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文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幸福来敲门
林延潮道:“次辅,杨应龙不过是肘腋之患,但若纵容倭国则易成心腹之患,再说只要能威服倭国,区区兵饷又如何能与每年流入之金银相提并论。”
张位摆了摆手道:“宗海,仆一事不明白,金银之物既不能食,也不足暖,何必费如此代价以本国之物产易于番邦外国之金银。”
“譬如本朝贩于番邦的织造,茶叶,瓷器都是精美绝伦之物,而一味贪羡金银,实难以益于国计民生。”
“当年有地方官向朝廷奏请漕粮折银,时户部尚书宋归德答说,太仓之储,宁红腐不可匮绌,一旦不继,何所措手?此为朝堂推为高论。”
林延潮知道张位所言也是当时士大夫普遍观点。
宋纁治户部时就是这个主张他说,宁可太仓里粮食,米陈腐烂也不可匮乏,一旦不继,朝廷就没有后备手段。
就好比银子,平日买来大米不难,但缺粮之时,必定米价暴涨,那时又能用同样的价格买米吗?
林延潮斟酌了一番言道:“次辅之言经国高论,这一次来此我正是要以此事禀次辅。”
“哦?”张位问道。
但见林延潮从袖子取出一白晃晃圆物搁于两人之间的案几。
“次辅,请看。”
张位取来此圆物放在眼前看了片刻,然后道:“此物乃银子所铸,中间似一个‘十’字,做工雕花也不甚巧,厚薄不一,不成形状。”
林延潮道:“这是佛郎机人的银币,我托人从广东购来。”
张位闻言抚须道:“原来是番人之物。”
没有看不起,也没有高看一眼,这就是不少明朝士大夫对待西洋之物的看法。
林延潮道:“听闻佛郎机人已是开始用器物制银,如此银币佛郎机人用来市贸往来,可少去切割称量之烦。”
张位寻思片刻,然后问道:“莫非宗海打算用东洋贩来的金银铸币?”
林延潮点点头道:“确有此意。前几年从倭国贩来不少银币,其国人称为银判,做工甚为精巧,我打算效仿用以流通,促商贸往来之用。”
张位道:“需如此大费周章?”
林延潮道:“据倭国消息,平秀吉一统倭岛六十六国,占据了不少金银矿山,并废除其国海贼,其用心不言而喻。”
“而本朝除了云南以外,皆不产白银。嘉靖年间倭国白银从海上流入本朝,以至于沿海不少海商逐利破坏海禁。而今反过来,若是朝廷将倭国之白银输入本朝渠道把握,如此不是将金银之物皆流入朝廷了吗?”
丰臣秀吉夺取日本政权,先掌握全国大的矿山,然后下达海贼禁止令,之后发动征朝战争,其用意很显然有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金银与明朝贸易。
掌握了与明朝堪合贸易之权,即取得堪比于其天皇的法定地位。
林延潮也有如此打算,通过明倭正常贸易,杜绝本国海商与倭国走私贸易,将原本民间流入的金银统统掌握朝廷手中。
有此这官方贸易下源源不断流入金银,从而将铸币权掌握在朝廷手中,使中国从称量货币逐渐转换至银本位制。
张位想了半天,显然是一头雾水,于是道:“宗海,你是否说得再明白一些?”
林延潮笑了笑道:“次辅,本朝之初的钞钱,乃太祖用纸币取代金银所制,当时并不许民间使用金银,此为银禁,但为何最后却败坏呢?其因在于朝廷滥发钞钱,以至于民间钞钱泛滥,故而就不值钱了。”
“原先朝廷规定每十贯钞钱折银七分,如今一千贯不过折银六钱。钞钱之滥发可见一斑,以后百姓哪个再敢用钞钱。”
“故而要革除此弊,就必须以钞钱锚定金银,朝廷有一两白银就发行一两的钱钞,允许任何商家百姓持钱钞至朝廷兑换白银。”
“那为何宗海又说要铸银币?”
