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月出祁连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准噶尔刀王

    李家的铁矿和冶铁工坊就在水洛城南不到三十里的山沟里。在几处矿洞的外面,有一处黄土围墙的大院,里面盖有几排土坯平房,另外还有一座两层楼高的冶铁高炉和两处工棚。这里就是李家的冶铁工坊。

    秦州的太平冶监在这里派驻有一个小吏,专门记录和查验李家工坊的产出,不过这家伙早已经被收买了,李岘来到工坊后,李和告诉他那个小吏早有事回秦州了,就没怎么来过。

    虽然是在冬天,铁工坊里还是正常开工着,从工房里传出嘈杂的金属敲击声。

    李家的工坊当然不会批量打造兵器,而且李岘也不会现在就冒险,没有自保能力之前,他是不会干那种蠢事的。

    这里制作的当然都是一些机器零件。

    李岘最初修建这座冶铁工坊最主要的目的是实验和改进目前的炼钢技术。

    冶金和化学一样,工艺方法和结果都是从不断的试验中总结出来的。

    李岘脑子里的学问大部分都用不上,主要是目前的技术水平与后世简直有云壤之别,缺少很多必要的基本条件,那些来自于后世的东西即使懂得也搞不出来。况且他脑子的大多数知识也只是不求甚解,略知一些皮毛而已。

    所以,他所搞出来的绝大多数东西,还主要是依靠工匠们的实践。

    很快他就钻进了炼钢的工坊,从早晨入炉开始烧结的铁料,已经在炼钢炉里熔化成了铁水,工匠们正在根据李岘的要求,往里面添加着石灰粉,还需要忍受着高温,用耐火粘土烧成的瓷棒不停地在钢炉里搅拌着。

    让李岘感到郁闷的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现大宋国采用的炼钢法比唐代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所谓的灌钢法和锻钢法完全是个坑,都是那些无聊的文人给吹出来的残次品。采用这两种方法所炼出来的钢材含碳量根本就不均匀,就相当于是铸铁、钢和熟铁的混合物。

    我勒个去!

    他们现在又回到了传统的搅钢法的老路上去了。

    比过去稍微好一些的是,李岘知道国内的铁矿大都富含磷、硫等有害物质,要求炼钢炉内套要用石膏矿里的白云石烧砖砌成,而且炼钢过程中还要添加生石灰来进行脱磷和脱硫。虽然目前的工艺水平还远达不到要求,不过工坊里所炼制出来的钢坯在性能上已经远要比国内官营铁监卖出的所谓百炼钢都要好上一些。

    这也是刘锜在发现李家居然用“百炼钢”来打造钢锯、斧头、锄头、铁锹等工具后感觉是莫大的浪费的主要原因。

    大宋朝的匠户在主家一般来说也是最低一等的仆役,被当做牛马一般来使唤,拿到的工钱也是最低的。但在李家,匠户的待遇却很好,收入基本上是普通庄户的两倍以上,而且如有新的发明或是工艺上的改进,李岘肯定还会有所奖励。

    最主要的是,李岘还鼓励工匠们进行新的尝试,为此并不怕浪费材料。

    所以在工坊的院子里,已经堆积了不少的废料,足有两千多斤。

    这让管理整个铁坊的匠头李和心疼得不行。

    他告诉李岘这些废料的质量也远比外面官家太平监冶铁作坊出来的灌钢也要好,可以卖给官家的铁监。

    但李岘却是不同意,要求他们回炉重炼。

    这主要是不想让匠人们养成偷奸耍滑的习惯。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但放松格要求,就会把自己的标准降得越来越低,到最后,这一批人就完全废了。

    作为工头的李和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心疼钱。大宋国铁是很贵的,若是放在模具里浇铸出来,那就是铁钱。

