故事又有何不和呢?”
幕僚道:“可是老爷,据我所知林部堂不是主张封贡的吗?但为何却对议和的事反而处处阻扰呢?”
石星冷哼一声道:“我猜他封贡是假,养寇自重才是真。当年我与元辅就是太轻信他的话了,若换了以前老夫少不了要参他一个开衅之罪!但现在还是算了……若非林侯官调三十五万石军粮渡海,老夫的乌纱帽就不保了,此事老夫还是承他的情。”
幕僚出声道:“当年用兵朝鲜时,朝堂上很多大臣都反对用兵,老爷却极力主张。后来查实倭寇确有借朝鲜,侵犯大明之意,这已是有功于社稷了。之后平壤大捷,老爷再力挫倭寇气焰,这是第二功。至于碧蹄馆有失后,军粮不济也是可以理解,老爷未必要承林部堂的情。”
石星点了点头道:“话是这么说,朝鲜用兵已近大半年,吾担心师老无功,元辅也担心师老民困,所以还是尽早议和,有了平壤,龙山两处大功也算对朝廷有所交代了。”
“那么林侯官不与老夫奏明议和事,那么老夫待倭寇使者一到辽东,就单独上奏天子,请封贡事!”
当倭使玄苏,内藤如安抵至辽东境内时。
石星单独上奏朝廷,以倭寇提出许封,许贡的条件禀告天子,至于效仿王昭君的和亲则是没说。
至于贡道就先设在宁波,石星是打算以宁波为条件,等大臣们提出反对后,再改而将贡道设在朝鲜,如此顺势在朝鲜设镇屯兵,同时将几个朝鲜港口借给倭寇,这样就算达成议和了。
只要此事在廷议上通过,那么林延潮就要为石星作嫁衣了。
石星的策略,先威胁拆房子,然后再改为拆个门,如此朝臣们就容易接受了。
但是石星没有料到,他的提议上廷议时,除了王锡爵,石星主张封贡,其余廷臣尽数反对。
石星品尝到了什么是当堂打脸的滋味。
廷臣刚刚说完,然后言官也是一窝蜂的提出反对,一并要求请罢封贡事!这下石星连提出改贡道的机会也没有,直接被骂得狗血淋头。
石星在廷议上疾呼:“朝鲜残破,军饷难继,如何是好!”
尽管石星这么说,但却没有人理会。
而这时候林延潮已将经略行辕从车辇馆移至王京,他已听说石星被打脸之事。
林延潮笑着将书信给于仕廉,刘黄裳二人过目道:“石大司马真是有心了,此事若是由我提出,眼下在朝堂为千夫所指的就是我而并非石大司马,你说我是不是要好好谢过他呢?”
石星没安好心,但确实给自己吸引了一波火力。
刘黄裳道:“是啊,石大司马之事可见,朝中于封贡事自有舆论,此中可以让我们腾挪余地实在很小!”
林延潮点点头道:“不错,事事从道理出发,那要人来干什么?又事什么功?”
“理就是适宜,而不是不可变的。我等以往读史书,前辈常提点我们‘不知来,视诸往’,当古为今鉴,这话其实不对。常说千古无同局,平日可以看棋谱,但怎有照着棋谱下棋的道理。中国与倭国断交数百年,这封贡事又怎能照用朝鲜越南的例子?”
听了林延潮的话,刘黄裳,于仕廉都露出了佩服之色一并道:“经略大人高见!”
林延潮摇了摇头道:“现在说高见还太早了,你们也知道在朝廷内言官掌握着舆论,但不击败倭国又何谈威服二字,如何能平衡左右,实在是两难啊。”
“难怪从古至今议和之人都要被骂,不是没道理的。”
刘黄裳,于仕廉也是面露难色。
于仕廉道:“老师以我观之倭人最要紧的一是和亲,二是割汉江以南之地,三才是封贡。两国议和之事,显然不可能达成。两边必然再起兵戈!”
林延潮点了点头道:“言之有理。”
正在林延潮说话的时候,门外禀告道:“朝鲜接洽使李元翼求见!”
林延潮听后道:“请接洽使进来。”
李元翼一入内即跪下道:“求求经略大人发兵救救晋州吧!”
“哦,怎么回事?”