还不是明朝皇帝乱搞,之前滥发钱钞,导致国家信用破产。现在哪个百姓肯信朝廷发行的纸币。
林延潮道:“钱钞之法,一时难以通行,先铸银币,等百姓认可后,再辅以纸银,最后逐步废除金银流通,如此经济之权皆在朝廷之手。”
张位闻言不由叹服道:“宗海果真有经济之才,可惜若能一步到位就好了。”
林延潮道:“先行银币已有莫大好处,首先免去了切割称量之烦,朝廷不必再将民间收上的银子再经回炉重造,州县也可免去火耗之费。”
“其次百姓也不必出门再拿戥称称重金银,再以夹剪切割,方便了金银之流通。”
“还有……”
张位点点头道:“宗海所言极是。”
转瞬张位目光一闪,略有所思。
林延潮没有多心,他现在与张位正打得火热,上一次奏请皇长子冠礼之事虽说没成,但张位还是在廷议上支持冯琦出任礼部右侍郎,萧良有出任总督义学礼部右侍郎,叶向高为国子监祭酒。
他这一次道出此计划,也是要张位在朝鲜用兵之事上大力支持自己。
哪知当日林延潮走后,张位动用文渊阁阁印,现在赵志皋不在阁内,所以阁印张位一人保管。
张位起草了一份密揭上呈给天子。
密揭里尽载,如何用朝鲜制衡倭国,再通过倭国贸易得来金银掌握铸币权,铸造银币进而锚定发行纸币。
总之将林延潮这一套办法变成了自己的主意。
密揭乃内阁大学士与天子间‘悄悄话’,别说百官,就算是天子极亲近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也不得过目。浏览者只限于天子与阁臣二人。
这也是阁臣制约司礼监掌印太监一等手段。也是防备如东汉十常侍那样隔绝内外的权监出现。
所以别说是林延潮不知密揭内容,连张诚也是不知道。
当日。
天子于毓德宫里看到张位奉上的此疏后,不由龙颜大悦,拍腿赞道:“好个张位,平日不显山不露水的,朕竟是看走了眼,此人真是比赵志皋更胜十倍,早知如此,朕也未必非用林延潮不可。”
“此论真是妙绝妙绝!”
天子想起自己每年望云南贡银如望秋水的感觉,大明疆域如此之大可就云南产出银矿。
要知道云南贡银最多的时候,一年也不过十万。但市面上流通上亿白银又是从哪里来的。
一旁的张诚,田义,陈矩都不知张位献上什么高策,令天子龙颜大悦至此。
不过许久也没看见天子如此高兴了。
他们都知道眼下赵志皋告病在家屡疏求退,天子一直不许赵志皋致仕的原因,就是认为张位尚不足以出任首辅。
现在有此事的支持,恐怕张位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将大不一样了。
天子想了想道:“张位入阁多年了,还只是文渊阁大学士吗?朕着实薄待了他。当初甘肃破贼之事,他的运筹之功,朕是知道的,只是朕要厚养人才故而不滥加恩赏,如今……”
“传旨下去,着张位加少保,进武英殿大学士!”
“内臣领旨。”
听此张诚等都知道天子有一套自己的用人之道,有时有的大臣功劳明明很高,但却偏偏放在那里一时不赏,等过了一段再提及。
至于少保乃从一品,武英殿大学士比文渊阁大学士又高了一阶。
若说原先张位除了入阁比林延潮早外,双方地位差不多,现在无论是殿阁及加衔都在林延潮之上。
张位加官进殿之事传出后,一时之间,官场上满是张位要取赵志皋代之为首辅的声音。
封赏下来时,张位自是喜气洋洋,林延潮,沈一贯两位阁臣及阁吏自是道贺。
林延潮看这一幕,心底有数。
当初因朝鲜再起战火,石星被训斥,但现在居然天子又找了个由头将石星夸奖了一番。
并且天子,张位对朝鲜调兵遣将大力支持的态度,也是转变得很快。
林延潮虽不知张位给天子那封密揭里写了什么,但心底早已是明白,对于此他并没太多想法。
在官场上这么多年,这点委屈也受不了,那也不要做官了。
再说历史在这里已是转了一个大弯。
另一个时空里,石星已是下狱论罪,现在石星圣眷正隆,不仅如此据说现在吏部尚书蔡国珍又甚是不合张位之意,张位颇有打算推举石星出任吏部尚书。
张位因当初支持石星,也受到牵连,失了圣意。
但这二人都是用事之人,比很多尸位素餐的官员好上一万倍,有些私心都是正常,现在有二人在前主张,自己也可以从容不迫,徐徐图之。
京畿一所大宅内。
浓浓汤药味泛起充斥满整个屋内,尽管如此,身处其中的鹤发老者却丝毫不觉,闭目坐在蒲团之上。
“相爷,田公公来看你了。”
老者抬起头睁开眼,微微点头。
此人不是别人,正告病在家的赵志皋。
不久司礼监秉笔太监田义以袖掩鼻进屋,他走到赵志皋面前放下袖子道:“元辅,你老人家身体好些了吗?”