    李岘却对国内的铁钱质量嗤之以鼻,你们好歹也要弄出点锻造的钱币出来吧,弄这些铸铁钱进行交易,这么不要脸地糊弄百姓,实在是有些丢人。

    &n




21、过年(一)
    秦凤路第三将的训练已经走上了正规,李岘对他们的要求只有两点,第一每天都要练习爬山和跑步,反正静胜堡城就在山边,咱打不过人家,再不能跑就死定了,第二就是轮流到巩州马场练习骑马。至于军阵之类的东西,他现在根本没那个想法,估计凭他手下的这些人,就是到了战场上列阵,也抵挡不住西夏人的冲击。

    至于那些少年部曲们的训练,以武技为主,也不能太辛苦,这些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否则太过了容易在身体上留下暗伤。

    进入十二月之后,李岘很忙碌,不仅要打点秦州的上官,甚至连巩州、岷州等地方都要去,谁让他的庄园在陇右弄得到处都是呢。

    中国人重视礼节,但若不带上礼物去拜访就是失礼了。

    这一圈转下来,李岘的花费实在不少。

    八十头肥猪从李家庄园赶进了静胜堡城的军营,每个军户过年前能分到五斤猪肉和五斤面粉,大家都知道这些劳军之物是长官的犒赏。但李岘却不会无原则地去帮助那些穷困的军户,大宋国发下来的粮饷虽然不多,但节省着点总能让家人吃上饭,如果不够,那肯定是那人在胡作。不管家人的死活而自己在外面吃喝嫖赌,这样的人李岘是不会管的。

    如果在训练时表现比较好的话,李岘有时会发些钱粮奖赏,但绝不会太多。

    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规矩,赏赐过厚,一但把下属养出这样的毛病后,当你赏无可赏时,反而会引起这些人的仇恨。

    料理完这一切之后,当李岘赶回秦州城时,已经是大年二十九,明天就是除夕了。

    李岘的母亲赵氏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李振一年到头基本上都在关中忙生意,大哥李峦也已经分家出去单过,他的宅子离老宅隔着有两条街,不过他也是常年不在家。寻常这个家就是靠着老夫人在掌管着。

    赵氏说是老夫人,其实今年才刚过四十岁,正是风韵犹存的年纪,李岘回家在正堂拜见了母亲,却没有看到老爹。

    “父亲呢”李岘问道,实际上他与家人之间还是有些隔阂,敬而不亲,说的可能是他这种状态,有许多心事是绝对不能和家里人倾述的。

    李振和赵氏夫人都知道他的这个毛病,可是也没有办法,只能由着他去了。

    “岘儿回来了,让娘看看,这又黑了许多,不过我儿却又壮实了许多。”赵氏伸出抚着李岘的脸盘,这种亲密的举动令他感到很不自在,身体顿时僵硬。

    这气得赵氏顿时将抚摸变成了轻轻的一巴掌,“你这孩子,心事就是重,跟娘还显生分!”赵氏气鼓地说道。

    “这不是在兵营里常跟些粗人打交道,不太习惯么。”李岘只好又哄母亲开心。

    “你爹去你外公家啦,说是寻个合适的日子,让你把亲给结了。”赵氏坐下之后,这才对李岘说道。

    李岘一听顿时满脸的郁闷,哥还小啊,可不愿那么早成亲!

    他对古代爱情的憧憬早就破灭了,早在五年前,家里为了庆祝他穿越成功,早就为他定下了一门亲事,是母亲赵氏的亲族。古人婚姻讲究的是同族不婚,但却一直喜欢姑舅联姻,什么‘姑表亲,辈辈亲’,这表兄娶表妹,表姐嫁表弟是常有的事,也不怕近亲结婚的恶果,难怪时不时地就会出些傻子。

    李岘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吓了一跳,卧槽,这是要绝后的节奏呀!