李元翼如实道出。
原来自明军渡过汉江后,林延潮让李如松放缓追击,此事令柳成龙等有所不满。
之前幸州之战中取得大捷后,令朝鲜上下有些信心膨胀,认为就算没有明军的帮助,朝鲜军队也能够收复国土。
而正在这时候丰臣秀吉为了逼迫明军达成议和协议,也是为了报第一次晋州城之战的大仇,下令加藤清正,黑田长政部率九万倭军攻打晋州城。
朝鲜认为可以一战,于是由幸州之战打出名气的权栗担任主帅,率领朝鲜军队对晋州城进行增援。
结果守城战和进攻战完全是两回事,权栗率领的朝鲜军队与倭军稍一交锋,就被打得大败。
因此权栗惨败后,李元翼来向林延潮求援,恳请林延潮发兵救晋州城。
林延潮听说朝鲜军大败不由摇头,刘黄裳在旁低声道:“我们刚与倭人达成和议,现在出兵就是破坏规矩啊。”
于仕廉亦道:“是啊,当初和议是两边息兵,但没有朝鲜在列,倭军攻打朝鲜,不算破坏和议。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派使者责令倭寇不可进攻晋州城!”
林延潮点了点头,向李元翼问:“晋州城里有多少人马?”
李元翼道:“江华岛的义兵将金千镒最先率领三百义兵赴援,庆尚道右兵使崔庆会五百人;忠清道兵使黄进七百人,副将张润三百人;义兵复仇将高从厚四百人,以及金海府使李宗仁等等,加上晋州府使徐礼元自募人马,约计八千人,另外城中还有六万百姓愿与晋州共存亡!”
林延潮闻言不由叹息,明知九万倭军来犯,在朝鲜主力被击败,外援断绝之际,朝鲜这些义军与地方鱼腩部队仍是先后抵至晋州守城!
而历史上晋州城坚守了七日被攻破,然后这八千人马与六万城中百姓,被倭军屠杀得一个不剩。
李元翼此刻已是泣不成声,拜服在地道:“还请经略大人伸以援手,救救城中百姓吧!”
林延潮闻言负手踱步了一阵对左右道:“立即请李提督来此议事!”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林延潮先命李元翼在一旁休息。
然后林延潮与李如松,陈行贵,于仕廉,刘黄裳在行辕之中会谈。
这时候王京早已被倭军烧成了一片白地,倭军在退出王京之前,又屠杀了数万朝鲜百姓。
而李如松自渡过汉江追击倭军后,出现了一定粮草补给不足,而这时候林延潮与玄苏达成‘停火协定’,李如松也是率两万明军主力返回王京就食。
听闻有九万倭军围攻晋州城之事,于仕廉,刘黄裳都觉得倭军兵力有些多。
但李如松却出言道:“吾观破倭寇不难,一倭寇围攻于坚城城下,锐气必挫。二我军皆精锐之师,两万人马可抵十万倭军。三刘綎部五千人马正驻星州随时可以驰援晋城,而晋州附近也有朝鲜退下的人马,虽为败军,但……好歹也聊胜于无。故而倭军虽众,吾不惧矣。”
听李如松这么说,刘黄裳有些迟疑,欲言又止。
而这时林延潮道:“既是有提督这句话,那我们就速速进兵晋州!”
于是李如松立即回营整顿兵马,而林延潮也准备随大军出征,同时他还书信于刘綎让他派信使前往晋州城,与倭将交涉,让他们立即退兵。
就在王京的两万明军要出动时,这边突然来了圣旨。
传旨之人乃辽东都司张三畏,他来林延潮这传达朝廷旨意。
圣旨上大意云是要问罪于朝鲜国王,责他守国不利之事。
同时还言倭寇已知敬畏,有降伏归顺之心,让林延潮暂时罢兵,不许开衅。圣旨上还说,朝鲜王还都于王京,整兵自守,我各镇兵马久疲于海外,除少留锐师,以为声援,其余以次撤归。
听了圣旨后,左右都色变。张三畏见众人神色有异,不由问道:“经略大人,此事可有不妥?”
林延潮点头道:“九万余倭军正围攻晋州城,此城在存亡旦夕之间,吾正要率师救援!”
张三畏闻言欲言又止,眼下文臣权重,他虽是来传旨,但在经略面前不敢出声。
林延潮温言道:“中使先休息一二,本部稍后再与你说话。”
“是。”张三畏不敢出声质疑,立即退下。
张三畏走后,于仕廉忍不住道:“恩师,这都要出兵了,这突然来了圣旨不许开衅如何是好?”
林延潮道:“这必是石东明拿得主意。”
“石大司马?”