赵志皋微微点头道:“年纪大了,身上这里那里都有些病,怎么会好?所幸说说话还是成的,田公公,你实不应该到这里来,惹人嫌疑啊。”
田义笑道:“元辅,你放心,咱们行事一向很小心。”
赵志皋道:“小心驶得万年船,老夫这一生处处不如别人,就是在小心二字上胜人一筹,当年张蒲州就是太大意,结果被申吴县钻了空子,”
田义道:“元辅就是太小心了,你当初说以致仕称病之名将大权让出去,让张次辅在前面去争权夺利,如此名不正言不顺早晚必败,哪知陈余姚他们一个个都被张次辅斗走了,他还在前朝好好的。”
“而咱家也依着你的意思,屡屡在圣上面前进言,张新建好任事,却又性自用,非元辅之选,将来万一出了事,还是要元辅出来收拾残局。结果他这几日为何上了一封密揭得了皇上的赏识,眼下到处都风传他出任首辅,连张……张诚近来也更交好于他且更是得意许多。”
赵志皋看了田义一眼,呵呵一笑道:“本辅看是田公公担心自己永居于张公公之下吧!”
田义哈哈一笑道:“不错,咱家不似你们读书人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心事,向来敢做敢当,你我若非志同道合,又何必在此说话呢?”
赵志皋苦笑道:“仅凭你我二人合力就是扳不倒二张的。”
“那事到如今,元辅在忙些什么?至今都在徒劳无功吗?”田义负气问道。
“徒劳无功?”赵志皋缓缓道:“敌在明,我在暗,仅凭这一句你我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田义一愣,点点头道:“元辅所言有……有几分道理。”
“要扳倒张新建,先要扳倒张诚,张诚此人是个人杰,才具远在你我之上,但坏就坏在一个贪字!这一次矿监税使之事一出,看看他下面的人都无法无天成什么样了?”
田义闻言略有所思道:“元辅,前几日咱家听说一事,三辅林侯官托人向张诚说情,要宽免一个姓吴的徽商。”
“是吴守礼,此人先后给朝廷捐了五十万两。”赵志皋道。
“没错,张诚此人心太贪,向林侯官放话,要放吴守礼家人,吴家需再拿三万两好处给他。”
“那林侯官答允了吗?”
“这我倒是不知了。”
赵志皋点点头道:“老夫明白了,看来要扳倒张诚,唯有着落在林侯官身上了。”
“哦?”田义目光一亮问道,“元辅,计将安出?”
看着田义满怀期待的样子,赵志皋徐徐点点头道:“且容本辅想一想。”
“元辅,你……”田义正欲追问,却见赵志皋已是闭上眼睛。
田义明白又得自己想办法了。





大明文魁 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一以贯之
学功书院,有贞学院。
学院外间的匠作房里,五十余名三年生正在匠作房里听着几位头发花白的老匠人传授技艺。
这是一等独特的授艺方式。
因为在华夏上千年来,匠作手艺的传授除了匠户家传外,都是师傅带学徒的模式。
上千年来都是如此,比如学徒先给师傅免费当三年劳力,端茶送水洗衣做饭等等,还需要任打任骂,美其名曰磨练考验心性。
第三年以后师傅才可以教授徒弟一些粗浅手艺。
当然教到什么程度,必须看师傅自己愿意与否及徒弟领悟程度,有句众所周知的俗语就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所以师傅教徒弟都必须要留一手,甚至故意带你走些弯路,让你没那么快学会技艺。
徒弟除了一开始侍奉师傅如此,到了最后还必须给师傅养老送终等等,直到自己当了师傅才能熬出头来。
当然这一套传授方式流传下来,自有他的道理,轻易指责不好。
但在有贞学院则是不同,学院院长赵士祯从各地请来资深的老匠人,给予同等于精一学院举人老师的优厚待遇。
然后由这些非凡的老匠人们手把手地教授学生们匠作的手艺,教授中由学院正副院长,以及学生们进行评分,能者留,不能者下,再加以优厚的待遇如此就不会有藏私的事了。
当然优厚的待遇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尊重和地位。
林延潮任山长时就制定了这一套规矩,总而言之必须形成尊重老师的风气,无论这位是老师是教授经学的读书人,还是匠人。
明朝的匠户的子孙多不愿承袭父业,为何?