    不过在打听到那姑娘只是姥爷家的一门远房之后,才放心了一些。那没过门的媳妇自然姓赵,说是书香门第,也就是说是地主出身,与现今熙河路副招抚使赵隆是本家,只不过长得什么样李岘却从没见过。

    这成纪县的赵李刘张四姓大户人家,世代联姻,随便找出两个人来,准能扯上狗连蛋的亲戚关系。

    这就是封建时代,这些乡绅豪族们抱团取暖,就连朝廷派下来的官员们也轻易不敢触动。

    &nbs



22、过年(二)
    李岘来到前厅,大哥一家人已经来了,大嫂去帮着母亲在偏院里准备年饭,而父亲正和大哥两人坐在里面说话。他从后门进来,先给父亲行礼,再对李峦行礼说道:“大哥过来啦,怎么没见并儿和营儿他们”

    “他们出去玩了,颖儿正在偏房里睡着。”李峦笑呵呵地说道,他今年才二十四岁,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这一点上李岘确实佩服自己的大哥。

    只听李峦继续说道:“你来的正好,咱家东京布庄隔壁的店铺想要转让,我正和老爹商量着怎么给买下来。另外在东京城西有座几十顷地的庄园要转手,原是前工部尚书范镗家的产业,现在老尚书过逝,他家的儿子想要回南边的老家。你也来参谋一下,看看合不合适。”

    李岘想了一下说道:“东京的布庄怎么也要扩大,这店铺肯定是要买下来的,不过城外的庄园,我想还是不要买吧。”

    “怎么,你是嫌太贵”李峦说道,“连庄园一共是一千五百贯,这每亩地才合三贯,并不算贵。”

    李岘摇头:“我只是觉得不太安全。”

    李振吓了一跳:“怎么可能,那可是京城!”

    李岘淡淡地说道:“就是前几天做了个梦,梦到整个卞京城四周都是异族的骑兵。”

    “可是契丹人,二弟有些担心过了。”李峦笑道。

    “你愿买就买,反正也没多少钱。”李岘说道,“但是别想着把家搬过去。”他走过去坐到了父亲的身边,然后看着李振道:“我倒是觉得可以在蜀地和荆襄一带买些庄园,咱们现在家业大了,家里的产业都放在陇右也不是个事。”

    李振倒是点点头:“我倒是听说过去关中的那些世家都是这么做的,自唐末以降,关中的这些世家门阀十不存一,反倒是那些散落在江南的那些偏房得以保全,现在开枝展叶,又重新回到朝堂上来了。”

    李岘笑着说道:“正是这么个理,反正不能把鸡蛋全装到一个篮子里,否则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李峦打断他的话头说道:“大过年的,说那么丧气的话干什么,这事等过了族祭后咱们再慢慢说吧,我也觉的老二说的这事可以去做。”

    爷仨于是把话头转到了目前的生意上,李家的主要生意是毛呢布和棉布,经营平稳,无非是扩大工坊规模,增加产量和销售。李岘提出想往蜀地发展,主要是进行茶马交易,也就是进行茶叶与畜产品之间的交易。

    李振和李峦也都认为这种生意确实能做,如此也正好能打开李家棉布在蜀中的市场,不过主持的人选还需要李振在家族中挑选可靠的族人。家族的生意是不可能完全交给外人去打理的,必须要有几个可靠的族人坐镇,这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亲戚族人们也许会贪污,但却不敢做的太过分,否则遭致家族惩处的话,就等于会被整个社会所唾弃。

    正在说话间,赵氏从外面进来,张罗着说道:“你们爷仨,还说什么闲话,马上要吃午饭了,赶快摆上祭品,上完香也好开饭。”

    于是爷仨都站了起来,我过年时吃饭要先祭祀祖先,李家族堂在靠近城中心的地方,只不过是初五族祭时才能用到。寻常只是在自己家里摆上供桌和祖先牌位,这叫家祭。家祭一般只摆放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人的牌位,只有在族祭时才会上溯九代,祭奠至鼻祖。

    家祭也要有酒粮荤素这几样东西,至于祭品多少,也看各家情况,象李家现在这样不缺钱粮的,就会摆上鸡鱼肉肘和两样素菜,另外还要摆上一些水果、点心和干果。一般供粮都选择用蒸熟的一大碗粟米,可能是为了照顾祖上们的生活习惯吧。

    水果、点心的摆放数量有规定,俗话说是“鬼三神四”,就是做过官,有功名的人摆四个,而一辈子平民只能摆放三个,但一般人家都不管这个,全都是一上三下,祖上就是生前没当过官,难道你还知道他死后当没当过