林延潮点点头,他虽身在朝鲜,但朝中的故旧学生一直与他有书信往来,所以对朝堂上的动向可谓一清二楚。
石星是要打定议和的主意了。
之前石星主战,认为从战略地缘安全考虑,朝鲜非救不可,同时能一战而克,故而极力出兵。
后来随着战事进展,石星才明白倭军在朝鲜足有二十万人马,兵力远超明朝。而这时候国内民困饷乏,不能支持长久大战,作为出兵的倡议者石星决定在保住平壤大捷,火烧龙山的胜果下议和。
两国的条款冲突很大,石星不是不知道,但他解决的办法就是忽悠。
清朝时外国使节要参见乾隆,外国使节坚持不跪,但乾隆说你一定要跪。
这时候怎么办,于是官员们就只能说‘洋人的腿不能弯曲’。
乾隆就那么容易被下面欺瞒吗?
乾隆不是傻子,他要一个对天下臣民解释的理由,如果捅破了也是臣下欺君。
对于官员而言这件事敷衍过去了,就是外交智慧,过不去,再找借口。
对于外交使节而言,与中国通商才是大事。
石星也是这个打算。
而从双方分歧来看,明日两国冲突在三点一和亲,二国土,三封贡。
倭国从国家到个人,从来目的性都很明确。
和亲的目的,不是为了公主,而是取得与明朝平起平坐的权力,双方以对等大国交往。
国土封贡都是为了土地利益和经济利益。
这就是丰臣秀吉的目标。
而从明朝考虑第一点和亲,绝对不行。
什么效仿王昭君故事也不行。
明朝是宗藩关系,就如同任何人见到皇帝都要拜一样,就算你外国使者又如何,岂不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宗藩关系现在人看来不理解,但在那个时代绝对比殖民体系更显得文明,因为我们不诉之武力使对方诚服。
历史上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当时虽然输了,但清朝上下还是很不服气,道光在奏章里写到‘小屈必有大伸’。
一直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广东沦陷,大沽口被攻占。
清朝被迫签城下之盟时,双方谈判最僵持的不是割地赔款,而是在外国公使不得进入北京上,为给大清朝保留最后的遮羞布。
最后八里桥之战,圆明园被烧,咸丰北狩,清朝上下才接受现实,承认英法为‘平起平坐’之国家。
而换了明朝,丰臣秀吉要达到‘英法’这地位?有可能吗?
一百年前就有答案了!皇帝都被俘虏了,又如何?继续打!
至于第二点,朝鲜之国土也没有商量余地。朝鲜是中国藩国,那么土地即是明朝所有,同时明朝在法理上也有义务保护这个体系下国家的安全。
至于最后的第三点封贡,现代人认为贸易往来,互惠互利,何况当时明朝还急需日本金银以缓解国家的燃眉之急。
但官员们坚持的底线是许封不许贡,林延潮从主张封贡议和起,都已经做好名声尽毁的准备了。
当然还有另外一条出路,那就是石星在走的‘洋人膝盖不会弯’的路。
现在朝廷已调命林延潮准备撤军了,但林延潮对左右道:“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传令李提督整军进兵晋州!”
“可是朝廷那边……”刘黄裳问道。
林延潮横了他一眼,决然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闻林延潮之言,左右一并肃然,当即不再反对。
但林延潮话虽如此说,另一边立即起草奏章向朝廷解释,倭寇虽退釜山,然而随时可以复来,现在撤军前功尽弃。现三军将士可用,切不可因倭人诈和之言,而为退兵计!
此刻晋州城城下,已下了好几场暴雨。
为了攻打晋州城,倭军分成数队,东面是倭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率众一万九千人,部将石田三成,大谷吉继等;
北面是加藤清正率众两万五千余人,部将黑田长政,岛津义弘,锅岛直茂等,
西面是小西行长,率众两万六千余人,部将细川忠兴,宗义智;
西北是小早川隆景,率众八千七百余人,部将立花宗茂,监视南原和忠州方面明军刘綎,骆尚志,王必迪部,
东北是毛利秀元一万三千余人,防备尚州和善山方向的明军吴惟忠,李宁,祖承训部。
南江以南另有吉川广家的一两千人马,防备朝鲜来援。
由此布置可见,倭军对晋州城志在必得。
晋州城乃全罗道庆尚道交通要害,一旦有失,门户大开,李舜臣的朝鲜水军也会失去补给地。
正在前方的刘綎得到林延潮命令后,派出使者与加藤清正,小西行长二人交涉。
军帐之内,刘綎的使者奉上书信质问加藤清正。
信为刘綎起草,言天朝数百万兵将横于鸭绿江尽头,大将军提督率领两万人马在王京正火速来援,让加藤清正立即退兵。
看到书信后,加藤清正仰天大笑道:“明朝的公主未至,四道之地尚未我有,许贡之时也未承诺,我军要攻打谁即攻打谁,哪里还要看明人之脸色。”
“告诉你们经略,明朝人的诈和之策只会蒙骗那些视利如命之人,却不会动摇我武者的决心!”