因为地位低微,劳役繁重,故而匠户的逃亡更甚于军户。
拿今日一直吹嘘的日本匠人文化而言,也是因为一名匠人无论作为任何职业,都能得到人的尊重和敬佩。
因为如此,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职业更加热爱。
初时让这些学生们向匠人行拜师之礼,他们还不太愿意,但书院规矩之下,学生们还是造着作了。
如今林延潮入阁,在新民报上即言士农工商平齐,学院众学生方知道林延潮的用意。
现在众三年生们正聚在一处看着几位资深匠人教授打造银钱的方法。
几位匠人中一人是出自宝源局的老匠人,是院长赵士祯亲自聘来的。
宝源局隶属工部,专司朝廷铸钱之事。
后世人误以为明朝没有制作银币之法,其实不然。
比如天子登基后即铸新钱,新钱是模仿嘉靖通宝所铸名为万历通宝。
万历通宝多是铜钱,铜钱里写有一个厘字,也就是值银一厘。
除了铜钱还有少量银钱,银钱有二钱、四钱、五钱、八钱、九钱之分。
自天子祭出了矿监税使这大招后,派矿监到云南催办开采银矿,缴上来的银子也拿来铸钱,这些银钱制作得相当精美,故而很少用作流通之用,只是拿来赏赐亲信大臣。
当然这也是市场劣币淘汰良币。
好的钱币大家都是拿来收藏,至于劣币都恨不得立即出手,故而流通的都是劣币。
众学生看着匠人新打造出炉的银币,不由叹服。
赵士祯,徐光启拿起林延潮给他们的佛朗机人的十字银币,相较之下明朝匠工不逊色于他们。
“徐院长,你看我们的银币四面平整,并无丝毫凹凸不平之处。”
徐光启点点头道:“正是如此,币面完整如此,就可以免除有奸人刮去偷藏之弊。”
赵士祯道:“银钱藏奸有种种手段。这兑换银钱除了仔细称量后,还要仔细看成色,以防着别人掺入铅铜等等,故而十分繁琐。但由此类品相完好的银币,稍有缺损他人一看即知。”
徐光启道:“赵院长说得没错,我记得这黄铜银有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之说,而红铜银也有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之说。每年由江南贡入内库的金花银,就是足色带金花的黄铜银,其余似库银等成色都不如了。”
“不知阁老铸银币要多少成色?”
赵士祯笑着摇了摇头道:“哪里能如金花银一般,但也不可太差,阁老的意思需用铜用上好的黄铜,银八铜二如此。”
徐光启疑道:“那官价多少?”
赵士祯道:“阁老的意思,八钱银二钱铜的银币,值银一两。”
徐光启不由叹道:“阁老此举既心怀社稷,又体恤黎民啊!”
赵士祯闻言也如此点了点头。
为何徐光启会发此感叹呢?
其实制银钱与制铜钱都是一个道理。
明朝准确来说是白银采用称量货币,铜钱则采用铜本位制。
要知道明朝每位皇帝刚登基以后,首要大事就是铸钱。
明朝有两个朝代的铜钱质量特别好,一个永乐通宝,一个则嘉靖通宝。
这都是明朝国势极强的时候,
嘉靖通宝有些好钱,用的是滇铜,而且含铜量达九成。
永乐通宝也不用说,倭人特别的喜欢,不然织田信长也不会将永乐通宝的图样绣在了部队的旗帜上。
而嘉靖钱更好,在民间交易上,嘉靖通宝甚至可以四百文兑换银一两。
其余则要六七百文兑一两,有些朝代甚至只值八九百文一两。
为何好坏差距这么大,就在于铸钱的含铜量和做工上。
比如五成铜与六成铜的铜钱在民间交易价格自是不同,但官价都定八百文兑一两白银,
谁说得算?