    每个家族中只有正房家才设有专门的祭堂,而李岘的祖父是庶出,这祭祀就是在家里正堂中间摆上一张供案,案上摆着高父、曾祖和祖父三人的牌位,摆好祭品



23、积蓄
    李岘在年后首先巡视的是自家的冶铁工坊。

    随着自家的机器作坊里用到的铁件越来越多,钢铁生产成了他最为看重的事情。

    在浇制出水泥,并修筑了几座小型的蓄水大坝后,以水力为动力的机械化生产模式似乎让自家的织布、磨粉等工坊步入到了初级工业化生产的阶段,生产效率大为提高。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工坊才为李家赚来了滚滚的财源。

    毕竟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的优势是手工作坊永远也无法比拟的。

    至于把冶铁工坊放在清水河畔的冶坊堡而不是他目前所重点建设的会川庄园,是因为李岘知道这里在后世建有一座大型的铁矿山和一座中型的钢铁厂。

    铁坊在年节期间也没有停工,为此,李岘按后世的习惯为加班的工匠们发了五天的双倍工钱。在获得了一点额外的奖励后,工匠们的劳作热情似乎也有明显的提高,同样的一炉铁水,出产的铁碇比以往要多了一些。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改进了生产工艺的结果。

    刘锜这厮居然在年后也死缠着非要跟着李岘一起过来巡视李家的冶铁工坊,他本来想避嫌不去参观作坊里的生产流程,但李岘却丝毫不避讳这些,拉着他在整个冶铁工坊里巡视了一圈。

    这货的小心思李岘很是明白,就是在看了李氏铁工坊所出产的弹性十足的钢锯和精钢打造的斧头甚至是菜刀,另外就是见识了李岘为自己打造的马刀后,也想给自己踅摸一把趁手的兵刃。

    “滋滋……可惜了!”刘锜用手指弹着一副用上好的精钢镗出来的铀套,嘴里在不停咂摸着,一边大喊可惜。

    “你懂个屁,用精钢打造的配件比木质配件耐用好几十倍,再加上别的因素,李氏工坊的机器效用要比寻常的木质器械高出到少五倍,这才是好钢的正确用处。用来打造武器,才是真正的浪费。”李岘用鄙夷的眼神看着这个粗货。

    “好吧,我不关心这个,就问你用这精钢给我打造一把上好的腰刀需要多少钱”

    “不知道,一会儿我让李工头给算算。”李岘说道,“只允许这一次,工坊里的产出我自己都不够用,不准备外卖。”

    李岘叫来李茂,吩咐下面给刘锜打一把腰刀,另外让工坊收了这货五两银子。

    自己开的是买卖,总不能亏本送人,这是原则。

    刘锜在心愿完成后,就完全没了心思,在李岘与李茂商量着铁坊里的技术和工艺问题时,在嘴里连连打着哈欠,过了一会儿,居然倒在了李茂的床上就睡着了。

    李岘带着几名亲兵陪着刘锜跑去河边打了半天猎,这厮的射术果然精湛,比李岘高出了一大截,几乎是箭无虚发。只半天的功夫,就打到了六只野兔和十来只山鸡,可惜这清水河边没见到什么大的野兽。

    等他们从河边回来,刘锜的腰刀也是打造完成,由于钢材弹性和韧性都较强,这腰刀要比制式的腰刀窄了不少,大约有两指半宽,但却长了一尺,有些像后世的马刀。刘锜拿了新马刀试过之后,倒也算是欣喜异常,爱不释手。

    在清水县冶坊堡呆了三天后,李岘这才返回了会川城。

    李岘对于秦凤路第三将的练兵并不怎么看重,他的心思主要用在如何赚更多的钱上面,至于当上军官,也只是为了保障自家的财产不被别人轻易抢了去而已。

    实际上他对于现在进行的这场宋夏战争都不怎么感兴趣,既然西夏人能够活到蒙古人兴起之后才被灭亡,说明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也会是半途而废。在一场双方数十万人大军交战又没有多少功劳的战争中,他手上的这三千弱兵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1...56789...43
猜你喜欢