小西行长脸色很是难看道:“加藤肥后守,林经略是有诚意与我方议和的,不可以将他视作沈惟敬一般的人。”
风雨声之中,使者正色言道:“是啊,我们经略大人可是一片诚意,希望两国息兵。加藤将军要清楚,明朝大臣都是主战的,除了我们经略大人以外不会有第二个人这么好说话了,还请加藤将军三思。”
加藤清正傲然道:“我从不信什么纸上谈来的,我更愿意打破顺天府后,执明朝皇帝于前再谈!”
小西行长怒道:“肥后守,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你将关白的大计放在何处?”
加藤清正双手负胸不予理会。
明朝使者道:“既然如此,就没什么好谈了,贵军需知道破坏和议的责任在你们,而不是在我!我们实已经做到仁至义尽!”
小西行长起身道:“等一下,我们与明军有协议在先,我们现在攻击是朝鲜人马,而不是明军!经略大人,可否先容我们攻下晋州城,我保证只要朝鲜人能够不轻举妄动,我们不会有再一次行动!”
明朝使者道:“不可能,经略大人的底线就是晋州城不失,既然小西将军,加藤将军坚持,我们也无话可说,到时请勿谓言之不预也!”
说完明朝使者大步离去。
小西行长顿足再三,然后怒视加藤清正。
而加藤清正则是朗声大笑,丝毫不将明军放在眼底。
而在风雨交加之时,李如松率两万明军铁骑正从王京向晋州赶来!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危城
明朝使者走后,小西行长怒视加藤清正。
加藤清正冷笑道:“摄津守,你在想些什么?明军不会来援的!”
小西行长一愣问道:“何出此言?”
加藤清正冷笑道:“小西殿下看来不甚明白明朝的势力。明朝外强中干,已是深深腐朽了。故而太阁定下移吾朝风俗于四百州,施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的大计,朝鲜不过是跳板,明廷才是我等之目标!”
“至于方才来使言辞虽是严厉,但内荏之实已是暴露无疑,否则吾方才说要执大明皇帝于前,他也不会一声不发,脸上甚至连半点怒色也没有。”
小西行长闻言神色一凛,心想方才使者确实是这个表现。
“再说明朝使者林材,沈惟敬等人都在名护屋,若是他贸然出兵,难道不担心使者的安危吗?”
小西行长心底已是认同了加藤清正的话,但面上仍是道:“此言差矣,内藤,玄苏也在顺天府,若是我们敢不利于明国使者,玄苏,内藤也别想活着回来了。”
加藤清正道:“无论怎么说,明朝已没有一战之心,我们要一鼓作气拿下晋州坚城,顺势完全吞并全罗,咸境二道。”
小西行长道:“这用不着加藤殿下提醒。”
正说话之间,一名外罩阵羽织,内着黑红铠甲的二十岁左右男子走进了军帐:“小西,加藤,攻打晋州城筹备得如何了?”
加藤清正,小西行长都是离席一并拜下:“参见中纳言殿下!”
这名男子正是总大将宇喜多秀家,他是丰臣秀吉的养子,因为指挥碧蹄馆设伏之战功,受封从三位中纳言,但当时实际指挥是其家臣户川达安。
年轻的宇喜多秀家坐到了军凳上,手按太刀对二人道:“连日暴雨,士卒都十分疲惫,这一次进攻晋州城,是关白亲自从名护屋授意,你我几人肩上可是背负着千斤重担。”
小西行长道:“之前从身在名护屋的两位明国使臣得来的消息,明朝现任经略是明朝官员中除了沈惟敬外,最有意与我们日本媾和的,一旦惹动他,那么现在进行和谈之事将化为乌有。”
加藤清正道:“那又如何,方才我们见过明军刘綎部使者,明军只是虚言恫吓,他根本无心救晋州。”
小西行长道:“我不认为加藤殿下的判断是正确的,一旦他改和谈立场,令明军从王京赶来,我们围困坚城下,他们会向我们进攻的。我以为还是以劝城中守军投降为上策,如此可不引来明军的怒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