什么叫法偿性?
因此有的皇帝登基后,国库不富裕的,就将钱铸得稍差一些,含铜量稍低一些来割羊毛了。
不仅明朝如此,汉朝时用荚钱取代秦朝的半两钱,有种五分钱只有半两钱五分之一重,但也称作半两钱,
不仅国情如此,古罗马银币最低也至百分四。
而林延潮定这八成银两成铜的标准,被称为既心怀社稷,又体恤黎民也是由此而来了。
七成银就有些割羊毛了,而八成银正好,对于老百姓而言也是便利的,因为对他们而言,少了火耗的费用。
州县的火耗是多少?
有良心的地方官员,一两银收两至三钱,没良心的地方官员,一两银收四至五钱的都有。
而银钱一出,等于明朝中枢将铸币权收到了手里。
事实上银钱改革也算迫在眉睫,商品经济不发达时,如秦汉朝时,可以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到了宋明朝时,铜钱则不够用了。
曾有句诗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若一个人真有十万贯钱,别说骑鹤上扬州,必须骑辆挖掘机去扬州才行。
明朝时,特别是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已经十分发达,交易动则多少多少白银,抱着一大捆一大捆铜钱买东西已十分不便利。故而大面值白银才成为了主要流通货币。
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到一个地步,则使用价值更高金币为流通货币。
再以明朝日本而言。
明朝缺银,不仅因产银数量少,主要商品经济发达,民间用白银计价已是十分普遍。而倭国则不然,他们并不富裕,民间交易使用主要还是小面额的铜钱,而金银比较少。
更重要是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民间一切以白银缴税。
当时明朝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甚至连铜钱都不愿收,导致民间百姓兑换白银极贵。
这一直到了清朝顺治年间才出了规定,百姓一两以上缴白银,一两以下允许自便。
赵士祯想到这里,不由叹服道:“阁老之深谋远虑,远非我等所能及也。倭国银贱铜贵,而本朝铜贱银贵。两百文永乐通宝在倭国就能兑银一两,朝廷通过对倭之易,银两自可滚滚而来。”
“之后阁老再将银两铸成银币,如同将火耗之费归为国有,此实为一举两得。”
徐光启点点头道:“确实如此。”
紫禁城内。
天子读着张位的奏章,嘴边微笑。
“废除天下藩王,州府铸币之权,省火耗之费!统一归于朝廷所有!真煌煌之见!好个张位!”
天子抚掌大笑。
张诚笑道:“而今杨镐麻贵蔚山小胜,倭人即胆颤求和,看来东事平定已在反掌之间,这既是前面将士用命,也是次辅运筹帷幄之功啊!如此不久倭银可源源不断输入我上朝了。”
“说到此,倭国银贱铜贵,本朝则反之银贵铜贱,此事当初临淮侯怎么没有告诉朕?”天子皱眉问道。
一旁张诚等人不知怎么回答。
临淮侯李言恭乃明朝功臣李文忠之后,与兵部尚书宋应昌一起总督京营。李宗城作为其子,被石星保荐为朝鲜倭国宣慰使,负责之前明朝,朝鲜,倭国三边市易之事。
结果李宗城多次上奏,倭国不恭,朝鲜不顺,言他们与朝鲜,倭国市易屡屡赔钱贴钱。
但天子一看,倭国银贱铜贵,明朝则银贵铜贱,就是让一头猪去都能赚钱,结果李宗城却报上来亏钱,这是人不如猪?
张诚等人知道海贸之事并不是败在临淮侯一人身上,但勋戚还是不要得罪为好,而且他们这两年还收了他们不少好处,本着拿着办事的原则,替他们好言开脱了一番。
对于这些宗室勋戚,天子也不愿意太细究转而道:“张位还言,本朝钞法,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也就是四两白银兑金一两,后改作五两白银兑金一两,但在番邦那边却是十两白银一两金,甚至更贱。”
“因此不少本朝奸商以金易银,令本朝金黄多流落于红夷之手!”
张诚在旁道:“多亏次辅忠心谋国,为陛下揭此事大弊,否则不知要让那些夷人,奸商得逞到什么时候。”
1...777778779780781...7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